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现在已经到了川黔边境,面对枕戈待旦,以防御态势迎接红军的西南联盟部队,得出之前实力对比结论的红军高层,顿时也是极为焦虑的。
当初历史上刘湘部队在四川边界地区严防以待,就让红军觉得不容易从正面突破,现在范哈儿集合了整个西南联盟的力量进行防御,当然更加让红军觉得危险了。所以根本不用多商量,所有红军高层都知道,只有和西南集团达成友好协议,才能让红军安全北上,也才是保全同志们的最上策。至于其中可能冒着的风险,则是合作过程中,必须克服的。
前面王主任的那句说笑,到也不完全是空话。
1934年12月,范哈儿和红军正式达成协议,双方约定先是在前线假打一场,让范哈儿可以向南京交代,也可以让红军顺利占领遵义。
随后范哈儿就会作出调集大军和红军作战的态势,松懈蒋军的追击态势,让他们以为可以螳螂捕蝉做个黄雀捡便宜,适当保持和红军的距离,当他们距离一远的时候,就让红军来一个大专进,顺利通过境无兵设防的部分四川城镇,直接进入陕西,完成北上抗日工作。
达成这样的协议后,范哈儿心中满是感慨。
不知道这中间,会不会有什么意外变化发生,但是如果真的按照这协议达成,那红军就不用过草地、不用翻雪山了,虽然会让那传奇的经历,缺少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但同样,人员伤亡也不会那么大了,到时候北上抗日的力量,也绝对会增加很多,对于自己的抗日第一使命,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吧。
范哈儿在任何时候,都认定抗日才是第一位,而红军正是因为在这一点上,和他基本没有没有意识冲突,所以才能不让他不断作出妥协。
就在范哈儿和王主任达成协议的第二天,蒋总司令也和手下参谋人才商量几天后,终于对范哈儿的要求,通过孔祥熙作出了正式答复。
南京方面同意给范哈儿一个暂编第一百军的番号,同时犒劳刘文辉、龙云、王家烈每部军饷十万银元,勒令他们马上出兵剿灭川黔边境的红一军。而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暂编一百军的番号立刻取消。
拿到这个答复,顿时让范哈儿无奈苦笑。
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像刘文辉他们那样,要个实在点的好处呢。那十万银元虽然少,但至少也是到手的钱货,老蒋总不可能出手了再收回去,而自己那个暂编一百军的番号,却是等到自己放红军过境后,铁定会被收回的,那还是空欢喜一场。
好在他也没真期望,在这次“剿匪”的过程中,收获多大的好处。
为了尽可能为抗日保存实力,他甚至准备,在红军于遵义休整期间,提供一些药品和器械的援助,让他们尽快恢复实力。等到北上之后,能快速形成战斗力,对已经筹谋华北事变的日军,形成极大的牵制。
即便第一百军只是一个临时番号,范哈儿还是非常认真的将部队的大致框架,给搭建了起来。
自己的结拜兄弟陈兰亭,成为暂编第一百军代理军长,属下两师一旅,分别由原来的陈兰亭师,师长仍旧是陈兰亭;第四师分出的一个半团组成一个师,师长由陈志仁担任;还有一支个备旅,旅长则是上海请来的教官雷太鹏担任。
同时趁着这次机会,范哈儿也直接把第四师第一团团长林思存,提升为了第四师的新师长,范哈儿本人,将会担任新七军全职军长,不再管理师部事务。
这一番变化下来,对于范哈儿来说,名下部队的总人数,其实并没有怎么增加,仍旧维持在七万余人左右,只是稍微多了一些军官,让麾下有了实足两个军的军官编制。这样一来,以后范哈儿集团想要再扩军,也绝对能够马上将架子搭起来,而不用再各方筹措人手。
一切都是为了两年后的抗日啊!
全国现在的一盘棋,范哈儿算是下得比较明白了,对以后的规划,也有了一个越来越清楚的认识。
东部第一战线,当然仍旧会是老蒋的国民政府为主,而且也是范哈儿确定的主战场;而北方战线,因为最适合展开大兵团作战,偏偏中国的国力和军力,都不如日本,正面战斗几乎少有胜算,所以只能选择以**游击战争牵制为主;至于南方战线,因为在抗战早期,还不会马上爆发战事,所以就算粤军有实力,也肯定会被老蒋调到东部主场长来,一旦主战场都失败了,那儿山多平原少、工业重镇更少,日军想要进犯,也会选择占领一些沿海城市,不至于更进一步进犯内陆,而且也起码需要几年时间,所以前期只要守住滇黔领空,在更南线就算选择弃守,也不是什么问题。
真正可以作为中国抗战大后方,并且提供源源不断物资和部队支持的,正是自己掌控的大西南地区。
在范哈儿将近三年的努力下,如今的中国大西南,不管是国民生产力,还是国民人数,和农业土地情况,都与历史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三年之后,它就完全有实力,作为将来中国抗战的发动机,为了前方的战斗,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了。
这次和红军的协议一达成,范哈儿立刻和黔军首领王家烈商量,关于暂时让出遵义让红军休整的事情。
此时的遵义,因为有整个西南联盟出面,替王家烈收伏了遵义的柏文蔚那几个军阀,所以已经再次落入了王家烈的控制中
现在王家烈听到范哈儿要把遵义借给红军休整一个月,心中顿时有几分不愿。
不由暗骂,真是不把别人的地盘当地盘啊,借,借,怎么不借你的重庆给红军休整休整?不过这王家烈心中虽然不服范哈儿,却又是最识时务,知道自己现在不管是实力上还是合作需要上,都不可能反对范哈儿,所以略有一犹豫后,面上还是老老实实的听从了范哈儿的命令。
不过现在的范哈儿,见到的人情世故多了,哪里会不知道王家烈心中可能的不满,马上就作出了补充说明:
“要是王主席觉得,你的部队可以和红军打一仗,那其实也可以派支小部队试试对方的战力么。反正我们本来的计划中,就是希望和红军有一场小规模战斗,做做样子的,如果由你的遵义出兵,其实也非常合适。”
“好。”王家烈立刻同意了,“那我就派手下一个精锐营去,和红军的部队过过手,如果他们的实力真的太弱了,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趁机将他们吃掉,毕竟,这些红色分子对我们的产业,还是很不利的。”
说出这番建议的王家烈,信心十足,他觉得,以自己精锐部队完全和范哈儿精锐部队一样的装备,肯定能够轻松战胜红军。到时候,夹着小胜红军的余威,在西南联盟内部,到底要对红军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就完全可以由自己说了算了。
范哈儿听到王家烈的话后,无声的点点头。
心中暗自嘀咕,那就等你在红军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了,再告诉一个你打不过人家这个简单事实吧。
他知道,在西南几大几大军阀中,对**红军抱有好感的,主要是自己和刘文辉,其他人就算自己亲信的龙云,对**也是反对多过支持。而眼前的这个王家烈,本来就对红军没有好感,跟随范哈儿投资实业后,更是对推动工运的**深恶痛绝。这次要不是看灭了红军对自己没好处,反而可能会让老蒋白白捡了便宜,他可能会忍不住偷偷对红军发动攻击。
现在,在范哈儿的权威和共同利益下,西南联盟的四大军阀,对于这次的红军长征行动,还是采取了一致的态度,就是允许他们过境,但绝对不公开合作。
只是对红军的真正实力,却是还需要一次实战,才能真正认清,范哈儿也并不反对。
红军的攻击行动,如期在1935年1月初展开。
遵义城外,再次枪炮声连天,待在城中采访的重庆几大报纸、杂志记者,纷纷向重庆发挥报道,称黔军和红军在遵义郊外发生激战,一天之后,王家烈“损失惨重”,整整一个精锐营被全歼,不得不从遵义败退了。
这个消息在马上传到重庆后,又随即也很快传向了南京,传向了其他地方。
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是悄悄的松了一口气。
老蒋本来已经叫人准备飞机,好让他随时直飞重庆亲自督促川军作战了,现在这个消息一到,立刻平息了原来的心思,转而让军政部给王家烈部嘉奖英勇抗战,再给现大洋三万元。
“哼!只要范哈儿和红军打起来了,他们就不会这么容易停下来!西南联盟军虽强,但红军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只要没打准七寸,绝对会有纠缠几次的大仗。”老蒋很快对西南可能的战事作出评价。
“命令中央和地方追击部队,和红军适当保持距离,让他们和西南联盟的部队,好好打几仗再追上去,如果红军打下那座城了,部队就跟进把他们占下来,绝对不能错过这次进入西南的大好机会。”
老蒋下的命令,和历史上的差不多,完全是准备驱赶着红军进入西南大捣乱,利用红军几百西南军阀的部队,然后他好跟进去收拾残局,再把整个西南地区收伏。
可惜,他这次是完全失算了,因为范哈儿提前和红军达成了秘密协议,这一次,他根本不用想再追击进入西南四省了。
不过也不能怪老蒋没想到这一点,实在是范哈儿作为一个大军阀,作为一个大资本家,在绝大多数人向来,如果他没有超越一般水平的容人之量,基本不可能和**这个“天敌”调和。毕竟,人家不管是替工人阶级说话也好,替农民阶级维护利益也好,都会反对范哈儿这个独裁加贪婪的资本家军阀的。
而偏偏范哈儿这个怪胎,来自于后世,对**的前途非常了解,而且也确实是在想着在抗战中怎么保住国家,所以宁愿自己的工厂受一点不利影响,宁愿自己的其他利益被夺走一些,也要保证**这支抗日力量,不会受损太大。
在重庆城中的好几家正式外交驻派机构,那些和西南联盟交好的领事们,在听到范哈儿终于还是对红军出手了的消息后,也不由都小松了一口气。
过去的那些时日中,范哈儿和西方主要大国的关系都不错,其中唯一的例外,应该就算是苏联了。
这苏联对华的态度,现在也是很奇怪的,他们明明和**一伙,甚至利用共产国际,直接向**派出了领导者,但实际上,他们对南京的国民政府,又同样是很支持的。两面讨好,又挑动两方互斗。说句难听点的,就是这苏联差不多才是一直在背后支持中国十年内战的最大幕后。
历史上,1923年至1927年,中国国民党曾长期实行“联苏容共”政策。其间,苏联派遣的顾问直接指导中国国民党,中国国民党亦有许多重要干部留学苏联,在理论和组织等诸方面深受苏联影响。
但是,1927年4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集团,在粉碎苏联、**“赤化阴谋”的口号下,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其后,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南京政府公开以反苏**为旗帜,而苏联也通过共产国际及作为其支部的中国**,把打倒蒋介石和推翻南京政府作为中国革命的当前目标。
1928年6月占领北京以后,南京政府成为代表中国的中央政府,但其对苏关系继续恶化。翌年7月,中苏终因中东路武装冲突而断绝了邦交。直到1932年2月以后,因为前后发生的“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英美西方的同情但不作为,让遭到国民政府抑制的“联苏”论调,开始在中国重现活跃。
但在对华政策上,苏联的做法充满了矛盾。具体言之,它一方面同情中国,呼吁国民政府迅速复交;另一方面,却在以对日妥协而使国民政府深感失望的同时,继续搁置中国视作复交前提的中东路问题和外蒙问题,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不满两周的10月1日,还同中国新疆省的地方政府缔结秘密协定,染指新疆权益。
更使国民政府不能接受的,是其通过共产国际向中国**发出的指示。这个指示一面要求中国人民为武装保卫苏联而对日抗战,一面却不顾抵抗外敌的基本前提是国内团结,再次强调“推翻国民党是反对帝国主义民族革命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总而言之,苏联一面希望中国对日抗战,一面自己对日让步妥协;同时,一面希望国民政府改善对苏关系,一面继续坚持通过中国**的武装革命而推翻国民政府。
本来执意于坚持优先剿共方针和维护外蒙、中东路主权的国民政府决策层来说,并不愿意与苏联复合,但苏联追求缔结苏日“满”互不侵犯条约,及愿为此目标而不惜承认“满洲国”的趋向有增无减,使国民政府无法再事拖延;另一方面,在国联“又有邀请美国及苏联加入十九国委员会会商之提议,益使恢复邦交之得计,显而易见”。在这两种局势的共同推动下,国民政府终于将无条件复交的决议付诸行动,中苏两国正式恢复了邦交。
在范哈儿强势崛起后,苏联当然也在重庆设立了领事,这一次红军长征开始后,领事谢苗诺夫更是连续几次公开拜访范哈儿,毫不掩饰他想让范哈儿帮助**,交好苏联的态度,引起了英美日等国的强烈关注,深怕范哈儿可能会投降苏联、投降**。
范哈儿其实也想要苏联的无息贷款以及军事援助,但是对于苏联的本质,他知道的十分清楚,这个国家,对中国有太多的利益要求了,更不可能无条件的帮助中国。如果可能,他更乐意站在国民政府一边,索要中东路,保证外蒙主权。而要得到苏联的援助,毫无疑问必须认可苏联在这些方面的利益。
所以在几次会谈没有结果后,范哈儿表面上仍旧维持了和苏联领事馆的友好关系,但实质上,苏联人和他自己都明白,双方已经不可能真正走在一起了。
谢苗诺夫连续几次的拜访,其实主要是借着红军长征一事,商谈关于具体的工商合作事宜。
别看苏联人的二五三五计划发展非常快,但他的工业结构不平衡,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有所体现,他们同样需要和各国展开合作,才能保证自己的体系完整。范哈儿的西南地区,就同样有他们需要的商贸利益。
关于让范哈儿帮助红军一事,主要还是外界的臆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