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云:“若言非法,行非德者”,如果我们的言非法,不符合礼法,行不符合道德,“则亏孝道”,就对不起父母。所以一个孝子,他必定是处处谨慎,自己的言行如果亏欠父母养育之恩,甚至让父母蒙羞,那绝对不敢做。经文连讲三个“不敢”:“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人有“不敢”的存心,他的德行就很有根基了。
“不敢”,是羞恶之心。孟子讲“羞恶之心”,即耻心。古人讲:“耻之于人,大矣。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一个人真正有羞耻的心,处处都谨慎自己的言行,真的能够成就圣贤之道。人最怕的是无耻,敢造,做出违背良心、亏欠孝道的事情,叫作“忍心害理”,最后就是成了禽兽。所以“释不敢之意”,“不敢”两字其意极深,真正以“不敢”存心,成圣成贤是不难的。
◎御史疏文敬天敬神
宋朝有一位御史赵阅道,他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非常谨慎,御史就像我们现代的纪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主任一类的官职,专门纠察贪官污吏,严肃朝廷风气,所以他本人也就对自己的言行更为谨慎。每天晚上,他必定在自家的庭院里焚香,把自己一天所犯的过失、所做的事情写在一篇疏文上,然后跪着把疏文读出来,禀告上帝,向上天呈报自己一天的言行。
古人都敬天、敬鬼神。如果有事情不敢写到疏文里,就说明德行上有亏欠。既然是不敢写的,不敢禀告天地的,自己也就不敢造。赵阅道用这种方法激励自己,做人要做到刚正廉明,光明磊落,上不愧于天地,下不欺瞒众人,做一个真正的有德君子。这是古人每天反省检点得到的一种境界。有“不敢之意”,这个人成圣、成贤、成君子,绝对有份。
所以赵阅道在朝廷中百官敬畏,最后他走得也非常安详,一点病痛没有,真是自在往生。这是一生行善积德,对得起天地鬼神,他得到了善终的果报。
四、行有怨恶反求诸己
邢昺《正义》:“口有过恶者,以言之非礼法;行有怨恶者,以所行非道德也。若言必守法,行必遵道,则口无过怨,恶无从而生。”邢昺解释唐玄宗的“口有过恶者”,言语被人指责,所说的话必有不合礼法之处;行为上如果是遭到了众人的怨恨厌恶,肯定是因为自己的行为不符合道德。
礼法和道德都是符合本性本善的,所谓天理。即使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太太,她也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因为人本性是善。看到不善,我们自然会起厌恶心,因为跟本性相冲突。换言之,言行如果违背了良心,自然会遭到人的厌恶。
一个君子、一个孝子,其言语出现过恶,或是行为让人产生烦恼,必定是“反求诸己”,我为什么会让人烦恼、厌恶?肯定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时时“反求诸己”,则圣贤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