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自古以来,华夏大地之上,都是多水患发生,最著名的便是大禹治水的故事,由此可见一斑。

正是因为如此,在中原大地之上,对于抗旱,并没有受到重视,这也导致诸国对于抗洪有一定的经验。

但是对于抗旱,却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尸横遍野。

……

中原大地之上多水,从上古时期超市如此,哪怕是持续到战国之世,华夏大地的气候山水格局,仍然是湿热多雨,河流大川纵横。

在这样的农耕时代,水患才是心腹大患,这也是李冰都江堰,郑国渠,大禹治水等一系列治水的开始。

而且不管是武安君白起,亦或者兵仙韩信,都善用水。

这只是因为时代特殊,在这个时代,水系发达,远非后世可以比拟。后人就算是想要效仿,也做不到。

这便是同样占据汉中巴蜀,汉高祖刘邦最后还定三秦,成就帝业,而刘备只能偏安一方的原因。

除了兵仙韩信之外,最大的原因便是汉水。

战国之时,大川巨泽浩洋不息,水患频繁发生,耕耘渔猎的人随时都有灭顶之灾,以至于有了看天吃饭。

正因为如此,但凡是大水周边便是人烟稀少,长久发展下去形成了蛮荒山林。

嬴高记忆深处的些许涌出,在咸阳宫之中,念头不断。

他心里清楚,在人口稀少的农耕时代,水太多是没有益处的。

就像是南方的楚国,大泽连天江川纵横,仅仅一个云梦泽,便是浩荡无尽。

特别是在吞并吴越,楚国几乎一统南方,占据了半个华夏大地。

然而,楚国虽大,富庶根基之地却只在江淮之间,国力反倒不如中原大国。便是因为水患严重,以至于富饶之地逐渐荒凉。

心中念头闪烁,嬴高站起身来,走到侧殿的大秦地图之上,道:“父王,关中平原、陇西山地、河西高原、巴蜀两郡、汉水南郡、河东河内,这便是我大秦的国土大致划分”

“都江堰建成之后,蜀郡彻底成为天然粮仓,水患算是彻底消失,成为了大秦雄立于世的资本。”

嬴高手中的长剑划过一些区域,对着秦王政一字一顿,道:“在关中大地之上,素有九水十八池,东西八百里之说。”

“渭水、泾水、沣水、洛水、灞水、浐水、滈水、潏水、涝水九水纵横关中,经流各县。”

“牛首池、西陂池、鹤池、盘池、冰池、滈池、兰池、初池、糜池、蒯池、郎池、积草池、当路池、洪陂池、东陂池、苇埔、美陂、樵获池十八池星罗棋布。”

“在这里,曾经诞生了以农业起家,最后席卷天下的周人,也造就了我们秦人,但是,父王在关中一直以来,都有两大麻烦,以至于我大秦不能富饶甲天下。”

闻言,秦王政目光闪烁了一下,道:“白毛碱滩与近水旱田,这是商君也未曾解决的难题。”

对于秦王政的话,嬴高不置可否,笑了笑,道:“那是因为孝公英年早逝,商君失去了最强大的支持,要不然这一问题早已经得到了解决。”

“在昭襄王时期,丞相蔡泽提出:渭北临水旱田计四万余顷,白毛碱滩两万余顷。该当引泾出山,居高临下南灌关中,解旱情,排盐碱。”

“父王,引泾工程,可以说是自从商君之时,大秦朝廷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想法,只不过由于许多的现实问题,拖延至今。”

“如今经过文信侯统筹,郑国,李斯等人,再加上二十万民夫,才有了今日的规模,一旦遣散将会功亏一篑。”

……

嬴高心里清楚,有时候一件事情就是如此,一旦放弃,想要再拾起来,不仅劳心劳力,也将更加艰难。

所以,他才会劝谏秦王政,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毁了大秦百年根基。

……

沉默了片刻,秦王政转过身来,望着嬴高,道:“引泾工程关系重大,而且我大秦局势危机,以你之见有多少可行性?”

“父王,文信侯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是不可否认他的眼光还是不错的,既然他选择了郑国,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而且对于河渠丞李斯,父王也见过了,足以说明这个郑国才华不俗,一旦引泾工程结束,将会和都江堰相提并论。”

……

嬴高不断在心中组织语言,他可是清楚,在这一场大旱之后,将会到达一场真正动摇大秦根基的祸事。

那是秦王政一生之中,为数不多的诟病,所以嬴高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未雨绸缪了。

他心里清楚,秦王政的性格太过强势,而且事情又没有发生,此时此刻,嬴高除了旁敲侧击之外,也无计可施。

“嗯。”

点了点头,秦王政作为一国之君,自然清楚嬴高所言的严重性,一旦引泾工程结束,对于大秦将会是巨大的助力。

“如今大旱席卷天下,除了三川郡之中,其余各大郡县都影响极大,而且由于吸引百姓入秦的政策。”

“现阶段已经有十数万百姓不断涌入大秦各地,除了三川郡之外,粮谷必将会成为缺货。”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想法?”

这个时候,秦王政心下已经有了决定,但是看到嬴高,他还是想试探一下,这么久了,依旧是没有探到嬴高的底。

秦王政想要清楚,嬴高的能耐。

闻言,嬴高神色肃然,几乎在秦王政开口的瞬间,他就察觉到了秦王政的选择:“事到如今,只好出兵了!”

……

对于此事,嬴高不是没有别的解决办法,只不过,肯定没有战争来的快捷,来的振奋人心。

第303章 我们蒙氏历来只忠诚于秦王!第280章 巴适上门!第342章 想要在耳海边修宫殿的嬴高!第105章 讲台之上,小小少年,锋芒如神。第423章 燕太子丹不过尔尔!【第一更】第385章 天下皆白,唯我独黑!(第一更)第707章 我王何必急于一时!!第224章 蟒雀吞龙旗下,万胜!第832章 咸阳宫中群臣心思各异!第451章 此去西北,本公子必胜!第1040章诸子百家,终究是忍不住参与了其中。第796章 以沥青铺路,水泥砂浆筑堤,以铁牢之。第563章 乌孙只是一步闲棋!(第三更)第482章他手执秦剑,尸骨盈野。(第一章)第869章就算是王上怪罪,臣也一力承担!(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第263章 尉缭入秦第455章 若大秦储王不知死活,本王会出兵,但戎狄当遣质子。第185章 主持成渠放水,是一个水工最大的荣耀!第768章生在王室之中,权势比生死更重要!第690章 影响!(第三更)第289章裁军之议!第814章 他们说:大秦储王心中仁慈,不愿多造杀业!第525章 局势急转南下!(第二更)第559章 当为大秦效死,为秦王尽忠成为了一种信仰!(第一更)第773章父王息怒,儿臣愿意南下,为我大秦开疆扩土!第75章 一纸训斥,要了文信侯的命。第131章 嬴高出令!第300章 嬴高的秘密基地!第585章在蒙氏之中,对于嬴姓之命必遵之。(第五更)第250章 不到最后一刻,不知道后手为何!(求推荐,求收藏)第96章 嬴高之想!第162章 我有点兴奋第601章 他是我大秦的公子,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武将!第487章 在孤看来,这才是重点!(第二更)第6章 你我没有师徒缘分【求收藏,求推荐】第37章 一口锅从天而降【求收藏,求推荐】第1124章 王翦安营扎寨第320章 九章算术!第461章不知大月氏的勇士,可有如此辉煌的战绩,可有当世无敌之名?第523章 此刻所为,皆为了大秦未来!(第三更)第381章 立足咸阳,当知晓八方事。(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求订阅)第737章努力决定一个人的成长,天资决定一个人的上限。第571章 范增一言,群臣闭口不言。(第一更)第906章 月城。(第三更)第230章 王上之大业,只有踩踏秦国而成。第871章 当号子声响起,我们众志成城!(第一章,求订阅,求月票)第588章 本将携大秦天威而来,要么跪着生,要么站着死!(第三更)第689章 代号:龙腾三川。(第二更)第846章 诸王之谋,蒙毅求教!第407章 三事同行,只为大秦东出!第862章若朝令夕改,那本将的将令将会如同儿戏。(第一更)第750章 作为半圣,教化天下本是应有之义!第1072章这一次储君西行,乃是寡人的意思!第398章 儿臣欲借大秦二十万大军的兵符一用!(第一更)第899章 蒙毅的思路是正确的。(第二更求推荐,求订阅)第972章 他可是荀子的徒弟,李斯的师弟啊!第397章 本公子就将一家世之显学打落凡尘,以彰显决心!第36章 文信侯,敬请高招!【求收藏,求推荐】第108章 秦川大地之上的无尽恐慌!第867章 嬴高的告诫与诸将的诉求。(第三更)第385章 天下皆白,唯我独黑!(第一更)第887章大秦战功的核算,以敌人的首级为准——!第66章 谋圣张良【求收藏,求推荐】第541章 匈奴止步,月氏积蓄,大秦安然无恙!(第二更)第1105章 李牧下军书,嬴高火上浇油。(第三更求订阅,求月票)第399章 楚墨离去,秦墨低头!第167章 右贤王警觉,嬴高的算计功亏一篑!第512章 在我之上,众生平等,在我之下,阶级分明!第704章 臣请王上三思!第395章 荀子老了,但是大秦的未来是新的!第1129章 井陉关关城前的绝世杀机!(第二更)第166章 伏击!4(求订阅,求收藏,求推荐)第487章 在孤看来,这才是重点!(第二更)第854章 阵前请降,五万滇军并入仆从军。第465章 一个月内筹集三十万大军的粮草!第792章 李由的选择!第419章 为占城稻欲平极南地!第1044章故而,只有你。(第二更)第1002章禀王上,臣以为当效法武王灭商,存韩社稷而收韩国土。第1127章这是一个属于王的时代。(第四更)第150章 嬴高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1091章毕竟一个时代,是需要英雄的。第1052章 大秦重臣的欣喜第538章 传令:五更已至,箭阵射杀——!(第三更)第996章因为他们都清楚,这样的人一人抵得上千军万马!第557章 本将说你可以,你便可以!(第四更)第694章 范增遇刺(第二更)第800章蒙恬在此谢过公子了——!第991章此乃臣之思虑,请王上斧正!第518章 商贾崛起的好处与坏处(第一更)第245章 大战起,王翦入咸阳。第385章 多谢老师解惑!(第四更,求推荐,求收藏,求订阅)第503章咸阳群臣心惶恐如何安?第377章 意图整合大秦楼船士!第339章 李信,可有兴趣坐镇陇西之外,为我大秦镇边?第1091章毕竟一个时代,是需要英雄的。第614章难兜靡,借你人头一用!(第二更)第92章 商君之法:大仁不仁。第41章 臣作《吕氏春秋》,是为了让秦法成为天下范本。第128章 若是老秦人反对,孤亲自去找他谈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