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柏庭闲叙

“后累迁为光禄大夫,复坐过黜。前后数贬削,皆以语言不节,举动违常也。。”————————【三国志·蜀书十二】

皇帝把军权一再分割,分化成不同的独立机构,而最核心的发兵、选将之权却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没有旁落到任何一个机构。今后只要制度成熟,利用自己的威权,就足以控制全天下的军队;而自己能掌握天下的兵马,反过来又会助益自己的威权。权与势这二者之间永远都是相辅相成,互利共生的,也将是皇帝最坚实的后盾与力量。

兵部的职权划分并未有如吏部、度支部那样威严权重,虽然各地郡县新设的兵曹与缉捕盗寇的贼曹都已归入兵部负责,但论起权力来,兵部实在比不上同侪的其他部门。以至于当皇帝提出由新野邓氏出身的侍中、舞阴侯邓昌转拜兵部尚书,旅贲令李固转兵部侍郎时,众人并未保持多大的意见。

议事之后,皇帝又接着处理了几道无关痛痒的奏议,便在承明殿与众人用了膳后,自行摆驾离去,留黄琬等人继续值守承明殿中处理庞杂政务。杨琦近日倍感精神不济,一场商议下来早已精疲力竭,只得向皇帝提前告退安歇,而荀攸因为有侍中的主职在身,不便经常远离皇帝,遂与皇帝一同去了。

皇帝走后,一众侍臣、黄门、殿前郎卫、冗从、奉车等人也跟着銮驾离去,原本拥挤的殿前广场与宫道立时变得安静空阔。白石砌成的殿阶与宫道上往来行走的,就只有来往于尚书台与承明殿之间的掾吏。温暖的风从外间吹进殿内,吹散了紧张严肃的气氛,黄琬略显轻松的舒了口气,见吴硕作为尚书令迟迟未有前往尚书台坐镇,并转达皇帝刚才的口谕,更与董承眼神交流不断,便知道他们有事要急着说。正好黄琬也想起身走动,于是找个借口走了出去,只留下赵温仿若不知的坐在原处,与性急无奈的董承面面相觑。

黄琬独自来到承明殿外,在院庭一角苍翠的古柏树下徘徊踱步,也正在此时,他也等来了伺机从皇帝身边离开来此的黄门侍郎来敏,对方是来探听消息的,黄琬面色不虞,道:“你不去侍奉国家,何故单为此事而折返回来?今日议论,用不了多久就会昭告朝野,你尽可退值后再与我相商不迟。”

来敏自从益州回来后性格就愈发疏放,言行也无有顾忌,他不以为然的说道:“近来秋雨如期,池泽水涨,陛下要登柏梁台观景,身边不要多人,许是与荀君有一番要谈。时辰将暮,我就是早些退值出宫,也无人能说什么。”

黄琬蓦然叹了口气,沉吟道:“你未免太情急了。”

“明公。”来敏倒是无所谓的样子,他与黄琬站在树下,见近旁无人,言语便无有顾忌:“大可不言机务,不知是否真如我等所预料?”

他们在此之前便已有定论,认为皇帝在当日检阅今年最后一次北军秋操过后,必然会有所举措,要知道去年是因为南征益州、遭遇旱蝗,以及今年又一场小规模的旱灾,皇帝爱惜民力,所以才接连两次未有选择出兵关东。但时机不可失,天下人皆盼汉室再兴,如望云霓,朝廷自然要越早出兵收拾乱局越好。明年是八成要出兵的,一旦出兵,南北军这几年形成的演习制度,就将因为实战而搁置一旁,而皇帝这次突然检阅,训示的语句又不同以往,这背后的意义自然就引人深思了。

以黄琬对皇帝的了解,凡事都要未雨绸缪,尤其是出征这等大事,若是事权不一,还没接阵,自家就要乱了阵脚。于是这次兵制改动,虽具体内容不在黄琬预想之中,但其用意却早为黄琬洞察,连带着,董承的心思也大致能推测明白。

黄琬一时放下顾虑,顺口答道:“今日议论过后,诏书既发,你便会得知详情。总不过是兵权散失于各处衙署,互不统属,不再归于一人之手,却又以天子为尊,惟皇命是从。今后外戚一人拥兵,胁迫朝廷、武夫合众违令,私发军旅等事,已是几不可能。董承经此一遭,还以为未动筋骨,实则势力大减,今后将无多少能容他施展的余地了。”

来敏拧起了眉,语气未有放松多少:“这么说,国家亲征关东,还是预备留下太尉镇守长安了?”

黄琬忽然乜斜了来敏一眼,语气意味不明的说道:“你也是如此以为的?”

“太尉到底是天子丈人,中宫之父,身为外戚,留守长安是再寻常不过了,而且国家无子,等到那时,就连皇后都能出面干涉朝政。按以往国家对太尉的信任,留太尉守长安,几乎是无从更改的事。”来敏知道董承就在不远处的殿内,不由悄声说道:“可太尉为人张狂,有他在长安主持大权,岂能容下我等之辈?为了防范此事成行,我等与杨氏费了多少苦力心计?如今看来,还是改不了国家的心意。”

“是么?”黄琬眯了眯眼睛,说道:“你以为天子对董承还是一如既往?若是真的信重,又岂会宠皇后、却两三年不闻消息?”

“这……”来敏一时说不上话了。

黄琬缓缓言道:“天子聪慧,心思也极为难测,正是如此,我等臣下便可据此施为。影响不了天子,便影响董承,只要他一有改变,或是不服、或是张狂,天子自会对其人有所改观,以为将其独留长安,无人能制。”

来敏恍然想起这一两年来,董承对皇帝的态度从开始的恭顺、收敛,到后来平静一段时间后,又故态复萌、恶性暴露。凡此种种,都会让人失去好感,认为他不知改进,难以调制,担不起更大的信重与责任。

“可是……饶是如此,太尉仍盼着在国家亲征关东之时,奉诏留守长安,看护朝廷。”来敏不由看向黄琬,满怀疑虑的说道:“今日他定是多番忍让,任由削夺职权,仅是希冀以乖顺服从之相,让国家放心。只要得守长安,此等职权便不足挂齿。此外,他这一番支持附和……如何不让国家以此作为交换……”

第四百五十八章 蝼蚁自投第二百五十一章 饥时理会第五十二章 节用赋税第五百九十四章 凉飕雾晦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十九章 厝火积薪第五十四章 一举多得第一百六十三章 谋望成着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怀少第三十三章 疑窦丛生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二十一章 鸡鹜争食第三十九章丨风起微末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准绳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术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烟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十一章 斯言既发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预则废第一百零二章丨凶顽授首第一百零八章 一波三折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义归属第九十一章 声色显露第二百一十三章 张施帷幙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四十三章 矜能负才第一百零八章 乘舆荡尽第二百六十四章 局势突然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风驶篷第三百零四章 浅藏辄止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义归属第三十六章丨闾巷布衣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人一着第九十二章 丝茧瓜蔓第二十六章 绳以记事第十六章丨万事俱备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四十一章丨寒宵独坐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二百七十九章 据相运筹第十一章 奋勇争先第八十三章 谋应外放第八十三章丨连根拔起第三十三章 疑窦丛生第十五章 温生绝裾第一百三十六章 机不可失第一百三十四章 材力侠气第三百二十三章 唯亲是任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犹疑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二十四章 调和鼎鼐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异心第四十四章 欲荐州郡第二十八章丨校场点兵第十九章 厝火积薪第三百九十七章 试议权衡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梦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规则第十二章 算我师旅第一百五十章 难能济事第二百章 丧将失恃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灾第二十二章丨治国治民第四十章 衔愆效命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许第一百四十章 离石屠各第五十五章丨密谋颠覆第六十五章 策马平舆第四十六章 嗟彼后人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亲第五十五章 谁说意气第五百二十二章 参预闻听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祷雨第五百六十六章 择人任势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许第五十七章 舍身相代第二十六章丨仗义抗辩第四十二章丨月晕础润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四百五十八章 蝼蚁自投第一百一十三章 亲临兵革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六十一章 临阵语旧第二百一十一章 农桑历历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谋身陨第一百四十章 离石屠各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三百四十四章 云来深远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于战第一百四十九章 内结异心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三十三章 赂遗金钱第一百三十八章 众行贿免第五百二十七章 声催黄叶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