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目的

卡拉库姆即土耳其突厥语“黑色沙漠”之意,因大漠岩石为棕黑色,岩层沙化后也是黑褐色,故有黑色沙漠之称。这片世界第七大沙漠介于里海和阿姆河之间,面积35万平方公里,广布龟裂土和盐沼,昼夜温差可从零下20度上升到零上36度,年雨量不到150毫米,即使下雨也是乾打雷不落雨滴,被沙暴吸刮走。

然而在这片变化多端的气候,酷热与酷寒交集的沙漠之中,点点绿洲成了土库曼人的乐园,南部靠波斯边界山麓有大片草原牧场,近百万多各部族的牧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息。

捷詹河,他的中、上游叫哈里河,发源于阿富汗中部兴都库什山脉崎岖陡峻的巴巴山西北坡的科马盖附近,河流先由东向西流动,流经古城赫拉特,至古里安后转向北流,成为阿富汗-波斯的一部分边界;之后,河流才叫捷詹(Tedzhn河,成为波斯和俄罗斯的一部分边界,流入萨拉赫斯之后,再转向东北方向流经捷詹绿洲,最后在基洛夫斯克西北三十多公里外处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卡拉库姆沙漠之中。

“轰隆隆捷詹河的古城波莱哈通的土库曼居民听着远处传来的轰鸣声都朝声音传来的东北方望去,冬天从来就不曾有过如此近似惊雷的轰鸣,当波莱哈通的居民们看到远处天地间的出现的黑压压的浪潮地时候,面色不禁变得煞白起来,同样骑在马背上长大的他们知道这是什么,是无数的骑兵跨下的战马的马蹄踩踏大地时发出的轰鸣声!

站在房顶上波莱哈通地市长和贵族们看到远远奔来的无数骑兵,知道这是自由军团的派来增援南线抵抗英国人的骑兵部队,尽管知道他们的身份,但是望着黑压压的数以万计的骑兵,仍然让他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恐惧。

在波莱哈通的市民地注目中数万名骑兵出现在了他们的视野之中。市民们很难相信这些满面疲惫不堪的士兵,是那些战无不胜地圣战者。这些经历了十数天在不同的地形长途跋涉的骑兵们和他们的战马一样,都已经累极了。

为了尽快赶到边境,他们骑着马穿越了卡拉库姆沙漠。他们和他的战马一起体会了沙漠的严酷,走过满地粗糙石头的地区,又在风雪之中穿越的稀疏的森林地带。最后用了二十五天终于赶到了这里,突劂斯坦在南部和波斯接壤地最后一座城市,过过了这条冰封的河流,他们就要进入波斯。在波莱哈通城外,自由军团在这里的驻军早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草料以及其它的各种补给,这些补给是从各地的贵族的家收征集来的。自由军团整整五个师数万名骑兵,从塔什干、布哈拉等地赶来,他们将要进入波斯境内,去给进攻柯佩特要塞的英军以致命的打击。

穿着土黄色军大衣、头戴着毡毛皮帽地自由军团的士兵们。一下马来不急休整,就开始检查自己的战马,经过长途跋涉后战马的情况最为重要。而且进入波斯之后,他们就不可能得到任何补充,尤其是他们骑乘的战马,他们必须要在英国军队反应过来之前,到达他们的后方,战马是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

“今天是年初九了,不知道老家的人咋样了!”

望着自己师里的士兵们提着混着盐块地水和草料给战马喂食,站在坡地上地恰帕克把目光投向了东方,即便是在这里恰帕克得到了难以想象的财富和土地还有权势。但是在这里自己永远只是隐名埋姓地的恰帕克,自己的家在西北省、在宣化,那里才是自己的家啊。

“想家了!”

一个穿着土黄色呢绒军大衣地戴着翻皮帽地军官走到恰帕克地身边。轻轻地用已经变得有些陌生地汉语说道。说话时他地眼睛同样望着东方。目光中带着有些期盼地眼神。家谁会不想呢?

“你不想家吗?马鲁克。今个是年初九。这长这么大。第一次大年三十是在马背过地。第一回在到年地时候没吃到饺子!”

听着耳边地熟悉到不能再熟悉地河北话。恰帕克只感觉到一股暖流在自己地心间流淌着。如此亲切地乡音。多长时间没听到了?三个月?半年?还是一年?过去在过节地时候。军团里地军官们总是会悄悄地聚在一起。像做贼一样过着自己地节日。而现在……

按照司令地规定。所有地人无论在任何地方都不准说中国话。违者军法事!但是现在……哎!说两句家乡话。有时也是一种慰藉。尤其是对这些离家地游子而言更是如此。可是却没有人能担起泄密地责任。毕竟所有人都知道。一但他们地身份泄露出去。等待他们地只有死路一条。无论是俄国人还是这些部族人。都不可能放过他们。

“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老恰。你在宣化老家还有什么人?”

说话的时候马鲁克望着东方眼里有些湿湿的,或许这是风的缘故。

“你个孙子,就是想让我叫你的姓,我偏不叫!家里父母双全还有一个兄弟,现在的宣化国民中学上学,上个月去塔什干时,在司令部收到他的信。老马你呢?”

尽管恰帕克的嘴上说着不叫,可是话说完了还是叫了出来。相比于马鲁克,自己可是连姓都改了。

“我?……家里早没……。宣化……是个好地方,咱们西北的最大的铁矿就在那!”

马鲁克有些失神的轻声回答道,显然是恰帕克的话触到他的伤处,话只说了一半就转移了话题,把话扯到了恰帕克的家乡上。

“那是!宣化当然是好地方!知道不!京西第一府就是说我们宣化!想当年武宗皇帝在宣府建镇国府。康熙爷七次北巡、西征都宣化府驻足。我们那地方人杰地灵!”

恰帕克有些激动的说道,那里的都没有家乡美,尤其是对于离家的游子而言。望着家乡地方向,恰帕克的脑中想起了家乡,还有家里的亲人。还有自己那个兄弟。在信里他说自己已经是童军中队长了,这小子出息了比自己强,不亏当年自己跑口外为挣钱供他上学,他的脑子比自己灵光,要不当年爹不会让他进洋学堂读书,他是读书的料子。

“成!等以后咱们有机会回家。一定到你们宣化那人杰地灵的地方做做,到时你可得尽东道之宜啊!”

马鲁克苦笑了一下轻声说道,过去地事情都已经过去了,现在的自己可是西北军的一员,光各种各样的勋章都有七八块,到时就是回家那也得光明正大的回家!

“那感情好,等到咱们回家了,你到宣化,吃喝玩咱全包了!到时你不去我硬扯都把你拉过去!别的不冲。就冲咱两在自由军团一起扛着脑袋的感情!”

恰帕克有些激动的说道,不过声音却不大,在这里的呆了这么长时间。当初来地人早都已经养成了小心谨慎的习惯。像现在即便是离他们最近的部族士兵都有二十多米地情况下,两人的说话都非常小心。

“行了,老恰,还是等咱们先把英国佬打回家吧!”

尽管内心非常期待着回家,但是马鲁克知道,在没有完成任务之前,回家或许只是一个梦而已,回家的路太长了。

“啊!去看看咱们的部队吧!”

马鲁克的回答让原本有些激动的恰帕克心中一黯,然后重露出非常粗犷的笑容说道。此时的恰帕克又回复到那个据说曾在天山中带领着几十个兄弟杀死了数十名俄罗斯军警的山匪地模样,只不过是在转身的时候,用带着此许的思念的神眼又看了一眼家乡的方向。

位于宣化县以东山区的龙烟铁矿是目前西北省内多个大小铁矿中最为重要的一处铁矿,也是产量最大的铁矿,每天都有近万吨矿石经从宣化到庞家堡的六十公里长地龙烟铁路延伸线运至位于西北的西北钢铁联合企业,和这个时代的铁矿不同,龙烟铁矿所属的多座矿山都是采用后世苏联式的山体剥离法,即直接用炸药把矿苗、矿脉炸出,然后以露天开采。尽管在建矿时耗费了数以千吨计,但是在采矿时却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矿石产量,尤其是在铁矿生产中引入了大量的机械的时候更是如此。

在龙烟铁矿的一号矿烟筒山矿建成试采时,当时因为铁矿含矽量高达20%多,比正常含量高出13%。含矽量过高使冶炼时耗地焦炭更多,最初地质研究所地一些专家曾一度以为龙烟铁矿无冶炼价,这一结论一度曾使得铁矿前途变得渺茫。

幸好后来在汉阳的试炼中发现烟筒山铁矿因为砂质较软并不多费焦炭,而且随着铁矿地开采含矽量也有减少的趋势,炼出的铁质也非常不错。外厂试炼成功后。随着西北钢铁联合企业的炼铁高炉的建成。铁矿的生产很快便达到了设计水平,仅烟筒山铁矿每日开采矿砂高达200吨。运出铁砂超过千吨!现在的龙烟铁矿是目前国内产量、规模最大的铁矿企业,也样同样是宣化县最大的企业。

春节刚过正月初九的清晨,天空中的乌云越集越厚,宣化国民中学校长吴亮博看着举着校旗和宣化童军军旗的显得朝气蓬勃的学生,兴高采烈的从空载货车上跳下来列队的学生,因为是寒假的原因,所以学校要组织这些学生进行野营集训练,同时到铁矿参观,此时这些学生都穿着童军的冬季的藏青色短大衣,队伍显得整齐有序。

他们在温暖的家中过了十五天后,再一次回到了学校,但等待他们的不是宿舍里的那些硬木板制成的笼床,而是一场新的磨砺,必须要通过这一场新的磨砺打掉他们在过去的半个月中再次回到身体和心灵上地懒散和享受的作态。

此时吴亮博心中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寒风吹落树上的枯叶打在脸上,他有一股寒意,抬眼望天上的云。觉得和心理的愁云一样浓重,不由得暗暗祈祷着:“但愿老天保佑,千万不要下雪!”

望着带队的学校里地军事教员,军事教员都是现役军人,他们负责学生的日常的军事训练和组织学生进行野营训练,当然他们还是童军的教官。有时候看着那些在操场上扛着国民体育训练步枪的学生,吴亮博都分不清他们是学生还是士兵。

作为校长的吴亮博并不赞同现在西北教育部实行的这种教育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不应该像现在这样,每天都需要接受军训,每个月都要进行所谓的集训和野外实践,尤其是像现在,在这个冰雪天上山,还道美其名曰磨砺学生地意志。就像学校宿舍的那些铺着麦草长两米宽70厘米层与层之间只有70厘米的笼床一样,还有每天都要用冷水擦身。

自从在西北省教育部地规划下,宣化国民中学和西北的每一所中学一样。进行寄宿制改造之后,吴亮博曾经无数次上书教育部要求改变学校的这种“斯巴达式的教育”,但是全部被驳回。

这去进行野营训练的一千六百多名学生,占到宣化国民中学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三,每人都背着童军的背包,包里装着带来的干粮、雨衣、野营小帐蓬、棉被,每个人的背包都重达十几公斤,浩浩荡荡地向庞家堡6号铁矿挺进,尽管他们是宣化本地人。但是他们还从来没有见过铁矿。

6号铁矿,是庞家堡铁矿区的一个山头,因它顶部远看像一个四方的平台,这是数百吨炸药的产物。这座的铁矿是早期探矿时发现的。这铁矿看来离火车站并不远,运矿小铁路的里程不到只有五华里,但是若是沿盘山路的话却有三十多华里,一路上山山岭岭,马车上山要加鞭,下山要杀闸。实在难行到极点。

矿上的人们都说:“宁走十步远,不走一步坎。”可见上山之难。更何况这路上有一座大岭,又高又陡,一般地车把式,对这里都打怵。翻车撞石的事,常在这里发生。所以当地有句顺口溜:“三道岭,鬼门关,上岭加鞭用力赶,下岭杀闸一道烟。有人胆大不听邪。车翻人亡难过关。”而国民中学的学生上山参观,却需要走这条很少有人选择的山路。原因很简单作为童军的他们需要接受磨炼。

国民中学的学生们开始欢天喜地,边走边欣赏这壮美的山川,心里美滋滋的。可是上下两道岭之后,不少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已经跟不上了,就连一些身体素质不错地学生也是气喘吁吁。

原本整齐地队伍变得稀稀拉拉,同学间只好互相搀扶,缓慢地前进。尽管这些学生在进行过不止一次童军的野营和拉练训练,但是进山走这么远地山路还是第一次。所以显得很不适应。

“同学们,可别小看这山路,走这路要有一定的窍门,上坡身子要前倾,弯腰用力,一步走不出多远;下坡身子向后仰,后边像有人在推,不由你不一路小跑,弄不好就会摔跟头。”

被矿里派来给学生们带路的赵伟,看着眼稀稀拉拉连路都走不稳的学生们大声的喊着。

路还没走一半,不少同学的脚已经磨出了泡。不停地休息。多亏有山里的学生,常走山路,有上下坡的经验。早带领学生到了山上。那些戴着眼镜的老师们没被他们拉下。老师们同学们要想全到铁矿,少说也得下午两三点,如果这样,不到半夜回不了学校。先到的老师一商量,决定让学生先休息一会儿,养足精神。

在休息的时候,学生们则互相检查着彼此的双脚,然后挑破脚上的水泡,这些学生中有不少都是城内的地主、富绅的少爷,但是在这里和学校一样他们必须要抛开所谓的娇贵的少爷脾气,这里没有富人的少爷,也没有贫民的子弟,只有宣化县国民中学地学生和童军第一团的童军。

“这条险象环生的盘山路是当初铁矿建设时期,爆破工人用炸药一点点炸出来的盘山路。你们看到的那边运矿铁路的坡道,实际上就是炸出地石块堆出了坡道。工程量之大绝对超过出人们的想象,现在这座矿山每天可以开采1500吨矿石,运到在山下的选矿厂经过磁选出铁矿砂后装上火车再运到西北的炼铁厂冶炼成钢铁用于制造机械设备。”

在学生们休息的时候,赵伟向已经重新穿着鞋的少年们介绍着这座矿山还有这条路。

看着这些少年之前皱着眉头说笑着挑破脚上的水泡的时候,赵伟明白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坚强。和小学以服务性质的童军不同。在中学他们除了服务之外,他们还需要接受一定地军事训练,西北的青少年就是西北的未来。保持最坚定地意志、锻炼最强健的体魄、安守最俭朴的生活是对每一名西北青少年的要求。

“嘟!立即整队前进!注意脚下的山路!两人一排,靠边!”

休息了十多分钟之后,学校的军事教员吹响了哨子大声的吼叫着。

当学生们再次拖着有些疲倦的身子上路的没多大会。谁知天不作美,十点以后便淅淅沥沥地下起了细雨,细雨中夹杂着片片雪花。现在正值寒冬,山上地刺骨的寒风一吹,雨水落在石路上。立刻结成冰,踏上去溜滑,平路上都走不稳当。尽管这炸出的山路上坑洼不平,但是结成碎冰之后,路变得湿滑起来。

原本的欢歌笑语的行军立即变得异常的艰辛,尽管学生们已经从背包中取出了雨衣穿在身上,但是刺骨的寒风杂杂着细雨,冻得这些十二三岁到十六七的少年们脸色发起了紫来,每个人都在寒风冰雨中冻的瑟瑟发抖。

天上飘落着夹杂着雪花地细雨,而阵阵的寒风如刀子一般犀利,风雪交加的天气简直寸步难行。李常川只觉得自己的扛在肩膀上的训练步枪越来越沉。为了让有些酸痛的肩膀轻松一下,只能不断的换着肩。

先前走在队列中作为少数扛着训练步枪的童军的那种威风劲,此时完全被疲惫所代替。尽管天气很冷,但是浑身却都在冒汗,内衣似乎都湿了,刺骨地寒风从领口、袖口吹进来地时候,身上是冰冷冰冷的。

李常川走在身边地的刘家祥,呼呼地吐着热气,作为中队长他扛着训练步枪。一步一个脚印的朝前走着,身上的雨衣冻上了一层冰,一走路卡卡乱响,不过这一切和他好像都没有什么关系,他好像永远只知道朝前走着,就像他那个在西北军中的大哥一样,好像他大哥现在在很远的前线打仗,全县都知道他们刘家的老大是个战斗英雄,得了一级忠勇勋章。连县长现在见着他爹离老远都打着招呼。尽管很多人都没见过他大哥,但是总是会有人说他们过去和他大哥认识。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份。

刘家祥并没有注意到自己身边的同学在观察着自己,只是埋着头走着。尽管很累、很冷但是刘家祥只是不断的告诉自己一定要忍着。自己的大哥正在看着自己。半年前,当县长和荣军会敲锣打鼓的上门告诉自己,大哥在前线因为军功显著,受到嘉奖得到一级忠勇勋章之后,刘家祥能从那些邻居的眼中看到他们羡慕的眼神,作为他的弟弟,自己一定要更出色,那样才能对得起大哥当年到口外闯荡挣钱供自己上学,只有这样才不会给大哥丢人。

李常川用手摸了摸自己的雨衣,除了腋下是软的,其它地方全是硬棒棒。如果不是走路,已成冰人了。不时有雨点顺着脖颈处往里灌,沾了些水的衣领硬得像刀一样拉脖子,生疼生疼的。于是便索性将衣扣解开,不让衣领拉脖子,然后打着寒颤继续艰难地往前走。

“歌声嘹亮挺起胸膛,中国童子军年纪虽小志气强,成长的岁月我们一起经风浪。不怕寒冷与酷暑,不怕流汗吃苦又何妨!为了曾经许下的诺言,我们要把最好的自己带给爹和娘。

就在这时在冻得瑟瑟发抖的队列中传出一声有些稚嫩的歌声,一名扛着比自己高出一个身长的童军旗的少年大声的唱着起了这首“童子军军歌”,唱歌的少年地声音显得有些稚嫩,脸蛋已经被冻成紧红着。歌声甚至于因为寒冷的关系有些发抖。

李常川扭头望去是一个七年级的小屁孩,尽管那小屁孩冻的嘴唇发紫、浑身发抖,但仍然在固执而倔强的唱着,唱着这首加入童子军后学会的第一首歌曲,显然他希望自己能成为歌声中描述地那的少年。

“……迈开脚步勇敢去闯,中国童子军坚忍团结志气扬。心有多美世界就有多明亮。真诚的记忆我们一定要珍藏。不怕艰难与挑战,不怕失败成功在前方!为了明天庄严的检阅,我们从今天开始百炼成钢。不怕寒冷与酷暑,不怕流汗吃苦又何妨!不怕艰难与挑战,不怕失败成功在前方!为了明天庄严的检阅,我们从今天开始百炼成钢,成为祖国的栋梁。

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最终上千名少年同时唱起了这首曲调欢快向上的歌曲。他们有些稚嫩的歌声似乎要穿透云际一般直冲上云霄。为了明天庄严的检阅,我们从今天开始百炼成钢。这是这些少年地誓言,此时少年们已经忘记了刺骨的寒风。他们经历一切磨砺,要百炼成钢,要成为祖国的栋梁。

“祖国地栋梁!“

吴亮博取下自己的眼镜擦了擦镜片。看着这些在寒风和雨雪中奋力前进的学生们,这些孩子们就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有多坚强,未来有中国就有多坚强,此时吴亮博或多或少的理解了教育部的作法,无论是中学的寄宿制、每周义务劳动和军事训练以及野营拉练,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些孩子们成为未来的栋梁之材。

或许这个时代的中国少年远比后世地更坚强,但是在司马看来必须要通过不断的磨砺让他们的变得更加坚强,儿童的成长过程绝不能置于蜜罐之中。而是要通过不断的磨砺,使得他们意志变得坚强,以承受未来成年后的种种压力,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

几个小时之后,历尽了千辛万苦之后,上千多名师生终于到了位于山顶上的矿场。这些饱受雨雪之苦的学生们看着眼前被炸药炸去一个山头地庞大矿场想大声的欢呼,但是怎么也吼不起来,他们太累了,太乏了。太冷了。

但是他们在这座矿场参观休息之后,还要到达位于五华里多之外的宿营地,在那里他们将度过为期五天的野营训练,然后在过完正月十五之后,开始他们新的一学期的学习和训练。

风雪和严寒会磨砺他们的意志,便他们变得更加的坚强。或许后世的人无理解,在这个时代欧美地那些富家子弟、贵族子女,他们在那些所谓地贵族学校之中,睡在窄小、荒秃、没有任何隐私可谈的小隔间中。淋浴无论春夏秋科都是冷水。所有人都接受严格地体育训练。正是这种斯巴达式的贫因、残酷的教育,培养了学生们对集体的忠诚和献身精神。使得他们有高度的公共责任感和坚忍不拔的意思以及忍受痛苦的超强能力,在未来可以堪当大任。

就是在这样的寄宿学校训练出来的富家子弟,如罗斯福、肯尼迪兄弟、老布什等等,当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二话不说地慷慨出征,有的壮烈战死,活下来的许多人成为国家的精英或国家的领袖。

而西北的斯巴达式的军国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心灵、知识和身体上全面发展。而只有那些具有强烈的公共责任、对社会的献身精神,富于远见、怀抱着高尚的道德目标和勇气的人,才能在没有前人经验可循的条件下,领导未来的中国走向强盛。无论是寄宿制的中学还是童军制度或是野营训练,都是为培养这样的品性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

尤其是在中国这么一个有“富不过三代”之说的国家,更需要这种斯巴达式的教育,富不过三代不单是一个家庭,望大了说则是一个国家。通过合适的教育以成功地塑造未来中国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精英阶层,如此才能保证中国的未来的兴盛,并承担起未来严峻的历史挑战。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第38章 飞猪第280章 覆灭第9章 口外的特色第218章 美国第311章 德国的传统第173章 前夜第146章 逮捕第22章 倾国倾城倾营第83章 俄罗斯护国军第56章 相信宪法第222章 离开第336章 破釜沉舟第378章 威权时代的终结第193章第302章 手未沾染第249章 完美世界第171章 京城第218章 时代的进行曲!第345章 出征吧!大和!第89章 冰雪中的战斗第191章 民权伊始!第219章 围困!第80章 周家(上)第283章 选择第244章 重回西北第48章 自由的第210章 后果第326章 食与和第177章 训练第82章 他国的赞助!第64章 新富翁的诞生第162章 宣传的作用第248章 爱国者与暴君第114章 军衔第231章 中国式回答 中!第207章 热河第303章 人民决定第284章 二号人物第155章 武装工人第18章 初至口外第56章 长春、黄海第117章 新人与新人第357章 没有开始就已结束第229章 澳大利亚第3章 机械表第106章 一鸣惊人第160章 意外而已第314章 即使只剩我们第356章 目的所在第85章 嫌疑第153章 委员会第184章 数鸭子第8章 反思和挽回第101章 外交风云第133章 香港第165章 庶民的觉醒第39章 学第150章 比登天还难第211章 51区的问题第115章 强行军第44章 被举报了第132章 日本第114章 圣叶卡捷琳堡第188章 归绥、承德、张家口第226章 以自由的名义第264章 我们的!第261章 边域第100章 包围第5章 达里冈爱第30章 希望第4章 贵人与暴利行业第362章 向柏林进军第162章 出发第10章 房与厂第95章 机械的力量与航空第208章 技术第127章 “偷袭”第16章 独立日第138章 威克第225章 不惜代价第268章 燃烧吧!第381章 添砖加瓦第226章 以自由的名义第35章 史道姆?;格威尔第195章 媾和的前提第235章 汽车第259章 在海上与野战重榴第243章 兵谏第125章 改变第60章 殖民地式管理第258章 新独立国家第263章 绝望的朱加什维利第271章 共同的利益与胜利第260章 西北储备银行与战车第105章 暴走第12章 投资第222章 离开第327章 必须承受第188章第222章 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