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外内异乎

袁世凯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感慨的说道:“你说的对,你说的很对。不过,你刚才说先有民族大义,之后方能天下归心。但是民族大义显然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得到的,如此说来,谁要当这个皇帝,还要走很远的一段路了。”

袁肃正色的说道:“然也不然。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然而只要时机到了,只需要迈出这至关重要的一步,便能获得千秋万代的民族之功。其实就在眼下便已经有一个极好的时机摆在面前。”

袁世凯眼前一亮,然而语气还能保持淡定,问道:“是吗?你且说说,是何机会?”

说到这里的时候,袁肃故意顿了顿,脸上闪过一丝犹豫的表情。过了好一会儿之后,他忽然又变得无比坚定起来,掷地有声的说道:“无他,正是青岛问题。”

袁世凯原本充满期待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阴沉起来。他的第一个念想那就是袁肃是兜了一个圈子,最终还是要来劝说自己改变对青岛划分中立战区的决定。

看着袁世凯表情瞬间的变化,袁肃心中自然是有数的,他不疾不徐的接着说道:“也许叔父您一定认为小侄是受了顾少川所托,故意换了一个法子来劝说叔父。其实即便顾少川不说,小侄此次北上也是专程为这件事而来。假如,小侄是说假如,假如叔父真的希望通过改变国体,以君主立宪来促进国家发展,那么只要能够彻底解决青岛问题,便能一举将民族大义掌握在手中。”

袁世凯表情依然很冰冷,他何尝不知道摆在眼前的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可是日本国能率先支持帝制,带来的后续影响肯定是源源不绝的,包括与日本交好的英国,还有美国、法国,都会紧随其后来支持自己称帝。

用一个青岛来换取法统的帝制,这才是他心中念念不忘的重点。

“克礼,之前我便已经说过,外交上的事情是绝不能单看表面。这是很复杂的事,你是不会明白的。”深吸了一口气之后,袁世凯尽量保持着波澜不惊的语气说道,然而语气中已经带着明显不悦的情绪。

“叔父,青岛问题看上去的确很是复杂,可是若是能仔细想一想,拨开许多无关紧要的遮掩,摆在我们面前的其实只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中华民族历经近百年的磨难,屡次对外作战都是失败告终,甚至到最后竟出现不败而败的荒唐现象,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我们民族已经没有任何信心可言。每一个中国人从骨子里都变得懦弱不堪,这个国家还如何能看到希望?”袁肃语气不放松,字正腔圆的进一步说道。

“你不用再多说了……”

“青岛一事,足以挽回我中华百余年的民族自信心,只要能偶收回青岛主权,便能立下这份盖世奇功。试想一下,叔父完成了前人不能完成的大业,举国上下对叔父您的看法必是翻天覆地的改观,这是受万人景仰的大好时机,也是执握民族大义最好的契机。到时候只怕连南方那些革命党人也都无话可说。”袁肃没有住口,相反情绪更为高涨的对袁世凯道。

“我都说了,外交上的事你又岂能知道多少内情?总之,青岛一事你无须再劝,如果克礼你是真心实意认为应该大力推行中央集权,那就应该义无反顾的拥戴北洋政府。把心思都放在这件事上,总比那些虚无的东西要好得多。”袁世凯板着脸色说道。

“叔父,在动身进京之前,小侄通过一些私人的关系了解到一些谣言。听说是日本人愿意支持叔父您登基称帝,所以叔父才打算将青岛拱手让出,不知是否有此事?”默然了片刻之后,袁肃脸色和语气都很平静的向袁世凯询问道。

“你胡说什么,怎么可能会有这种事!”袁世凯目露凶光,愠怒之意十足的反驳道。

“如果叔父真想当这个皇帝,小侄自是没有什么反对不反对的。只是小侄请叔父务必三思,要当中国的皇帝,究竟是应该是巴结外国人的支持,还是更应该取得国人的支持?孰重孰轻、孰是孰非,难道这么浅显的道理叔父都不明白吗?”袁肃没有在乎袁世凯的怒火,他进一步用一种语重心长的口吻说道。

袁世凯怔怔的看着袁肃,一时半会竟然无言以对。不得不说袁肃的这番话确实有一针见血的功效,直接刺在了他的心头正中。到这个时候他才有了一个对待这件事全新的考量,出卖国家利益而换来外国人的支持,还是收回国家主权换来国民的支持?

在很多当权人看来,还是一种习惯性的看来,国民的意愿根本不值一毛钱,既然已经是处于自己的统治之下,那就必须服从自己统治的意志。所以在更多时候,当权人根本不必理会这些没有意志的国民,反而更需要花大价钱、付出大的代价来取得国际势力的支持,美其名为“争取国家立足地位”,可实际上呢?

袁世凯并不是一个完全迂腐不化的老古董,他对北洋集团内部以及国内各地的势力心中是很清楚的,一旦这些势力因为一个契机联合起来反抗自己,松散的北洋集团肯定会被这些势力的反抗而撼动。北洋集团现在就像是一块巨大的豆腐,表面上看去很强大,可是只要受到摇晃就会裂成一块又一块。

只是从一开始,他并没有意识到青岛问题是导致北洋势力支离破碎的契机。

恰恰好似袁肃的这番话,这才让这个老枭雄心中颤抖了一下,意识到真正的危机所在。

看到叔父脸色错愕,神情凝重,一时半会一句话都说不出口,袁肃知道他刚才的那番话是触动了袁世凯心头的盲点,于是立刻又紧接着说道:“我还听说,以段总长为首的陆军部一直认为青岛问题可以一战。且不管段总长是否会支持叔父称帝,但是段总长对日本意图窃取青岛十分介怀,一旦让他知道叔父为了称帝而将青岛拱手让给日本,那便是极其失望这么简单的了。叔父,你明白小侄的意思吗?”

他没有把话说的太透彻,但是单单这一点暗示足以让袁世凯心知肚明。段祺瑞好歹是北洋集团的元老之一,其所代表的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军事派系。一旦青岛一事处理的不慎,肯定会引起段祺瑞与袁世凯反目,而段袁的反目则意味着北洋会有分裂的危机。

连北洋内部都出现了分裂,还怎么可能安安稳稳坐上皇帝的宝座?

袁世凯明白袁肃的意思,也深知其中的道理,但是做为一个极其强权的人物,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遭人威胁,尤其还是遭到自己麾下的威胁。他脸色愈发显得不好看起来,近乎咬牙切齿一般的说道:“我既能坐在这个位置,就自然能坐稳这个位置。”

袁肃叹了一口气,很是无奈的说道:“叔父,小侄已经把话说的很清楚了,叔侄二人原本就不应该遮遮掩掩。叔父你要称帝,袁肃不会反对,但如若是出卖国家主权而登上这个帝位,那请恕小侄忘恩负义,届时小侄一定会坚决反对到底。”

袁世凯凶光再现,冷冷的喝问道:“怎么,克礼,你这是在威胁你的叔父吗?”

袁肃表情十分复杂,语气也很纠结的说道:“不敢。小侄只是希望叔父能看清楚大势所趋,外国人凭什么干涉我们中国的主权。只要中国四万万百姓支持叔父当皇帝,洋人还能有什么闲言碎语?请叔父三思,只要叔父决定收复青岛,不出卖国家任何主权利益,不管叔父称帝之后会有什么艰难险阻,小侄必会赴汤蹈火,为叔父之前驱,扫除所有阻碍。”

听到这一席肺腑之言,袁世凯暗暗吸了一口气,心头的怒火渐渐熄灭下来。

他从没有与袁肃直接说过称帝的事情,本想再找机会慢慢试探或慢慢诱导,可此时此刻袁肃已经挑开了心房说出这番话,已经是清清楚楚摆明了立场。他不出卖国家主权利益,这个侄子只会不反对称帝,但若出卖了国家利益,那对方就会坚决反对到底;而只有自己决定收复青岛,维护国家主权,袁肃才会义无反顾的站在帝制这边。

有那么一刻,他倒是萌发出一股前所未有的欣赏感,像袁肃这样正邪分明的年轻人如今已经很少了,更何况现在又是一个有能力、有势力的年轻人。他既然将袁肃捧到了中央军代言人这个身份地位,那自然少不了要去倚重这个年轻人。

不能说袁肃的态度是在与他做对,毕竟袁肃不反对帝制。更何况之前的对话把事情说的很清楚,实际上袁肃不是一个挑剔的人,而是一个真正尽心尽力在为帝制一事考虑周全的人。国民的支持和外国势力的支持,孰重孰轻,这确实一个值得深思考量的问题!

他自己也不敢百分之百保证,一旦放弃青岛换取帝制,会不会招致北洋集团的分崩离析,会不会遭到举国上下的声讨。真正到了那个时候,那些外国势力又能帮上什么忙?

“你的话,可都是真心的?”许久过后,袁世凯放缓了脸色,语气十分平静的问道。

“句句肺腑,绝无虚言。抛开其他一切不说,叔父当了皇帝,侄儿也能沾光。只要能够以帝制之威促进中央集权,重写眼下这虚伪的共和国,又有何不可?只是无论如何,都还请叔父三思,一步错,步步错,这一步棋是没有回头的余地的。”袁肃恳切的说道。

“我明白了。这件事我会好好考虑的,不过,不管你在外面听到了什么,现在都不要乱声张,明白吗?”袁世凯叮嘱的说道。

“小侄自是明白。”袁肃点头应道。

“关于你要建立兵团的事情,你大可先着手去做。你是我袁氏一族唯一一个能在外将兵的人,你若有忠于家族事业的心,我这个叔父自然不会不提携你。这些都是在自家人面前才说的话,我知道你是一个聪明人,但是千万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袁世凯又补充的说道。

“多谢叔父,小侄一定铭记在心。叔父能以国为家,小侄则也以家为国。”袁肃铿锵有力的说道。

从书房出来后,袁肃带着心事重重的表情往外走,打算乘车返回北海招待所。

却没想到在怀仁堂前厅这边,袁克定还在翘首以盼的等待着。他当然知道这次父亲召见袁肃所为何事,自己自然迫不及待想要从袁肃口中套得一些消息。二人碰了面,说了一些客套的话,又一起往大门外走去。

直到了上了马车,袁克定这才没有再闪烁其词,而是直截了当的向袁肃询问刚才在书房的谈话情况。袁肃心理面没有打算跟袁克定说的太多,以袁克定这样没有定力的人,就只怕会一时得意忘形而把一些重要的消息泄露了出去。

袁肃只是用一种双关的言语方式简单说了一下情况,再三强调他对袁氏一族的忠诚。

除此之外,他倒是向袁克定提及一些青岛方面的事情,希望能利用袁克定个人没有什么远见的情况,拉拢袁克定坚决反对出卖青岛主权,主张青岛问题不惜一战的立场。他只是告诉袁克定,昔日与杨度所说的民族大义一事可以反应在青岛主权问题上面,单单这一点袁克定自是会心知肚明。

第24章 ,另有一手第23章 ,临行安排第7章 ,阶段总结第14章 ,总镇反应第42章 ,忠言逆耳第49章 ,并不简单第84章 ,最后谈判第75章 ,三两天内第5章 ,伏击日军第11章 ,起事前夕第78章 ,晓之大义第21章 ,公所典礼第44章 ,对话叔父第14章 ,借机行事第9章 ,停火谈判第31章 ,南方筹谋第54章 ,购置军火第38章 ,收买人心第51章 ,剖心之言第40章 ,鸿门宴间第46章 ,集权之见第35章 ,刀俎鱼肉第42章 ,分配防区第28章 ,虚情假意第80章 ,共和成立第99章 ,随县之战第75章 ,各自为政第27章 ,京城风声第99章 ,中方态势第64章 ,临时告诫第49章 ,别开生面第39章 ,过河拆桥第65章 ,筹安谋策第97章 ,另有剖析第12章 ,筹码在手第53章 ,豫南对策第98章 ,培植政府第33章 ,一波又起第78章 ,晓之大义第8章 ,似有变故第18章 ,京城气象第69章 ,急流直下第71章 ,重新聚力第49章 ,别开生面第28章 ,根本隐患第121章 ,一种妥协第82章 ,北京调整第9章 ,世事难料第42章 ,分配防区第55章 ,车站送行第41章 ,税收分配第51章 ,别有深思第43章 ,返回滦州第55章 ,车站送行第11章 ,请缨出战第52章 ,各有意外第45章 ,萧墙之内第99章 ,到突破口第42章 ,赌桌话谈第74章 ,两淮之想第121章 ,一种妥协第77章 ,洋商企第86章 ,不待而见第90章 ,第一回合第65章 ,联谊会上第5章 ,伏击日军第38章 ,逐步善后第66章 ,帝制进言第94章 ,奇正虚实第96章 ,保定催电第53章 ,暂定行程第95章 ,学堂筹备第85章 ,初露野心第51章 ,别有深思第85章 ,双重密谋第82章 ,北京调整第93章 ,酒后之言第48章 ,异人异志第13章 ,重挫元气第54章 ,重庆变势第58章 ,分开进货第47章 ,南下上海第70章 ,正式会商第60章 ,酒楼遭遇第78章 ,突然而见第106章 ,又有野心第95章 ,疑点重重第88章 ,军政发展第80章 ,滦州会议第5章 ,伏击日军第1章 ,滦州郊外第63章 ,北京夜谈第64章 ,临时告诫第34章 ,民军奇部第77章 ,顾秉钧言第56章第71章 ,重新聚力第73章 ,南北交锋第78章 ,晓之大义第59章 ,组建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