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9章 称帝前的出巡

世界上任何一个少数集中了多数财富又没有对社会有什么回馈的群体皆为有害,不单指某一个群体,是所有类似的群体,不管他们的财富是怎么得来,基本上是不会有社会有什么益处。

想要避免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却是很难,有权的人容易掠夺和攫取,他们又会因为又惊人的财富而一直保证手握权力,想要改变这一格局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进行革命。

不过,得说是的,任何一次打破少数人集中大多数财富(资源)的革命,只不过是酝酿着又一次的轮回,革命胜利之后那个掌权的群体,他们不管愿不愿意都会走上曾经推翻对象的老路,重新成为那群以少数却掌握绝大多数资源的群体,姑且就称呼他们为革命胜利之后的利益既得者。

使人人富有是一件根本无法办到的事情,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制度都办不到,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跟公平什么的无关。

剥削与被剥削将会成为永恒的存在,不同的阶级一样会永远存在,那是社会架构本身就注定了的事情。

“持有财富的那群人,他们的财富来源不是建立在掠夺或剥削本民族的基础之上,对于本身的民族或国家而言,是最建康的财富积累方式。”刘彦说的是对外殖民,以掠夺和剥削异族(他国)为主要手段:“无法完全避免对同民族的掠夺和剥削,却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本民族内部的对立。”

刘彦会讲这些,是他再一次出巡,离开长安来到了姑臧,下一站将会是阳关。

长安到姑臧正在建设国道级别的大道,到处都能看到忙碌劳动的身影。与过去有点不同的是,来自西域的奴隶大量取代了原本工作的汉人,那些汉人是转为到其它地方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

汉人重新进入西域是发生在元朔八年年尾的事情了,算一算时间已经过去将近八个月。

目前汉人重新夺回了鄯善的控制权,向西的最前沿是深入到龟兹西部境内,北面则是攻克铁门进入到焉耆腹地。

起初,汉人进入西域并不是带着攻城掠地的目标,是出于为了遭遇天灾的一种止损,入侵起来也就不是非得死盯着某座城市去硬拼,哪里能够更好的劫掠便去哪里。事实也证明这种模式对西域很有用,不成建制和没有固定目标的入侵行为之下,西域人根本不知道该选择固守哪里,到处都在面临攻击,就算是想要调兵防御都不知道该守哪里。

以掠夺为目标的入侵行为下,没有固定的攻打目标,甚至可以说根本就不存在全面配合的战略战术,一顿乱拳的捶打之下龟兹彻底瘫痪,连带焉耆和疏勒在西域能称得上是大国的两个国家也应付得疲于奔命。

“我们在中南半岛和西域就做得非常好。”刘彦是站立在姑臧的城楼,眺望着远处一片的土黄,更远的地方是一座不知道名字的大山:“富裕了一帮勇于冒险的阶层,对国内百姓则没有造成什么伤害。同时,我们(国家)获得了大量了廉价劳动力。”

对外掠夺直接获得红利的当然是直接参与劫掠的那批人,他们带回了捕捉来的奴隶,虽说是律法规定优先卖给官方,可是官方除了将那些奴隶用于各种国家工程之外,其实是有少量地流向民间。

不但是劳动力,外出掠夺的那些人还带回了数量庞大的财富,他们运输财富入境的时候缴纳了必须的费用,财富被带回家乡肯定是要进行消费,消费必然是会带动生产,形成一系列的循环。

谢艾是从头到尾见证了西北之地遭遇天灾。

一开始西北之地出现了无法避免的骚乱,再有一些所谓余孽的鼓动和行动,得说的是西北之地真的是乱了一阵子,所幸的是很快就被镇压下去,没有形成糜烂之势。

官府号召百姓前往西域掠夺止损,到了收获阶段的时刻,种类繁杂的财富不断运回本土,有功的人也获得了爵位。

财富的获得使得绝大多数的人脱离了无产阶级,获得爵位的人不但使身份得到转变,他们还获得了爵位本身带来的土地,简而言之就是成为既得利益者的一份子。

“有了财富,他们竭尽所能地获取粮食,尽管不多……”谢艾最为感慨的是:“获得爵位者,他们不会允许有人来破坏目前的生活,十分积极配合官方。”

那是必然的事情,都成了既得利益者的一份子,任何对他们有害的都将被排斥。而所谓的有害,指的当然是任何想要推翻刘彦统治的行为,他们成为有爵位者之后,不管是身份的转变还是相关的特权,不就是建立在刘彦统治这个国家的基础上吗?

刘彦一直在吸收更多的人成为利益既得者,只是迫于一些“规则”难以办到更多。

只有更多的人享受到了来自统治阶层的红利,国家才会更加的稳定,刘彦现在极度需要稳定,来到西北之地正是这个因素。

新长安的第一批工程建设已经进入到收尾阶段,眼见称帝在即的最后时刻,刘彦安排出巡将会是最后一次以“王”的身份巡视地方,称帝之后除非是特殊需要,要不然是很难再外出闲逛。

刘彦会先巡视西北之地,威压那些不服者是目的之一,安抚地方的目的更加明确一些。他到阳关是遵循古制,以君王的身份迎接战陨者,自然不会是所有阵亡者,是一些功劳或者说名声比较大的阵亡者,用最明显的态度肯定军民的付出,也是在鼓励军民再接再厉。

巡视完西北之地,包括在阳关的事情办完,会转道走草原的路线,先走峻稷山的路线,再进入到柔然山,沿着有汉军驻扎的一线巡视大半个草原,再由雁门关进入北疆,之后就是前往辽东,会到正在开发的东北走一圈,最后是从半岛乘船到南方,会在京口登陆,再走正在建设的建康——潼关的国道回到关中。

整个巡视耗时估计是会在一年左右,刘彦自然是会带上三公九卿中的一些人,也是首次让长子刘慎留在新长安担负监国的重任。

刘慎马上就是八岁,已经接受启蒙教育。

在元朔八年的时候,刘彦是委任丞相纪昌成为刘慎的老师,又配属了一些博士教导学问。

皇室的教育自古就有流程,通常是会在三岁左右启蒙,启蒙阶段大概是一年到两年,随后是根据当时朝代崇尚哪个学派,委任精通那个学问……比如“尚书博士”来教导《尚书》。要是被挑选为继承人,必须学的肯定有《周礼》、《春秋》、《商君书》,其余皇室成员则没必要学上述三本。

刘慎成为监国被认为是一种信号,也就是刘彦终于表态要立太子,极大地鼓舞了众臣属的士气,同时也有那么点举国振奋的意思在内。

那是挺简单的道理,诸夏讲究国不可一日无君,同样也重视国不可一日无储君,那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观念在起作用。比较简单地讲,就是当代人已经知道该效忠谁,可是他们在效忠当代君王的时候还需要以后应该效忠谁,认为明确继承人的存在会避免不必要的政治风险。

希望国家安定的人,对有明确的储君当然欢喜,历史上并不缺少皇子争位。然后是各个官员各自站队,选对了未必会飞黄腾达,选错了幸运些是被流放,可选错了直接死全族的例子更多。

因为众皇子争位,国家进入内战的例子也存在,尤其是西晋时期的“八王相攻”的影响最大,反正汉国没人愿意再看到因为内战,而让异族奴役的事情再次发生。

刘慎监国,八岁的孩子……哪怕是现在孩子早熟一些,特别是统治者家族的孩子更早熟,可要说能治理国家就是在开玩笑。他待在新长安,真正在做事的其实是丞相纪昌等一些重臣,臣工无法决定的事情则会快马加鞭送来刘彦这里。

西北之地是旱灾最先爆发的汉家疆域,一年多的时间过去,缺少水份大量的植物干枯而死,大地虽然不至于处处干裂,可是大多数地方就真的是一片土黄,风稍微大一点也极容易尘土飞扬。

“前往西域的人数还在增加,我们是鼓励百姓定居在鄯善。”谢艾不算是在越俎代庖进行汇报,他后面被委任了相关的职权:“除了西域之外,我们还在安排百姓进入命名为青海的区域。”

汉人在肆虐西域,作为西域南部邻居的吐谷浑也悲剧了,尤其是他们派遣使节团到汉国没被承认的前提下,等于汉国根本不承认有吐谷浑这么一个国家的存在,连国家都不承认,还能奢望得到汉国会仁慈对待?

刘彦问道:“西北地的人口数量现在是多少?”

这个可难住谢艾了,西北地目前的人口流动是前所未有的高峰期,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出西北,又每天会有来自汉国其余区域的人进入西北,只是那些来自汉国其余区域的人是途径西北前往西域,导致的是压根办不到统计西北现在有多少人。

刘彦也知道难处,就补充了一句:“大概是多少?”

“回陛下,该是四十万左右?”谢艾回答之后是有无限的感慨,人对财富和功名利禄的吸引力无限导致人口向外流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何尝不是不走就是等死?他犹豫了一下,问:“迁移而出的百姓鼓励原地定居,灾年过后……”

“不会从其它地方迁移百姓来西北。”刘彦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真心觉得西北的定居人口还是少一些好,时间会再让这里的人口数量得到增加,但绝不能迁移人口过来充填:“丞相府会近一步根据当地的需要调整土地政策。”

谢艾其实有很多话想说,比如西北紧邻西域,人要是太少了的话对控制西域不利,但他一来不是三公九卿,没有足够的资格对一些国策插手,二来是没搞清楚刘彦的具体想法。

刘彦也没有太特殊的想法,只不过是西北的环境对整个国家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比较明显的是一旦西北变成光秃秃的模样,那么黄河就真的该“黄”了。

目前的黄河可还不叫黄河,是被称呼为大河,原因是它当然还没有“变黄”,应该说河水还非常的清澈。

刘彦不愿意西北人口过多导致环境变差不是在杞人忧天,实际上西北真的不是优良的农耕区,甚至是放牧都要有个度。

汉国一直在干迁移人口的事情,目前最优先的是充填荆楚之地、东北平原、中南半岛。这三个地方,荆楚那边会当成本土腹地最大的产粮区,东北平原则是北部最大的产粮区,中南半岛想要成为“本土”则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谢艾因为刘彦的讲解做出诚惶诚恐的态度。他现在的正职是御史中丞,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亲自讲解国家核心政策,就算是丞相都不敢觉得是理所当然。

刘彦在姑臧待了三天,出发前往阳关的背景是,姑臧城头上悬挂了数十颗的首级。

本来的事情,君王出巡哪有不见血的,每到一地都是剪除不稳定份子,包括一些处心积虑要搞造反的,又有一些贪官污吏之类,刘彦还能“辨别敌我”,杀人是绝对不会杀错。

统治者的权威就是建立在鲜血之上,刘彦早就习惯了这一现象。他到阳关则是在演示统治者的另一项功能,那就是身为族长责任。

迎接阵陨者的仪式搞得很正式和庄严,因为事先早就做好相关准备,刘彦到来后的第二天就进行。

整支出巡队伍在阳关的耗时拢共是三天,随后就浩浩荡荡地往草原而去。

刘彦没有安排谢艾随行,走之前却是与谢艾有过一次关于柔然部落联盟的交谈。他巡视草原并不是偷偷摸摸,介时会接见相当多的人,其中就包括柔然可汗郁久闾跋提。

第832章 到希腊第160章 废物!一帮废物!第412章 战无可战第31章 手起刀落第519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第500章 只是为了炫耀第748章 好欺负的波斯人第1095章 大汉王师第782章 书与笔第105章 关于未来的思路第466章 冬去春将来第273章 盼“王师”如盼甘霖第979章 愿诸夏永久第367章 唯帝可予第186章 震惊的发现!第995章 注定名留青史的男人第49章 汉部战歌?第900章 等寡人变成了朕第504章 冉闵唯一的关注第592章 作战计划流产第694章 是不是傻的第894章 汉化补丁呢第225章 未雨绸缪?第240章 成了天下共敌第760章 人有区域之分第443章 说不得要争锋相对第120章 各自的选择第184章 人头,更多的人头!第647章 以后都能这样来第609章 灭燕之战(一)第1057章 父与子第199章 一触即发第694章 是不是傻的第265章 如之要完,必先疯狂第113章 时光荏苒第25章 分享杀敌荣耀第1041章 令双方都难受的烂仗第357章 注定占便宜的文化人第28章 幸福是什么第956章 第一阶段完成第391章 啥!包藏祸心?第966章 奋起而追第371章 就一个字“干”第23章 力博挽救第16章 以军威,以利许第154章 家事、国事。国士?第531章 急不可耐第907章 简直完美!第866章 强大会使我们懒惰第207章 最后尝试(下)第996章 已经很温和了第477章 万众百姓可为兵第906章 盛大活动第711章 群谋第991章 南洋都护府第357章 注定占便宜的文化人第675章 撤退?那是不可能的!第939章 浩瀚的事业第265章 如之要完,必先疯狂第305章 有点血性,行吗!?第308章 军容之鼎盛第754章 不准投降!第700章 文化入侵?第1082章 发狠的波斯人第944章 汉人的西域第436章 没人是傻瓜第1017章 举世攻汉(八)第547章 法制的一大步第510章 小朝廷之亡(三)第86章 长广李家第517章 王猛的日常第84章 着什么急第31章 手起刀落第893章 要什么自行车!第748章 好欺负的波斯人第642章 俺们不敢反第114章 不可为独夫第483章 桓温的人品第43章 杀鸡儆猴第35章 晋升的条件!?第1028章 谁都不傻第890章 老大怎么当?第255章 汉军南下第585章 对凉前线第953章 重生的儒家第515章 也许真的该休养生息一下?第591章 倾全国之兵第829章 罗马人的诚意第252章 刘彦与桓温初见第552章 历史的必然第348章 没当一回事第623章 三大中转地之一第468章 冉闵还是冉闵第190章 多方介入第6章 仁慈的人第136章 实力不足,外交来补(中)第419章 初生牛犊不怕虎第1022章 征召(一)第377章 汉军凶猛第606章 目光要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