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节 调解

西安的局势,现在已经万分紧张。

就算张学良答应了范哈儿前来调解,但是考虑到杨虎城和手下其他将领的意见,还是要求范哈儿只能单机前往,不得携带太多警卫和扈从人员。

这到是让本来准备带上一支特种兵,看形势不好就让自己的特种部队混入向老蒋表表功的范哈儿,只能无奈取消了原来的打算。

12月14日,搭载着范哈儿、宋美龄、宋子文、端纳、杨秀琼和部分随从人员的专机,顺利抵达了西安机场。张学良亲自到机场迎接,并且对宋美龄态度颇为友善。

这让本来还担心在西安遭遇威胁的宋美龄,悄悄的松了一口气。

这位夫人虽然做事有担当,决定冒险来这个龙潭虎穴营救自己丈夫,但毕竟是女人,担心的地方比较多。在飞机降落前,还特意把手枪递给端纳,说:

“如果叛军对我有任何不礼貌行动,你可用此枪立即将我枪杀”。

张学良、杨虎城去机场迎接,下机后,宋美龄与张学良说:

“汉卿,这是我的东西,就不要再检查了把?”

张学良马上说:“夫人,岂敢!岂敢!”

那把手枪就顺利的被带了进去,并没有被搜下。

范哈儿在一边看了也没说,如今的西安城中可以说聚集了千军万马,想要从这么多军队的包围中,把老蒋救出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如果仅仅是拿来防身的话,倒也不错。

张、杨刚开始与范哈儿、宋子文、宋美龄等人只是举行了见面会,但并没有正式的谈判。对于宋美龄提出要见老蒋的要求,张学良也表示,等明后天再说,并没有答应。二人将范哈儿、宋美龄一行安排在了宾馆,就再没其他正式的会见活动。

到是私底下,张学良马上会见了范哈儿,提出:

“国民党反应过度,西安形势危急,只能求哈公出兵相助了。”

因为范哈儿的插手,这次宋美龄抵达西安比历史上早了好几天,而在这个时候,南京的国民党高层,对于东北军、西北军的态度,却是明显准备采取不合作态度。一方面继续在高层会议上争论,一方面却是组织了讨逆军准备讨伐张杨二人。

对此,范哈儿只是答复:

“若中央军确实进攻西安,范某出兵援助自然毫无疑问。只是现在形势任由商榷余地,不必急着行动。到是**方面的态度,必须尽快争取拉拢,否则大事难成。”

“**红军方面,小弟已经有所联络,对方前日恢复还算友善,就是共产国际对我等行事不做好评,现还需等**高层的正式决议答复,仅凭毛周二人之前态度看,回复应该不会出乎弟之前预料。”张学良也是有点感慨。

在扣蒋之前,张学良、杨虎城怕国民党破译电文,不敢先将此事通知**和范哈儿方面,但他们认为,事变一发动必然会得到**与红军的支持,不过结果却并非完全像他们想的那样。

事变发生后,自13日起,苏共机关报《真理报》和《消息报》即连篇累牍抨击西安事变,并用英语广播(**中央有专人收听莫斯科的英语广播。)为洗白自己,他们甚至指控此次事变与汪精卫有关连。尽管如此,自事变爆发起,**中央还是肯定西安事变为抗日,是义举,一直积极支持张、杨。毛、周二人说拟派周去西安共商大计,征求张学良的意见,并提醒:看好蒋介石,必须由张的卫队营看管,防止蒋收买看守人员。

扣蒋以后,西安随时都可能遭到中央军进攻。**、周恩来在中央决议出来之前,即致电张学良,建议将东北军集中西安、平凉一线,十七路军集中潼关、西安一线,红军钳制宁夏、陇东一带胡宗南、曾万锤等部中央军,免使西安背腹受敌。红军侦知樊崧甫军向潼关急进,毛、周二人又致电张学良,要他迅速占领潼关。南京方面明令讨伐西安后,毛、周提醒张学良要把精力集中在团结东北军与十七路军方面,因中央军有围城救蒋介石的企图。

同时,**中央令红军南下,与张、杨部靠拢,目的是壮其胆而振其气,“靠近张、杨,可应付各种事变,远离则不能”。张、杨欢迎红军去,红军规定接受友军防地,不改变政治组织,不与民团冲突,不打土豪等新政策,符合抗日统一战线方针。

当范哈儿、宋美龄一行人抵达西安的时候,正是张学良、杨虎城得到**初步回复的时候。

现在的历史,因为范哈儿这个异类的出现,已经发生了改变。这次西安事变发生后,很多事情也引起了巨大的变化。因为范哈儿的西南联盟和东北军、西北军,都有较好的合作关系,甚至和**红军方面,同样有不容掩盖的私下交往,所以这次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代表的实力和得到的支持,也远超历史上真实水平。

至少,共产国际对张、杨二人的骂声,就没有像历史上那么大。

所以张学良在见宋美龄、宋子文的时候,还是很明确的重复了自己在通电中提出的要求,表示只要统一战线抗日,他马上就会释放老蒋,并且愿意负荆请罪。

宋美龄这边,对于张学良的要求并不意外。

而且她很明白,以自己的实力,根本无法左右国民党中央的决策,但她却知道有一个人绝对能让现在的国民党大佬们,乖乖听话,这个人就是老蒋。所以她这次来西安的最终目的,归根结底就是要见老蒋一面。在张学良答应尽快安排后,她仍旧坚持最好是第二天就能见到老蒋。

此时,由于中央军涌入潼关,张学良要求红军以主力对胡宗南等部,并接防肤施、甘泉地区,使汤恩伯部不得向西与胡宗南部联络,此外要求陕南陈先瑞部出商雒地区侧击卢氏、灵宝,威胁东路中央军后方。

红军同意陈先瑞部先去商雒,后加派了徐海东部。同时又提醒张学良:应确保兰州、汉中两战略要地以孤立甘肃中央军,兰州有于学忠部,汉中是否请范哈儿出兵占领。

当时范哈儿的川军和东北军、红军,早已形成了军事默契,让范哈儿出兵为事变站台,也是张学良在事变发生后,就第一时间提出来的。只是范哈儿考虑到事变发生后,国内舆论谴责张、杨的声音很大,站出来不一定合算。本来本来国人对于老蒋**不抗日的行为,争论和骂声一直比较多,但是张、杨一抓了老蒋后,很多人反而改为支持老蒋了。觉得只有统一在一个领导人旗帜下,才能真正做到团结抗日,事变的结果,竟然是让老蒋的声望空前增加。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国人一方面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团结一致抗日,一方面却又抨击张、杨二人的行为。就连西南联盟麾下的川、康、滇、黔等地人民,也基本是持这么一个观点。范哈儿到了这个时候,必须得考虑到民心和支持张杨二人的效益了,所以对于红军和张、杨二人主张让他占领汉中,他虽然心动,却是没有马上实施。

他一边让宋美龄、宋子文在张公馆继续和张学良进行交涉,一边却是密集和联盟内部进行电报联络。与参谋长邓锡侯和联盟另外三位巨头一起,商量他们到底是否要进驻汉中,帮助张学良。

没过多久,另外三巨头的回复就过来了,他们建议:

“当前民心向老蒋,我部应当代表国民政府军,率大军进驻汉中,以威胁西安方面释放委员长的名义,实行占领。”

而邓锡侯的建议,则是比较模糊了。

他认为眼下西安局势紧张,联盟既和张杨二部有合作前例,自然不应该妄加敌对,白白得罪彼方。同时也要考虑时局民心,不应随意站在帮忙抓老蒋的那一面上。至于到底选择那边,可以由范哈儿自己衡量作出决定。

反正一句话,这个时候,帮谁都对范哈儿没有好处,而如果两方同时不帮的话,则会同时得罪他们,所以范哈儿只要选择一个帮忙相对比较合算的那个就行。

这样的答复,让范哈儿十分懊恼。

考虑到现在自己本人已经到了西安,并且还是对外表态站在老蒋这一边,在帮助宋美龄、宋子文设法营救老蒋,所以对他那边已经有了一个交代。这个时候,就是适当往红军和张学良那边,倾斜一下的时候了。

12月14日夜间,人在西安的范哈儿,致电早就率军在陕西和四川边界地带的第四师师长林思存,让他立刻带兵进驻汉中,施行占领。对外发表通告,呼吁绝不能伤害老蒋性命,同时要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至于如果国民政府方面派兵过来借道,则立刻拒绝,若是对方行挑衅之事,则以对方想逼西安杀害委员长的名义,将入侵部队击退。

这个决定一出,自然是范哈儿准备两边讨好,想在西安事变中左右逢源了。

对此,**和张学良方面,并没有说什么,他们知道范哈儿内心是支持他们的,至于军事行动是不是有贪婪的目的,则是他们自认早就了解的“军阀性格”,并不觉得奇怪,到是南京国民党方面,知道范哈儿占了汉中,却又不允许国民党讨伐部队过境的时候,大骂范哈儿叛国投敌,十恶不赦。

对此,范哈儿也毫不客气,直接发动舆论攻势,一方面为自己冒险进入西安表功,一方面却是指责南京方面妄动刀兵,是想逼张杨二人杀害委员长,才是真正的十恶不赦。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却是明显分裂成了两派,一方是国民党,另一方范哈儿、张杨二部和**,目前看来,还是后者的实力稍微强大一点。

无论如何,在**代表到西安前,红军、东北军与十七路军已密切合作,并对态度问题,有了明确决定。12月1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结果是:“中央正确地分析了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参加谈判。”?这个论断是正确的。对这样一个猝然发生的重大的问题,在情况不十分清楚的条件下,**中央决定了正确的方针,这表明**已经成熟了。

15日,在先后得到了**方面和范哈儿方面的答复和行动后,张学良终于信心十足,将蒋介石由新城大楼迁至高桂滋公馆,由东北军卫队二营看守。并且同意了宋美龄的要求,由他本人亲自陪同宋美龄去前往见老蒋。

宋美龄拿着一个梅干菜盒见到了蒋介石,蒋介石在到宋美龄后,眼泪直流,说:

“你怎么来了?如入虎穴矣!”

宋美龄劝蒋道:“宁抗日,勿死敌手!”

对于这次见面,范哈儿知道的并不多,只是看宋美龄回来后,明显比去见老蒋前信心十足了很多,当即知道这位夫人肯定有所收获。

事实也不出范哈儿预料,这位夫人,已经收到了老蒋签发的一份手令,是给何应钦停战三天的命令。同时张学良为了表示对和谈的诚意,也同意释放老蒋的随行大将蒋鼎文。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范哈儿和宋美龄等人都可以看出,这次事变和平解决的可能性很大。

12月15日,由**、朱德等15个红军将领致电南京国民政府,指出事变爆发“实蒋氏对外退让、对内用兵、对民压迫三大错误政策之结果”。对此“绝不可负气横决,反而发动空前内战”。否则“日本乘机入寇”,“全国丧亡”。

提出:

“公等而果欲自别于蒋氏,复欲自别于亲日派,谓宜立下决心,接受张、杨二氏主张,停止正在发动之内战,罢免蒋氏,交付国人裁判,联合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组织统一战线政府。”

红军的这份通电,是仅次于**中央名义的一种表态,目的是在要求停止对西安进攻,因为当时中央军已入潼关,及在潼关和两翼共集结了中央军9个师与冯钦哉的四十二师。要求国民党中央接受张、杨的主张,团结御侮。而且表示一旦抗战,红军愿与国民党军队联袂偕行,共赴民族革命之战场,表明与南京政府是和解而非对立的态度。

但是,其中也有“罢免蒋氏,交付国人裁判”的要求,这反映了**领导核心在策略思想上还没有完全一致。不过“裁判”已不同于“公审”(公审也不等于杀),而“国人”则较“人民”更宽,它包括国民党人在内。与之前的通电主要主张相比,它究竟是第二位的,可谓瑕不掩瑜。

为了响应**红军的呼吁,范哈儿也再次联合西南另外三大巨头刘文辉、龙云、王家烈,裹挟了刘湘、何健等人,同时致电南京国民党中央,要求接受张学良提出的条件,接受和谈。

在这样的层层压力下,国民党中央,终于不像历史上那样,在宋、孔等人积极斡旋的时候,他们还在摩拳擦掌对东北军、西北军开炮。

当蒋鼎文和宋子文携带着老蒋的手令抵达南京后,对于西安的军事行动,终于被国民党中央下令暂停。

12月24日,经过多方交涉,在西南联盟总指挥范哈儿和**代表周的见证下,蒋中正接受了张学良提出的六项协议。即:

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以及其它具体的救国办法等。

但是蒋介石没有意愿为他的承诺签订任何协议书,东北军和西北军有部下向张学良反应不满,称:“我们提着脑袋给你干,怎么到最后连个签字都没有?”张学良回道:“你们政治觉悟没我高,蒋介石虽然被捕,但是其政治实力还在,现在既然我们要放他,要把他捧为领袖,那么逼他签字,他到时还会反悔,现在要一个君子协议也很好。”张学良的这个提议遭到了杨虎城的反对,但是范哈儿和**方面,却都表示支持。

大家看得很明白,老蒋签约不签,对于最终合作来说,并没有多大影响。签了不一定会让他完全落实,不签也不能让他否定抗日的大方针。

其实这份协议,与其说是定给国人看的,还不如说是给日本人看的。

一旦公开协议说我们大家团结一致抗日了,最不能容下的,当然就是日本人。日本的战争准备,本来就走在中国前面,这个协议一旦公布,必然会逼得他们提前动手,而老蒋这时候也肯定不得不加快本来就在进行的抗日准备,哪里再可能停下。

所以协议一公布,就算是基本达成最终目的了。

第215节 让人震撼的处理第76节 处理俘虏第326节 美军的轰炸第89节 商会第253节 甘陕第62节 整军训练第44节 钢盔第12节 刘湘的要求第220节 南渡河大捷第324节 终究是第二序列第335节 东南亚开始紧绷第328节 连续行动第139节 失败就是契机第275节 徐州决战第155节 派系第129节 意大利人的建议第358节 废除不平等条约第11节 名声大振第362节 痛并快乐的进攻序傻大兵第143节 中央抗日准备第330节 史迪威失算第11节 名声大振第42节 临时回川第八十三节第94节 报信第140节 约会第363节 新时空印度的命运第18节 大钱还是小钱?第34节 选定第74节 战事进展第175节 订舰第106节 遵义和会第208节 最后调解失败第82节 讨官要地盘出云舰第212节 拼刺刀第53节 接手军火生意第148节 闭幕第230节 再次激战第244节 日军第一窝囊废师团第32节 代理人第325节 油田保卫战计划第157节 从美国第320节 骄傲的代价第61节 回川第16节 范哈儿缺钱第282节 香月撤职第191节 上海开战第196节 影响和计划第157节 从美国第199节 优势不再第220节 南渡河大捷第139节 失败就是契机第49节 提醒第58节 医院和医生第74节 战事进展第308节 全面大战第273节 南下广州第322节 战线站稳了第64节 小科目演练第19节 两位姨太太第85节 赈灾善后第366节 意见稿第58节 医院和医生第50节 钱第240节 关门打狗第331节 整编反攻第296节 水雷外交第19节 两位姨太太第73节 首战第211节 轰击末松师团第287节 调整第348节 历史重演第360节 琉球问题第243节 松井的暗棋第151节 汪精卫遇刺第189节 宣不宣战第176节 论断第27节 买股票第101节 美国朋友第170节 成功第192节 飞行队参第24节 人选第170节 成功序傻大兵第358节 废除不平等条约第125节 老蒋的反应第二七十八节 包围和反包围第109节 范总指挥第89节 商会第318节 空运救巴丹第20节 购买大炮第89节 商会第346节 新加坡解围第305节 盟军初建第69节 旱情第60节 初会戴笠第53节 接手军火生意第124节 北上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