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会试

“皇上怎会想到突然需要杀手了?”皇陵前,李公公回过神来,躬身问道。

“当然是为了暗杀。”刘玄平静的说道,他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科学的绝世高手,武功高强,可飞天遁地,杀人于无形。

在刘玄的记忆中,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杀手组织,但是让他奇怪的是,唯独他们九幽却没有类似的杀手集团。

在历代番邦之战中,杀手集团的作用非常之大,几个每一个帝国都有这样的黑暗历史,只是为了帝国的名声,皇族基本上是不会明面上和杀手组织交好的,而杀手集团在这个世界也不会明面上的叫杀手集团,一旦帝国霸业大成,杀手组织便会被扫尽或者清除。

而如果帝国发生战争,杀手组织就会悄然出现在世界上。

刘玄当然不会相信,他们九幽会没有这样的杀手组织。

只见李公公犹豫了一瞬道“既然皇上有此抱负,老奴有一封书信也可以交于皇上了。”

“书信?”刘玄一怔。

“先皇去世前吩咐老奴,如果皇上不堪大任,也就算了,若是皇上有惊鸿之志,便可交给皇上。”李公公一边从怀中贴身拿出一张书信一边道“这封信上是一份名单,也就是足可比肩老奴武功的暗影杀手,也是先皇为皇上准备的最后一份遗产。”

刘玄心中一震,接过书信,打开之后,其上赫然写着密麻小字,细数之下,足有五十有余。

李公公躬身道“这是当年,先皇特意为皇上准备的杀手,从未使用过,由老奴监管,秘密培训,从皇上出生起便一直培养着,到了现在足有二十年了,都是和皇上一般年纪。”

...

等到刘玄回来,已近傍晚,养心殿内,刘玄躺在龙榻之上,神色有些恍惚。

回想起李公公的话语,当年先皇秘密收养了数百名无父无母的婴儿,交于李公公,在那些婴儿三岁时,便开始了严酷无比的秘密培训,除了基本的识文写字之外,所有的时间全部用在了暗杀训练上,等他们长大后,只剩下了50名合格的杀手。

他们被分散于九幽各地,成为了一个普通的百姓或者江湖人物,或者某个大户人家的家丁。

而这些人从出生起的唯一使命就是为皇上服务,一生只得听从皇上一人,如若皇上无能,只要朝廷能保皇上平安颐养天年,杀手们便没有了任何作用,也无需在让皇上知晓。

而若是皇上有大的抱负,并有启用之心,五十名杀手随时回京待命。

这五十人,全部是九幽内数一数二的一流高手,没有皇上的命令,绝不显露实力,也绝不会暴露身份。

再次从怀中拿出那张书信,看着上面的名单,这上面的名字都是从来没有在世界上有过任何名气的名字,他也并不认识这些人,但是听李公公所说,这上面的人,全部认识皇上一人。

如若他遇到这上面的人,无论是何种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他们是绝对站在皇上这边的。

“小庄子,你知道这上面的名单吗?”刘玄扫了眼一旁的庄公公问道。

“奴才也是第一次听说,也从来不知道师傅说过此事,这名单,奴才可不能看,现在只有皇上您和师傅两个人知道这名单了。”庄公公神情一震,连忙低头恭敬道。

他就算再大的胆子,这名单他也是不敢看的,这可是机密文件了,除了皇上和师傅李公公之外,他只不过是一个小小太监,能忠心伺候在皇上身边,能像师傅那样老了安享晚年,对于小庄子来说就心满意足了,至于其他的事情,他心里清楚什么事该知道什么事不该知道。

刘玄不置可否的笑了笑,他现在手上有了这名单,李公公也已经悄然发出了信号,不出一月,五十名杀手会全部汇聚到京都来,而他只需要记住上面所有人的名字,到时候见到后,自会知道谁是他可用之人。

贴身收好书信,刘玄向着卧室走去,有了这名单,他就等着一个月后了。

...

数天后,从九幽各地而来的书生才子们终于迎来了京都会试,数万才子齐聚一堂,好不壮观。

学子考试的地方叫贡院,考试时间为两个时辰,一篇论文,这两个时辰决定着考生们十年寒窗的命运走向。

考试题目每次都有不同,而这次的题目就是论天下大势,可以说,稍有不慎可能就要得罪朝廷的题目。

到了中午,考试结束,每个房间内的学子出来后,表情各异,有满心欢喜,有颓然丧气,有平静淡然,也有捶胸顿足。

数万学子考完之后就等着三日后的揭榜了。

卷子收到之后便会送到翰林院,上百名翰林学士集体批改,张正是当初李德推荐主考官,此事大堂内,张正立于正座之上,看着大堂内上百名翰林学士批阅着试卷。

“张大人,这痛批国策之人,可过否?”这时,一名中年翰林学士躬身问道。

“妄议国策,实为大不敬,怎可批过?”位首,张正端起的清茶一顿,回道。

一听此话,那名翰林学士,点了点头,无奈之下,把手中的试卷放到了未过一边。

“张大人,这痛批诸侯群立,位高震主之言,可过否?”有一名翰林学士起身道。

“如今皇上贤明之君,诸侯莫敢不从,哪有震主之说,一派胡言,不过。”张正清了清嗓子道。

想了想,张正道“凡是有对九幽不利,或者说我朝不当之言者,一律不过,此次考试宗旨是天下大势,不是非议国政,那些狂妄自大之徒,如此狂言,连最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都不精通之人,留知何用?”

众翰林学士,纷纷点头,有的暗自叹气,默然不语。

这数万张试卷,根本没有人在乎那区区一张试卷,且这次的考题过于擦边,不懂官场之道的才子们自然会说出那般狂言妄语,这也导致了落榜之名在所难免了。

这就是古代科举制的本质,漏洞百出,并不能真正的达到选才用人之效,不知道像这样的科举制,埋没了多少忠肝义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