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蓟镇(2)

“京师新封冠军侯王斗,一战李闯前锋全军覆没,据信报所说这位冠军侯可是一员猛将,那就恍如话本中的吕布、李元霸等猛将般,使一把大关刀有万夫不当之勇。”

蓟镇城中,此时临近天亮,蓟镇总兵官早早的就醒了,张世显差不多也是临危受任,大明朝这九边重镇基本上都是差不多被崇祯换了一茬。

因为崇祯性格多疑,可是这些他信任的人,却没能给他足够的回报,大同等总兵个个投敌,也就宁武关守将一人血战而死,尽显壮烈。

“万夫不当之勇?”

张世显感觉很奇怪,王斗这人闻所未闻,这种人物不应该默默无名的,京师有了这一名猛将之后,会有什么变化?

张世显本来心气也是不足,也曾想过投降,不过他是勋贵一脉,祖上是靖难第一功臣张玉,虽然没有袭爵英国公一脉,但是自身本事却也是非凡,无奈却从无用武之地。

这是出于崇祯帝王心术中的“制衡”,英国公一脉已经少有领兵,本来在军中威望就很高,一般勋贵都是出缺京营,很少被派出城,张世显也是很少经过历练,感觉自身的本事被耽搁了,自然生出投降的念头,特别是如今明朝摇摇欲坠之后,这种感觉更强!

作为勋贵之家,特别还是数一数二的那种,英国公一脉可是丝毫不比开国一脉的常家、徐家差的,特别是作为靖难功臣,在京师更是可以称得上勋贵潜实力第一,京师周边无数产业。

如今分为两支,张世显这一脉本来就是被放弃的,主家自然要和明朝同存亡,这一次信鸽通知信报,很可能是最后一次了。

之后,肯定就任凭张世显单独建立自己的势力,为张家血脉延续进行自己的抉择,张家主家也有嫡子庶子被派往江南,家主张世泽却是要和大明京师以及帝王共存亡的。

这一封信鸽的重要性,张世显很明白,这是怕他太早做出选择,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其实这种选择也很难做出,张世显本身也在犹豫中。

此时,起的身来,天色昏昏,这时,顶多也就是三更天,可是他却睡不着了,让亲兵为他披甲,他想要上城头看一看京城方向。

收拾的很快,亲兵队很快集结,张家有着无数的家生子,都是经过历练的,他升任蓟镇总兵,自然也有了自己的家丁,足足二百余人,加上自己结识的一些,五百人的家丁,这就是他作为蓟镇总兵的底气所在。

蓟镇其实现在兵也不多,也就一万余人,其实大明朝虽然乱象频频,但是也没有到真正要灭亡的地步,只是陷入了财政困难,才导致如今景象!

而蓟镇,作为九边第一重镇所在,从当前的十万大军,到现在只有一万余人,这就要从当年蓟州事变说起。

万历二十三年的蓟州之变,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悲剧。

这场事变,在官方的史料上记载极少,只有《神宗实录》中有过寥寥几句记载,由于当时尚处于三大征的抗倭援朝时期,朝鲜国的史料倒是记载颇多。

“万历二十三年十月,己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

在明神宗一朝,发生过多次兵变,比如万历十年的杭城兵变,十一年的广城罗定兵变,十三年的蜀川建武兵变,十五年的浔阳兵变,十六年的甘陕兵变,十七年云南永昌兵变,万历十九年,京营的士兵甚至在京城闹事,相比之下,万历二十三年这场兵变似乎算不上什么大事。

这场兵变主体是镇守九边重镇蓟镇的南兵,也就是通常被称为戚家军的大明精锐,事件很简单:万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蓟镇三协的南兵由于长期欠饷,群情激奋,蓟镇总兵官王保将他们骗到演武场诱杀。

但是其中的原因,却令人愤慨:

《两朝平攘录》:平壤南兵撤回时,以王赏不给鼓噪于石门寨,总兵王保与南兵有小忿,遂以激变耸惑军门,千三百名保尽诱杀之。

《朝宣祖实录》:建昌营调南兵三千留养,以备倭之缓急,而十月间,以离家日久,钱粮不给,含忿谋作乱;事觉,杀三千三百余口。

这些就在不久之前,还在平倭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们,却被集体屠杀。

被杀的南军人数,各类记载中人数不一,从数百人到三千三百多人不等,不过从蓟镇兵员之后的一些数字中可以推断出蛛丝马迹。

在前后两次出征半岛时,南兵都是给半岛军民最好印象的明朝军队,除了作战勇敢,还不扰民,军纪极佳;朝鲜人对吴惟忠所领的南兵,是众口一词的称赞,在入朝明军中口碑最佳,战功卓著,这是一支功勋部队,统兵的将领吴惟忠、骆尚志、王必迪三人被称为“南兵三营将”。

蓟镇南兵即是吴惟忠部所统的征倭浙兵,出征后有所损失,仍然补满兵员,共计三千七百多人。

到了兵变发生过后的两年,第二次抗倭援朝开始,兵部仍然调派吴惟忠统领南兵入朝抗战,但这时南兵的数字有了巨大缺口,已不到两千名,减员将近一半,需要再招募一千八百人凑足人数;如果对照这个数字来推算,在兵变中被杀的南军人数应当在这个数字左右。

这场兵变表面上的原因,主要就是“要赏结聚”“挟增月饷”,就是说索要欠饷,聚众闹事;这个时期的军饷,募兵制一般是每年十八两,但是东征平倭是远途作战,有所不同。

当时经略军务的宋应昌将南军的军饷提高了一倍,达到了一年四十多两左右,宋应昌在职的时候,都是按此标准执行,问题是他在第二次抗倭援朝战争前被解职,截止被解职时,军饷并未全部按期发放,这成为了绝大的隐患。

南兵闹事的原因,也并非全是军饷拖欠的原因,还有第一次平倭作战时该得的赏金,毕竟都是提着脑袋拼命去的,仗打赢了,事先答应的赏金却迟迟没有,这当然让人寒心。

宋英昌优待平倭士兵,这是好的,能提高士气,激发战斗力,但他离职时没有做好善后,宋英昌自己也在给内阁首辅王锡爵的书信中说:平壤首级大功未赏,各军志意似不如前,是人事不在我,幸相公留意焉。

这背后却有着更深层的原因;欠饷本是军中常事,士兵不满乃至闹事也并不鲜见,为何立下汗马功劳的南兵会被屠戮?这牵涉到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明军中的南北之争。

蓟镇的南兵其实大多都是戚继光从江南一代招募的子弟兵,前后共有二万余人。

在第一次平倭战争中,吴惟忠率领蓟镇三千七百多名南兵参战,表现出色,有目共睹。

朝鲜人在《朝鲜宣祖实录》中如此评价南兵:“南兵不顾生死,一向直前,吴惟忠之功最高。”

“游击吴惟忠领南兵进攻密德牡丹峰土窟,其军力战,死伤尤多。”

但是,统帅李如松,却是北军的灵魂人物,他在战后的军功分配上,明显偏向北军,把原来南军的战功按到北军头上,比如平壤的“首叙”之功,是吴惟忠奋勇先登,结果到了最后,被归到了北军将领杨元头上。

不得不说,李如松这手做得不地道,南兵将领王必迪甚至直斥李如松“不智不信不仁”,下级当面斥责上级,可想而知南兵的愤怒。

南兵没有得到公正对待,事先许诺的奖赏也不到位,明军内部北兵与南兵之争愈演愈烈,碧蹄馆之战后,因此李如松战意消沉,没有进一步的军事动作,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年戚继光为何特意要将南兵调到蓟镇,就是想以此作为垂范,整顿北兵的风气,籍此来练兵,戚家军的军纪有目共睹,即使在之后出国的远征中也同样如此。

但戚继光这么做,必然会伤害部分人的利益,同时也造成南北兵之间的矛盾,戚继光在的时候,他的威名赫赫,还不至于表现得很明显,而等戚继光去世以后,大明再无这般名将压阵,这争端导致的裂缝就越来越大。

南北的争端,并不局限于军中,朝堂之上,更是剧烈,张居正、戚继光去世后,继任者多是北方人,等支持南兵的宋英昌被罢官后,南兵更加势单力孤,无人为他们说话,前面答应的饷银,更是不知找谁去要。

而这时候的蓟镇总兵王保,却也是北方人;所以,蓟镇兵变的爆发,就是大明南北地域矛盾的一次爆发,在这次兵变中,缺少支持的南兵被心怀怨恨北方军官诱杀,随后扣上个谋反的罪名,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不过如果再往深层次探究,这就反映出明朝军队制度乃至政治制度的弊端。

明朝军事,从起初的军户制到随后的募兵制,发展到万历晚期,已经运行得越来越艰难,从根源上,又与财政息息相关,仰赖张居正改革十年间,国库得以充实,不过三大征一打,就再也没有恢复。

“皇帝不差饿兵”这个说法,估计深居皇宫的万历没有听说过,崇祯应该也没有听说过,正是他们不断的差“饿兵”,“饿兵”都变成了“贼兵”,最后,大明终于亡于“饿兵”手里。

蓟镇之变,其实可以看做是对万历,对明帝国的一个警告,身为九边重镇之首的蓟镇出了这样的事,一定是哪些制度、哪些环节上出了问题,这样继续下去,大明帝国很危险!

可惜,万历和群臣选择性忽略了、忽视了,甚至这件事的罪魁祸首蓟镇总兵王保,事后受到了什么追究?

什么都没有,王保随后替代董一元镇守辽东,卒于任上,死后赠左都督。

南兵将士们半年前刚刚为国家远征归来,在异国土地上扬名立万,在战争中奋勇当先,可是,这些军人,没有死在战场上,却在驻地被诱杀,何其可悲!

因此而导致的兵无战心,因为这南北之争是上层之争,下层军兵何分南北?这是大明朝内阁斗争的一次延伸,也是党争的延续,后果却让明军基层将士为之承担。

因此蓟镇之变后,戚继光花费十六年时间,苦心积虑构筑的防线很快失去了作用,而在蓟镇事变三十多年后,东奴长驱直入,大明的北边各重镇不堪一击,它们仿佛已失去了屏障作用,只剩一道道边墙。

这样的大明,也难怪会亡,这是万历二十三年的事了,至今已经四十九年了,如果不是杨伊力挽天倾,那么今日,将是明朝灭亡的时间。

而张世显这种世家子弟,却也要在没有察觉到的危机中丧命;哪怕他本是想要投靠大顺的,不过,刘宗敏可不会允许自己的最后一次辉煌的战役出现什么污点,城中,其他人都可以投降,张世显却是必死无疑!

这点他不知道,也可能不用再经历了,因为此时,他并没有在府邸中沉睡,而是点兵去往了城头,这种意外,是很多人没有预料到的。

刘宗敏来的太快了,要知道,他竟然是和张家驯养的信鸽差不多一起到的,而若是没有杨伊插手,李过率领的前锋军是本应该丝毫无损的,张家也因此,再无丝毫希望,自然也就不会给张世显传信了。

不过,王斗夜袭李闯军前锋大营,京营伏兵尽出,驱散李闯军前锋,这就是希望所在,自然要给张世显赶紧传信,让他再等等。

张世显上任以来,已经被城中世家摸清了规律,知道他并没有夜间巡视的习惯,也就大摇大摆的在街上聚集了家丁,准备去打开城门,迎闯王!

然而就在这时候,总兵衙门大开,火把点亮,正好和这些人相逢!

张世显也是一愣,他倒是急智,立刻喝令:“敌袭!杀!”

就带着人亲自冲上阵去,幸亏他是披了甲,这要是没有披甲,他恐怕也是不敢带头冲杀的,在这个冷兵器的时代,披甲还是没有披甲,这武力上的差别可是很大的。

将军勇猛,他这些家丁亲兵自然也是不落于后,虽然铠甲武器都没有张世显的精良,但是也非是一般,此时冲杀上去,战果卓著!

第二十四章 极乐净土第十五章 惊言第四十四章 剑二十三第三十一章 金盆洗手(7)第二章 隋国公主第一百二十九章 炎汉终有飞天时(五)第六十五章 夺魁赛(1)第二十九章 暗谋第一章 葵花向阳第九十二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3)第六章 一百万万钱第一百三十章 落幕第四十五章 逃第八十五章 搅动风云第九十二章 宜将剩勇追穷寇(3)第十二章 缘由第二十八章 军功授爵第三十二章 灭晋第一百三十七章 三英战吕布(下)第三十一章 俯首第二十七章 灵气复苏第八章 杨公宝库(5)第五十七章 江湖事江湖了(六)第十章 神仙?第一百一十一章 琴瑟和鸣第五十章 灭门第八十三章 转机第三十七章 青龙会(2)第六十五章 琐事第四十章 惨案第五十六章 两单于各施奇谋 和连欲图长公主第三十四章 武将之战第五章 凤溪村口初相遇第二十二章 玉暖柔第十八章 论剑(1)第六十七章 退敌第三十一章 青龙绝命第七十五章 吕将军命犯桃花第四十二章 降龙第七十九章 天下震动(一)第十二章 惨案第四十六章 追杀第八十五章 搅动风云第四十八章 威胁第一百二十六章 坚果手机(2)第五十五章 天下谁人不识君(2)第三十二章 天人(1)第六十六章 直播打赏第二十章 论剑(4)第四十五章 在下杨伊(4)第十二章 恐惧第二十九章 请战第五十九章 剑出华山第九十一章 迈步星空(5)第六十二章 星空高科园第八章 时无英雄第四十九章 紫薇软剑第三十二章 金盆洗手(8)第七十六章 女皇(2)第一百四十六章 惊闻恶讯纷纷来(二)第十七章 练兵第一百三十二章 算计(4)第八十一章 江湖大世界第二十六章 公门之中好修行第三十五章 兵器谱第五第三十三章 水母阴姬第五十九章 晋升(3)第十六章 不速之客第一把四十八章 核打击第三十二章 车轮战第一百零六章 漫展(2)第三十九章 玩家交易第二十九章 各出奇招第一百八十四章 危机第二十二章 阴魂不散的游戏公司第四十三章 俘虏第七十九章 拦截第九十三章 逃亡恒河第四十五章 北驱东胡第一百九十三章 历经诸劫方成汉(四)第三十三章 棋逢敌手第一百六十一章 忽闻恶讯扑面来(一)第一百四十七章 开元第一百五十九章 定计第一百二十五章 新品发布第十三章 练气士第一百四十三章 突如其来的战争(5)第一百零五章 皇后第一百二十九章 炎汉终有飞天时(五)第三章 诸天万界第三十四章 大势已成第一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的战争(4)第五十四章 猛文丑一汉当五胡第四十九章 紫薇软剑第九十一章 驾临第三十五章 第一次玩家战争(2)第八章 貂蝉第八十一章 吾皇驾到第六章 危急时刻第八章 我要当教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