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新兵生活在陆院
《新兵生活在陆院》简介
卢梭在《忏悔录》第一章这样写道:“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于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但我与众不同。”
一般说来,一个普通的士兵,入伍后在某一个连队居住,但此时他并未属于这个连队。当然,如果所在团条件比较好,所有新兵会在一个专门为新兵准备的营房中一起度过三个月的新兵生活。像电视剧《我是特种兵之国之利刃》中何晨光、王艳兵的新兵集训就是如此。这种统一管理、统一训练的集训效果要比把新兵分配到各个基层连队居住好,但是大部分野战部队是没有这种居住条件的。三个月新兵集训结束后,新兵下到基层连队,就是所谓的“下连”。新兵所下的连队基本上就是这个他已经居住了三个月的连队。所以,绝大多数新兵头两年的生活基本都是在同一个连队中。两年义务兵服役期满后,士兵套改士官,就是大家常说的志愿兵。士兵套改士官之后,大多数也是生活在这个连队,当然有极少数因为工作需要可能会被调离本单位,到一个新单位工作。这就是说,对于士兵来说,他的兵龄并不能决定他的经历。和我同一年复原的一个老班长,有着16年的兵龄,但从入伍那一天到离开军营之日,他都一直生活在同一个连队,而我先后在陆军学院、教导队、步兵营、炮兵团等几个地方生活工作过。
作家都梁的《血色浪漫》中,秦岭曾这样说钟跃民,“对于一个男人来说,经历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这是个游戏人生的家伙,生活对于他来说,是只有过程而没有目的,他在品尝各种人生的滋味,连坐监狱都可能成为他人生的资本,我估计,此时他在里面快活得很呢。”我对此话不以为然,但是牢记不忘。在条件允许、不逾矩的情况下,我会选择经历最多的选项。
我想对于每个军人来说,新兵三个月的生活都是最难忘的,我也如此。这部《新兵生活在陆院》看是以日记的形式来描写我的三个月新兵生活,但实际上它不仅仅只记述了我三个月的新兵生活,而是记述了我近五年军旅的记忆。我把整个军旅的记忆、成长和收获都融入其中,和我的读者一起分享我的军旅故事。
当过兵的人很多,但一个人当兵一个样,十个人当兵十个样,一百个人当兵一百个样,一万个人当兵一万个样。实际上,我在部队中生活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仅仅4年零3个月。但我的兵龄和我的经历一样都比较特殊,因为我们这批直招士官本身就是特招入伍的,我们不仅仅是直招士官,而且是军区首届直招士官。
我们一入伍就被安排到陆军学院参加集训,这所号称“北国军魂发源地”的军事院校,不仅给了我刻骨铭心的记忆,也给了我一生坚守的信念。我始终铭记陆院门口的坦克碑、环操场路两侧高大的杨树、干净整洁的教学楼和那布满荆棘的训练场,那远处高山上用白色石子摆成的“勇攀高峰”四个大字始终在我梦境中萦绕不去。我用这部《新兵生活在陆院》来纪念我难忘的新兵生活,来回忆我的已经过去的军旅。
本书以日期为轴,以日记的形式记述了从同年08月13日到11月12日,一共92天的陆院新兵生活。正文92章,87758字,加上《简介》和《前言》,全共90215字。
“8月13日”是我的入伍纪念日,我从这一天离开家乡走入军营,开始军旅生活。同年11月12日,陆院的集训结束,我被分配到野战旅,之后的4年我一直在野战旅服役。
我的一个挚友曾写过这样的签名:“真的很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苦,才是人生;累,才是工作;变,才是命运;忍,才是历练;容,才是智慧;静,才是修养;舍,才是得到;做,才是拥有。如果,感到此时的自己很辛苦,告诉自己: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坚持住,因为你正在走上坡!!!”
陆院的生活,我累过、苦过、变过、忍过、容过、静过、舍过、做过,我在《新兵生活在陆院》中一一记述。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席卷美国,美国经济一片萧条。1300万人失业,3400万人没有收入。人们依靠私人施舍、政府少得可怜的公共救济和自己微不足道的积蓄度日。这时,一位肢体残疾、精神坚毅的总统,在夜晚,坐在微弱的炉火边,透过无线电波,真诚地向自己的国民倾诉国家的艰难,未来的希望,和自己的政策。他真诚、平易近人的语言打动了美国民众,鼓舞了美国民众,坚定了其信心,同时也宣传了他的社会改革的主张,从而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尊敬,对当时美国政府度过艰难,缓和危机起到了较大作用。他就是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在今天华盛顿的罗斯福广场,有这样一个塑像:一个穿着平常服装的平民,坐在房间一角,侧着脑袋,正全神贯注地听着什么,他是在听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我喜欢“炉边谈话”的风格,我想我的文章未必引人、文笔未必很好、语言未必生动、叙述未必恰当,但是我真诚叙述、以诚相待,我想会给我的读者一定收获。
骂我的人,我谢谢你的关注;
夸我的人,我谢谢你的赏识;
爱我的人,我也爱你;
我爱的人,始终如一。
谢谢你们,我所有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