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号 戏里的国史

三候:反舌无声。百舌鸟也。

亲爱的珍女士:

大概是在前年吧!我曾经在某个视频网站上看过这样一档节目,是岛国某电视台做的历史类节目。主持人是一个资深的演员,另外有三个女团成员是固定的嘉宾,这三位女团成员的年纪大概相当于一般人上高中的年纪。主持人的年纪应该在五十岁上下,当然他的年纪有可能更大一些。除此之外还会临时请一些嘉宾到现场,这类嘉宾要么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要么就是学校的历史老师,当然也有可能是在某个研究机构工作的学者。这个节目从遥远的石器时代说起,然后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三位女团成员的历史知识应该是比较匮乏的,但她们对知识的敬畏还是有的,对本国历史的亲近感也是有的。无论是主持人还是被临时请来的教师、工作人员、学者,面对三位女团成员,都保持了长者该有的风度和教养。他们讲述历史的方式非常的活泼,并且容易被人理解。

在岛国演艺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每个演员都以参演大河剧为荣,所谓大河剧是颇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剧,其实类似的事情,我们某个年代也曾经做过,比如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的一个著名的片子叫做《大决战》,一位极为尊贵的人提写了片名。这部片子高度写实,场面宏大,几乎在镜头前复原了历史。前几年我又看过一部片子叫做《成吉思汗》,只有完整的看过片头就知道这是一部非常厚重的片子,因为它的出品方绝对不可能在历史问题上马虎。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历史剧往往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剧。比如宫廷戏,并不真正反映宫廷生活,而是披着宫廷外衣的职场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喜欢把女主无限放大,大部分人都应该知道宫廷是一个有很多规矩的地方,在那儿绝对不可能随心所欲,但在影视剧里这些规矩在面对女主的时候奇迹般的消失了。

古装戏的历史元素非常少,甚至连古装都不是严肃的古装,应该把它称作是具有古装元素的时装。比如范冰冰曾经演过一个反映武则天一生的电视剧,据说这部戏为服装花了很多钱,但他们制作出来的成品却非常的糟糕。那些服装跟历史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它们就像是游戏里的皮肤。而且有一个阶段我就发现当时的古装戏里的服装越来越像是游戏的皮肤。也许他们是故意这么做的为了在追剧的时候找到一种打游戏的感觉,可像我这样的观众对这种做派是不能接受的,不能接受也没有关系,人家根本不指望我去看他们的戏。我们的文艺界对历史如此不尊重,这会对人们的历史认知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我赞成过去的做法,我们对历史应该承担起一种责任。我们不能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那些娱乐公司,而应该由有司出面负责,病情应该支出相关的费用。如果能够让我们对历史产生正确的认知,花的那点钱也就不算什么。

我已经不能确切的记清它出品的年代,有一部电影叫做《东周列国志》,这部片子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部分。一看便知道这部片子的水准是非常高的,是一部负责任的戏。对历史系应该出台相关的法规,假如投资不能到位,就不应该允许他拍摄。粗制滥造的历史剧危害是非常大的,但这种危害又是无形的,通常人们已经被他危害到了,却没有办法自觉。有一部电视剧叫做《大明风华》,如果观看这部戏的前半部分还能说的过去,虽然有一些非常明显的错误。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真的长了一张驴脸吗?而且可以确定在朱祁镇之前的明朝皇帝没有在圆领袍上绣十二章纹的习惯,可你看戏里到从朱元璋到朱棣,他们都穿着这样的衣服。而且在戏里他们穿着大红色的绣着十二章纹的圆领袍。

在传统时代十二章纹是象征天子身份的图案,就算是天子,也不能在所有的衣服上都绣十二章纹,而只能把它绣在衮服上,天子穿着衮服佩戴冕琉,这种衣服只是出现在极为隆重的场合。正统皇帝这个变化其实是对传统服饰制度的一种挑战,这种做法绝对是错误的。其实我对戏曲的服饰也有过一点小小的思考,今天人们所理解的戏曲大概成型于明朝,舞台上不管是什么朝的人,都穿着明朝的衣服。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成本的缘故,你可以想象,一个小小的班社怎么可能被全历朝历代的衣服呢?即便是到了大清,戏台上的衣服仍旧保持了明朝的风格。我不知道能不能把这理解为大清,对大明最后一点宽容,即便如此,戏台上的衣服仍旧受到了大清的影响。比如戏台上的官帽很多,都有帽正。而帽正是清朝的东西。又比如《空城计》的诸葛亮,脖子上带着一串朝珠,很显然朝珠也是清朝的东西。据说有一次某位演员到宫里演戏,西太后看诸葛亮怎么都觉得别扭,于是就在他的脖子上套了一串朝珠,一下子就觉得顺眼多了。从那之后但凡是唱《空城计》,戏台上的诸葛亮都带上了朝珠。

现在大清已经没有了,诸葛亮也不必像清朝的西太后称臣,大可以把脖子上的那玩意儿去掉。只可惜这事儿我说了不算,也许留着那串朝珠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你应该已经知道,我对于国史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只不过我不是什么重要人士,所以我的重视一钱不值。我希望将来有那么一天有司能够把国史问题重新重视起来,至少可以达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年代的程度。历史剧必须对历史负责,如果只是古装戏,哪个朝代的事情就,戏里的服饰和器物要符合哪个朝代的特色?如果是架空类的电视剧,假如影射某个朝代,也要符合那个朝代的特色,特别是衣服和器物。

如果是彻底架空完全瞎编的古装戏,要么完全禁止,即便是不禁止,也应该对它保持足够多的警惕。最近一部戏里反映的应该是宋朝的事,可某一位角色一张嘴就说出了清朝的词。我是这样认为的,古装戏的成本一定高于现代戏,就算是现代的年代,服饰和器物也要符合那个年代的特色。比如反映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戏里边的人,绝对不能动不动就掏出一部手机。历史对于一个群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文艺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你是某个群体的负责人,请你务必让文艺反映真实的历史。反过来作为一个文艺界的人士,必须对受众负责,也要对历史负责。你拍的戏没人看是不合适的,但你也不能只想着骗钱,这就好比商家必须对顾客负责,但也要遵守相关的规定和道德,你的东西没人买是不合适的,但你也不能为了卖东西什么手段的往上使。

商家赚钱大概有两种手段:一种就是制造顾客对商品的依赖,一种就是想尽办法降低成本。比如某一家卖面皮的某种能够让人上瘾的植物的壳儿掺进去,他的目的就是制造顾客对他们家面皮的依赖。又比如商家用地沟油炒菜,使用假的牛肉和羊肉制作食物,这么做就是为了降低成本。商家牟利是没有问题的,但你不能以伤害顾客为代价。我承认人性是自私的,所以我希望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都能够得到保障,而这种保障建立在互不伤害的基础上。我在短视频中看到一个人这样说,动物之间互相伤害是很正常的。这个人说的是动物,没有说人与人之间伤害是很正常的。可见这个人不是用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是用动物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可即便是动物之间也不会没有理由的互相伤害,我们所理解的动物之间的相互伤害,往往是因为生存竞争。而且互相伤害的程度也是有限度的,比如争夺某一件东西,如果有一方打败了,它扭头也就走了,获胜的那一方不一定要追上去把它咬死。而那个人说动物之间互相伤害是很正常的,可这个人是个杀人犯。

小的时候我不喜欢被教育,因为我觉得那个教育我的人不尊重我。很多时候一个人在教育另一个人的时候是不尊重对方的,即使你可能很在乎那个人,甚至很爱他,但你就是不尊重他。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里,儿子必须尊重老子,反过来老子是不用尊重儿子的。其实这是不对的,父子都应该守礼,都应该对礼保持尊敬。而如果你熟悉理智的话,你就知道到儿子向父亲行礼的时候,父亲是要还礼的。而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儿子行礼,父亲坦然受之。其实后世因为各种原因对礼有持续的破坏,今天的我们如果能够结合实际重建礼仪,对我们这个群体的未来会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如果是在以前,我觉得礼仪让人一个一个变得都很装。装就是一种虚伪,而我是一个崇尚真实的人。今天我的想法有所不同,老庄都是追求真实的人。他们之所以受到后来人的尊敬,是因为这两个人都没有完全的放弃礼仪。礼仪和另外一个东西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个东西叫做人伦。人伦是一种内在的东西,礼仪是表现在外面的东西。假如礼仪被破坏殆尽,人伦是没有办法保障自己不被破坏的。老庄虽然指出了礼仪的弊端,却没有挑战人伦。礼仪之所以出问题,就在于它流于形式,比如在东周的时候,齐国的国君与自己的妹妹发展出来一段不正常的感情。它不仅违反了礼仪,更挑战了人伦。后来为了留住自己的妹妹,索性杀掉了妹夫鲁国的国君。

这个人依旧穿着国君的衣服,接受臣下的礼拜,履行国君的职责。这个时候你看到的礼仪就已经非常虚假了,所以礼仪的弊端归根到底不在礼仪本身,而在于那些人。老子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假如把礼仪全部废弃,每个人都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大家回到那个古老蛮荒的原始时代,大家就能够坚守忠信而不发生混乱吗?我觉得老子说出这番话,主要是感叹当时的礼仪已经不是周朝建立初年的礼仪了。而这段话里,老子所提到的礼仪就是那个已经被败坏掉的礼仪,这样的礼仪必须废掉。而孔子想要恢复的周礼,不是已经被破坏掉的礼仪,而是要恢复当时周公制定的礼仪。所以老子批评你,孔子称赞你,二者都是合理的。面对相同的问题,二者开出了不同的药方。而他们开出的药方都没有办法解决当时的问题,老子把解决问题的希望放在了周王室,孔子把解决问题的希望放在了鲁国,或者其它某个诸侯国。老子指出孔子提出的想法在当时是没有办法实施的,因为孔子的想法是恢复周公的做法,而当时的周公早已在土里化为灰烬。他的各种主张也已经像过期的食品一样,无法食用。

道家的思想给人一种极端守旧的感觉,实际上在当时那是一种新思想。道家人物在传导的过程当中,动不动就提及上古的历史。并且指出从尧舜时代开始就已经不如从前了,而在儒生的记忆当中,尧舜时代是一个盛世。新思想问世的时候,往往要总结之前的历史,那就难免要提到历史上的各种人物。就如同文艺复兴创造了一个新的时代,道家思想也并不是要真的回到古老蛮荒的时代,而是要开创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愿望最终在汉朝初年实现了,而法家人物之所以能够与道家思想产生共鸣,是因为他们能够意识到老子的思想,其实是一种新思想。有人说老子的思想反映的是黄帝时代的理念,这就如同文艺复兴,复兴的是希腊罗马的文艺。

很多人觉得礼仪和平是矛盾的,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很多人所理解的平等表现在礼仪上就是这样。儿子给老子磕头,反过来老子也得给儿子磕头。因为老子给儿子磕头不合适,所以他们主张废除磕头这一种仪式。认为只要跪着就是一种屈辱,于是他们改成了鞠躬,严格来说,鞠躬也是一种屈辱,只不过屈辱的程度不能与磕头相比。我倒不是要在这里提倡大家去磕头,而是说礼仪也是有平等观念的,前文曾经说过晚辈给长辈行礼,长辈也得还礼。礼仪所表现出来的平等是一个相对的平等,而不是绝对的平等。其实这体现了对现实的尊重,当然你若说成妥协也不是一定不行,因为礼仪不可能脱离实际而存在。

现实生活当中不同的人分量是不同的,那些主张绝对平等的人士,也绝对没有办法在生活中实践他们的思想。比如早期的女权人士打出的旗号就是平等,可事实证明,这些人追求的跟平等的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当女性在各个地方表现的越来越强势的时候,他们希望维持甚至扩大这种强势,事实上,平等只能作为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存在。人一生下来就得与各种不平等打交道,你需要面对贫富强弱,各个方面的不平等。而你想在这种不平等当中表现的游刃有余,礼仪将会给你非常大的帮助。在现实生活当中,贫弱的一方想要守礼没有那么难。因为他们拒绝守礼很快就会遭遇问题,富强的一方要守礼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条件允许他们不尊重那些贫弱之人。老子对你的批评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礼仪约束不到那些强势之人。所以即便你对礼仪非常的推崇,也要充分认识到它的局限性。

最近一段时间我对戏曲的谈论增加了很多,特别是京戏。京戏的发展在未来会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在麒麟剧社起不来的情况下。陶先生要恢复到巅峰状态是极低概率事件,所以京戏复兴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戏曲对历史认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一次我在山上看戏,偶然看到戏台上的张居正竟然被整成了一个白脸的奸臣,我马上就看不下去了。我不知道是哪一个混蛋编剧编了这么一出戏,你说张居正这个人有没有问题,他肯定是有的。但他是一个对大明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把它搞成戏台上的脏官和奸臣,这么做对历史不负责,对台下的观众也是不负责。我也猜不到,别人会怎么看待我的这段评论,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根本没有人在意我的这段比,因为没有人注意到它。前一段时间我在短视频的平台上注意到一个人,我第一次注意到他的时候,他还在叫北齐,现在他已经在讲大隋了。

今天存在这样一群人,他们歌颂大秦,歌颂大隋。对建成非常的推崇,对唐太宗的评论则极不友善。这些人动不动就发现了历史的真实,而千百年来所流传下来的正是反而比不上他们的见解。在历史问题上各说各话,甚至基于各自的价值观不惜胡说八道,这是我极不愿意看到的一种情形。我觉得对于历史问题应该有统一的评价,而不应该各说各话,而这个统一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必须是一个负责任的评价,对历史负责,对后来人负责。建立在不同价值观上的历史是对历史的一种亵渎,特别是在同一个群体内出现这样的争论,负面作用不可估量。有一些人不断挑战人们的历史的认知,甚至不惜彻底反转。好人变成了坏人,坏人变成了好人。

我不认为应该放任这种争论,但我的这种主张,根本没有人站出来呼应。一个是我的想法没办法传播出去,另外一个原因是即便传播出去也找不到指引。未来到底会怎么样也不好说,而且现在我越来越倾向于这样做,就是让自己表现的没有一点智慧,没有一点自己的想法。有什么比平安还要重要的,但一个人如果只剩下平安,也是非常无趣的。我有一个愿望,我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够熟悉历朝历代礼仪的变化,我希望自己能够熟悉各朝各代的衣服形制。有一天我变老了,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慈祥宽厚充满智慧的老人,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可能对疾病的恐惧会日益增加。假如我的头发出现了大片的斑秃,假如我的牙齿掉了很多。假如我的视力变得更差了,所有我担心的问题,一个个都变成了现实。我不得不麻烦别人才能活下去,我不得不去忍受别人怨恨的眼神。那个时候我每一天都在怨恨自己,为什么没有早一点离开这世界?

假如上天抬爱我,我不奢求他给我很长的寿命,只希望我活着的时候能够保留自己最后的尊严和体面,希望活着的时候不遭罪。今天想当先生的人太多,愿意当学生的人太少。想到先生的人,自我感觉比实际情况要聪明太多,而想当学生的人,活像是一群傻子。他们一点自己的想法都没有,在我看来一些简单的问题还需要别人科普,还需要复制粘贴,我不知道这种人脖子上那玩意儿是干什么使的?作为一名文科生面对复杂的理科知识根本弄不清楚,我希望自己能够保持一份敬畏,并且愿意去请教别人。如果有人瞧不起我,我也没必要太在意,因为别人的想法不是我所能左右的。我所谓的体面就是不用为了体面去迎合任何人,我对历史是有兴趣的,但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兴趣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年初的约定现在没有变,我希望至少坚持到年底,现在这项约定的执行情况非常的糟糕。

此致

敬礼

你的朋友陶唐

新丰九年五月十五日

第194号 青苑时光第214号 文化倒影第270号 艺术匠心第274号 叶之坠落第037号 蓝色太阳第359号 祈福第132号 旅行第286号 涩第174号 我跟乌龟学冥想第204号 贫瘠之壤第027号 丰满现实第134号 何为文艺第330号 黄土第167号 茅坑里的悠悠岁月第151号 单身曲艺第018号 咆哮的妇女第196号 丛林第362号 苗雅正第216号 纪元第157号 为善之困第220号 火车旅馆第260号 自然人第331号 错第206号 祈祷和冥想第193号 追风筝的人第202号 工匠第002号 抓住生活的希望第357号 雪否第134号 何为文艺第061号 逃离第045号 窗口型新闻人物第262号 谋划与变故第135号 无边的等待第103号 短视频里的女人第181号 盛会观想第007号 珍藏第071号 心境第135号 无边的等待第229号 说恶第177号 长得像大变的女人第204号 贫瘠之壤第264号 克己第268号 洞第332号 剑九六千里第195号 楚囚之歌第003号 网络时代的乡愁第203号 精神食粮的生产第161号 男德学堂第265号 光之源第341号 课第215号 饱满圆润第043号 阳光和笑容第286号 涩第225号 赵宋的悲情与风流第356号 竹叶青第172号 竹林光影第216号 纪元第101号 娱乐圈道士第157号 为善之困第141号 眼界第218号 有意为之第099号 立庙第270号 艺术匠心第256号 神之光辉第073号 庆祝月计划第329号 剑第303号 水底阳光第127号 丛林书院第095号 甜丝丝第350号 亏第143号 成和岁月第095号 甜丝丝第359号 祈福第041号 梦游岛国第254号 难题第277号 电之疑问第338号 凤还巢第056号 红色帽子第289号 令人心惊的声音第020号 奴役的艺术第236号 紫萱非紫萱第018号 咆哮的妇女第017号 凤凰来仪第062号 饱满的人第030号 关于算命的科学第036号 江湖始终萧索第149号 吴学究第277号 电之疑问第227号 鬼魅第088号 美的流变第252号 恶兆第274号 叶之坠落第340号 爱的直立第014号 暗黑世界第018号 咆哮的妇女第151号 单身曲艺第245号 绝望雨季第275号 风化第361号 落日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