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军政发展

林伯深留在淮安的这几天,袁肃几乎每天都会与其谈论几个钟头。

眼见距离启程返回滦州的时间越来越近,然而袁肃与林伯深交谈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合作计划从轮廓到计划,从计划到细节,又从细节到各种经营的方案,可以说是已经突破了口头空谈的局限,很快就能着手落实下来了。

到了七月底,恰好是袁肃和林伯深商谈合作的最后一步。在这段时间里,双方不仅全力以赴的谋划筹备,也不断的联络滦州和上海一带的人脉关系,切实为达成合作而努力。很多方面的筹划基本上都到位,就剩下最后的决断。

在袁肃预计与林伯深的合作框架当中,他想利用林伯深在江浙一带建立自己的分销点,拓展滦州各种商品的销售渠道。而林伯深同样也希望借助袁肃的关系,将南方的商品导入北方市场。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基础的合作项目。

经过之前一阵子的商议,二人决定先在上海成立一家综合贸易公司,以这家综合贸易公司为基础,来达成最继承的合作项目,使得南北互通有无。综合贸易公司暂定名为“肃仁伟业贸易公司”,经营的项目是物流运输、货物仓储两大类。

袁肃以肃业公司的名义投资五万元,林伯深则以个人名义投资八万元。

这笔钱就在七月三十日这天汇款到账,至于在上海着手安排公司成立和经营的工作,则全部交给林伯深来负责。林伯深预计在七月五日这天返回上海,然后与父亲以及其他熟络的商人做最后的确认安排,最快能在八月中旬就能张罗公司开业。

除了建立南北互通的贸易连接,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渠道之外,袁肃另外一个想法就是在南北贸易连接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中国金融业的地域性合作。

他同样与林伯深讨论过,关于将“北方银行”引入南方金融市场的想法,银行业吸纳的是老百姓的钱,所赚的利润大部分则揽入自己囊中,在如此不太平的乱世之中绝的算得上稳妥之策。尽管“北方银行”是官办银行,但打入南方金融市场时,可以通过合资的方式改变为纯粹的商业银行。

正好林伯深的叔叔是“黄河钱庄”的老板,如今上海的地方性钱庄受到国内国外大型银行的挤兑,境况一天不如一天。“黄河钱庄”算得上是老字号,因此勉勉强强能够支撑到今天,至于其他数不清的小钱庄,绝大多数早就关门大吉了。

此次“北方银行”借助“黄河钱庄”的底子进入上海,不仅可以省去许多前期的铺垫,同时还能帮助“黄河钱庄”改头换面、扭转目前的困境,当真是双赢的合作。

不过,这件事终归是要从长计议,一方面是北方银行也才刚刚成立不久,实力十分有限,另外一方面上海做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势力错综复杂,还得花一点时间仔仔细细的去摸清楚门道。因此,这个计划暂时先放在讨论阶段,等过一阵子林伯深会让其叔叔派专员赴滦州与袁肃详细磋商。

除此之外,袁肃还向林伯深提出了近代工业发展的理念。西方国家之所以船坚炮利,便是仰赖于工业革命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想要富国强兵,工业必然是不可或缺。

只可惜中国几千年来的都是农业国家,虽然经过近代洋务运动的部分发展,但毕竟是杯水车薪,而且洋务运动始终是在制约之中进行着。

不过发展工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论是原材料、技术、设备、操作经验等等,一方面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另外一方面也是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和消耗。简单一句话,只有强大的经济才能支撑起强大的工业。

哪怕现在袁肃略有一定的成就和产业,林伯深同样也是世代经商,但单凭二人之力还是远远不足于推动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

在这一点上,袁肃和林伯深都有自知之明,所以他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并没有过分的纸上谈兵和好高骛远,而是更切合实际的讨论如何从地域性工业来一步一步发展。二人经过一番讨论,倒是制订了一套像模像样的工业发展规划。

以目前自身的经济实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与官办的工业公司合作。利用“肃仁伟业公司”引进外国的先进设备,再把这些设备卖给有能力的大型公司,比如汉阳钢铁厂、天津船政厂,从中获取一些最基本的盈利。

等到自身实力有所积累之后,第二步便是开办一些轻工业的公司。比如在淮安建立现代化的采矿场、内河轮渡制造厂、船舶维修检测厂等等。然后再在这些轻工业的基层上,或融资、或合资,转而开办一些铁路周边的经营公司,负责给铁轨维护和制造车皮。等到了这个阶段,基本上也就是在慢慢步入近代制造工业领域了。

然而单单以上两步,就足以消耗许多的人力物力,保守的估计也需要五年到十年不等。这其中的变数就是要看外国对华的外交政策,是否可以找到真正扶持中国工业近代化的西方国家。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西方国家要扶持中国,自然而然是要从中谋取其他利益。

除了个人的努力,袁肃还会利用自己目前的身份地位,以及以后渐渐越来越强大的实权地位,在与外国势力以及北洋政府的来往之中,一定会尽可能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做推进。他相信以自己叔父袁世凯的见识,断然不会看不出工业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只要获得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必然能够加快工业发展的脚步。

袁肃与林伯深约定,在“肃仁伟业公司”成立之后,下一步就是着手在淮安的轻工业建设。既然袁肃现在是淮安的实际掌控者,那淮安所产出的盐也都属于他所用,到时候引进一批先进的盐矿挖掘、分析、制作的相关机械,先把现代化的盐场办起来。

为了筹备商业合作之事,袁肃甚至推迟了启程返回滦州的时间,直到八月五日送走林伯深之后,他这才带领第三团按照事先制订好的行程上路。

抵达滦州是四天之后,第二团和第一团要比袁肃早两天到达滦州,已经各自返回各自的驻部了。刚刚回到旅部大院,袁肃就立刻召开了一次简单的军事会议,第一团赵山河留驻淮安担任警备司令部,团长一职自然得另设人选。

左右讨论一阵,最终决定提拔第一团第三营营长孙连仲为代理团长。

这个决定着实是有些困难的,毕竟孙连仲连担任营长的资质都有些过低,之前还是勉勉强强被破格提拔到营长这个位子上。但是袁肃当务之急考虑的并不是个人资历,甚至连能力问题都只放在其次。要说自己,他这个山海关大都督已经是让人无法心服口服了。

如今地盘扩大了,而且在距离上有了很大的隔阂,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加强管理和集权。所以在部下选派方面,袁肃更倾向于可以信任的人。再者孙连仲好歹在历史上有一些名气,只要加以培养和锻炼,必然是能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除了委任第一团团长之外,同时还对东直隶民兵司令部的职缺做了调整,暂时由葛金章代理总司令,高顺则顶替葛金章之职出任滦州民兵司令部司令。

至于第一团和第二团分出去成立淮安、淮北两路部队,缺少的这部分编制也要立刻展开补充。好在第一混成旅之前并非没有任何预备兵,包括各团原本就有充足甚至过多的杂役人员,还包括各地民兵司令部培养的民兵单位。

袁肃要求先从后勤杂役人员当中挑选补充兵,这些后勤杂役人员在入营时都经过一定训练,而且又熟悉营中的各种情况,最重要的是原本后勤人员都很多,正好可以为军队整体上进行一次精简。

至于第一团和第二团几个缺职的营长、连长,也都尽快从随营学堂抽调。

同时仿效淮北警备司令部,以中央第一旅旅部为核心,成立一支教导队。这是就目前第一旅经过大规模扩编之后,存在严重的士官、军官缺乏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导队的规模暂时设定为一个营,满编四百人,营部成立教导处,做为培训基层士官和军官的专门机构;麾下三个连分别为特务连、机枪连、警卫连。

教导队同时兼顾警卫营的职责,全权负责旅部大院的安全工作,同时也是袁肃的私人问题。正因为教导队的特殊职能,袁肃要求从麾下三个团中抽调最精锐的士兵来组成教导队,指挥官由杜预担任。

一旦教导队完成编制,原先驻扎在旅部大院的第一营则调往城北的营地入驻。

第70章 ,枭雄末路第59章 ,意外事件第10章 ,各怀鬼胎第34章 ,香港分部第103章 ,独断专行第66章 ,突来冷言第2章 ,安山张府第84章 ,趁势发展第28章 ,安山急事第6章 ,暗藏势力第9章 ,停火谈判第107章 ,保存名义第86章 ,三旅番号第72章 ,开营训练第99章 ,北上议事第73章 ,私见张謇第91章 ,坚守阵线第26章 ,惊动中央第6章 ,制式步枪第33章 ,散播谣言第29章 ,滦州驰援第35章 ,合击围堵第114章 ,北方南方第17章 ,调派入豫第90章 ,发展工商第107章 ,保存名义第100章 ,深夜突袭第57章 ,诱敌之策第44章 ,下有对策第78章 ,淮安部署第85章 ,扔白手套第12章 ,初谈青岛第58章 ,背后杀出第47章 ,陆军部令第116章 ,军医学院第68章 ,行将开战第60章 ,车站枪击第87章 ,林氏合作第33章 ,一波又起第29章 ,军纪之乱第14章 ,最终谈和第14章 ,少壮北洋第80章 ,时局进展第60章 ,车站枪击第56章 ,道听途说第43章 ,简而复杂第72章 ,开营训练第8章 ,会见蔡锷第57章 ,军火清单第47章 ,会众豪绅第41章 ,除夕夜宴第2章 ,昭然若揭第36章 ,广布施恩第80章 ,滦州会议第43章 ,新春正月第14章 ,最终谈和第13章 ,深夜变故第54章 ,见宋教仁第21章 ,军事部署第50章 ,叔父认侄第72章 ,新婚春宵第59章 ,意外事件第59章 ,组建情报第71章 ,重新聚力第24章 ,人满为患第9章 ,停火谈判第68章 ,着手铺垫第44章 ,曹锟劫见第27章 ,京城风声第96章 ,告一段落第10章 ,谈判决心第20章 ,明升实降第10章 ,学堂过审第44章 ,事在北京第89章 ,前线准备第85章 ,中央命令第4章 ,别有图谋第94章 ,入股开滦第118章 ,临别之谈第68章 ,局势突变第27章 ,京城风声第81章 ,崛起之路第44章 ,事在北京第74章 ,两淮之想第62章 ,神秘女子第68章 ,着手铺垫第25章 ,作战计划第84章 ,以理服人第36章 ,俘周宝林第2章 ,昭然若揭第11章 ,别有用心第14章 ,事与愿违第17章 ,获其消息第66章 ,所谓顾虑第9章 ,世事难料第50章 ,上海晚会第72章 ,开营训练第7章 ,收受利益第51章 ,别有深思第47章 ,陆军部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