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培植政府

余额不足

“下官先多谢袁大人了。哦,今日前来除了这件事之外,还有另外一件事要告知袁大人,今日早上在下刚刚接到天津发来的电文,彭加勒先生预计在正月二十五日乘坐早上的火车抵达滦州,与我们仔细磋商关于投资开矿的事情。”

“正月二十五?他不是说三月中旬吗?”袁肃皱了皱眉头,严肃的问道。

虽然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与洋人进行初步合作,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自己在滦州站稳脚跟之后。在此之前,他计划先处理好七十九标脱离二十镇的事情,如果推测的不错的话,很快北京便会下达调离二十镇出关的命令,最迟不会超过一个月的时间。

如今洋人在这个节骨眼上出现,不仅大乱了他的全盘计划,甚至还会为七十九标脱离二十镇的事情增加无端的影响。若是让总镇、省府甚至北京方面知道,他一边谋划七十九标独立之事情,一边又暗中与洋人勾结,这件事肯定会闹大开来,到时候只怕各方面都会把注意力投放到这边,一切可就不好办了。

“没错啊,正月二十五正是西历的三月十三日,彭加勒先生之前在电文里提到的确实是三个月中旬。莫不是袁大人有什么不方便?”王磷同看着袁肃的神色,不禁追问道。

“彭加勒连火车都安排好了,只怕是无法更改会面日期。并非有什么不方便,只是最近事务繁忙,本以为过几个月的时间会空闲一些,倒是没想到这些洋人还真是积极。”袁肃一副深沉的神色,语气迟缓的说道。

他暗暗叹了一口气,心中郁闷的寻思着:今天还真是多事!

王磷同同样陷入了一阵沉默,他仔细盘算着袁肃的话,希望能从中发现什么线索。他现在与袁肃是同一根绳索上的蚂蚱,袁肃需要自己支持来在滦州扎下政治根基,自己也需要袁肃来保障权力地位,因此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过了一会儿之后,他试探的开口说道:“袁大人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这些洋人会带来什么影响,时下咱们中国人从上到下都对洋人敬畏的厉害,虽然这不是什么好的风气,可谁叫人家船坚炮利?依在下看来,袁大人也可以利用与洋人的关系来增添自己的身份地位。”

袁肃下意识的看了王磷同一眼,虽然他知道这是一个办法,然而自己却没有因为这个办法而感到高兴。他并非没有想过这件事,只是一旦与洋人建立了这样的关系,自己就会像其他军阀那样成为洋人维护在华利益的工具,并且还要容忍洋人进行的更无耻的勾当。

他所预想的接受洋人在滦州开矿的合作,仅仅是一种浅层的利益交易,在这种交易里彼此双方是平等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洋人还得看自己的脸色来行事。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东西,从洋人身上得到越多的利益,洋人就会索要越多回报,一旦利益和回报超出了界限,结果双方的关系就会发生变质。

为了成大事,他当然可以做出一些让步,但每个人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潜在的道德屏障,就好比第一次杀人时内心的挣扎,哪怕对方是穷凶极恶的歹徒,真要鼓起勇气挥刀而下也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暂时不想谈这件事,等他们人来了再说吧。”缓缓吸了一口气,袁肃语重的说道。

送走王磷同之后,袁肃发现这一天过得十分沉重,各式各样的压力仿若都过完节日,从四面八方一拥而上压迫在心头。好在他能将手头上的事情理清楚,否则一团乱糟糟的情况自己肯定不会好过。

就目前而言,他要顾虑张举人的个人感情,还要应对滦州豪绅莫名其妙出现的权力野心,同时也要思索与洋人合作的最终底线。在这几件事面前,关于陆军预备大学堂结业考核的事情已经可以置诸脑后了。

然而就在第二天下午,陆军预备大学堂方面很快就回复了袁肃的电报。

复电的署名依然是胡龙骧,袁肃在接到电报之后不得不感慨,这位胡学长还真不是一般的有心人。不过当他看完复电的内容时,心情却没有接到电报时那么有感而发,因为胡龙骧很果断的拒绝了自己的请求,只说学堂从始至终没有这样的先例,滦州距保定又不是太远,完全可以在一天之内返回学堂。

虽然有几分失望,但这一切袁肃早有心里准备,毕竟自己从一开始都是抱着侥幸的心态在处理这件事,能否成功只能听天由命。

不过他并没有把这件事彻底搁置下来,稍作了一番犹豫,他随即又发了一封电报过去。

这次的电文不像昨天那样精雕细琢好几个钟头,前前后后只有百余字的内容。

在回电里,他没有再多要求胡龙骧给予自己开方便之门,仅仅是“请求”胡龙骧能在进行策论考核的当天将策论命题转发到滦州,自己会遵照毕业考试的策论命题尝试着答论,并且尽快将策论发回保定交由执考官审评。

他在电文后面做了补充解释,自己并不奢望学堂方面会对自己的策论特别的照顾,甚至也不在乎是否有执考官审评自己的策论,仅仅是以此表示对学堂多年栽培的尊重,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有始有终的安慰。

表面上来看这是一件多此一举的事情,不过袁肃却希望能通过此举,让学堂方面知道他是一名有诚心诚意的学员,顺便还能在陆军大学的教学历史上留下一笔。无非只是抽空写一篇论文的而已,他不信凭借自己超前的思维还无法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论文。

同样是在这天下午,王磷同按照昨天袁肃的吩咐,召集了滦州三县五镇大大小小官吏,连同邀请了一些熟络的社会名流、地主乡绅等等,在滦州知州衙门召开了一场规模庞大的大会。之所以说规模庞大,单从到场的人数上来看,的的确确要比谘议局成立典礼的场面要庞大,毕竟各县各镇从主官到辅官再到师爷、文案、衙役等等,总共的人数也接近百余号人。

袁肃准点来到州府衙门参与这次大会,王磷同自然是迫不及待能够宣布就任共和政府民政长,因此这次大会从始至终没有过多形式化的东西,除了王磷同和袁肃各自简短的发言过后,几乎连记者问答和私人采访环节都省了。

一番十分有效率的前奏过后,王磷同正式公布了滦州共和政府各部的名单,设民政部、商务部、财政部、农林部、交通部和教育部六大部门,委任了五名部长官员,而自己以滦州共和政府民政总长的身份兼任民政部部长。

而在这委任的五名部长官员当中,其中有两名是王磷同之前的旧部下属,另外三名则全部都是滦州地方名绅,由此可见虽然许多士绅不待见王磷同,可王磷同依然要花心思去拉拢这些人。

之后,王磷同还举行了滦州共和政府各级官员宣誓就职的仪式,所有程序都是仿照南京政府时期的任职典礼,每个人都上台说了几句“尽忠尽职”、“拥护共和”的誓言。仪式最后,全体官员一起登台,让报馆记者拍下一张集体合影。

在袁肃看来,滦州共和政府的成立,意味着军政府的体制将不会在滦州推行。

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并不利于袁肃军权摄政的发展,可事实上这一切都在按照他的计划一步一步推行,因为自己想要的不是军权摄政,而是军权完全凌驾于政治之上。他不希望但凡什么事情都还要与官绅阶级商量,不仅会让自己的权力受到局限性,更会因为这些人的影响而导致很多事情无法按照预计的方向去发展。

第115章 ,长远打算第42章 ,忠言逆耳第80章 ,三方保举第60章 ,推波山雨第3章 ,火攻丹阳第14章 ,少壮北洋第93章 ,大胆之举第14章 ,最终谈和第8章 ,会见蔡锷第69章 ,惊天变故第28章 ,安山急事第25章 ,标部会后第38章 ,收买人心第58章 ,分开进货第62章 ,张謇试探第97章 ,制式武器第16章 ,两头行动第22章 ,进取商丘第23章 ,临行安排第62章 ,滦州隐士第55章 ,车站送行第13章 ,会蒋百里第39章 ,中秋北京第5章 ,意在古物第92章 ,强猛攻势第13章 ,以寡敌众第86章 ,给下马威第40章 ,改变心思第16章 ,知难而退第63章 ,招募改制第40章 ,新的编制第26章 ,拼上一把第77章 ,新的内情第95章 ,预备巷战第36章 ,官办银行第62章 ,张謇试探第33章 ,一波又起第69章 ,急流直下第104章 ,水深火热第11章 ,入豫心思第42章 ,赌桌话谈第15章 ,讨论武器第36章 ,趁势而为第34章 ,另有目的第93章 ,借机而入第89章 ,壬子新年第21章 ,正式军官第24章 ,人满为患第64章 ,儿女情长第73章 ,私见张謇第76章 ,淮安打探第26章 ,惊动中央第17章 ,强化民兵第68章 ,行将开战第69章 ,急流直下第55章 ,车站送行第41章 ,除夕夜宴第91章 ,成立典礼第82章 ,临危受命第31章 ,远在昌黎第84章 ,长江之西第56章 ,培植亲信第12章 ,筹码在手第4章 ,劫掠银行第79章 ,先礼后兵第19章 ,趁势而起第82章 ,雪中送炭第21章 ,正式军官第15章 ,战后狂热第46章 ,舆论攻势第61章 ,返回北京第57章 ,对簿一谈第70章 ,堂上之争第18章 ,局势变故第20章 ,郑州军事第40章 ,改变心思第66章 ,化工产业第48章 ,游说成事第97章 ,日军困境第32章 ,突然变起第67章 ,初显针对第49章 ,并不简单第118章 ,临别之谈第36章 ,趁势而为第92章 ,宴会过后第78章 ,推举出山第107章 ,保存名义第69章 ,实业之想第35章 ,刀俎鱼肉第13章 ,深夜变故第79章 ,外内异乎第68章 ,行将开战第22章 ,落井下石第99章 ,随县之战第73章 ,放出风声第80章 ,滦州会议第52章 ,纳捐集资第65章 ,局势急转第41章 ,瀛台大会第81章 ,行营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