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君有过恶 正而止之

“匡救其恶”,“匡”,正;“救”,止。“匡救”就是正和止的意思,也就是说“君有过恶则正而止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国君也不例外,他有过恶,过是过失,恶是不好的行为。过和恶怎么来分?《弟子规》上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看有心还是无心犯的这些过失。如果是不小心、不经意的情况下,可能是习性使然,犯的这些过错,那就叫错误;如果是蓄意策划,有心犯了错误,而且经人劝告不肯改的,就是“有心非”,有心做的错事,那就叫恶。

君王走偏了,做臣子的“正而止之”,“正”就是扶正,要帮助他走回到正道上来。“止”是止他的过恶,臣子要帮助他停止犯错误,哪怕是忠言相谏会导致国君愤怒,可能会被治罪,甚至被杀头,也要去劝谏。不忍心看到国君继续犯过恶,使人民因此而受苦,这种忠心跟孝心是一样的。

《弟子规》讲“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父母有过失,我们要劝谏,劝谏的时候要注意形式、方法。“怡吾色,柔吾声”,善巧方便,用轻柔的方式,让父母能够接受。“谏不入,悦复谏”,如果劝谏了,他不听,就等他高兴的时候继续劝。“号泣随,挞无怨”,他实在不肯听,自己痛哭流涕,真心至诚去感化,哪怕惩罚、治罪甚至杀头,也没有怨恨,“挞无怨”。这是孝!对父母能尽孝,对国君就能尽忠,能够这样就是君臣有义。

三、君义臣忠上下相亲

经文:【故上下能相亲也。】

“上下”是指君臣,君臣之义就好像父母跟儿女,心中没有隔阂。《尚书》上讲“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居上克明”,在上位的人明白你是忠臣,哪怕你讲的话忠言逆耳,他明白你的苦心,他能理解、接受;“为下克忠”,在下位的人忠心耿耿服务领导,上下之间如父子一样,所以君臣跟父子,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实际上那一颗孝心、忠心是一样的。

唐玄宗注解:“下以忠事上,上以义接下,君臣同德,故能相亲。”在下位的以忠来事奉长上;长上用义来对待下级,上下级之间忠义相待。“君臣同德”,“德”,随顺着道叫德,能够随顺自性的就叫德,随顺本善的就叫德。君臣之间的忠义实际上与父母和儿女之间的慈孝是同样的,都是同一个爱心、同一个本善。只是这颗爱心、这个本善,在不同关系上有不同的体现,表现在父子之间就是慈孝,表现在君臣之间就是忠义,“故能相亲”,“相亲”就是爱心在彰显,君臣之间情同父子。

◎李善乳主忠义千秋

历史上有个很著名的“下以忠事上”的例子,即“李善乳主”的故事。

汉朝有位男子李善,忠厚老实,是李姓富贵人家的当家。有一年,李家大人不幸全都染上了瘟疫,接二连三的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刚刚出生不到十天的婴儿,以及万贯的家财。李家的族人、家丁趁火打劫,把金银财宝都抢夺一空,甚至还想把李家唯一的香火,这个小婴儿杀掉、灭口。李善平日侍奉主人忠心耿耿,此刻想到主人对自己的爱护、厚义,觉得一定要帮李家留下后代,为了避免危险,就抱着这个婴儿偷偷的出去逃生。

李善逃到深山隐居,自己采野果子吃,饥一顿饱一顿,可是婴儿需要吃奶,自己是个男人没有奶水,深山中又从哪里找奶?他就跪在地上痛哭,仰天长叹,难道天真的要绝李家之后?后来他灵机一动,把自己的送到了婴儿的嘴里,惊奇的发现,居然有乳汁流出来,于是他用自己的乳汁养活了李家娇弱的小生命。他们在山里隐居生活了十年,李善自己耕种、采集、煮饭、洗衣服,又当爹又当娘,对自己的小主人、李家唯一的命脉,既教导又恭敬,希望他能够德才兼备、重振李家门风。这个孩子在李善的抚育、培养、教导之下,秉承了厚道善良的品格,慢慢长大。孩子长到十岁,李善决心为主人恢复家业,于是他就领着小主人到官府击鼓申冤,讨一个公道。县令听了李善的忠义节操,深受感动,就为李家平反了冤情,收回了财产,把当时谋害李家的这些人全部都惩治了。

县令非常感佩李善的忠义,就把他的事迹呈报了皇帝。光武帝听到后,也非常的感动,于是就聘请李善担任太子舍人的要职。太子舍人,就是教导太子的老师。因为古来的皇帝他最希望的就是自己有后,能够继承国家社稷,延续千秋家业,所以对太子的培养非常非常的注重,一定是请最有德行、最有学问的人,来做太子的老师。太子能够有圣贤的德行,才能够使天下太平。李善原来是李家的一个仆人,现在的荣耀,是他自己的厚德感应到的福分。

皇帝也非常器重李善,让他做太守。李善上任经过李家的坟墓时,卸下官服,换上粗布的衣裳,走到墓园,亲自为坟墓锄草清理,思慕主人,百感交集。他跪在主人墓前,悲痛难抑,放声大哭,闻者无不为之动容。

所谓“上下能相亲”,做君主的跟做臣子的,真的是情同父子。如孔子所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下位的人能够得到上位的以礼相待,为下的感念主人的厚爱,真的会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忠贞守义。

四、事君之道尽忠为国

本章经文最后也是引用《诗经》做结:

【《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这段文字出自《诗经·小雅》,用来总结事君之道,作为臣子如何事君,如何服务祖国、热爱人民、忠诚领导。

“心乎爱矣”,内心真的爱领导、爱祖国、爱人民、爱自己的事业,这种爱心,跟对自己父母的爱心是一样的。所以圣人教人,千言万语实际上就是要把我们的爱心显发出来,从孝入手,显发爱心,能够爱敬父母,对领导也会有同样的爱心,能够移孝作忠,心也真正爱领导,忠诚于领导。

“遐不谓矣”,“遐”,远,即使在很远的地方,没有在领导身边,没有机会跟领导说明自己心中对领导的忠诚,但是“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自己心里藏着的忠诚,有哪一天忘怀?“谓”,说的意思;“何日忘之”,“之”就是心中的爱,仁爱、忠诚。

唐玄宗《御注》:“遐,远也。”在很远的地方,都没有办法亲自报告自己的忠诚,这是“义取臣心爱君,虽离左右,不谓为远。”是讲做臣子的心爱着自己的君王,我们现在说爱祖国、爱人民。“虽离左右”,即使不在身边,譬如一个在海外留学的游子,心里想着祖国;或者是在外国工作的一个官员、大使、参赞,他内心想的仍是自己的国家;企业的员工出差,能够常常想着领导,“虽离左右,不谓为远”。其实不用对领导诉说,真正有忠心,自然行动上就有这样的表现,不必言语,而心心相印。

下面“爱君之志,恒藏心中,无日暂忘也”。“爱君”,现在讲,就是爱国、爱民、爱领导,这个志向永恒的藏在心里,没有一刻忘记。极言心中完全是忠诚,完全是孝悌,这是爱心、本善的显露。如果尽其一生保持孝悌忠诚不变,也就成就了圣贤的品格。

事君章就讲到此地,不妥之处请各位朋友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113章 众之本教 敬养慎行第42章 行孝立德 当下显亲第187章 圣人之礼 反求诸己第88章 老实顺亲 成功捷径第81章 修己安人 不见他过第167章 上位骄慢 前途消亡第146章 悖德悖礼 招感灾殃第240章 三年之丧 中庸有度(1)第111章 广大无方 塞乎天地第45章 九旬资教 爱心永存第212章 感应第119章 随顺性德 效果显著第44章 孝亲爱民 殉职垂范第245章 千经万论 孝为行门第172章 贤母慈悲 捐献独子第233章 闻乐不乐 悲哀在心第121章 常德立教 不肃而成(2)第208章 谦益满损 受谏养德第239章 圣贤制礼 旨在教化第16章 恩师导引 志存高远第61章 爱敬己亲 推及天下第204章 谏诤第35章 领袖德教 爱民大孝第76章 卿大夫第241章 三年之丧 中庸有度(2)第134章 周朝始祖 弃儿后稷第153章 人子事亲 难得诚敬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终追远第40章 为母捐肾 感动中国第89章 有智有义 保身保国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护孝第93章 忧乐为公 圣贤示范第44章 孝亲爱民 殉职垂范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养孝道第44章 孝亲爱民 殉职垂范第83章 礼法道德 约束媒体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圣贤第4章 孝亲本性 恒常道德第234章 哀痛悲咽 食旨不甘第204章 谏诤第182章 海口监狱 教化显著第102章 德能兼具 落实孝亲第7章 宇宙本体 自性为道第86章 断恶修善 了凡成圣第93章 忧乐为公 圣贤示范第172章 贤母慈悲 捐献独子第131章 敬妻重教 家道绵延第41章 少小受教 亲严子孝第59章 天子庶人 奉亲无二第4章 孝亲本性 恒常道德第49章 老实孝亲 真实受益第107章 地球兴亡 匹夫有责第119章 随顺性德 效果显著第35章 领袖德教 爱民大孝第145章 正己化人 孝治圣治第220章 修身慎行 不辱祖先第223章 事君第196章 师志己志 不疲不厌第70章 孝德诚信 事业有成第54章 汉文尝药 孝感天下第86章 断恶修善 了凡成圣第111章 广大无方 塞乎天地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236章 节制哀情 不伤不毁第15章 事业有成 孝为本源第207章 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第222章 至诚孝悌 无所不通第109章 地位有异 孝心无别第141章 慈母亲爱 有礼有节第77章 遵法之言 心存礼义第48章 游学海外 怀亲念亲第190章 敬兄弟悦 恭行悌道第133章 圣治第14章 持戒有定 学业早成第37章 身德并重 扬名显亲第113章 众之本教 敬养慎行第181章 媒体同仁 推广孝道第205章 几谏父母 见志不从第131章 敬妻重教 家道绵延第167章 上位骄慢 前途消亡第231章 痛惜哀伤 言语无文第226章 顺而行之 克尽本分第201章 爱亲敬人 大孝为民第102章 德能兼具 落实孝亲第155章 清苦克己 敬在隐微第46章 如如无我 精神永恒第30章 孝亲尊师 谦卑受教第189章 爱敬存心 推及其亲第111章 广大无方 塞乎天地第72章 恢复古寺 养亲之志第172章 贤母慈悲 捐献独子第216章 礼敬自然 顺应天地第185章 礼外治身 乐内治心第122章 邢昺《正义》总结《御注》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国同理第230章 丧亲之悲 礼而无容第242章 解析精妙 多学善导第148章 立德行义 大众效法第11章 幼承母教 孝道扎根第118章 天明恒常 地义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