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五章 这犹豫要不得

接下来是固定的一套程序,不管是夸街,还是琼林宴,赵曦没有再出幺蛾子…~或许政事堂是这样认为吧。

人习惯遗忘,赵曦懂。他就是有诸多的想法,也没想过一个接一个的去考验臣工们的耐力。

隔一阵来这么一下,在臣工们心里承受边缘,永远不激怒他们,慢慢的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灌输给他们,这才是赵曦的想法。

国朝百年,士大夫是怎样的三观,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尽管赵曦对自己控制朝堂的能力还算满意,可依然没急躁。

做一个调停者,比与整个士大夫阶层对立要轻松很多。

政治,从来就不是针尖对麦芒,循序渐进,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各种变革……这是赵曦的策略。

各种各样的经验教训,后世太多了,赵曦懂得。

朝堂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期,也不是无所事事。

新科进士的安置,历来都不算是小事。国朝官员升迁的考评、磨堪、举荐……是一个完整而繁琐的流程,从地方官,到朝堂诸司,参与者颇多。

所以,新科进士有怎样的开端,对于未来仕途有很大的区别。赵曦没关注这些,他需要看着政事堂相公,和六部九卿的主官就行,太多了照顾不过来。

紧接着就是农时,就是这样安排的,每年科考结束,就是农时了,似乎取士就跟种庄稼一样。

这些年,有安南等国源源不断的粮食供应,国朝应该没什么饥谨之忧,但农事,依然是国朝的头等大事。

农桑为本,这话在各种各样的奏折里都能看到。

也是,民以食为天嘛,即便是到了后世,农业也是第一产业。历朝历代,能解决百姓肚子问题,就不会有大的社会动荡。

这也是赵曦年少时,就先从安南入手的原因。

没有后世那些高产的农作物,没玉米、没土豆,更没有后世那个创造奇迹的杂交水稻圣人,他能做的,就是另辟蹊径了。

后世有记载,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安南那一带,都是水稻主要供应国。

打通了跟安南的粮食通道,激发安南人种粮热情,确保国朝粮食供应,这是双赢的事。

这是赵曦一厢情愿了,国朝真正的农事,绝不会像他想的那样。

后世的农村,和如今国朝的农村,完全是两个概念。

赵曦来到这个时代,走出皇宫,也就到过有限的几个地方。

不过说来也怪,自从打通安南的粮食通道,好像国朝就没发生过什么大的灾荒。

特别是赵曦即位这几年,年年大丰,风调雨顺……最起码奏折都是这样说的。

即便如此,朝廷一样重视农事。

这些天就是政事堂的相公,跑司农司的时候也多。催促司农司下派官员,到各地督促农事,督导各地常平仓的种粮销售……

这块土地上的人,这个民族的传承,对田地有着天生的情感。

米价常年保持在二十文左右,可人们对土地的那份执着,没一刻松懈过。

挺好,臣工们做事,君王是喜闻乐见的。

“官家,回朝述职的官员,往来于诸位相公府邸……”

这很难避免,特别是国朝当下。官员擢升是需要荐主的,特别是有意混朝堂的,相公们是必须要通过的。

今年又是轮换的大年,嘉佑二年的那群人,也到了重新任职的时间……有的繁乱了。

不过这种事王中正汇报的没来由呀,每年都有这样的情形。

赵曦抬头看了看王中正,等着他的后话。受自己影响这么多年,王中正不会无的放矢,更不会扯闲事。

皇城司的各种消息,他需要甄别,然后挑选有意义有作用的跟自己奏报。

“章惇、曾布、吕惠卿等,先后拜见诸位相公后,频繁往来于王大参府邸……”

哦,这倒是有点意思了。应该还有个吕嘉问吧?

王安石变革的几员猛将,这时候就要露头了?

赵曦不太清楚曾经的那个历史,王安石是怎样变法的,倒是对于他变法的左膀右臂知道一点。

他甚至不知道王安石是先变法才把这帮人拉起来,还是先拉起来这帮人然后才倡导各种新法的。

反正这个时候,王安石还没有提出来,倒是这帮人先冒头了。

说不清,或许是庭辩的事,让王安石感觉到了势单力薄的弊端,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凭他王安石父子,就是有千般能耐,也架不住满朝堂的狂轰乱炸。

赵曦早就等着了,他的很多想法,都需要借王安石变法的道,真的等很久了。

终于要来了吗?

“官家,吕家的吕嘉问也在其中……”

王中正是真犹豫该不该报,最终还是报了。

倒不是忠诚度的问题,是不想让官家作难,毕竟还没什么事,说成仰慕王安石威名而拜访也不是不可以。

他也知道吕家跟皇家的关系,并且吕公著还是东宫潜邸旧臣,官家最重用的臣子。

“吕嘉问?”

“是老相公吕夷简曾孙,吕家吕公绰之孙,吕公著吕公弼的侄孙。”

有这么一层关系啊……赵曦盯着王中正。

这犹豫要不得!朝堂臣工选择性递进来的奏折,让赵曦对国事只能知道朝堂想让他知道的。

若皇城司再这样藏着掖着,这帝王可就真成了孤家寡人了。

赵曦很理解历朝历代君王信任内宦的做法,就是他也不例外。

国朝的很多制度限制了内宦弄权,可该有的,赵曦不吝对内宦赏赐,目的就是为了能有贴心人,做自己的耳目。

王中正算是自己儿时的玩伴,是陪伴着自己长大的,赵曦确实把他当成最信任的人,才让他执掌了皇城司。

他对自己也算了解,很多想法自己都多多少少流露过。

没想到他在汇报吕家的人事上,居然有了隐瞒的念头!

“噗通……”

王中正是真受不了官家的眼神,全国朝都认为管家平和,只有他王中正是最清楚的,官家是真的狠,只不过从来都是躲在幕后而已。

“陛下,小的……小的无意隐瞒,只是……只是他是吕家人,也…也不是…也没有出格的行为。小的……小的……”

“你该做的是照实汇报,没权利决定什么!随后把已经筛选过的情报交给赵琴!”

“中正,待你如何你清楚,让你做什么,担什么责任,你也明白。我不想见到再有下次!”

第七六五章 明朗和不明朗第九三二章 最后一坑第七一七章第二六六章 早朝议第七九二章 微服私访(六)第七七二章 汴梁的漕运之议第四五八章 死保吕嘉问第五八五章 见仁见智第八五九章 一言定人生死的感觉不好第九二章 护卫营地第三章 不算太傻的老爹第六三零章 新论语第一五七章 国朝需要铜第三零一章 帝王和相公的挫败感第四八二章 老王 你得多招人恨呀第五零六章 借力借势第四一八章 这事做的不好第六四八章 提留第五十章 给他们找点事第八一九章 旧事重提第五六四章 白登山第二七零章 热闹了第七六六章第八二零章 别无选择第六六四章 泄洪口的选择第一零六章 钱明逸算是倒霉了第一四五章 计谋只是心里较劲第七八六章第三一七章 巴掌和甜枣第三九七章 我想要大理第四零九章 我要见上国皇帝陛下第四四八章 担什么责第八九四章 尝试性作战的结果第四一七章 都糊涂着第五零一章 把疏奏带回去吧第九六三章 饭菜的出其不意第四零一章 这是香饽饽第三四零章 相公的忧和帝王的喜第六七九章 面授机宜第六三八章 先礼后兵的礼第四一九章 想不到第九零九章 想法第六九五章 宋国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宋国第七二一章第三四一章 西夏人来了第七二九章 执行第九二零章 群情激昂的限制第三三章 第一弹 军粮第九二八章 耶律乙辛的反击第五二九章 弹劾第二九一章 分而待之第一七四章 震惊是接二连三的(第三更)第八六章 弯弯绕第八五二章 期望成奢望了第二七二章 开城迎土鳖第七六五章 明朗和不明朗第九五四章 突破防线的意外第三一七章 巴掌和甜枣第七四五章 不死心的党项人(感谢盟主财叔宁打赏,今日第二更)第三一四章 不同往日第五六四章 白登山第二八七章 征战之力第六三一章 役兵之议第一三三章 征途第三四九章 开打了第七六一章 火器线索第三八零章 这就是矛盾转移第五六一章 往好处想 往坏处准备第六八六章 谁也没料到第一三三章 征途第四九三章 又砸脚了第四十章 内苑之乱第六三二章 谁告诉朕怎么回事第一五四章 统一战线第九十章 选兵还是武举第二百章 就那么回事(第四更)第七七八章 官家嘱咐第八五五章 南瓜的疑惑第六九六章 董毡跪了第六一七章 又一个惊人之举第一六二章 一次小胜第二八六章 我不想活的没脊梁第六一零章 醉话第五七三章 比斗第七九七章 微服私访(十一)第八二五章 说不清第四一零章 段思廉的悲情第七一一章 重点是如何进城第四一九章 想不到第二八三章 倒打一耙第七三一章 大谋局的形成第五四六章 开始了第四五八章 死保吕嘉问第五五八章第三四章 放个烟雾第五二九章 弹劾第十章 国事岂是儿戏第五八九章 谁在搅局第九零一章 得失谈第三四章 放个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