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亲爱的龙波女士:
今天是辛丑年要完成的这部作品的最后一篇,完成之后对于我和读者都是一个解脱,当然读者要解脱比较容易,他可以完全不看这本书。而我却不能不写,这是因为有十年之约定。接下来要完成的是十年之约,最后一部作品,在这之前我已经做了很多的铺垫。魏军决定大幅度的减少字数,希望可以通过减轻凑字数的压力来达到提高质量之目的,写作注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其实一开始并没有这种感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变得越来越酷了。其实一个作家在有生之年有一两部好作品就已经到头了,从古至今即便是最富有才华的作家,到头来也不是每一部都是经典,他们的大部分作品都消失了。作品流传下来一部分靠造化,一部分要靠作品本身。这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一部分是人为在选择,另一部分是上天在选择。我们都希望成为天选之子,但是在上天选中你之前,一定要经历一个残酷的竞争过程。
之前刷短视频的时候刷到了某位先生说的一段话,作为作者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作品尽可能做到最好,至于这部作品是不是受欢迎就不是他能够控制的了。最后一部作品发在什么平台上?目前我没有想法,也许我应该发在另一个平台上,但我觉得未必有用,发在正在使用的这个平台上,也不一定有用。但我觉得应该做好作品扑街的准备,我已经扑了这么多次了,再扑一次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如果最后一部作品人就扑了,那我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要么干脆承认自己的这方面没有天赋。要么就去寻找别的机会,但我觉得我可能没有这样的机会了,理由很简单。我在这方面没有任何人脉,顾全那些人投稿费了很大的心力,现在我相信投稿仍旧是非常困难的。还有一个原因不得不承认,就是我之所以没有办法写出来好的作品,固然是因为才华的问题,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因为我的经历,我生活的环境非常不利于让我成为作家。
高先生特别愿意相信天父,而不愿意相信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但是他本人也没有好的作品问世,我指的书籍,实际上他也很清楚他的作品,之所以受的人关注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因为在作品之外他有很高的热度。比如他曾经写过很红的歌,做过很红的脱口秀节目。再后来他因为节目里的一些说法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最后他迎来了一次空前的崩盘,他的崩盘是风向变化导致的。人实在不应该过度的高估自己,不要觉得自己可以肆意的影响他人,不要尝试去当青年导师。我永远不要去给人家当导师,因为我不配。我鼓励大家把圣人作为自己的榜样,而不是把我作为榜样,因为我不值得。那些看起来非常成功的人其实也不值得,他们只是非常的侥幸,未必是德行强于其他人。
从上个星期到现在,我发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外出的时候常常忘记佩戴佛牌。我之所以花钱把这些买回来,就是为了给自己改运,结果我把它放在一个地方不去佩戴它,这怎么能行呢?希望在这方面我能多多的加强,特别是我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佩戴它。希望以后从我的笔下能够流淌出动人的故事,优雅的文字。我希望我写的东西尽可能的浅白,情节尽可能的简单。今天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读红楼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太过于复杂。你不要指望看一遍就明白里边是怎么回事,很多时候看十遍都晕晕乎乎的。而且这么多年以来,很多人都从事红学研究,可他们从来没有把这本书研究明白过,实际上在我看来,一些人研究红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他们不是发现《红楼梦》的秘密,而是用《红楼梦》在说自己的事儿。
之前我就说过这样一个概念,就是人在读书的时候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代入。所谓带入就是把自己作为一个角色放到书里,一般来说主人公会成为被带入的对象,当你还年轻的时候,你注意的点可能与贾宝玉、林黛玉一样,那个时候你更看重爱情。当你到了一定的年纪成了中老年人,那个时候你就能更多的体谅父母的用心。其实大多数的父母都可贾政、王夫人差不多,如果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还活着的话,林黛玉和贾宝玉成亲的概率还是非常高的,毕竟探花郎的身份不是盖的。正因为林如海去世了,林黛玉失去了靠山,所以贾家觉得林黛玉没有多大的利用价值,才会考虑让薛宝钗嫁给贾宝玉。而薛宝钗之所以能够从竞争当中胜出,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个人知书达礼特别适合在一个家族当中扮演主母的角色。如果薛宝钗没有离开金陵,她会不会有更好的前程呢?
书里说的很清楚,薛宝钗就是被金玉良缘这个说法给耽误了。林黛玉之所以会落得那般下场,其实她自己的感觉有一部分是对的。一父母过世,二也没有兄弟,甚至连舒伯这样的亲之近族都没有。没有娘家可以依靠,便以为舅舅家可以依靠,实际上舅舅毕竟是外人。在一篇文章当中我说过贾雨村和林黛玉之间的关系,贾雨村是林黛玉的师父,实际上也是林如海留给林黛玉的一个依靠。如果贾雨村还记得当年林如海对他的恩情,那么就一定会为林黛玉主持公道。贾雨村对付贾家于公于私都说的过去愚公贾家确实有问题,于私贾家背弃了盟约,使得林黛玉含冤而死,还侵吞了邻家的资产。这样的人家如果不遭报应,那还有天理吗?贾家虽然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实际上里边都已经掏空了。那是因为花钱的人很多,谋划的人太少。就如冷子兴和贾雨村在谈论的时候说的那样,贾家的教育是很不成功的。
有这样的说法,富贵无三辈儿。贾宝玉就是第三辈,果然他们家出了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到了二代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摇摇欲坠了。贾宝玉如果成器的话,贾家还是有希望的,只可惜他是一个宋徽宗式的人物。在原书里列举了唐明皇、宋徽宗,还有很多人名。而我之所以只提宋徽宗不提唐明皇,是因为唐明皇和宋徽宗还是有一点不一样的。唐明皇曾经有过身为一代英主的阶段,但当天下呈现出太平景象之后,他这个人就变了,他对自己的认知变得不再清醒。我们做一个比方唐明皇与唐太宗相比,有人相信唐明皇更胜一筹吗?若论文武之才,他跟唐太宗根本不能比。而盛世能在他的手上出现,不是因为他能力出众,不是因为它的形态高,只是因为他比其它的帝王幸运而已。
就如同我之前举过的例子,同样是一个包子,如果放在塑料袋里,那就只值一块五。如果在五星级酒店放在金色的盘子里,那就可能值十块甚至更贵。唐明皇不过是放在五星级酒店金色盘子里的包子而已,晚年的唐明皇问题很多。其实有一个必然的规律,我们未必都注意到了,唐太宗后来也很想封山,只不过是上天不成全罢了。假如上天成全了他,也许到了晚年他也是一代昏君。唐明皇开始想要风扇,这是因为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开始满足对自己的认知变得不再清醒。当他从泰山回来之后,整个人就变得更加倦怠了。不愿意听那些糟老头子说各种公务,更愿意跟那些演艺人员在一起玩儿。他越来越重视修饰,越来越重视文艺。武会飞的离世给他的人生造成了巨大的空白,这个时候一个人走进了他的世界。其实那是历史的必然,即使杨贵妃没有出现在他的世界里,也会有其他的类似的人物开始在他的后半生扮演重要角色。
这个时候的唐明皇依旧精力充沛,只不过他在努力的搞创作而不是处理公务。这个时候的宰相李林甫把各项大权抓在手里,皇帝虽然婚贵了,但他仍旧保持着警觉。李林甫抓住了这样的机会,利用计谋让皇储丧命。李林甫把各项大权抓在自己的手里,但他并没有乱来。据有关史料记载,他没有给自己搞一堆钱。接替他的杨国忠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论能力不如李林甫论德行,也不如李林甫。李林甫不会向皇帝举荐贤才,而杨国忠则是千方百计的给皇帝搞钱。而皇帝正在努力的花钱,他的生活越来越奢侈。我们总觉得皇帝富有四海,稍微奢侈一点没什么关系,其实这里边的问题很大。因为在帮助皇帝捞钱的时候,很难保证这些人不会替自己了。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故事,晚清的时候,维持皇帝日常生活,需要一笔巨额的花费。
其实光绪皇帝并不奢侈,为什么会花那么多钱呢?是因为内务府在爆炸的时候严重的夸大了支出。晚清的时候是这样,唐玄宗的时代不是这样吗?所以我注意到唐明皇的生活之初,本来就已经非常巨大,各种人要通过这笔支出捞钱,经过几轮夸大之后,那就不是天文数字,可以被称为宇宙数字了。当皇帝越来越看重自己的生活品质,越来越不在意百姓的死活。当官员们也都越来越重视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也不重视百姓的生死。这个时候皇帝就被大家拿住了软肋,大家纷纷跳出来谄媚于天子,皇帝在一片赞扬声中越发看不清自己。有一部电视剧里这样描述唐明皇,他已经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而把自己当做是神。其实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你是当时的唐明皇,你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吗?
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而人很难从这种局限当中或者突破。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被称为祖龙,当时不管别人怎么看,他自己就高看自己一眼,他认为自己的功德已经超过了三皇五帝。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开天辟地的人,他开始四处巡游,向当地百姓展示天子的威仪。每一个地方都要立一块碑,书写着天子的功德。以为这样就算是千百年以后,大家仍然在称赞他的功德,实际上他忘了一个问题,他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贡献并不完全是他一个人的,在他之前已经有六世秦君在努力做这件事情了。在统一天下之前他懂得礼贤下士,在统一天下之后他成了唯一被称赞的人。总而言之,自大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兆头,当他开始变得自大的时候,也就是这个人要倒霉的开始。秦始皇没有办法突破自己的局限,汉武帝也不能。与这两位相比,唐太宗其实是一个幸运儿。
因为有人反对,因为天公不作美,他在有生之年没能够去封禅。其实不去做这件事并不会有损于天子的德行,而且在我看来,封禅这种事其实是非常不吉利的。你一旦做这种事,就意味着你的好运已经到头了。王侯为什么自称寡人?这是因为要昭告天下,自己其实是有局限的。我们总觉得身为天子富有四海,在他的周围永远围着一大圈人,可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被称作孤家寡人呢?因为围在他身边的人很多都想取而代之。一想到这一点他就会睡不着觉,就会充满疑虑。白天处理复杂的公务,晚上的时候还要想着怎么对付别人。与此同时还有一堆如狼似虎的妃嫔,如果你敢在延续圣嗣这件事情上消极怠工。底下的那些大臣会纷纷给你上课,要让你深刻的认识到在如此重大问题上消极怠工所能够造成的严重后果。作为皇帝并不幸福,而很多人之所以争先恐后的往那个位置上扑。
是因为那个颜色实在是太闪耀了,这在刚才我想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唐太宗会短寿呢?为什么唐玄宗能够活那么久?我觉得唐太宗之所以短寿有几个关键的原因,第一个就是这个人长期征战身上有很多伤;第二个是因为玄武门之役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根据史籍记载,这件事发生之后,他常常睡不着觉,总觉得有鬼会来找他的麻烦,于是遇事敬德和秦琼,两个人守在宫门口,从那之后这二位就成了贴在门上的门神。当时除掉这两个人是迫于形势,口危机解除之后再想起这件事一定特别不是滋味;第三,唐太宗这个人特别的重情,种种迹象表明他是一个爱马之人,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件就是昭陵六骏。对马都是如此,何况是手底下的那些战将,随着秦府的救人,一个个凋零,他的心气也受到很大的压力,其实每死一个旧臣对他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第四长孙皇后英年早逝,长孙皇后三十多岁就过世了,实际上后来唐太宗在处理家事的时候处理的乱七八糟。如果他的贤内助还活着,家事一定不至于如此。家事如果不处理的乱七八糟,可能后来他也不会因为立储的问题而如此的苦恼。第五,最早他在选继承人的时候,只在长孙皇后生的几个儿子里面选。后来感觉这些人都不能让他满意,又相中了吴王的李恪。正确的做法是把吴王李恪的母亲立为皇后,这样吴王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即位。可他还是想瞎了心,对晋王李治不满意,想换吴王,李恪居然跑去个长孙无忌商量。长孙无忌什么想法,根本不需要去问。他这么做,非但没有把吴王立为皇储,反而给吴王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晚年打辽东这件事情是非常有正义的,欧阳修因为这件事情对唐太宗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具体怎么打是可以讨论的,但打不打我觉得没有多少可以讨论的。在进行廷议的过程当中,唐太宗说的很清楚。他之所以这么做,不是像很多教授说的那样,是要跟隋炀帝斗气。而是要收回华夏故土,虽然没有一举灭掉敌国,但收复辽东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依着欧阳修的意思就是不要打维持和平的局面。就让他们一直占据辽东故土,让他们发展壮大,威胁唐朝。真要是这样的话,清兵入关的故事可能就要提前上演了。为什么宋朝治理的乱七八糟?就是像欧阳修这样的文臣没有谋略和远见,在很多场合我都表达过这样的想法,宋朝是一个精致的朝代,也是一个非常平庸的朝代,是一个不求上进的朝代。宋朝的天子只想着混日子,宋神宗是一个特例,但是他作为天子是不够格的。朝廷为了积攒钱粮费了很大的心力,可真的要到打西夏的时候,他居然派太监和外戚领兵。
他居然想象只要大宋的兵马一到,西夏人就会望风而行。结果人家采取诱敌深入之策,使得他们远离后方,把他们折腾的疲惫不堪。就在他们心力交瘁之际,突然发起痛击,大宋一败涂地。那么想一想,如果把我放在宋神宗的位置,我的表现会比他更好吗?我觉得是不可能的,因为以宋朝当时的那种氛围,就不可能有特别有远见的帝王,也不可能有特别有远见的大臣。就算是有这样的人,也不会有他的用武之地,大家也听不见他的意见。到了南宋的时候,有一些人不安分。只可惜宋朝没有这样的基因,平安江南以后很快就忘记了,耻辱,过起了太平日子。正所谓: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有的人觉得宋朝非常的可爱,这是因为大多数人都非常的平庸,都愿意生活在这个平庸的时代。而不是像汉唐那样,总是表现出一副不安分的样子,总想呈现出一种泱泱大国、四方来朝的恢宏气象。其实对于那种华而不实的假象,我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对于真正的实力,我还是很感兴趣的。有些话按照我的身份不应该说的太多,我应该聊一些柴米油盐,股票彩票之类的话题。只可惜对于这些东西我想的不多,如果我专注于此,我可能写不出来太好玩的东西了,但是人随着年纪的增加,这些东西对他的困扰就会越来越大。有的人对婚姻充满了恐惧,有的人对他充满了厌恶,而我对婚姻的想法是非常复杂的,我没有像那些人那样向往成那个鬼样子,因为我知道以我的条件肯定找不着什么好人。这样在生活当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就会整天吵架。可如果不走进婚姻的坟墓,人就会变成孤魂野鬼四处游荡。哪怕是一条狗见到我都会忍不住多叫两声,都会忍不住要给我上一课。
人生就是如此,横竖都是错,左右都是坑。假如我有后人,我能够厚着脸去教导他吗?我是如此的不堪。现在我越来越找不到写作的乐趣了,希望大幅度的削减字数,可以让创作变得不这么难。如果在未来的时间我能够在写作当中发现一些乐趣,那实在是太妙了,但我觉得这种可能性又不是特别大,因为我被透支的太厉害了,而在未来可以想象的时间内,我没有办法遇到特别有意思的事和人,我的生活和写作是靠幻想支撑起来的,而生活如果非常的枯燥,幻想也就非常的贫乏。因为篇幅过大,字数过多,这里边就会有大量重复的内容,哪怕不是有意为之。我觉得未来不太可能有特别了不起的作品了,因为那些都是用键盘敲出来的。我觉得最好的文章是用毛笔写出来的,他可能没有那么方便,但正因为不方便才会自斟句酌,惜墨如金。
〈完〉
此致
敬礼
你的朋友陶唐
新丰九年腊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