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贤相辅国多事秋(一)



跟汉人开战前,也先也进商量了很久,觉得汉人更强大,跟脱脱不花相比,汉人更难对付,他们决定先抓住这次机会,收拾了汉人,再回来对付脱脱不花。

也先在土木堡旗开得胜,不久脱脱不花命他呈上汉人皇帝,也先不愿把缴获的猎物双手奉上,但想到自己的家眷还在瓦剌,现在可不能让脱脱不花瞧出端倪,否则自己家族的性命可就难保了。

也先派人找了个擅施迷药的汉人,那人听从也先的命令,在于冕和朱祁镇饮食之中,偷偷地下了无色无味的迷药。

朱祁镇一向在宫中生活,虽然对这些江湖下三滥的伎俩略有耳闻,可是全无在宫外生活的经验,不知不觉中,中了迷药,落到受人摆布的地步。

于冕一心想救出皇上,他在武当学武十年,那里人心淳朴,丝毫没有对付这些阴招的戒心,糊里糊涂之下,也中了迷药。

也先见他二人落到自己手里,立即命人赶制了几件龙袍,可是瓦剌工匠刚刚学会汉人的刺绣技术,没见过真正的汉人皇帝,更无从知晓汉人皇帝穿的衣服是什么模样,只是也先催逼甚紧,工匠们只好捏着鼻子哄眼睛,照着也先穿的衣服式样,信手织了几件,听说汉人皇帝穿的是龙袍,工匠们刻意在衣服上加了一只四不像的小怪兽作为龙,如此,这衣服好歹也叫龙袍了。

也先心无旁骛地准备京师大战,没有闲心细管这事,料想脱脱不花也没见过汉人皇帝,恐怕他还不知道汉人皇帝长什么模样,更不用说汉人皇帝穿的龙袍了,衣服织好后,也先命人给于冕换上龙袍,派了一队人马,把于冕关押起来,护送这个“汉人皇帝”,带着一群汉人俘虏,作为皇帝的侍卫,浩浩荡荡地赶回瓦剌,向脱脱不花复命。

朱祁镇慢慢清醒过来,发现于冕不在自己身边,以为于冕暗使巧计,已经逃出牢笼,回到京师搬救兵了,朱祁镇出身帝王之家,一向心高气傲,此时自然不会向旁边的瓦剌军询问于冕的下落。

也先生怕朱祁镇被人抢了去,不厌其烦地把他带在自己身边,也先要到京师大打一仗,顺便让这个汉人皇帝见见自己的家,以后也好摆布他。

所以于谦才会在一众瓦剌兵面前见到皇上,但是偏偏见不到自己的儿子,想起出战前对儿子的嘱咐,还以为他已经遭了也先的毒手,刚才心系皇上,没空顾及于冕,现在皇上暂时无性命之虞,于谦想起儿子,心急如焚,现在听到于冕平安无事,心下渐渐宽怀。

也进见状,笑道:“既然如此,我兄弟二人在瓦剌恭候大人的消息,青山不该,绿水长流,我们这就告辞,咱们后会有期,哈哈,哈哈!”他怕在此耽搁的太久,会上汉人的恶当,更怕自己言多有失,只想早些脱身离开。

也先不再多说,和弟弟一起翻身上马,对着于谦拱了拱手,带着瓦剌兵,押着朱祁镇,疾速退向瓦剌。

于谦冷冷地望着他二人渐行渐远的身影,头也不回,淡淡地道:“右都督,下令撤兵吧。”

石亨皱眉道:“大人,请你三思啊,今日放走了他兄弟二人,我们又没救出皇上,监国大人面前,我们如何交代啊?”刚才于谦盯着也先也见的背影不说话,石亨对于谦又敬又怕,也不敢多说,现在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于谦淡淡地道:“我自有主张,你不用担心,一切有我担待。”他望也不望石亨一眼,想必对石亨刚才火上浇油心存芥蒂,转身对明军叫道:“撤!”

石亨见状,无可奈何地跟着叫道:“大军撤兵——”

于谦更不多说,翻身上马,转身驰进城去,他心里清楚,接下来自己跟朝廷有一场唇枪舌战,恐怕远比和也先交手可怕,他不敢多想,也不愿多想,自己问心无愧,怎管得了那么多?

石亨望着瓦剌兵远去的身影,低低咒骂了几句,他一心想对瓦剌兵斩草除根,洗雪在大同寡不敌众的奇耻大辱,现在于谦放走鞑子兵,石亨自然不敢怎么样,他转过身来,见于谦早已去得远了,竟没有等他,心中渐生怒意,狠狠瞪了于谦一眼,叹了口气,也翻身上马,驰进城去。

次日,大明皇宫内正在举行早朝,朱祁钰高高坐在龙椅上,一干群臣跪在地上。

朱祁钰笑道:“于卿,多亏你了,守住京师,你劳苦功高,本王要好好赏你一番。”他听说于谦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瓦剌兵一败涂地,京师之围也迎刃而解了,登时喜笑颜开。昨日战后,于谦一直在安抚战士,朱祁钰无法召见,此时刚刚见面,他就迫不及待地称赞于谦。

于谦神色如常:“王爷,保家卫国,原是我辈做臣子的责任,臣不过是在战场上略加指挥,稍尽绵薄之力罢了,王爷千万不要提赏赐之事,臣府上还过得去,不敢劳王爷费心!”

朱祁钰见他居功不自傲,受宠不惊,心下更喜,笑道:“于卿,听说你打败了瓦剌军,见到皇上了吗?皇上现在可好?”

于谦不料朱祁镇单刀直入,语音微微发颤:“回王爷,微臣见过皇上,只是

微臣才疏力薄,无法救回皇上,还请王爷责罚!”

朱祁钰稍一皱眉,面现不悦之色,道:“于卿,为何没有救出皇上?”

于谦不厌其烦地说了一番话:在土木堡皇上落入也先之手,也先派人严加守卫,虽然在德胜门战胜了鞑子,可是也先胁持皇上,逼令明军退兵,提出要赏赐土地,才肯把皇上送还回来,皇上拿不定主意,自己坚决不允,双方陷入僵局,后来也先的弟弟也进打破僵局,让自己回来想清楚,自己顾虑重重,被迫放走鞑子等事说了一遍。

朱祁钰越听越怒,怒气冲冲地叫道:“什么,鞑子一败涂地,还敢向皇上要赏赐?还想要先皇留给皇上的土地?就凭着手里有皇上,鞑子就想为所欲为?这分明是想趁火打劫!”

于谦听朱祁钰怒吼了一通,随后阴沉着脸,心想:“在朝廷上,可不能听到哪怕一点点对大明朝不利的话。”他知道朱祁钰跟皇上一样年轻气盛,生怕朱祁镇口无遮拦,说出不适当的话来,接口道:“王爷,瓦剌此举的用心,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事情,王爷不必往下说了。”

朱祁钰不是糊涂人,一听就明白了,道:“于卿,现在怎么办?”

于谦道:“王爷,此事甚是棘手,王爷和皇太后商量之后,我朝再做定夺不迟。”

朱祁钰定了定心神,无奈道:“现在也只能这样了。”

退朝之后,朱祁钰请示皇太后,皇太后纵然心机深沉,但此事事关儿子的性命,她也左右为难:一边是儿子的性命,更何况儿子还是大明的皇帝;一边是大明祖宗留下来的国土,真要割让出去了,弄不好还会背上千古骂名,那样的话,儿子活着回来无颜见天下人,死后也无颜见列祖列宗!答应吧,瓦剌一向贪得无厌,答应他们,无异于引狼入室;不答应吧,儿子的性命保不住,天下又不知会生出什么乱子。

她灵机一动,对朱祁钰耳语,传授锦囊妙计:“你出去单独对于谦说,此事我们全听他的,让他一个人定夺,其余人绝不插手。”她怕拿错主意:要么害了儿子的性命,引起天下大乱;要么割地求和,背上千古骂名。左思右想后,不如将这个烫手山芋再送给于谦,让于谦替自己承担风险,处在这个两难的境地,也只能让于谦一人苦苦地挣扎。

朱祁钰退出去后,立即找来于谦,把皇太后的话原封不动地转述给他。

于谦听了,心下感慨万千,知道此事异常麻烦,绝不像那天一口回绝鞑子那样简单。

于谦让朱祁钰多给自己一些时间,细细考虑,反正瓦剌那里并不着急,只要朝廷不传消息,皇上应该不会有事的。

朱祁钰本来一筹莫展,现在听从皇太后的指导,好容易抓住了于谦这根救命稻草,闻言当即同意,让于谦冷静地考虑好,一切想清楚了,再单独进宫告诉他。

于谦退出宫中,回到自己府上,思前想后,他和皇太后都是精明之人,一眼就瞧出此事进退两难,瓦剌这一招实在太阴毒,一时之间,朝廷确实不能拿出一个万全之策,来对付他们。

整整过了三天,这日早朝,朱祁钰好容易见到于谦,开口就问:“于卿,可想出办法了没有?”

于谦故作轻松地笑道:“王爷不必担心,臣已经想好了——我朝万万不能答应瓦剌的要求!”

一石激起千层浪,群臣议论纷纷,几乎无人同意于谦的做法,石亨冷冷地观望一切,一言不发,于谦脸露笑容,从容地面对群臣的议论。

朱祁钰心中的石头落了地,现在总算有个人帮自己拿定主意,他一脸轻松,笑道:“此话怎讲?”

于谦朗声道:“王爷,试想一下,如果我朝答应了瓦剌的要求,事后会怎样,先不说鞑子贪得无厌,就说那时皇上还在他们手上,他们还可以用皇上挟持我朝,那时再提出其他非分之想,我们又能怎么办,难道还接着答应他们吗?王爷,看看软弱无能的宋朝的下场吧,金兵屡屡南下,侵犯汉人北方的国土,可是宋朝守将守不住边境,纷纷南逃……”说到这里,他顿了顿,轻轻叹了一口气。

石亨在一旁默不作声,现在听于谦如此说,似有意似无意地影射自己,想起自己的经历,正是在大同守不住边关,逃回京师,自己虽说是回来求救,可是就像武进伯朱冕所说,朝廷又有几个人相信自己?想到这里,大感无趣,只是在朝廷之上,他不好发作,况且多亏了于谦,是于谦多次向皇上和监国举荐,自己才有今天右都督的王位,一念至此,石亨轻轻哼了一声,悻悻作罢。

于谦没有察觉石亨的异常,续道:“最后宋朝朝廷抵挡不住金兵,迁都南逃,答应金兵,将淮水以北的国土割让给金国,可是金兵贪得无厌,狮子口越张越大,最终宋朝一步步走向灭亡,王爷,这可是前车之鉴啊,宋人软弱无能,把我们汉人的天下,拱手让给了胡虏,现在背上了千古骂名啊……”

朱祁钰听到“前车之鉴”,心中不悦,强笑着打断于谦的话:“后来,我先祖从鞑子手

中替天下汉人夺回了江山,是不是?”想到自己出身于英明神武的皇族,朱祁镇脸上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于谦笑道:“正是!王爷,汉人的天下原本就该汉人来管,这是天经地义之事!我朝若是答应了鞑子,岂不是逆天行事?”

朱祁钰浑身一震,故作镇定地道:“正是!我们万万不能答应鞑子!”

于谦淡淡一笑,续道:“虽然宋朝的昏君奸臣软弱无能,但在那时的汉人中,出了不少名扬后世的大文人,其中被后人称为‘三苏’的父子中,那个作父亲的,便是大名鼎鼎的苏洵,他写过一篇《六国论》,写的真好啊!”说到这里,他停了下来,脸上洋溢着钦佩之色,似是沉浸在那篇千古美文中。

群臣不明白于谦为何突然提起苏洵的《六国论》,但听他如此说,此举必有深意,一时无人发问,朱祁钰静静地听着,朝堂之上鸦雀无声。

于谦自顾自地续道:“《六国论》写的真好!苏洵说‘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王爷,如果我朝答应了鞑子,恐怕也会这样啊!”说到情动处,语音已带哽咽声,于谦满眼热泪,止不住地从脸上滚滚滑下,他见朱祁钰拖泥带水,早忘了不能在朝廷上说坏话的禁忌,不顾一切地说出心中所想,只为挽救汉人的江山!

群臣知他所言非虚,但这话实在不吉利,胆敢在朝廷上诅咒皇室,于谦真是想要掉脑袋了,但见于谦悲伤,群臣不敢抬头,等着王爷发落。

朱祁镇不敢多想,慌忙大叫:“不能答应,万万不可答应鞑子!于卿,此事由你负责到底,千万不能让鞑子的阴谋得逞!”说到这里,他发现自己有些失态,忙定了定神,转念之间,想到远在异域的皇上,面露难色,对于谦道:“于卿,皇上怎么办?难道我们就撒手不管他了吗?”

于谦淡淡一笑,道:“王爷放心,臣听右都督说过鞑子的一些事情,据臣推测,如果我朝不答应鞑子的要求,鞑子也绝不会伤害皇上!”

朱祁钰闻言一怔,茫然问道:“这是为何?”

于谦笑道:“王爷,容臣说个明白,一来鞑子心有所忌,虽然他们连年征战,势力有所增强,但大明兵多将广,地大物博,如果他们敢动皇上一根毫毛,大明朝全军出动,定能将鞑子杀得干干净净!”说到这里,他环顾群臣,见大多人脸有不悦之色,想是以为这样一来,连皇上的性命都丢了,天下又会生出不计其数的乱子,群臣心怀不岔,但此时朱祁钰宠信于谦,便是瞎子也能看出来,这些人明哲保身,不会自讨没趣,得罪了朱于二人,说不定便会掉脑袋,因此群臣虽不以为然,但都勾着头,闭口不言。

于谦虽对群臣所想心知肚明,但仍鼓起勇气,大声说道:“二来,鞑子心有所求,臣细细揣摩过也先的心性,他一向贪得无厌,如果我朝答应了他,他定会带着皇上,到处寻衅滋事,招摇撞骗,顺手牵羊,从我朝手中搜刮一些金银财宝,增强他的势力;鞑子也会趁机偷看我朝北地的边防,为他日再来侵犯大明做准备,那样的话,我朝定会处处受制于人,后果不堪设想啊!”

朱祁钰心神不定地道:“这可如何是好啊?”

于谦笑道:“王爷勿惊,只要我朝严令边关守将,在皇上回来之前,不得和鞑子私下接触,鞑子便有三头六臂,也拿我朝没办法,这样一来,鞑子自寻无趣,定会无功而返……”

朱祁钰冷不丁地冒了一句:“皇上回来之前?皇上还能回来吗?”

于谦笑道:“王爷,一来鞑子不敢伤害皇上;二来他们得不到赏赐;三来捞不到好处,骗不到钱财,时间久了,鞑子自会把皇上安然无恙地送回来。”

朱祁钰长长舒了一口气,道:“如此最好!”

退朝之后,朱祁钰按照于谦的计策,派人给边关各地的守将传令:在皇上回京之前,守将擅自和也先见面,一律诛灭九族!只要也先前来,不是无条件的送还皇上,无论任何事情,都必须向京师通报消息,一切事情都得听从京师的安排,在没有接到京师的命令之前,不得擅自打开城门,迎接皇上,以免中了也先的阴谋诡计。

瓦剌这边,也先也进押着朱祁镇回到瓦剌,也先私自把朱祁镇藏到一个秘密的地方,但是人多口杂,走漏了风声。

脱脱不花听到了一些消息,细细思索起来:“也先,你竟敢对朕玩弄手段,给朕一个假皇帝,你却留着那个真皇帝,你的势力越来越大,野心不小啊,朕就料定你会谋反篡位,以前没有抓到你的把柄,朕拿你没办法,现在朕在战前就已下令,命你擒住汉人皇帝,立即送到瓦剌来,可是你竟然欺骗朕,弄个假货来糊弄朕,真货却被你藏起来了,你究竟意欲何为?”

(本章完)

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六)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五)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五)第五章 夺门恩怨乱未休(一)第五章 夺门恩怨乱未休(二)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四)第五章 夺门恩怨乱未休(五)第四章 贤相辅国多事秋(一)第二章 土木惨败国蒙羞(三)第三章 京师忠臣驱鞑虏(三)第四章 贤相辅国多事秋(三)第二章 土木惨败国蒙羞(一 )第四章 贤相辅国多事秋(一)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三)第五章 夺门恩怨乱未休(七)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三)第二章 土木惨败国蒙羞(一 )第五章 夺门恩怨乱未休(三)第五章 夺门恩怨乱未休(三)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五)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五)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六)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六)第四章 贤相辅国多事秋(一)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二)第四章 贤相辅国多事秋(一)第二章 土木惨败国蒙羞(二)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五)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四)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六)第五章 夺门恩怨乱未休(二)第二章 土木惨败国蒙羞(三)第二章 土木惨败国蒙羞(六)第五章 夺门恩怨乱未休(五)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三)第三章 京师忠臣驱鞑虏(三)第四章 贤相辅国多事秋(一)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五)第三章 京师忠臣驱鞑虏(三)第五章 夺门恩怨乱未休(七)第五章 夺门恩怨乱未休(一)第五章 夺门恩怨乱未休(七)第三章 京师忠臣驱鞑虏(一)第五章 夺门恩怨乱未休(四)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三)第二章 土木惨败国蒙羞(三)第二章 土木惨败国蒙羞(二)第二章 土木惨败国蒙羞(一 )第二章 土木惨败国蒙羞(三)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五)第五章 夺门恩怨乱未休(一)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六)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六)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四)第四章 贤相辅国多事秋(一)第五章 夺门恩怨乱未休(一)第二章 土木惨败国蒙羞(四)第三章 京师忠臣驱鞑虏(一)第二章 土木惨败国蒙羞(六)第二章 土木惨败国蒙羞(四)第三章 京师忠臣驱鞑虏(二)第五章 夺门恩怨乱未休(四)第二章 土木惨败国蒙羞(四)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一)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六)第三章 京师忠臣驱鞑虏(三)第二章 土木惨败国蒙羞(三)第四章 贤相辅国多事秋(三)第二章 土木惨败国蒙羞(二)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六)第二章 土木惨败国蒙羞(六)第五章 夺门恩怨乱未休(七)第三章 京师忠臣驱鞑虏(二)第二章 土木惨败国蒙羞(六)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一)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五)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五)第四章 贤相辅国多事秋(一)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一)第四章 贤相辅国多事秋(二)第五章 夺门恩怨乱未休(五)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二)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四)第三章 京师忠臣驱鞑虏(三)第四章 贤相辅国多事秋(二)第五章 夺门恩怨乱未休(四)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五)第三章 京师忠臣驱鞑虏(三)第二章 土木惨败国蒙羞(五)第五章 夺门恩怨乱未休(三)第四章 贤相辅国多事秋(一)第五章 夺门恩怨乱未休(一)第六章 廿年风云化水流(五)第五章 夺门恩怨乱未休(五)第三章 京师忠臣驱鞑虏(三)第四章 贤相辅国多事秋(一)第三章 京师忠臣驱鞑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