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常德立教 不肃而成(2)

六、君爱其亲则人化之

经文:【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唐玄宗《御注》:“君爱其亲,则人化之,无有遗其亲者。”

教育想要真正达到效果,必须教育者本人先要做到。所以这里讲“先之以博爱”,是讲领导人先做到“博爱”。古圣先王,作为国家领导人,“爱其亲”,他对自己的父母尽到孝道,然后把这颗孝心扩展到对所有的人。把年长的人都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的尽孝,把年少的人当作自己的儿女一样爱护,这叫“先之以博爱”。领导人能这么做,人民百姓当然就跟着学习、效法,即“则人化之”,“化”是转化。领导人都这样的尽孝,百姓哪敢不尽孝?“无有遗其亲者”,“遗”是遗弃,不会有遗弃父母的人。

◎遗弃父母遭人唾弃

现在社会遗弃父母的人很多,老人家辛辛苦苦一辈子,把儿女养大,结果儿女成家后不愿意管父母,自己住漂亮的小楼,而让父母住在狭小简陋的房子里。这种现象真有,我们都曾亲眼看到。曾经有报导,兄弟俩人,都经营生意,赚钱也不少,但都不愿意奉养老母亲。迫于亲友、邻居的压力,只好每个月一人拿五块钱出来,算是给老母亲的赡养费。一个月十块钱,能怎么生活?老母亲没有收入,没有人照顾,身体不好,心情也不好,就这样在郁闷中死去了。母亲死后,两兄弟好像良心发现,就想到应该好好给母亲办一个后事,别人也不至于说他们大不孝。他们要把后事办得风风光光的,显示一下自己还是有孝心的。所以每个人拿出五千块钱来办后事,结果邻居们都骂他们,说他们没良心,如果真能够拿出这些钱来赡养老母亲,老母亲就不会这么早死了。遗弃自己的父母,大不孝,遭人唾弃。

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缺乏教育所致。所以人如果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懂得孝亲、尊师,不懂得礼义廉耻,以功利之心做人做事,即凡是对自己有利的才做,对自己没有利益的就绝对不做,完全是搞功利、自私自利,才会产生这种大不孝的现象。我们要转变它,必须用教育。其实,人人都是本善的,用好的教育,即“先之以博爱”,领导人能够率先表现出孝道、博爱,可以教化百姓,帮助人回头。博爱是以孝心对待百姓,这是爱民。

◎危急时刻总理现身

总理,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他本人也是一个孝子。不论多忙,总要挤时间回家陪老母亲吃午饭。在5·12大地震之后的两小时,马上就赶往地震的现场指挥救援,夜以继日,非常的辛劳,这是博爱。余震很危险,但是温总理不顾个人安危,忘我的工作在第一线。作为国家领导人,能够表现出这种博爱的精神,人民怎么会对自己的父母不孝不敬?所以,教育从教育者、领导者自身做起,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七、众慕德义起心行之

经文:【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唐玄宗《御注》:“陈说德义之美,为众所慕,则人起心而行之。”“陈说”,这是教学,要通过讲课才能够达到教学的效果。讲课的内容,是“德义之美”。“德”是道德,“义”是仁义,道德仁义,这是伦理道德的教育。人民百姓听到伦理道德的教育,都产生了羡慕、仰慕的心,愿意来效法,所以“人起心而行之”。“起心”是真正愿意这么做,发心立志要做好人、善人,君子、圣贤人。教育能够唤起人的善心,这个善心人人本有,只是在污染中会被名利、各种贪求所覆盖。当人听到德义之美、伦理道德的教育,良心就会被唤醒。

◎办班教学化导天下

我们的恩师,2006年10月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跟联合国以及其他的一些和平机构,共同组织了一次国际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学习释迦牟尼佛,办班教学,为人类做出贡献”,这是探讨佛教徒对人类的贡献。我们恩师讲,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的教学,帮助人们断恶修善、破迷开悟,不仅帮助当时的人,还帮助后世的人,他的贡献就是办班教学,是“陈说”,是讲课。如果不讲,光是给我们做出个好样子,根性不那么利的,有时候未必看得出来。看了以后,再听他一讲,就真明白了。所以先王是“先之以博爱”,先要做出好样子,然后才“陈之于德义”,做到了再说、再讲,效果就非常大。

释迦牟尼佛是这样,孔老夫子也是这样,一生都在教学。孔老夫子最后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就专职办班教学。过去周游列国的时候,还想出世为官,搞政治,帮助一个国家建立礼制,推行周公之礼。但是,哪一个国家都不用他,他只好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办班教学。虽然只教了五年,竟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所以教学是最好的转化社会风气的方法,它真能让人觉悟,人们觉悟之后,就“起心而行之”。我们的恩师净空老教授,一生教学至今五十年,半个世纪的教育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效果,大家现在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也有不少人在依教奉行,也学得很好,这是教育的效果。

八、君行敬让人化不争

经文:【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

唐玄宗《御注》:“君行敬让,则人化而不争。”

是讲一个领导人,他自己要做敬让的样子。“敬”是礼敬,“让”是谦让。自己能够礼敬、谦让,不跟人争,自自然然人民也能够效法他。“人化而不争”,“化”是转化,“争”是争名争利,现在人说的“竞争”。竞争不是好事情,其动力是自私自利。在竞争的过程中,自私自利的心不断地膨胀。竞争升级就成为斗争,斗争升级就变成战争。现在的武器,都是生化武器、原子弹,战争真的起来,那是全世界的毁灭,没有输赢,是同归于尽。竞争到最后,人类毁灭,所以不可以争。中国古代的圣贤都教我们敬让,对人礼敬,自己谦让、退后,让人家上前,自己少分一点,也让别人多得一点,绝对不能够竞争。

不竞争社会就不进步,这种观点是一种误解,是偏见。古代圣王,他们都以敬让来教化大众,反而能够使社会和谐、国泰民安。历史上的大治时期,远古的尧、舜、禹、汤,这些圣王,到“文武之治”,周朝文王、武王,汉朝有“文景之治”,唐朝有“贞观之治”,一直到近代清朝“康乾盛世”,每一个大治时期,这些君王都是提倡伦理道德教育,都是以身作则,“先之以博爱”,“陈之于德义”,以敬让、以礼乐来教化人民,而不是搞竞争。现在西方人提出竞争的概念,暂时好像科技发达了,经济进步了,可是,产生了很多后???症。科技发达到现在,已经产生了地球的危机:温室效应,南北极的冰川融化,气候反常,地震、海啸频繁,乃至人为的战争,愈演愈烈,仇恨愈变愈深。这都是竞争的结果。

所以英明的领导不提倡竞争,提倡敬让。

九、礼乐德治民心和睦

经文:【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唐玄宗《御注》:“礼以检其迹,乐以正其心,则和睦矣。”

礼乐治理天下,是德治,胜于法治。“礼”是治身的,“礼以检其迹”。“迹”是我们的身体造作、言行,即可以看得见的,外在表现,叫“迹”。遵循“礼”,可以帮助我们修身,改正言行造作的过失,断这些习气。“乐”就是音乐,乐“正其心”。古代的音乐,帮助我们提升灵性,不像现代的一些音乐、歌曲、艺术,很多是“靡靡之音”,乱人心志的。《诗经》是一部古代歌曲、民谣集,夫子删订《诗经》时,只取善的部分,把恶的部分都删减、去掉,用的标准就是三个字:“思无邪”。凡是引人邪思的那些内容,全都给删去,留下来的部分都是纯善的。所以读诵《诗经》,真正会“正其心”,即让人的心纯正、善良,没有不善夹杂在其中。

当人的身心都能够正,这就和睦。和睦第一步,就是我们自己身心和谐。身的和谐,是身的言行造作,统统符合礼,符合伦理道德;我们心的和谐,心里没有对立、矛盾、冲突,跟一切人都能够和谐相处,这样就身心和谐。身心和谐,人就健康。身和谐,身体健康。心和谐安泰、怡然自得,心理健康。生活符合礼,“礼”是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标准,包括我们的饮食起居,都是健康、有礼的。《礼记》都讲到了这些内容,包括一年四季吃什么菜。譬如,《礼记》的“月令”篇,讲到如何生活。遵守礼,人的身体健康,心情也愉悦,身心都健康,这是和谐第一步。自己身心和谐,然后影响到家里人,让家人也都能够效法,家庭和谐。家庭和谐了,就能影响一个社区,社区和谐。进而广之,社会和谐,最后达到世界和谐。

所以古人用“礼乐”治理天下。

十、示好引之示恶以止

经文:【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唐玄宗《御注》:“示好以引之,示恶以止之,则人知有禁令,不敢犯也。”“好”,也可以念成“好”(音浩)。“好恶”,“好”就是喜好,“恶”就是讨厌。一个领导人,他用自己的好恶表现,教育引导大家分辨善恶。用喜好的表情、言行,来引导大家向善向德;对待那些不善的、恶的事情,表现出讨厌,不去亲近,就能够帮助大家防非止恶,百姓都能够“知有禁令,不敢犯也”。看见领导对善恶的态度,自然他就有所禁止,不敢造次,不敢违犯。一个企业的领导,肩负着一个企业教化的重担,员工就是自己的学生,要负起一个领导者的教育责任来。首先领导人要懂得好坏、善恶的标准,处处表现出学好、做好,所谓“行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做好人”,员工们看到了,自然也就会效法。一国如此,一个企业如此,一个家庭也如此,每一个团体都如此。

对我们个人而言,可能不是家庭的领导(家长),不是企业的老板,更不是国家领导人,那我们能不能够做到“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也可以。就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小圈子里面,坚持原则,做好事,不做坏事,说好话,不讲那些失德少义的话。这样的话一般有四种:第一种是“妄语”,骗人的话,欺骗人,也欺骗自己,这种话不说,不打妄语;第二种“两舌”,张长李短,当面背后讲论是非,这些人我是非,我们不评论;第三种是“恶口”,恶口是骂人,粗言乱语,统统戒掉;第四种“绮语”,是说那些花言巧语,浮华不实的话。这四种话统统不说。身体行为不造“杀、盗、淫”,“杀”是杀生,“盗”是偷盗,“淫”是,搞男女的不正常的关系。身不造杀、盗、淫;口不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念,即思想,不起贪、嗔、痴,这就是真正做到“行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做好人”。我们自己做到了,自然就能影响周遭的人,周遭的人就知道有所禁止了。譬如说在单位里面,我们不滥用公物,树立一个良好形象,周围的人就会不好意思滥用公物。我们不去那些不好的、带有色情性质的场所,跟我们在一起的人,也就不好意思去了。我们在家庭,不看黄色网站、暴力节目,家里其他人也会受我们的影响不看这些,这是“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不用勉强去要求别人,只要把自己好的样子拿出来,自自然然大家就跟着你行善,跟着你断恶。

这是玄宗皇帝解释三才章后半部的经文。

第19章 母慈子孝 投师学圣第6章 和谐之道 以孝贯通第107章 地球兴亡 匹夫有责第213章 至诚有孝 通晓天地第239章 圣贤制礼 旨在教化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89章 有智有义 保身保国第139章 父严远子 问一得三第71章 基金如子 报恩不溢第191章 敬君臣悦 一体相连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圣贤第8章 德为道相 道为德体第203章 敬事爱物 行成名立第26章 本经深义 解行并重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79章 有耻“不敢”成圣成贤第243章 孝无终始 人初一体第247章 源头活水 此母此子第210章 太宗魏征 君臣佳话第226章 顺而行之 克尽本分第114章 圣德不远 我欲斯至第62章 修己安人 世界和谐第87章 士第163章 斋戒沐浴 恭敬赤诚第126章 修德遵义 助我归真第122章 邢昺《正义》总结《御注》第227章 君有过恶 正而止之第150章 纪孝行第25章 成书宗旨 时代背景第106章 缴税利国 庶民有责第83章 礼法道德 约束媒体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忧第99章 孝子刘霆 背母上学第79章 有耻“不敢”成圣成贤第97章 蔡顺拾椹 孝感盗贼第4章 孝亲本性 恒常道德第229章 气竭而息 声不委曲第148章 立德行义 大众效法第20章 历代帝王 首重《孝经》第32章 恭敬老师 尊重道业第38章 自律自重 修身养德第12章 十一龄童 浅解《孝经》第52章 博爱广敬 四海效法第139章 父严远子 问一得三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谏改过第51章 天子博爱 苍生如己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终追远第95章 尊师敬道 安亲立身第38章 自律自重 修身养德第101章 天时地利 节用孝亲第210章 太宗魏征 君臣佳话第236章 节制哀情 不伤不毁第138章 榜样示范 德教推行第16章 恩师导引 志存高远第238章 哀毁过情 伤生亏孝第42章 行孝立德 当下显亲第133章 圣治第92章 岳飞秦桧 果报迥异第73章 骄奢淫逸 富贵难保第5章 天经地义 法宝民行第64章 述而不作 言必有据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诚神助第201章 爱亲敬人 大孝为民第25章 成书宗旨 时代背景第81章 修己安人 不见他过第220章 修身慎行 不辱祖先第1章 孝经第167章 上位骄慢 前途消亡第209章 谏诤智慧 信而后谏第24章 曾子请益 夫子述作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肃而成(1)第166章 在丑不争 和顺从众第195章 网络教化 众生受益第21章 三才孝纲 大小不二第213章 至诚有孝 通晓天地第127章 先礼后财 天下息争第149章 服饰举止 礼仪有加第48章 游学海外 怀亲念亲第74章 金融诈骗 导致灭亡第159章 菏泽孝子 创造奇迹第188章 天下兴亡 我的责任第228章 丧亲第236章 节制哀情 不伤不毁第231章 痛惜哀伤 言语无文第153章 人子事亲 难得诚敬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肃而成(1)第3章 天台体例 五重玄义第189章 爱敬存心 推及其亲第209章 谏诤智慧 信而后谏第14章 持戒有定 学业早成第91章 安亲尽忠 流芳百世第220章 修身慎行 不辱祖先第35章 领袖德教 爱民大孝第12章 十一龄童 浅解《孝经》第52章 博爱广敬 四海效法第75章 修齐治平 德本做起第80章 闵损芦衣 成就孝德第116章 三才(2)第229章 气竭而息 声不委曲第171章 丧亲致哀 祭祀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