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云行雨施

“于是景公出野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尽得种时。”————————【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下了这么场及时雨,便是穆顺再如何屡次相劝夜深露重,皇帝也不舍此时良宵。他问了问时辰,得知现在正是寅末,也即后世凌晨四五点的时候,眼下秋分未至,依然是昼长夜短,再过几刻东方就要先露鱼腹白了。

骤雨停歇,檐下仍滴落着残余的雨水,清凉殿四周皆是‘叮咚’的滴水声,听上去别有一番乐趣。皇帝拿着葛布擦拭着沾湿的手腕、小臂,轻声问道:“尚书台和承明庐今夜是何人值守?”

为了应对皇帝夜里不眠而‘偶发’的雅兴,穆顺早已将每夜值宿宫中的近侍名单熟记于心,此刻他想了一想,答道:“尚书台的是尚书郎赵泳、扈瑁;承明庐那里,是黄门侍郎刘繇、王昶。”

赵泳是赵温的儿子,在前司徒赵谦死后,由于赵谦的儿子生性寡淡,拒不出仕,现今又在益州收复后扶柩南下,于是皇帝便任命了赵泳入尚书台,也算是恩荫。扈瑁则声名不显,虽是颍川人,但平日里素来低调,皇帝对他也没什么印象。至于刘繇、王昶二人,他们两人的身份,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有意思。”听到这些人的名字后,皇帝意味深长的笑了笑,把葛布往一个中黄门手上一丢,说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若是都醒了,便就一齐唤来乘凉吧。”

“谨诺。”穆顺出声应下,身旁自有人奉命前去。

皇帝自然不会轻易在私密的寝殿接见臣子,在中黄门去传召的时候,皇帝移驾来到清凉殿左近的一处偏厢里。那偏厢后头正对着一方水池,此前早已被太阳晒干,自今夜这场雨后,池子里便积了不少水,虽不深,但足以倒映天上轻纱似得乌云与弯月,竟有几分夏夜该有的样子了。

才走到庑廊之下,突然间云遮月蔽,天边的闪电如金蛇狂舞,照亮了半边城头,接着轰隆一声,钱眼大的雨点便密密麻麻的砸了下来。这回可不是先前的那场和风细雨,四周的瓦片被打的叮当作响,数不清的水滴溅在庑廊内的地板上、墙壁上。穆顺赶紧拿过一件厚厚的大氅给皇帝披上,又命人在庑廊避雨的地方推起屏风、摆好桌案、点起灯烛,供兴趣正浓的皇帝看雨。

见皇帝乐在其中,穆顺为了逗趣,便不怕喧哗失仪,在雷声中捂着耳朵,领头欢呼道:“又下了,又下了!好一场大雨!”

他这一嚷嚷,便如同一个号令,手底下的小黄门、中黄门也纷纷跟着他欢呼,有几个中黄门为了引起皇帝注意、讨得欢心,故意做出乡野孩童放诞的模样,跳到庭间,在雨里尽情的跳着、欢呼着。

夜里值守的殿前羽林郎、虎贲郎此时也各自分列在庑廊之下,他们是军中选拔出来、由皇帝钦定的精英,为人处世的一等一的沉稳从容,虽然内心喜悦,但也没有放下架子跟着一群宦官们起哄。

皇帝觉得热闹有趣,格外愉悦,坐在榻上望着濛濛的雨气,心里有着说不出来的痛快。他扭头看去,发觉身边犹如铁塔一般的汉子仍面无表情的站在那里,两眼一动不动的盯着庭间欢畅的宦官们。

“仲康!”皇帝朗声说道,声音在这嘈杂的雨声中依旧清晰:“自从你入朝以来,还是头一回见到这么大的雨吧?”

许褚身形不动,原地转身对皇帝抱拳说道:“谨诺,陛下祈雨功成,关中百姓必将无不欣悦。”

“可为何不见你面上有欣悦之色?”皇帝饶有兴致的打量着许褚,今夜他心情好,不妨成全对方一桩声名。

果然,许褚声音铿锵有力的说道:“臣护卫陛下,职责在身,不敢懈怠。”

皇帝面色肃然,点了点头,抬眼往庭间看去,那伙刻意讨好卖弄的宦官、宫人此时在他眼中是何等的滑稽可笑,他对早已收敛笑容的穆顺说道:“让他们都下去吧。”

站在另一侧的殿前羽林郎张横见状,不免有些后怕,自己刚才其实也有些心动,想着在皇帝面前露个脸,幸而没有弄巧成拙。想到这里,又不免有些羡慕起许褚来,若是自己也有许褚那么强壮的体魄,皇帝也能一眼就注意到他吧?

“陛下,尚书郎扈瑁来了。”穆顺在一名中黄门哪里听了几句后,过来复命。

皇帝正喝着热茶,此时不由奇道:“清凉殿与建礼门脚程不短,这么快就来了?”

穆顺躬身道:“是此人听说下了雨,便想着陛下恐会传诏,所以一直在那里等着。”

皇帝目光一闪,缓缓放下了茶碗:“此人倒是乖觉。”

这场雨可谓是解了燃眉之急,等到第二天午后,暴雨才慢慢开始收敛。早早准备好的群臣入宫朝贺雨足,商量好等各郡的雨讯到来以后,再以雨足祭告社稷。就这样过了两天,关中的天气接连大变,饱受旱灾的百姓们一早便看见天空阴沉沉的飘着小雨,半天不见停歇,到了午后狂风大作,黑云越堆越浓,终于落下倾江倒海似的大雨。

雨一下就下了三天,三辅百姓无不欢然翘首,在白茫茫的雨幕中手舞足蹈,脸上分不清是泪多还是雨多。

三辅臣民皆在欢呼这一场大喜事,而在这个时候,尚书令杨瓒病逝的消息就如同是落在湖面上、万千朵雨花中的一朵,微不可查、同样也微不足道。

趁着喜事,皇帝接连下诏,先是批复了迟迟未有处理的杨瓒遗疏,诏使刚从陇西太守任上调入朝中的谒者仆射李参造访府上,好生宽慰了一番,恩荫、赙钱皆如旧例,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显得十分的公式化。而杨氏上下却尽如遭宽赦,没有丝毫不满,更是自谓从容脱身。

杨氏人心安抚住了以后,皇帝也不急着大刀阔斧的行动,而是又下了几道诏书,尚书郎赵泳为吏部侍郎,成为了吏部尚书傅巽的助手;尚书郎扈瑁转拜秘书丞,黄门侍郎刘繇迁陇西太守,而最让人出乎意外的是,身份尴尬的黄门侍郎王昶、王允的侄子,居然被放去雍州做了农曹掾。

而这一应人事调动的前因,却是由于当夜下雨,这四个恰好值夜待诏的尚书郎、黄门侍郎们与皇帝共赏雨景,直到天明,彼此相谈甚欢。于是一到皇帝忙里偷闲,便开始提拔这些新晋。

这熟悉的一幕,让许多人回想起了当年诛董之后,皇帝第一次参与常朝与王允公然对阵的前一夜,也是同样在夜里召见了值宿的近侍。

第二百零二章 视事未安第四十一章丨寒宵独坐第五百九十一章 兴替所存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际遇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四十八章 荐可黜否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进退第一章 画沙垒土第六十五章 单车刺史第四章丨决事省禁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九十四章 近而间亲第二百二十二章 诸事之由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问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二十章丨诏旨相违第一百三十二章 名动人心第五十三章 参商之虞第六十章丨三明俪踪第一百二十二章 东海乔木第一百四十八章 无谓之托第三十三章丨御临中台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义归属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一百五十章 难能济事第一百九十九章 参分天下第十一章 斯言既发第四百三十章 恻然有感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后第六章丨高庙罪已第五章 蓟县郊迎第八章 怨愤所积第一百三十九章 运筹定策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倾盖第四百五十章 势成难辍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夺城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剑第五章 蓟县郊迎第八十一章 振师整众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二十八章丨校场点兵第五十四章 一举多得第一百四十章 实情错落第六十三章丨贼势甫定第六十六章 解衣趋镬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终追远第七十二章 邻女詈人第八十四章 事终有定第三百零九章 暂告靖安第五百八十章 如鸟之集第四十五章 刚卯既央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饥己溺第一百零五章 火伞高张第一百五十章 难能济事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三十一章 己饥己溺第四十五章 刚卯既央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计第一百八十章 整军待命第七十八章 宣平学市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拨还无第三十七章丨早释猜嫌第十八章 专诸进爵第八十章丨轩波撼岳第三百七十八章 微末生非第三百八十三章 伏兵齐发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虚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一百一十七章 戎机伏莽第五十九章 因敌制胜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孙不存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辅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八十六章 节慕原尝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于籍籍第二十五章丨案验户口第一百一十章 自取其叛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剑第一百一十六章 坚不可摧第十九章 厝火积薪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十七章 暖殿温室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运更移第三十九章丨无猜心事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骖单行第三百九十七章 试议权衡第九十章丨军心鼓动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后失人第三百七十二章 严合双卯第四十九章 人侍帷幄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战之败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栖隐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九章丨未雨绸缪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险且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