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韩成垒砌的那个石头花坛不远的地方,又垒砌出来了一个一米高的石头台子。
石头台子上放置了一块一平方左右的石板,石板的中央坐落着青雀部落新近做成的石磨。
底下的那一扇石磨坐落在草木灰制成的水泥上,被牢牢地砌在那里。
这是为了防止磨东西的时候,它会随着上面的那一盘磨一起转动。
在石磨的周围、距离石磨十厘米宽的地方,用水泥还有小石块砌出了一条高十厘米左右的‘岭’。
在‘岭’的最低的边缘处,留出了一个出水口。
这是为了让磨出来的豆浆这些东西,不至于散落。
讲究人家的石磨是不会这样做的,他们的石磨最下面的那一扇是直接在大石板上凿出来的,跟石板为一体。
石板的外围部分,就凿成汇集豆浆之类的‘沟、岭’。
青雀部落现在工具有限,而且木头这个石匠的技术也不够成熟,最重要的韩成等人等着吃豆腐等的花都谢了,所以就用水泥将这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工程给代替了。
确认了周围的水泥已经彻底干枯,用几桶清水将石磨以及石磨周围的石板都给彻彻底底的清洗了一遍之后,终于开始磨豆腐了。
初夏清晨的阳光透过花坛里的那片翠绿的竹子散落下来,湿漉漉的石磨上留下一片细碎的光斑。
清凉的空气里,韩成左手拿着一只陶碗,从放置在石台上的陶罐里舀出一碗东西。
碗里装着三分之二的水和三分之一被泡了一天多,完全吸饱了水的黄豆。
端着的碗凑近石磨磨眼的上方,稍微倾斜,水就进入了磨眼,水进入的差不多之后,便是被泡了的黄豆。
在做这些的时候,韩成的右手也没有闲着,握着石磨上的木柄,胳膊一圈一圈的转转。
黄豆子通过磨眼进入两扇磨中间之后,让磨拐起来变得更加轻省了。
石磨一圈圈的转动着,进入里面的黄豆粒被粗糙的石磨挤压研磨成细沫状,从石磨的四周出现,然后顺着石磨慢慢的滑落。
白色的豆浆和一些豆渣混合在一起,滑落到石磨周围用水泥砌出来的沟槽里。
越来越多的汇集到一起之后,开始往最低处的缺口流淌而去,最终汇成了一条白色的线,落进下方放置的陶罐里,激起一些白色的泡沫。
微凉的空气里,弥漫着生豆浆的味道,很熟悉,跟小时候过年时磨豆腐的味道一样。
所不同的是,早已经物是人非,完全成为了两个世界……
拐磨这样的新奇事情,很容易就能吸引住从未做过这类事情的人。
韩成将泡过的豆子磨了一半之后,眼睛盯着磨盯了好久、跃跃欲试的巫,终于忍耐不住了。
他试探着开口,向韩成表达了他也想磨磨的愿望。
韩成一笑,自己倒是忘了石磨吸引人的这茬了。
当下就将碗交到了巫手里,韩成往一边站了站,将磨豆子的事情交给了巫。
这不是一个要求多么严苛的活,往磨眼里倒进的水多些少点都没有多大的妨碍,所以韩成就只是在一旁站着看,并没有出声做什么指导。
青雀部落的第一盘磨,只是一个直径三十厘米的小磨,并不沉重,巫拐起来也不觉得有多重。
刚从韩成手里接过这些活计的时候,巫身子微微紧绷,动作显得有些僵硬,三碗豆子磨过之后,动作就已经很娴熟了。
毕竟这真的不是一个多么难做的活。
豆子磨完之后,韩成又让人弄些干净的清水过来,一碗一碗的往磨眼里面倒。
一边倒,一边转动着石磨,这是为了将残存在这里的豆渣豆浆都给冲走。
一来可以做到不浪费,二来就是可以等到下次使用的时候,少费些功夫进行刷洗。
韩成、巫、大师兄等人拎着磨出来的豆浆往一边走了走,在那里已经搭起了一个两米高的架子。
架子中间穿着一个横梁,横梁的中部绑着一根绳子。
绳子下面栓着一根一厘米半粗细的棍子。
这根棍子从两个扁扁的、交叠在一起的棍子中部穿过。
棍子的下面是一个休整过后的大疙瘩。
大疙瘩挡在下面那根横着放置的木棍下面,避免了两根交叠着的木棍会从空中滑落。
两个交叠在一起的、长一米的木棍两端都钻有一个孔,孔里面各自穿了一块四方形麻布的角。
麻布的角在这里牢牢的绑住,形成了一个吊兜。
找来一个干净的大陶盆放在吊兜下面,韩成将一罐子豆浆倒入吊兜之中。
然后示意大师兄和他一样,握住两根交叠在一起的木棍两端,开始一左一右的晃动吊兜。
吊兜里面包裹着的豆浆随着韩成与大师兄的动作,也一左一右的晃着,有些微微泛黄的白色豆浆跌落进下方放置的大陶盆里。
之所以会有这样一道程序,是因为磨制出来的这些,除了豆浆之外,还有很多的豆渣。
这个步骤就是将豆渣从豆浆里面分离出来,说白了就是过滤。
青雀部落织出来的、带着细细网眼的麻布用来做这件事情刚刚好。
几陶罐的豆浆都过滤一遍之后,吊兜下面的大陶盆已经快要满了。
吊兜里面只余下了一块豆渣。
韩成没有立即将豆渣弄出来,而是又往里面添加了半罐子清水,又吊了一阵。
没有办法,这时候豆子太少,只能是本着能多弄一些豆浆出来,就多弄一些豆浆出来的原则来操作了。
又吊了一遍之后,韩成才将豆渣弄出来,不过却没有舍得丢,这东西是养分极高的饲料。
古时候的豆腐坊里,一般都喂养有猪、驴这些牲口。
因为吃得好,所以喂养出来之后,要比普通人家的膘肥体胖许多。
在缺少粮食的时候,豆渣又会转化为一种食物,吃豆渣一点都不稀罕。
韩成自然舍不得丢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