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孝治

圣君明王礼敬尊亲爱心广被四海来祭

经文: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本章经文,是讲古时候的圣王用孝道治理天下。

解释章题综述主旨

邢昺《正义》曰:“夫子述,此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前章明先王因天地,顺人情以为教。此章言明王由孝而治,故以名章,次三才之后也。”

这是解释本章主旨,是说孔老夫子在此章讲述圣明的君王,他们以孝德来治理天下,自己能够爱敬事亲,然后以“德教加于百姓”,所谓是正己而后化人。由孝而治,用孝道来治理天下,自然就感得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国泰民安,世界和谐,天下大治。

三才章告诉我们,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把人的孝行跟天地之德合起来,即“先王因天地,顺人情以为教”。天地就是自然,因着自然来教化人民。“因”,就是依据。自然,是我们的本性。依着我们的本性、本善来教化,这是最有效果的。孝道就是本善,是每个人本有的性德。所以先王都是圣贤,很有智慧,他们依据着人的本性、天性,顺着人的情感去教化。孝道也有人情、情感,儿女跟父母之间的亲情,那就是天性,随顺着天性的情感来立教,教化很容易推广,很容易使人心向善、社会和睦。“此章言明王由孝而治,故以名章。”“明王”,是古圣先王,他们用孝道来治理天下,都是因天地、顺人情的教化,得到天下大治,安定和谐。所以这一章在三才章之后,名字叫孝治章。治理的“治”,古音读“持”,孝治章。

依循注疏解析章句

一、孝治万国以事先王

经文:【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唐玄宗简单注解:“言先代圣明之王,以至德要道化人,是为孝理。”夫子讲,“昔者明王”,过去先王,古圣先王;“明王”就是圣明之王。他们以孝来治理天下,因为孝是至德要道,至高无上的品德,至为重要的道理,能够转化人心,所谓是“百善孝为先”。当人的孝心开了,百善皆开,因此以这种至德要道来教化人,最容易,而且效果最显著,这就是孝的义理。

唐玄宗注第二句经文:“小国之臣,至卑者耳。”小国的臣民是极为卑贱的。当时周朝有八百诸侯,有的国很大,有的国很小,做天子的是圣明的君王,即文王和武王,他们连小诸侯国的臣民,都不敢轻视。“主尚接之以礼”,“主”,指明王,天子,对待小国之臣,尚且用正式的礼节来接待。“而况于五等诸侯,是广敬也”,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这五等诸侯国的国君,当然更是待之以礼,做到广敬。“广”是广大,普遍的意思;“敬”就是礼敬,对待一切人都是这样的礼敬,这叫广敬。

“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天子能够这样对众多诸侯国,上自国君,下至臣民都能以礼相待,自然能得到万国之欢心。“万国”,是“举其多也”,不是真正的数字,是讲有很多诸侯国。人能够以礼敬对待天下人,自然就得到天下人的礼敬,进而得到天下人的欢心。这是讲到孝道,“孝”,很注重一个“敬”字,所谓孝敬,如果没有敬,那就不称为孝。这种敬心是从敬父母培养起来的,然后把这个孝敬之心推广至万国、天下,得到的结果:“言行孝道,以理天下,皆得欢心,则各以其职来助祭也。”是讲广行孝敬这种美善的结果,用孝道来理顺天下,自然就得到天下人的欢心,人民拥戴这位天子,当他要祭祀自己的祖先的时候,万国的诸侯、臣民都各以其职,即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来参加祭祀,这叫助祭。就是过去讲的进贡,各个少数民族的诸侯国,他们都纷纷拿着自己的特产来进贡,用这些贡品来帮助祭祀天子的祖先。因为天子能够礼敬诸侯,所以得到诸侯的礼敬。祭祀祖先就是对祖先尽孝,所以,当“我”能够以礼待天下人,以恭敬之心待天下人,天下人不仅恭敬“我”,而且恭敬“我”的祖先,因此就达到了对祖先的行孝。

“明王之以孝治天下”,是讲明王作为先王的子孙,应如何侍奉自己的祖先,即以礼对待天下诸侯,使自己的祖先能够享受到祭祀。古代诸侯都有助祭这种礼节。

◎国崇孝道礼尚往来

我们再看,一个国家如何用孝道来对待其他国家。首先???们自己国家,要从天子至于庶人,从国家领导一直到百姓,都奉行孝道,以爱敬存心。

所以当我们举办一些国际活动时,自然就会有其他国家响应,这与助祭是一个道理。譬如我们准备奥运会,假如国家能够推行爱敬的教育,自己和睦,对待别的国家也能够礼敬,就能够得到其他国家的礼敬、拥戴。譬如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国家遭难,我们从上至下都能够团结一致,以爱心来互相帮助,为救援灾区的灾民,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种举动,这份真诚心,也自然能够带动起别的国家的同情和支持。地震之后三天,就有一百五十一个国家和十四个地区,以及很多的国际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对我们的灾区表示慰问。爱心是可以唤起爱心的,我们自己的国民有爱心,互相帮助,才会感得更多其他国家的爱心支持。假如我们自己的国家,看到灾难并没有立即动作,并没有很重视救援工作,也就不能感得其他国家对我们如此的同情、支持。

令人感动的是,有一位爱沙尼亚的驻华大使翁卡(安德列斯·翁卡AndresUnga),在地震后三天,就到北京的红十字会血液中心,为震区的灾民们献血。所以我们自己对别的国家能够以爱敬来对待,也感得其他国家对我们以爱敬对待。

二、诸侯之国爱民事君

经文:【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唐玄宗注解:治国的人,这里指诸侯,“国”是诸侯国,作为诸侯,他治理一个国。古代“国”就是诸侯所统辖的范围,即“理国,谓诸侯也”。诸侯“不敢侮于鳏寡”,对鳏寡孤独不敢轻侮。“鳏寡,国之微者”。男子失去了太太,就称为鳏;女子失去了先生,就叫寡。鳏夫寡妇,在一个国家是地位微贱的,力量也很单薄,没有很多人去体恤他们,所谓“国之微者”。对待卑微的鳏寡孤独,国君尚不敢轻侮,不仅没有轻侮、看不起的言行,更不会虐待刁难,甚至内心都没有看不起对方的念头,纯是一颗爱心、敬心对待他们。鳏寡孤独尚且如此对待,“况知礼义之士乎?”士,这个阶层懂得礼义,有一定的地位、声望,在社会上受大众尊重。百姓,一般称为民;百姓中知礼义者,就称为士。“而况于士民乎?”何况是知礼义的百姓呢?对待他们当然就更要礼敬。结果自然是“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唐玄宗注解:“诸侯能行孝理,得所统之欢心,则皆恭事助其祭享也。”“所统”,就是所统辖的百姓。一个诸侯国的国君,都能够以孝敬之心,对待自己的子民,当然可以得到他们的欢心。百姓欢心,拥护、爱戴国君,国君祭祀祖先,他们也为国君着想,来恭敬助祭,诸侯国的社稷就能够长远保存。

孟子云:“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讲到,君子跟别人不同,就在存心。君子以仁爱存心,“仁”是仁爱,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爱敬别人如同自己。“以礼存心”,对待别人都以礼敬。“礼”,是身体形象;“敬”,是他的存心,“礼者,敬而已矣”。古人讲:“诚于中而形于外。”内心对人恭敬,言行肯定对人有礼貌,如果在礼节上有缺失,就表明敬人的心不够,内心和外在是完全连在一起的。“仁者爱人”,君子以仁存心,他能够爱人,即爱护人、关怀人、尊重人、照顾人、帮助人,所以君子以仁爱作为自己的人生观。“有礼者敬人”,心存着礼义,对待别人自然能够礼敬。别人跟自己是一体,“仁”,人字边一个二,二人合一,这叫仁,这二人,代表任何两个人都是一体的,人与我本就是一体。所以懂得爱人的人,才是真正懂得自爱的人;能够尊重别人的人,他才是自重的人。不懂得爱人敬人,其实他也不自爱,也不自重,这个理很深,一切人、一切众生,实际上都是同体。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是指各个方向。“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众生,即我们每个人,一切众生都是同体,“共同一法身”,同一个身体,所以才能够体会古圣先贤教我们爱人、敬人就是自爱。

◎爱人敬人人恒爱敬

“爱人者,人恒爱之”。这是因果,“爱人”是因,“人恒爱之”是果。“敬人者,人恒敬之”,“敬人”是修好因,就能够得到“人恒敬之”的好果。所以能够永恒的爱人敬人,自然得到人们永久的爱敬。

周总理生前,对每一个人都尊敬。对待工作,都是尽心尽力。敬人敬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国家人民做出了很多难能可贵的贡献,赢得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病逝后百姓都为他送终,北京出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面,联合国都给他下半旗。这是他爱敬人民的果报。

三、孝道持家以事其上

经文:【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这是讲到卿大夫之孝。《孝经》从天子、到诸侯、再到卿大夫,自高而卑讲下来。卿大夫是治家者,治理一个家族,谓“卿大夫”。

第217章 诚则明矣 明则诚矣第139章 父严远子 问一得三第71章 基金如子 报恩不溢第118章 天明恒常 地义利物第137章 助祭尊父 仪礼完备第70章 孝德诚信 事业有成第136章 详解配天 深体圣意第185章 礼外治身 乐内治心第196章 师志己志 不疲不厌第179章 遵循法则 回归本善第90章 忠于职分 天地护佑第122章 邢昺《正义》总结《御注》第11章 幼承母教 孝道扎根第92章 岳飞秦桧 果报迥异第154章 孝顺亲心 是谓有敬第37章 身德并重 扬名显亲第133章 圣治第107章 地球兴亡 匹夫有责第59章 天子庶人 奉亲无二第144章 悖道得志 君子不贵第157章 海外打工 克己奉亲第14章 持戒有定 学业早成第114章 圣德不远 我欲斯至第169章 处众争斗 招致祸患第56章 自行爱敬 慕化天下第168章 下位而乱 刑律制裁第171章 丧亲致哀 祭祀严肃第63章 内若有念 外必有相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80章 闵损芦衣 成就孝德第15章 事业有成 孝为本源第195章 网络教化 众生受益第144章 悖道得志 君子不贵第209章 谏诤智慧 信而后谏第110章 孝无终始 超越时空第133章 圣治第33章 天性德本 推及五伦第70章 孝德诚信 事业有成第97章 蔡顺拾椹 孝感盗贼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72章 恢复古寺 养亲之志第147章 言行谨慎 三思后行第23章 修德行孝 做人根本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244章 实学活用 如法教化第165章 为下不乱 恭谨事上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诚神助第186章 人伦有序 尽孝守礼第130章 礼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185章 礼外治身 乐内治心第171章 丧亲致哀 祭祀严肃第41章 少小受教 亲严子孝第171章 丧亲致哀 祭祀严肃第113章 众之本教 敬养慎行第64章 述而不作 言必有据第202章 孝悌一理 亲亲仁民第139章 父严远子 问一得三第243章 孝无终始 人初一体第3章 天台体例 五重玄义第151章 庭坚涤秽 居敬事亲第165章 为下不乱 恭谨事上第13章 为报亲恩 效法范公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61章 爱敬己亲 推及天下第127章 先礼后财 天下息争第18章 明师贤母 志在圣贤第240章 三年之丧 中庸有度(1)第63章 内若有念 外必有相第146章 悖德悖礼 招感灾殃第41章 少小受教 亲严子孝第94章 博士重孝 节俭舍受第118章 天明恒常 地义利物第58章 媒体工作 治乱攸关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46章 如如无我 精神永恒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国同理第27章 诸学总汇 六艺之根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105章 公赋充盈 私养不缺第90章 忠于职分 天地护佑第59章 天子庶人 奉亲无二第235章 丧亲哀戚 真情无伪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忧第68章 灾难当前 同心祈愿第196章 师志己志 不疲不厌第166章 在丑不争 和顺从众第146章 悖德悖礼 招感灾殃第68章 灾难当前 同心祈愿第245章 千经万论 孝为行门第166章 在丑不争 和顺从众第243章 孝无终始 人初一体第136章 详解配天 深体圣意第146章 悖德悖礼 招感灾殃第201章 爱亲敬人 大孝为民第116章 三才(2)第67章 哀悼国难 亲安鬼享第68章 灾难当前 同心祈愿第223章 事君第134章 周朝始祖 弃儿后稷第139章 父严远子 问一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