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北方南方

直到最近一段时间,河南传来湖北的战事已经占据绝对上风,袁肃甚至承诺在半个月内可以攻破汉口。这个消息让新华宫内部的两派势力都有了不同反应。袁世凯自然希望能尽快安顿好华中地区的战事,顺带再拉拢袁肃站在继续拥戴帝制的立场上,只要有了袁肃的支持,段祺瑞显然是不能强迫的来采取措施,袁世凯本人也好有一个可以从容下台的台阶。

至于段祺瑞这边,同样是一副蠢蠢欲动的做派。对于袁世凯在几个月前以装病来拖延取消帝制一事,他本人是十分恼怒的。不过一方面自己始终是念及旧情,另外一方面则是也不太确定袁世凯当时是装病。袁世凯的身体状况已经是摆在眼前的实事,根本用不着再去装模作样,即便是想要拖延也根本拖延不了多久。

假如袁世凯真的很快就会病重到危急,段祺瑞还是会竭尽全力来完成袁世凯的遗愿,但是这个遗愿的程度仅仅是局限于袁世凯本人有始有终,至于在袁世凯合眼之后,北洋是绝不会再继续沉浸在帝制之中。仅此而已。

袁肃统帅大军南下镇压汉口的叛军,原本就是段祺瑞保举方才能这么顺利。所以在段祺瑞看来,袁肃理应与自己站在同一立场上,哪怕不是上下属从的关系,也绝不应该是背道相驰的关系。在收到信阳发会的电文之后,段祺瑞连发了七八封电文,一边交代攻占汉口之后的善后措施,一边要求袁肃继续留在湖北,坐镇统筹南方大局,谨防护国军会趁机作乱。

同时,段祺瑞还安排了傅良佐、曲同丰两人驻扎在河南、安徽的部队,进驻到安庆和芜湖,警惕江西的李纯会在这个时候有什么异样的动作。段祺瑞也曾多次与李纯联络,对其晓以大义并且加以拉拢。相对江西而言,在与陕西的陆建章、陈树藩联络时,段祺瑞则直接是采取威胁的手段。

没过多久,袁世凯专门派人秘密来到河南,先到开封与张镇芳见了一面。

这位特派的专使此行目的自然不是其他,正是为了循环渐进的拉拢袁肃,以及袁肃周边的一些官僚,借此能让袁肃在拥戴帝制一事上出一份力。约见张镇芳自然是希望能让张镇芳打亲情牌,毕竟张镇芳是袁肃的老丈人,不仅如此早年对袁肃也是有一些恩情。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张镇芳与袁世凯是亲戚,又从始至终都支持帝制。由张镇芳这个枢纽来衔接到袁肃来谈及继续拥戴帝制一事,当真是最合适不过。

特派专使在开封逗留了三天,除了与张镇芳谈及袁世凯的意思,以及希望张镇芳出面跟袁肃那边沟通一下之外,他还专门去了拜会了早先被囚禁在开封的那些近卫军师长们。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的时间,但是对于这些遭到软禁的军官们来说,依然没有忘记当初受到的委屈,以及这段时间所忍受的枯燥和郁闷。

本来特派专使只是奉命来与这些军官们做一些安抚,顺便传达袁世凯对他们的慰问,表面上也是一种拉拢而已。但是却万万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这次见面,让特派专使渐渐意识到这些被囚禁在开封的高级军官们,背后似乎是有一场阴谋。

不得不说,在过去的四个月时间里,唐天喜、陈光远、蔡成勋等等这些遭到软禁的高级军官,整日过得十分清散,白天可以抽大烟、听大戏,晚上还能打麻将又或者押妓,可以说是快活似神仙。远离了军政烦恼,整个人身上没有任何压力,也不用考虑什么人情世故,俨然就成了自成一体的小圈子。

但是在见到特派专员后,隐藏在心中许久的牢骚一下子还是要爆发出来。

众人纷纷指责袁肃是独断专行,不仅如此,关键在郑州发生的事变,表面上来看似乎是朱泮藻引起的,可实际上这一切都在袁肃的掌握之中。他们这些人后来才知道,原来自己当初在郑州的居所大部分都被监视了,而且既然袁肃能派人监视他们,又凭什么没有提防朱泮藻?朱泮藻是死不足惜,但袁肃知情不报,故意让朱泮藻折腾,目的就是要借题发挥,找一个口实来对付他们。

他们还不断强调,自己从来都是对大皇帝陛下忠心耿耿,袁肃之所以这么做的目的,唯一的解释就是因为袁肃自己想要独掌大权。

“看看,看看湖北那边发来的消息。作战两个月,近卫军阵亡了近一万人,受伤了四万余人,这还单单是孝感一战的伤亡统计。这袁肃是在打仗吗?这袁肃摆明的就是在搞屠杀!”

“是啊,自民国成立以来,历来作战从没有过如此巨大的伤亡。”

“就算曹锟那狗日的不是东西,但到底还是咱们北洋自家兄弟,用得着把事情闹这么大吗?自家兄弟之间做做样子就罢了,这么认真图个什么。”

“别说这些了,看看当初在辽东跟日本人打。那会儿也没打得这么狠。”

“一句话,袁肃这小子就是在搞清洗。让近卫军的兄弟死伤过半,换来的新兵就全是他袁肃一个人的了。咱们这些老家伙事后即便再回去执掌旧部,那还叫旧部吗?那还有人会听我们的吗?”

众人七嘴八舌的一通埋怨。表面上似乎都是不遗余力的埋汰袁肃,不管说这些话的人心意到底是什么,但是听这话的特派专使却不由自主的动了一些心思。

三天后,张镇芳写了一封信交给特派专使顺路带到信阳去。

张涵玲在两个月前为袁肃诞下一子,只可惜当时正是孝感作战最焦急的时候。袁肃除了电文联络了一阵之后,实在没办法抽身回开封。直到儿子满月的时候,他才勉强回了一趟开封与妻子、儿子团聚了几日。

张镇芳这次拖专使带来的信,就是找袁肃商量外孙庆祝百朝的事宜。百朝本来不是什么热门的习俗,毕竟这年头大部分人家都穷的不行,甚至连满月酒都能省则省。倒是张镇芳是一个极其守旧的人,再者家中殷实什么都不缺,自然要把所有好喜头的传统都办齐全了。除此之外,也顺带暗示了袁世凯的一些意思。

特派专使来到信阳与袁肃会晤,期间并没有提及他在开封与那些被囚禁军官们的谈话,只是公事公办的转达了袁世凯的一些慰问话,并且也旁敲侧击的询问了袁肃关于国体最终的立场。袁肃当然是猜出了袁世凯的意思,即便袁世凯没有派专使前来,自己在北京安插的眼前也早就汇报了一些相关情报。

在与袁世凯特派专使会晤过程中,袁肃故意装出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同时还强调段祺瑞这段时间不止一次来了电文,交代湖北善后以及改旗易帜等等相关的事宜。不过他个人对帝制、共和的国体没有太明显的倾向,就如同之前那样,自己只在乎中央集权,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

特派专使自然不好再多说什么,但最起码算是摸索到袁肃的立场,并非是一点希望都没有。随后他又告诉袁肃,希望在湖北这边大局安定下来之后,可以先回一趟京城。之所以让其回京城,只是说可能叔父袁世凯的身体状况堪忧,所以希望能尽快与袁肃见一面,商谈身后事的安排和相关委托。

这番话说的就好像袁世凯要找袁肃托孤一样。袁肃心里有数,袁世凯已经比历史寿命多活了半年之久,不过他在京城安排的谍报人员同样了解到,袁世凯的身体状况确实已经不行,哪怕再有多好的疗效,也无非是苟延残喘罢了。

同时,他也明白袁世凯希望自己进京最重要的并不是“托孤”,毕竟“托孤”是说不准的事情,而袁世凯现在却是对维持帝制充满了期望和寄托。

他当着特派专使的面做出了答复,自己会尽快安排时间回京。即便他本人没办法抽空,也会安排嫡系亲信先代替北上。或多或少可以先安排相关的接应工作,同时也顺便对袁世凯透露一些立场上的详细。

得到了袁肃的承诺,特派专使算是完成了此行的几个重要任务。他在信阳逗留了几日之后,便动身又前往了襄阳一趟。这一趟并不是在预先计划行程之内,只不过他有其他的事情需去寻找田文烈。从田文烈哪里了解关于当日郑州事变的一些详细内容,打消自己心头的疑惑也好,还是为回到北京能带去更多有利的消息也好,都是很有必要的。

第47章 ,南下上海第97章 ,另有剖析第82章 ,少更于老第116章 ,军医学院第77章 ,洋商企第37章 ,京城春节第110章 ,妥善善后第24章 ,另有一手第93章 ,酒后之言第104章 ,水深火热第13章 ,不合时宜第14章 ,少壮北洋第100章 ,连夜突进第1章 ,江湖义气第52章 ,单见高顺第17章 ,调派入豫第50章 ,开诚招降第63章 ,制式产业第80章 ,时局进展第33章 ,学堂同窗第115章 ,长远打算第52章 ,西南事变第45章 ,北京复电第43章 ,简而复杂第46章 ,北洋暗流第31章 ,任大都督第58章 ,似是而非第23章 ,见张镇芳第48章 ,游说成事第46章 ,集权之见第10章 ,学堂过审第53章 ,一战阴影第103章 ,独断专行第34章 ,民军奇部第49章 ,并不简单第74章 ,两淮之想第64章 ,杨度试探第7章 ,起义前夕第29章 ,军纪之乱第78章 ,推举出山第30章 ,执掌大权第63章 ,招募改制第43章 ,洪宪筹备第49章 ,南北剧势第50章 ,约谈合作第120章 ,突然南下第73章 ,谘议之事第18章 ,一时冲突第78章 ,晓之大义第20章 ,郑州军事第35章 ,制订政策第100章 ,连夜突进第2章 ,进攻丹东第121章 ,一种妥协第47章 ,护国帷幕第118章 ,临别之谈第70章 ,扩编军队第57章 ,对簿一谈第17章 ,强化民兵第39章 ,过河拆桥第113章 ,逐步事变第14章 ,少壮北洋第38章 ,收买人心第37章 ,京城春节第77章 ,彼此利用第16章 ,善后之计第76章 ,宫中对谈第1章 ,扩大战场第67章 ,撮合婚事第72章 ,开营训练第90章 ,发展工商第8章 ,似有变故第12章 ,故设伏击第65章 ,辖内发展第4章 ,出水芙蓉第46章 ,荣升护军第7章 ,针锋相对第57章 ,遇袁克端第91章 ,别有阴谋第62章 ,青年北洋第30章 ,惨案发生第96章 ,保定催电第32章 ,坚持进攻第99章 ,中方态势第6章 ,日本妥协第100章 ,深夜突袭第29章 ,军纪之乱第12章 ,初谈青岛第18章 ,京城气象第25章 ,标部会后第48章 ,南北驳火第69章 ,实业之想第90章 ,改制共和第20章 ,越闹越大第87章 ,着手解决第2章 ,痛下狠手第70章 ,南下筹备第61章 ,返回北京第56章 ,奇袭湖南第42章 ,赌桌话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