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硝石VS宝马
众大食商人摸不着头脑:难道这是什么东方法术?如此简单?
只不过才两刻钟,小盆里的清水已经开始结冰。
而且,小翻译们解释说,这些灰白色的石头捞出来,在太阳下晒干后,还能反复使用。
这让常年高温炎热的大食人,如何能扛得住这种冰饮的诱惑?
要是哈里发不同意,他们还能帮忙想想办法的呀!
这,不就是忠勤伯今日请商人们来的原因么?
凡事,有竞争,才越有谈判的空间呐!
费萨尔带着众位商人离开之前,也没给到忠勤伯任何承诺。
只告诉黑娃,他需要进宫向哈里发阿合马汇报此事。
直到他们走没了影子,高怀瑜才蹿了出来:“伯爷,您看这事能不能成?”
高怀瑜着急啊,眼看他们就要离开大食帝国了。
可是这些良驹,他还一匹都未到手呢。
黑娃摇头:“不知啊,就看着他们的哈里发是不是个耐热的?”
“啊?”高怀瑜迷茫的望着他,不知何意。
“你没发现他们的哈里发长得很胖吗?都说胖子多半怕热啊!”
“噗嗤!”大伙儿都被这话乐开了花。
怕热好啊,怕热妙啊!
还别说,真让黑娃给猜对了,哈里发阿合马这个胖子,他相当的怕热。
他的王宫里,随处都可见水池。
他喜爱东方的丝织品,也是因为其轻薄透气,是做里衣的好料子。
这会儿的他,兴奋的问:“制冰有多快速?这个白石头能用多少次?”
“.据那位伯爷说,这个石头可以一直用,只要石头不被打碎消失.”
“他们想用多少石头换马?”
知道费萨尔没问这个问题后,哈里发阿合马不高兴了。
他想马上喝上冰茶,想要他的寝殿放上一百盆的冰盆。
至于大食马,只要他们不要求用纯血的白马来交易,他还是能接受的.
养马、训马,还是他们大食人最厉害。
况且,就这么一年的航海路程,等他们回了大夏,还不知道,存活的能有多少匹呢!
离了大食帝国,马儿们可就没那么好养活咯。
当然,等价交换才能长久。
费萨尔被派去打探,这些大夏人,一共带了多少这种白石头,他们全都想要留下。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
连续拉扯了两天,在忠勤伯他们打算明日就启航,再也不耽搁后。
费萨尔终于松了口。
“伯,伯爷,我没听错吧?二百匹?成年马?一半,一半的母马?”
高怀瑜嘴皮都哆嗦了,他没想到,忠勤伯的胃口这么大。
他以为,能搞回一百匹马,就要烧高香了。
甚至,他都有舍了一船黄金买马的准备。
这他一路都嫌弃占了船位,他们拢共就用过那么几次的硝石,居然能给他换到这么多的宝马!
这,这比宝石他娘的还值钱啊!
一整艘货船的硝石,换来了二百匹大食马!
连夜的安排,为这些大食马安排马船、还有给他们拉大麦和秸秆的货船。
高怀瑜本人,都想住在装大食马的马船上。
马船里的船夫被他敲打了又敲打,专门派了几十个机灵的小兵,日夜守着这些马儿。
为这次交易做了大贡献的忠勤伯,也被费萨尔赠送了一对,半岁的小马。
费萨尔也要跟随大夏的船队去大夏朝。
这个他们仰慕了上百年的国度,终于有了契机可以踏入。
袁文武对小马爱不释手:“哇,爹,这对小马可真漂亮,这真是黑得发亮啊,比小五的黑黑还黑,这马毛,好丝滑啊!”
袁文杰也请求道:“这小马咱们就养在咱们一号船上吧,爹,他们这么小,放进马船上,那些大马得欺负他们!”
秦柯眼巴巴的看着他:“是啊,伯伯,就放在一号船上吧,可以和我们住一间屋,嘿嘿!”
黑娃给了他一个大白眼:“你们以为他们和你的大猫一样啊,这马吃的多,拉得多,不臭死你们才怪!”
袁文武拍着胸脯:“我们轮着给他铲屎,爹,马粪又不臭!”
几人就差没撒泼打滚了,非要把这对黑马留在他们的船上。
黑娃装作勉为其难的同意。
私心里,他也怕这小马半路夭折了。
留他这船上,每天多喝点空间水,就能增加抵抗力啊。
他家空间里,燕麦还是有种滴,可以偷摸给这俩小家伙加点餐吧。
短暂的大食国之行结束,他们也实在等不到马铃薯、玉米和甘薯等成熟后再走。
两国约定,就此结下海贸的盟约。
从此以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将重新开启。
袁文武对此行的下一个目的地,兴奋莫名:
“爹,娘在逃荒的时候,给我们讲过西游记,唐僧带着徒弟去到西天取得真经。故事里说的这个西天可就是天竺啊,没来京城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娘瞎编的,没想到,唐玄奘法师,真有其人呢!”
“嘿嘿,爹,天竺真的有真经么?”袁文杰也好奇,他好奇的是玄奘大师一人是如何从大唐抵达天竺的。
黑娃:他一个初中学历的人怎会知道这些?
媳妇儿当年张口就来的后世故事,哪里会想到,人家这俩娃还有后来的这些造化,还有来天竺的这一天呢?
还是让最有学问的黄尚书和严夫子,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去吧。
冬季的海洋,降水少,气温在二十多度。
腊月初八,宜出行。
大食商人与医生们是送行的主力军。
天花疫苗已经开始在远征军里接种了起来,远征军士气高涨。
不知道食物充足,不畏天花恶疾的远征军,将会给如今欧洲的格局带来怎样的变化?
黑娃:表示很期待,最好就是让整个欧洲乱成一锅粥,无暇他顾。
大夏船队从代耶尔港出发,这里的海湾(波斯湾)盛产各色海鲜鱼类。
其中又以珍珠最为著名。
经过此地的人,都不会忘记买上它。
御医谢里夫与帝国四十位医生,十位药剂师,和上官太医等人,住到了大夏朝的三号海船上。
两国医者之间的交流切磋,从一上船,就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