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分歧

第565章 分歧

“官家,今年江南产粮比去年多了四成,关中多了三成,以关中之地加巴蜀钱粮足以支援西北用兵。

我们算过,出兵不超过十万,两地钱粮足以。

如果发兵超过十万则需要从关东(潼关以东)运粮。”皇城御花园中,史皇帝正在亭子里听取李昉的汇报。

面前放着一些奏疏,赵侍剑在一边研墨,准备随时为他起拟命令。

一切都已经驾轻就熟,群臣也早已习惯天子的工作模示,见怪不怪。

史皇帝考虑了一下,随后又看了桌面的地图,上面他己经标注全国各地的粮食产量,相比去前年去年,推行新稻种的区域都有很大增长。

即便增长最少的准南寿州也增长一成左右,就全国来看,平均增长也接近一成半,这是个十分令人欣喜的成绩。

关是这些增值也足以发动十万大军了。

不过河西走廊虽势力错综复杂,可实力是绝比不了辽国的。

灭辽之战中,吏皇帝前前后后动用的各方军队总数达二十万左右,动用后勤人员接近四十万,总动员六十万左右,是一场非常费钱的战争,好在打下的地方很多足以回血。

不过相较之下打河西走廊并不需要那么多军事力量。

史皇帝心里有了估计,难点在于后续的稳定维持和控制。

事实上自汉武帝控制河西走廊起,控制这里就十分困难。

因为当时面临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包围,汉武通西域时就面临蒙古高原的匈奴和青藏高原的羌人围攻。

Wшw. TTKΛN. ¢Ο

当下也是如此,打下来还不算,经营会耗费巨大。

史皇帝在脑子里计算各方信息,规划进军的可能性。

当下已是康定九年,离灭辽之战结束已过去五年,这些年来秦朝总体并不和平。

潢州附近有些冲突,辽东有些反叛,河套地区与北党项发生大战,总体战争规模不大,耗费颇多,最长一次持继一年,好在不不影响全国的局面。

“李卿,你觉得当下局面如何?”史皇帝问。

李昉开口:“官家是说什么局面。”

“天下休养生息五六年而已,如果再起大军,国家百姓还足以支撑吗……”

李昉想了一会才开口:“官家,无论秦皇汉武,还是唐朝太宗高宗,大抵都是有功有过,只要天下不乱,很多事都是功在千秋,只要不愧于心,不愧于祖宗天地,自有后人去评说。

千秋万代,史笔如铁,官家会怕吗?”

史皇帝哈哈一笑。

对于史皇帝来说,他干的坏名声之事可不少了,破罐子破摔,也不怕别人怎么写,随便吧。

“留下陪我吃个饭,关于关中西北的事还有很多要问你。”嘴上说着,始皇帝心里已经下定用兵河西走廊的决心了。

去年范质去世,以李昉,窦仪,宋琪,卢多逊,张齐贤,赵匡胤等为代表的新一代逐渐取代老的宰辅帮子。

这些人在他手中都不错,不过相较之下他们都各有优缺点,并不像范质那样完全令人省心放心。

范质不只是政务精通,还是道德上的楷模,而其它的官员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能力或许可以,可操守上与范质就再难相比。

感念那老头的好,在他去世之后,史皇帝下令以其“佐命兴邦,匡正社稷”的功劳追赠尚书令,追封韩王。

成为大秦国除去李谷外第二个封王的文臣。

等李昉走后,史皇帝让赵侍剑帮他起草了几份诏书,大抵都是应对河西局面的。

北面李继隆,孟玄喆已经回来,换了新将领上去,北方边境安宁,辽东安定,很多事也越发有条不紊。

“如果让李继隆,董遵诲,符昭愿他们去河西,你觉得如何。”史皇帝问。

赵侍剑一边下笔一边回答:“我哪里知道。”

看着风韵犹存的赵侍剑,史皇帝道:“要不伱再给我生一个。”

赵侍剑抬头没有说话,又继续写她的诏书了。

“李昉的话有些道理,不过我派去归义军那边的使者已经摸清了,他们确实心向中原,用不了十万大军。”史皇帝自顾自的说,“六万吧

那边的人口并不多,只要一路把莲花堡修过去就能平定局势,需要的是时间和钱财,还需要徙民充边,都是不讨好的事。

当年汉武帝是什么下场,如今我做也不会差太多。”史皇帝踱步:“西汉都城还在长安,兵力投送西北更加便捷,现在靡费会更大。”

“那就别做.”赵侍剑有些心疼他。

“总不能留给后人。”史皇帝看向赵侍剑,眼里难得有一丝温情。

“不是说后人自有后人福吗”赵侍剑说。

史皇帝咧嘴,“怕他们福薄,我不怕没有好名声,后人就说不定.

他们没有历尽千帆,可能图慕虚名而爱惜羽翼,进退失据以致不能明察,并不懂志存高远洞察秋毫而乾纲独断。

就历史而言,许多时候看似机会很多,其实很少,一但错过就是千百年的憾事,我是机会抓得好,如果事态紧急,到时候我也下个罪己诏。”

赵侍剑抬头看了他一会儿,然后低头继续写字:“在我心里你是古往今来第一明君圣主。”

“什么?我没听清,你再说一遍。”

赵侍剑不说了,她是最懂史从云的,他肯定听清了。

康定九年冬,史皇帝在一次大朝时说了明年要对河西用兵的决定,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人赞同,也有不少人反对。

赞成的人要么是天子心腹,或是讨好附和,还有不少军中渴望立功的将领。

而反对的人也没什么错,他们确实是为天下为百姓着想的,秦国这些年来战端不断,几乎没有停歇,靡费巨大,百姓也有厌战情绪。

过去伐荆楚,伐蜀,伐南汉,伐北汉,伐南唐不说,两年多的伐辽战争,之后潢州之战,辽东平乱,河套平党项之战,就没停歇下来。

如今要出兵六万,征二十万万民夫作为后勤补给军团,发起一次自平辽之后最大规模的河西之战,反对声音不少。

有人说百姓疲惫,虚耗国库,有人说史皇帝不体察民情好大喜功,以河西之地贫瘠为由据理力争不该发兵。

他们说的或许对,或许不对,总之各种声音都有,史皇帝听着没有反驳,不过也没人能真正阻止他下定决心。

也正因为史皇帝威名赫赫,功高盖世,才有威望能压下这些议论分歧继续用兵。

于是当年末,朝廷就定下了向西北用兵的计划。

对于此战史皇帝的指导是“急战缓进,稳扎稳打”,以控制河西走廊为最大的目的。

史皇帝力排众议,乾纲独断,给事情定了基调,这一次是真要“苦一苦百姓”了,特别是关中,巴蜀的百姓。

……

康定十年,有两位皇子,两位公主降生,最重要的是天子以赵匡胤西北转运使,开始调发关中巴蜀的粮草,征发民夫十万运输粮草,修缮道路,准备为大军西征提供支持。

到五月,史皇帝筑将台点将,以李继隆为主帅,董遵诲,符昭愿为副,率大军六万,自大梁西入关中,出西北平河西。

这次大军十分特殊,其中炮兵就占十营,还有两营特殊的火枪兵参与战争,这是二十年来机要司的重要研发成果。

经过十余年改进,现在的火枪兵己组建四个营,两干多支枪,丈多是燧发枪的技术水平,不过还没经过实战检验,正好这次去河西试试水。

出发之前,史皇帝亲自为李继隆等斟酒送行,并与其并行于汴水畔叮嘱:“河西的事关系重大,事关国体之重,不可以大意,要记住向长远考量,不能短视。

而关乎战事可临机应变,不必事事请示,这干斤重担交付给你了。”

李继隆等众将拱手,认真的回应天子嘱托,随后大军开拨,开始西征。

396、新炮舰19、李谷376、双凤(下)第506章 黑山之变(下)48、枢密使魏仁蒲278、生不逢时299、坤宁宫的愁绪185、大周忠良史从云21、太原51、伐蜀战略317、昔时闻有云中郡337、遍地开花449、樊若冰的渡江方案282、越过剑门关320、郭进346、吹角连营362、平衡100、历史的机遇(二合一,求推荐票、月票)295、长远考虑440、工具人刘鋹469、夜袭(上)291、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356、萧胡辇225、接连告捷第522章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68、大军向西开拔380、进攻型军队57、可能改变的历史轨迹298、江中黑龙293、蜀国亡国431、又一年秋月467、四路大军79、披坚执锐、身先士卒史从云3、五代兵将276、退敌良策31、闾丘仲卿第515章 临阵换帅114、成家立业417、进攻原则(上)49、要打仗了?第515章 临阵换帅247、危机318、联盟利害291、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335、神兵天降41、不会是都使吧!227、兵临城下64、赵匡义第550章 血脉维系413、打穿第515章 临阵换帅141、结婚如抽奖398、心结367、为什么想到小周后128、攻城略地的序幕(4000字)第569章 千古一帝(正文终)74、一决雌雄340、北汉亡国40、内殿直(二合一)214、史从云的快乐生活415、潘崇彻99、西北战事265、显德的最后一年第533章 战略转机466、出兵之时433、疑云157、帅才387、两个重心54、转机在哪第509章 桑干河之战(一)401、占城国288、列寨成都322、优势又在我第544章 铺开的网68、大军向西开拔326、反击72、“单枪匹马”414、静江468、西路大军310、爱民如子史从云172、大朝会236、三关之战(三)286、南唐惶恐154、当涂大捷(四千)326、反击360、人不狠立不住130、破盛唐、寿州战事;500字,求点点订阅59、郭荣的决策(下)132、色字头上一把刀(上)260、心头大患18、华州节度使210、交锋315、《讨史檄文》第522章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5、战争的消息448、阻力126、朕的冠军侯89、战地黄花分外香(一)39、符家府邸439、献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