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是,陈公,你继续往下观之。”
“两浙太湖,滨临大海,海上夏秋季多起飓风,且以七月为多,飓风裹大雨,豪强又多侵河为陂,占湖为围,江河之水不得泄,泛滥成灾,故谓秋潦之害也。你未去两浙,如何知之?”
陈绎对这句话记忆犹新,后来的中国四大米市,长沙还早,得到明朝随着洞庭湖垸田的出现才成型,芜湖一带开始出现江东圩,暂时规模不太大,也不能称为四大米市。
北宋真正的粮仓是两浙路……苏南大部分地区暂时也划在了两浙路。故宋朝对两浙路十分重视,特别是秋潦,然陈绎是北方人,最南的不过去过邓州任职,对秋潦一直不大清楚,又不好意思问,故看到这句后,立即记了下来。短短一句话便说清楚,秋潦的起因乃是台风,加上人为的占河道占湖面所导致的结果。
但刘昌郝也是一样,北方人,至少某还去过不少地方呢,你是如何知道的?
“陈公,坊间消息不少,其非是树,乃是小林,稍理一理,便可得知。公未致仕前或少读杂书,致仕后公务繁忙,亦没有心思想其他。或有之两浙官员,欲想,因为繁忙公务,念头不得清净,便不将将它们串连起来。或我与公等颠倒一下,我会做得更差,公等会做得更好。”
一部分确是坊间听来的消息,也不是刘昌郝听的,而是朱三他们说的。
还有一部分是前世对王安石农田水利法的考证,得出来的结果。
与观树观林真没关系,乃是领先近千年的眼界。
上次,刘昌郝便说过,观一树必知秋。
陈绎无言,继续往下看,刘昌郝说了一件事,开封数条运河齐聚,替开封提供便宜的运输条件,由是商业发达。但开封地势低洼,汛期紧张时,便易产生内涝。因为这个内涝曾经发生两件事著名的事,一是包拯铁面无私,冷酷无情地拆掉了各个权贵家侵占汴水的建筑物,使得水路得以畅通。二是狄青因内涝搬家,欧阳修他们便据此种种造谣,逼死了狄青,但不搬家,为了转移六塔河的责任,也要逼死狄青。
当然,仅凭他家与孙岭村的两个山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若是出现娄千个山塘,便能在汛期时杀住各条运河的水势。
“能否杀住黄河汛水?”
“陈公,开封水害与五丈河无关,开封在上,梁山泺在下,或达济水或达淮水。亦与下汴水无关,或达淮水或达大江。有的乃是蔡水、惠民河、金水河、上汴水,且蔡水下边已达淮水了,因此涉及的范围不过数个州府。”
“故广建堰塘后,能稍稍杀之。然黄广水源范围太广大,仅是这些中小堰塘,是杀不住的。”
中国几条主要的江河,黄河水流量似乎不大,但现在的黄河不是后来的黄河,每年水流量照样达到了上千亿,甚至两千亿立米,其四成水流量是集中在汛期里。
还有一个问题,如孙岭村的山塘,一旦建成,不可能在汛期到来前,将塘水一起排掉,用空置的库容来重新蓄水。故蓄,不过十万立米水,自家的山塘就更可怜了。
然后将它们放大,惠民河一带的水非黄河之水,流到京城,通过护城河注入下汴水,下淮河长江,真正的黄河之水,乃是大部分洛水、汾水,北洛阳、泾渭水与主流来的河水。这一带将熙河路包括进去,不过两百万户百姓,算一百户筑一个大山塘,不过两万个山塘,截蓄二十亿立米的水,二十亿放进几百亿里,能起多大作用?
况且是不可能的,以宋朝的能力,即便将吃奶的力气使出来去大力推广,不要说黄河中游地区,放大到全国,也未必能建起两三万个山塘。
“广建后,京城或能稍缓之,黄河,影响则有限,更非是解决河汛之策,其还是用之灌溉或浇灌。”
“陈公,然其亦不可小视,如末学家北边孙岭村,三千余亩地,多是五等以下瘠地,不乏八九等田,一个山塘,便让九成旱地变成三四等田,每亩一年能增收一石以上。若是用来植桑,其收益更激增也。”
“且是黑水河,河不大,若是于洧水推广,其水流量乃是黑水河的数十倍,是否能建设数个规模乃是孙岭村十倍的山塘?其又会使多少耕地受益?或放大到全国,每年能增加多少粮食,养活多少人口?”
如果小水利数量能跟上,是能防止一些地区的水患,那怕是京城的水患。
然而放在长江、淮河上,又起不到什么作用,更不要说已经崩坏,到处咆哮滚动的黄河上了。
刘昌郝想了想,于后面将此段标注出来,不说清楚,是容易让人产生误会。
后面还写了一些东西,一是高转筒车,据说它于晚唐便出现了,不过刘昌郝未见到,可能开封多是平原地带,一般用不上。但即便出现,也不及他所绘制的先进。
二是卧轴蓬式风力水车,这玩意就比较先进了,反正宋朝肯定没有,能用之灌溉,也能用之取海水煮盐。
本来刘昌郝想让庄木匠将它们做出来,然而两者皆是“大家伙”,家里忙得不行,没有做,于是刘昌郝绘制了详细的图纸,又写了不少文字说明。
除了这两样,余下便是他手里两个盒子。
这是无意中听朱三说的,说郑白渠时常崩坏。恰好他前世出差,曾参观过郑白渠,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反正是献书,一道写了。
一是于险要渠段建笼石堤,它不是新闻,钱氏用其建钱塘堤,宋真宗名臣陈尧佐“造木龙以杀水势”,木龙便是改进版笼石法。但似乎整个北宋皆没有将此法用于郑白渠上。
二是于渠首,也是冲力最大的地方,用鱼鳞塘筑堤,这个出现得更晚,一直到清朝才出现,是用来对付恶化的钱塘大堤,当然,仅对付小小的泾水,那是小菜一碟。
刘昌郝还怕文字与图纸表达不清楚,做了两个微型版实例模型,放在盒子里,一起带了过来。
但大水利不是这本书的主旨,也就是写了两种特殊的堤防。
陈绎一气读完,长叹道:“刘昌郝,你欲做李冰,还是欲做鲁班?”
“非也,末学愿意做的乃是一名大德鲁伊。”
“德鲁伊?”
“西方夷人传说中能与草木沟通的精灵,公可将其视为神农氏的弟子。末学若有此能力,则能让贫者有所食,寒者有所衣。”
我本职是农夫,李冰、鲁班的什么与我无关,只是顺带着写一下。
但这个志向也不小了。
实际呢,刘昌郝的志向不是做德鲁伊,而是完成那几条任务,还有……未来宋朝真的很糟糕,得学会包装自己!
不过往后去,真的有一位让他尊敬的大德鲁伊,使得千家万户有所食,梦想着稻杆有高粱高,稻谷有黄豆大。
“棉花如何?”
“长势良好,四五年后,北方将渐不受寒冷所困矣。”
那天刘昌郝也说过,需四五年驯种,大伙也相信,终是岭南之物,一下子搬到北方来,能驯化出来就已经不容易。现在朝廷关心的不是长不长得出来,肯定能长得出来,而是产量究竟有多少。
“不知产量如何。”
“陈公,乃是第一年,产量或低矣,然福建路说高者不过三百余两,非多,五六百两,末学轻松实现也。”
“五六百两亦是好的。”
那天,陈绎于刘家吃过午饭,依然做了详细的交谈。
刘昌郝说,一百两做棉被,可抵一件毡毯,五十两做棉衣,可抵一件皮衣。也就是一亩地能种出来五六床棉被,或十件皮衣。一旦种子驯化出来,只要普及七八年,理论上,整个北方都能实现寒者有所衣。
真想做什么德鲁伊?
“陈公,前线堡砦筑好乎?”
“筑好了,留驻部分京师官兵,以及一些河东边军。”
搭配着来,全部留京城的官兵,朝廷确实不放心,刘昌郝心中叹气,这样,还是起不到磨砺的作用。不过其方面还好,包括未来的屯田,河东迁城,皆在顺利地进行着。陈绎又说:“朝廷已徐徐撤兵。”
一部分官兵已经撤了回来,还有一部分分别驻扎在太原府与真定府,以防万一,毕竟一旦撤军,前线不能封锁,契丹会立即探知新堡砦,会不会因激怒而出兵,谁也不好说。
但大量官兵驻扎在前线,以及修堡砦,花了无数粮草钱帛,朝廷也吃不消,这让赵顼很气恼,前年前线禀报说契丹于边境陈兵二十万,今年又禀报,于边境陈兵二十万。
赵顼不相信了,宋朝仅调驻了五六万兵力,以及一些民夫,便花了如此多的钱帛,契丹动不动调动二十万大军,难道契丹军队是神人,不吃不喝?可想前线的情报工作做的有多糟糕。
“契丹得知后,会激怒,然不会因此而动兵,先挑衅的是他们,可能会勒迫我们将这些堡砦催毁掉。”刘昌郝想了一下说,史传这个耶律洪基对宋朝还可以。
这次勒迫宋朝应当不是耶律洪基的主意,而是那个耶律乙辛的主意,勒迫有功,说明他有功于“社稷”,地位便会稳固。若是如此,勒迫宋朝耶律乙辛敢,出兵则不敢,不出兵则己,一出兵,两国彻底交恶,至少五十万岁币是没有了。虽如此,终让刘昌郝感到有些憋的慌。
“打扰陈公了,”刘昌郝作揖辞别。
“某送你。”陈绎将刘昌郝送了出来。
刘昌郝找到朱三他们,等的有些久,但朱三知道,刘昌郝去开封府可能会说一些重要的事,一行人去军营。到了军营前,上午的操练也差不多结束了,朱三进去找到梁小乙,让他将全营的人一起叫出来。
刘昌郝带了一些礼物,一人一筐瓜,一张藨席、一张竹席、一个竹枕、一双藨鞋,竹席与竹枕是在围山村买的,藨席与藨鞋是在乌头渡买的,在围山村与乌头渡不值多少钱,但放在京城,价格又贵很多,甜瓜更是如此,不能将它当成十余文钱一斤,买,一斤就得需二十多文钱。
主要是人多,这个手笔便不小。
有的官兵发愣,梁小乙喝道:“让你们拿,你们就拿。”
“诸位,”刘昌郝态度温和地说:“快点先搬回军营,搬好了,我请诸位出来吃个饭。”
一会,大伙一起出来,一个禁兵高兴地走过来说:“昌郝哥哥,我是十将了。”
刘昌郝认识,他便是去年梁小乙的手下,叫韦小青,人有些机灵,刘昌郝说:“恭贺。”
他却看了梁小乙一眼,梁小乙使了一个眼色,两人落在后面,梁小乙说:“朝廷决议南征。”
刘昌郝紧张地问:“主将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