“小人蒙王兄弟不弃,情愿在手下做事!”
王伦喜笑颜开。焦挺可能不是上阵杀敌的料,但是做一个保镖是绰绰有余的。有他在这里,自己晚间和九娘睡觉都会觉得安心不少。
不是他多心,而是这段时间杜迁和宋万做事特别卖力,家中的锅炉从早到晚都没有停歇过,每日工作何止八个小时!不是王伦用他们狠,而是两人主动要加活的。
每一锅都是钱啊,四个时辰就能下出一锅,可是妥妥的净赚九十七贯,到哪里挣去!
如果炉火是热的,第二锅的生产时间会比第一锅减去半数都不止。这也意味着,人歇炉不歇的生产方式才是效率最高的。
这也是王伦要在郊外设厂的原因之一。东京虽然不宵禁,但是夜间禁明火。如果半夜三更自家的烟囱里还冒火,马军司的左右厢军巡铺、开封府的衙兵肯定会请去喝咖啡的。
郊外便不在此限。
饶是如此,在材料周转成熟之际,两兄弟基本上都能做到每天出两锅,两千块的量。
随着交易量的不断增大,远近商贩都知道了甜水巷这边有个能批发肥皂的场所,连带着兄弟几人出入都被有心人盯上。
别人不清楚,几家最早的批发店老板是知道肥皂大有利润的,否则王伦也不会从百文一块直接降到八十五文的单价,光让出的净利润就是十五文每块!
若是有心,便能容易地得出结果,每天从这里交易的量大概在两千块左右,算一下,让利都有三十八、九贯之多。那赚的呢?
完全的暴利!
有时候王伦都怀疑,张三、李四等一伙泼皮之所以一直上门纠缠不休,搞不好就是有人出底搞坏。有道是财帛动人心,若是招惹到某个上不得台面的团伙,靠自己和杜迁宋万这三位梁山创业三元老,能顶得住吗?
所以延揽焦挺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早有此心。如果现在再遇到石秀等,说什么也要把他留下。
因此焦挺愿意加盟,杜迁宋万两兄弟都很高兴。
当然,此时王伦也没必要让他知道更多的事,只准备让他看家护院,自己出行的时候带上他预防万一罢了。不过待遇是杠杠的,每月可获四十贯,还不算吃住用度。
这个收入已经不错了。比较一下水浒中最有名的宋押司,当时他是县城公安局经侦队队长兼任税务局局长,一个月的综合收入约为20多两白银,也就四十多贯而已。
反正焦挺自认到哪里都赚不到这么多的钱,甜水巷就是他的新家。
后几日王伦是真的忙。早一日建成作坊,就早一日大赚,是以他得空的时候就去追进度。好在陶宗旺做事确实地道,很快就铺开了。
闲聊时得知,陶宗旺本就是农家子弟,在建桥铺路、盖屋搭房上面浸淫很深。怪不得后来梁山泊用他作总工工程师,举凡建造梁山的防御设施、开凿各种水利工程、为新入伙的人员扩建房舍,从里到外的各种基础设施等等,都是他负责。
不过在围墙的搭建上,王伦嗅到了商机。
为了满足王伦长百米宽五十多米的特大特高围墙建造要求,陶宗旺可是费尽了心思。这个活要是在现代估计是最简单不过的活计,甚至能砌墙的新手都能做,但在大宋,工程量可不小。
无他,材料不一样,导致做活的要求也不一样。
有砖头、水泥、沙子,砌墙在后世就像玩积木一样。可是在这个时代,就有许多说道。
首先,对于普通建房,时人多是用土砌墙。后人能看到的带砖的城墙,一般都是里面堆土、外面包一层砖,成为砖城墙。 这也是到了明代后国势发达、经济繁荣才干的事。
即使用砖砌,也是用泥作为粘合剂。那种说用石头、木头、砖、石灰、米、盐(没写错)、竹之类的材料的,特指建城墙。
在很早之前,人们便已经会用石灰砂浆了。当时的人们将石灰、沙子、砾石混在一起,以此充当砌墙用的“水泥”。而石灰砂浆的强度并不是很高,这就导致以前的房子不是很结实。人们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又在石灰砂浆里混上了黄黏土,从而增强了砂浆的强度。
为了提升石灰砂浆的强度,人们又将糯米浆混入石灰砂浆中,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很多建筑都是用糯米石灰砂浆砌的,比如中国著名的明长城。
在南宋以前,中国古代的城墙一般都是用夯土修建的。夯土的原材料是红泥、粗砂、石灰块。红泥具有很强的韧性,配合粗砂石灰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只是加糯米浆的代价太过高昂,普通百姓建房子肯定不能这么作,更别提在安仁村这种很“农村”的地方了。
而且王伦坚持用砖,说是围墙必须建得结实。
对此,陶宗旺很不解。如果真按王伦的要求来建,施工倒没什么,费用可能是天价。
有宋一代,颇有大国风采,一些地方实行拆除或不修作为古代城池最主要的躯干----城墙的政策,这实在让人难以想象。强汉盛唐刚明都不曾做过的事,史书和后人眼中的“弱宋”竟然做了!
当然,拆除和不修城墙在宋代也不是一种普遍现象,毕竟当时还是冷兵器时代,城墙作用是非常大的。当时北方一些靠近西夏、辽、金、蒙古等边境地区,宋朝还是修筑了大量的高大厚重的城墙在边塞城池。
不过在临近都城的地方,有禁军号称八十万,要修那么结实的围墙干什么?这很让人不解。
方圆千尺的围墙啊,按自己的估算要千贯之多,这还不算盖宅院的费用,只会更多!
王伦听说后也吃了一惊。后来仔细核算陶宗旺的计算,这才明白,大头原来在糯米浆和石灰砂浆的粘合剂上。
是他想差了,原本他是想着要借着建房这件事萌生今生的第二个生意:水泥的。
原以为这很简单,土法烧水泥么,把石灰石和粘土磨成面儿,再煅烧成熟料。用熟料和炼铁后剩的矿渣同磨,就是水泥了。
结果一咨询,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是温度关。宋朝烧瓷温度最高的龙窑才1300度,而认知中的烧水泥熟料要达到1450度以上。150度看似是个小数字,在这里已经能够引起一场工业革命了!
1500至1600度的温度,还要保持足够长的时间,只要发明了在明朝才出现的风箱,在唐宋时期或可实现。但是也只能是烧一点试验品,想推广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不计成本烧出了硅酸钙,下一步仍然有巨大苦难。
其次是原料关。
石灰石和黏土容易得到,但是与火山灰相似的辅料却没那么容易。现代工业体系下,可以用发电厂的粉末灰,还有高炉生产的炉渣,这些都是工业副产品,废物利用,所以成本低、来源广泛。但是在古代,这些东西从何而来?
更难的关口是研磨粉末技术。
水泥成分中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必须是极细的粉末状态,现代工艺都是用大型的球磨机加风选来实现粉末化。熟料、辅料矿渣、生石膏都需要加工成极细的粉末,这个粉末的细度要求是微米级的,8微米筛上存留不超过10%。
这个工程量不是一般的大,靠人工来磨也不是做不到,但是王伦这院墙要想磨够足量的水泥,百十来人搞它个把月也许能完成。
即使以上三项都搞定了,还有最后一道拦路虎:烘干。
高炉炼铁技术在唐、宋代已经出现,或许可以解决一部分矿渣的问题,煅烧熟料不计成本或许可以烧得出来,但是原料粉末化和干燥技术,看似简单,但是确实最难实现的。
绝对干燥、严格控制含水量,这个不是自然晾晒可以做到的。现代工艺是采用沸腾炉对辅料进行烘干。需要用高速鼓风机,使炉内的燃料在炉内上下翻腾,仿佛烧开的水,成沸腾状,燃料在悬空状态下燃烧,加热空气,然后用这些高温空气对原料进行烘干…
有那个功夫,不如用糯米浆混入石灰砂浆还省些,既工艺熟练,时间和费用看起来比制水泥靠谱多了。
所以说穿越小说害死人啊!见识可以踩在同时代人的肩膀上,但是工业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靠某个重生者单打独斗就能搞定的,不然为什么说现代工业是一个体系?
还想着趁此机会生产简单便宜的红砖,呵呵。没有水泥,青砖的优点就比较突出了,难怪秦朝开了使用青砖之风气,后面各朝都跟随,古人诚不我欺啊。
还是老老实实生产自己能想得到的肥皂吧!
新的开源之路既然不通,王伦便咬牙决定,按照既定方针办!肥皂的秘密越晚一天被发现,自己就多一天赚钱的机会。现在花千贯钱来打造紧固的围墙,想想还是值得的…
只是又要辛劳杜迁宋万两兄弟再忙一段时间才能补回投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