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三年之丧 中庸有度(2)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这是生命之本。父母在世,我们要尽爱敬之道,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生事爱敬,死事哀戚”,丧礼不用非常的隆重排场,但是内心要真有这个孝心。家里如果经济能力差的,简单的有一些这样的仪式,表达自己的哀戚之心,也比那种轰轰烈烈搞排场要好。所以夫子在《孝经》中不主张搞排场、轰轰烈烈。内心是否真有那种爱敬,为人子女的当扪心自问。丧礼也要“上循分,下称家”,符合自己的身份,跟自己家境要相应,不能够太勉强,更不能够存心显示自己在行孝道,存心显示自己是孝子,那已经不是真诚的孝心了。

六、痛切哭泣哀送父母

经文:【擗踊哭泣,哀以送之。】

“擗”是捶胸,哭得太痛切,捶着自己的胸;“踊”就是往上跳;“哭”是放出声音的哭;“泣”是已经没声音了,哭到最后没声音了。捶胸顿足嚎哭,最后泣不成声,这是“擗踊哭泣”。“送之”就是护送父母的遗体(灵柩、棺木)去安葬。“哀以送之”,意思是很悲哀的护送父母的灵柩去安葬。唐玄宗注解:“男踊女擗,祖载送之。”男子是哭得跳起来,女子跳起来不是很庄严,所以用捶胸。捶胸顿足就是形容哭得很厉害,这不是装样子,装样子会显得很虚伪,是真的很哀痛,泣不成声。“祖载送之”的“祖”,邢昺《注疏》“始也”,就是开始。在什么时候开始?灵柩准备出行,要送去下葬了,临行前要饮酒,“生人将行而饮酒曰祖”,这是有一个仪式,就像给活着的人饮酒送行一样。“载”是有车,灵柩车载着灵柩(棺木),“送之”就是送他到墓地去安??。

七、占卜风水安葬父母

经文:【卜其宅兆,而安措之。】

“宅”就是墓穴,唐玄宗讲“墓穴也”,就是这块坟墓。“兆”就是指“茔域”,“茔域”就是墓地。找一块墓地,然后做一个坟墓。“卜”就是去问,去选择。问卜,就是选择一块很好的墓地来安葬父母。“而安措之”,墓地要安葬父母,即给父母选择永久栖身之地,父母灵魂永久所在的家园,所以要非常慎重,古代甚至讲求问风水,看墓地放在哪里最好。实际上要不要去问风水?风水好不好是果,因是有没有积德行善。一个孝子平时真正是积功累德,虽然他不懂得占卜风水的方法,但他自自然然选择的墓地就是风水最好的,这是因果的感应。心好风水就好,心坏风水也跟着坏。尤其父母在世不孝,父母走后,找人看风水、选墓地,还是为了自己好,想着墓地风水好,自己的家业、事业就能够很好了,还是自私自利,这样能选择到好风水?不能。即使选择了风水宝地,等他葬了父母下去,风水也会变得不好了,因为相由心生,境由心造。有好心才有好命,才有好风水。所谓“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你真有福、有德行,所居的地方都是好风水(福地)。好心的人才有福,福地就是留给好心的福人来居的。这是讲到占卜,问风水找墓地,而安葬父母。

唐玄宗讲:“葬事大,故卜之。”“卜”就是占卜。所谓“事死者,如事生”,父母走了,要为他们选择好安身之地,安葬父母是大事。一般来讲,墓地选在阳光、水份、空气都好的地方。现在人口众多,建筑面积都不够用,要找墓地是愈来愈困难了,甚至一般不用土葬,改为火葬了,烧成骨灰,有人把骨灰请回家,专门设置父母的灵位,平时祭祀用。有的送到固定安葬骨灰的场所,现在也有不少的墓园,安葬亡者的骨灰。也有些宗教的场所,像佛教的寺院,可能也会有供奉骨灰用的灵堂。这些地方都去问一问,即“卜之”。也有父母生前有遗愿,譬如把自己骨灰撒到江海中,或是撒到空中,都要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办。

八、祭祀父母以时思之

经文:【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宗庙”就是祭祀父母的地方。古代从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到士都有宗庙。庶人、平常百姓没有宗庙,一般就在自己家里安一个神位。实际上过去都讲究祠堂,祠堂就是每一个家族祖先的宗庙。“以鬼享之”,鬼就是祖先的神灵,能够享用我们的祭祀。

唐玄宗注解:“立庙祔祖之后,则以鬼礼享之。”立了宗庙,把祖先、父母的牌位立起来了,用春秋祭祀的礼节、礼仪,来继续供养、祭祀祖先的神灵,所谓鬼礼。这是讲究祭礼。

“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一年的春天秋天,古人有一个说法,举出春秋两个季节,用它代表四时,一年四季都要祭祀。“以时思之”,四时通过祭祀来感念父母、感念祖先的恩德。

唐玄宗注解:“寒暑变移,益用增感,以时祭祀,展其孝思也。”“寒暑变移”是一年到头。“益用增感”,都要去感念,增加对父母的感念。“以时祭祀”,什么时候祭祀?一般春天清明节,夏天有七月十五(农历)中元节,冬天还有冬至节,这都是祭祀的日子,都是要感念祖德、感念亲恩的日子。“展其孝思也”,是怀着孝思、孝心去祭祀。祭祀仪式简单而隆重,古礼它有一套成礼。现在我们生活节奏很紧张,祭祀要因地制宜,譬如说设一些供品,以素食、蔬菜、水果、鲜花等供在父母灵位、或者牌位前,上香,然后自己可以读经,譬如读诵《孝经》、《弟子规》各一遍,或是读儒释道三家的任何经典,心要清净,这一天要斋戒。古人祭祀前三天会斋戒沐浴,夫妻分房,以清净的心去祭祀,这才能够感通。用这种方式去祷告、去回向,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立志,不要忘记报答父母,永远不要忘记祖德亲恩。

九、生死义备事亲为终

经文:【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父母在世时,能够尽到爱敬之心去奉侍,父母去世了,以哀戚之情来奔丧、守孝、祭祀。“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生民”就是一般人、天下人,根本就在孝道,所谓返本报始之心,报恩之心,知恩报恩,不忘亲恩祖德,这是生民之本。能够做到“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算是尽到了人子的本分了。“死生之义”的“死”,是指已经过世的父母,“生”是在世的儿女,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义,情义、恩义、道义也算是完备了。“孝子之事亲终矣”,孝子对于父母侍奉能够做到这样,也就是圆满了。

唐玄宗注解:“爱敬哀戚,孝行之始终也。”所以始于爱敬,终于哀戚。行孝真的是始于爱敬,父母把我们生下来了,婴儿对父母那种爱敬之心念念不舍,真的毫无障碍,完全是跟父母一体的心,这是始于爱敬。

人能够保持这种爱敬之心,一生行孝,不仅对自己父母,也拓展到一切所有的人民,所谓“事诸父,如事父”。父母走了以后,哀戚之心真的溢于言表,这是孝行之终。哀戚之心表现在“丧尽礼,祭尽诚”,这也算尽到了孝道。“备陈死生之义,以尽孝子之情”,能够做到死生之义,父母跟儿女的情义、道义、恩义也就圆备了,孝子之情也就尽到了。这是孝子丧亲的做法、心态,夫子在此给我们加以说明。

◎夫子行门落实《孝经》

整部《孝经》研习下来,我们知道这是夫子的一部心传。《孝经》是孔老夫子亲口所述,他自己说“行在《孝经》”,他的整个行持、修为、圣贤风范,在《孝经》中能够落实。

从孝亲到事君到立身,夫子也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这就是圣贤人的风范。我们真正按照《孝经》的教诲去力行,对自己的父母能够尽爱敬之道,对国家对人民,对世界所有的众生,都尽到爱敬之道,把父母看成是自己一体,把众生看成是自己一体,能够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自己能够认真的改过迁善,立身行道,学习圣贤,至少做一个正人君子,再进一步成圣成贤,而能够为大众,乃至为千秋万代子孙,做一个好榜样,扬名于后世,对父母尽到孝道,把孝道圆满落实,真正成就圣贤之道。

我们总共用了四十个小时,今天把《孝经》研习心得报告分享圆满。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朋友多多批评指正。感恩大家!

(本书由谦德工作室根据钟茂森教授讲记整理而成。)

后记

钟茂森教授融儒释道三家之教,综历代帝王、大儒之述,又援引古今中外之孝行案例,融合自己几十年力行孝道之体悟,汇集成《孝经》研习报告。

研习《孝经》体解圣境

洋洋几十万字的文稿,读来晓畅通达,理事圆融,于宇宙人生之真相中,深入浅出,领略圣人先哲慈悲之余,有缘读者定有先祖与我同在之慨!

此前,笔者曾有缘浅解《孝经》,因德能浅陋,深感艰涩,圣贤之宏深义理未能释之一二。而今钟教授深解意趣,以金融教授身份,示现孝亲尊师、悲天悯人、志在圣贤的情怀,不负师长与大众的殷殷期待,慧开智显、解法如如,其风范让人油然而生钦敬,我们惭愧后学,惟有感念祖恩,以恭敬、惜缘之心学习本研习报告。

一个多月以来,徜徉于报告文稿,半之以听看本报告之影音视频,深觉受益终生,乃至此后生生世世……一个故事、一封书信,读、听多次,每一次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泪湿几度不可自已!其间滋味,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于此不可说之真实利益,惟愿信受而行之。

诚然,本报告意非在请诸位同仁、同修,个个治经乃成教授,诸上善人但得略体圣贤义理,而对父母加意奉侍,对事业多尽忠诚,则身名俱存,亦“一事可称,行成名立”,仅此一点心即为圣贤存心,所谓“不限高卑”,“孝无终始”,“我欲仁,斯仁至矣”。

若学人读此报告,初得趣味,会觉天朗地清,即欲探得其妙,愿当深修细研。若诸位读者有缘,因《孝经》研习报告而发慧、开智入道,力行孝道,则不负师长、教授一番苦心矣;有志于传统文化教学之志士仁人,深入学习《孝经》研习,将悟后起修,修德证道,学儒作儒,学佛作佛,与圣贤同心同德,是谓学贵有志!

若教授讲之谆谆,而我辈不能珍重学之,则枉费母慈子孝一番表演,师长之恩,圣贤教诲,祖宗之德,皆枉费矣,诚愿同仁众等,当自专心、端心,如教授一样,发殷重心,诚敬心,修学研习《孝经》。

当今案例感人至深

钟教授还亲自为本研习报告撰写了纲要,条理清晰,各位学人一看即知全书脉络。

值得一提的是,教授给现代故事精心配了插图,与文字相辅相成,定会带给读者更深的心灵触动。

九旬老人白芳礼,一生蹬三轮捐资助教35万元,而自己生活清苦到最低限度。老人家表演不老、不病、不死,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视频中教授讲的泪湿哽咽,而我们看到图片,只是一眼,老人衣着简陋、身体瘦弱,吃力蹬着三轮擦汗的景象,就让笔者泪湿双颊,再不忍卒视。心中默念着:这是我们博爱无私的长辈,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长辈,用坚毅的脚步踏出了朴实无华的一生,也引领晚辈们踏上了一条坚实的幸福之路。望着这样的身影,“感恩”二字已是那样的苍白无力,老人的行谊启发了大众的报国心,感通了更多的人契入一体的大孝之心,进而成为导引后学奉行大爱之心的永恒。

2009年汶川地震时,温总理不顾个人安危,代表党和政府,第一时间亲临现场,指挥救灾,他安抚民众的图片,曾不止一次出现在网络、电视中。而今于教授之《〈孝经〉研习报告》中几度再见,又有入情入理与经典相应的开解,实是触动尤甚。那一段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同胞一体的日子,仿佛昨日重现。灾难无情人有情,总理忍泪的哀戚之容,与身边依赖的眼神,又浮现在脑际,正如《孝经》所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报告中几处文图相得益彰,其妙异曲同工,愿有缘之人早得法味。

深研经教义理清晰

后学者常因修学日浅,或力行不够,导致对许多经文、义理,无法诠释,亦或解之乏味,《〈孝经〉研习报告》之学习,定无此等遗憾。

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218章 卖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120章 常德立教 不肃而成(1)第231章 痛惜哀伤 言语无文第69章 诸侯第232章 服饰华丽 内心不安第77章 遵法之言 心存礼义第218章 卖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205章 几谏父母 见志不从第209章 谏诤智慧 信而后谏第110章 孝无终始 超越时空第236章 节制哀情 不伤不毁第57章 天子匹夫 为仁由己第93章 忧乐为公 圣贤示范第2章 本经概要第175章 倡立“孝法”以法护孝第125章 上行下效 贵在力行第99章 孝子刘霆 背母上学第11章 幼承母教 孝道扎根第34章 契入境界 当机受益第30章 孝亲尊师 谦卑受教第191章 敬君臣悦 一体相连第93章 忧乐为公 圣贤示范第22章 子承亲志 继往开来第32章 恭敬老师 尊重道业第69章 诸侯第66章 母慈子孝 立志圣贤第139章 父严远子 问一得三第163章 斋戒沐浴 恭敬赤诚第198章 广扬名第113章 众之本教 敬养慎行第156章 老莱斑衣 存心悦亲第187章 圣人之礼 反求诸己第128章 孝治第233章 闻乐不乐 悲哀在心第34章 契入境界 当机受益第131章 敬妻重教 家道绵延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谏改过第232章 服饰华丽 内心不安第75章 修齐治平 德本做起第40章 为母捐肾 感动中国第237章 觉悟生死 毁不灭性第21章 三才孝纲 大小不二第119章 随顺性德 效果显著第2章 本经概要第4章 孝亲本性 恒常道德第172章 贤母慈悲 捐献独子第68章 灾难当前 同心祈愿第210章 太宗魏征 君臣佳话第219章 孟宗哭竹 至诚神助第47章 天子第98章 海口服刑 学习孝道第101章 天时地利 节用孝亲第177章 圣人法则 垂训后世第121章 常德立教 不肃而成(2)第228章 丧亲第153章 人子事亲 难得诚敬第207章 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第69章 诸侯第83章 礼法道德 约束媒体第158章 文王侍父 行色有忧第218章 卖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70章 孝德诚信 事业有成第197章 师长慈光 至德化人第191章 敬君臣悦 一体相连第4章 孝亲本性 恒常道德第85章 净意戒心 改变命运第133章 圣治第48章 游学海外 怀亲念亲第190章 敬兄弟悦 恭行悌道第186章 人伦有序 尽孝守礼第159章 菏泽孝子 创造奇迹第16章 恩师导引 志存高远第98章 海口服刑 学习孝道第244章 实学活用 如法教化第54章 汉文尝药 孝感天下第221章 祭祀祖先 鬼神感应第45章 九旬资教 爱心永存第4章 孝亲本性 恒常道德第150章 纪孝行第37章 身德并重 扬名显亲第199章 中华文化 家教为根第12章 十一龄童 浅解《孝经》第10章 孝有三层 成圣圆满第202章 孝悌一理 亲亲仁民第73章 骄奢淫逸 富贵难保第71章 基金如子 报恩不溢第218章 卖身葬父 孝感天地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135章 祭祀先祖 培养孝道第35章 领袖德教 爱民大孝第211章 谏而尽诚 正气浩然第199章 中华文化 家教为根第2章 本经概要第178章 圣贤言动 规矩有法第164章 居上不骄 谦敬临下第180章 广要道第16章 恩师导引 志存高远第114章 圣德不远 我欲斯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