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大梁城外有贤人

候驾,并不等于见驾。

各地官员无数,等着、盼着始皇帝接见的人不计其数,刘阚不过是这许多人当中的一员罢了。

但不管怎样,有了候驾的资格,就说明刘阚已经步入高等官吏的序列之中。

对于这么一个结果,刘阚且惊且喜。

喜的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他不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吏。这数年的奋斗,终有了成果。

然而,始皇帝又是什么人物?

刘阚真的很担心,见到始皇帝的时候,会被他看出什么破绽……

哦,破绽!

好像也没什么破绽吧。

可刘阚心里就是有一种七上八下的感觉,从得到要前往荥阳的消息之后,就感觉着忐忑不安。

另一方面,刘阚开始疑惑了!

始皇帝究竟什么时候才会挂掉呢?能东来巡狩。说明这位千古一帝身体不差。根基现在地情况。只要不出意外。等再过个十年八载。整个天下地局势就将完全稳定。六国后裔到时候再想折腾出什么浪花。可就难了……六国后裔束手无策。天下稳定。大秦又怎可能迅速灭亡?

大秦不亡。霸王何在?

自己又该怎么办?

一辈子做始皇帝地臣子?

未来地局势。会是什么样子?该如何走下去呢?

数不清楚地问题。纠缠在一起。让刘阚感到无比地困扰。但困扰归困扰。他还是要前去候驾。

周昌和苦行者,押送着刘家满门老小去了蜀郡。

楼仓也没什么紧要的事情,于是刘阚让灌婴和钟离昧留在军营中,继续操练兵马;楼仓政务,皆有陈平蒯彻和曹参三人打理。安期生有心远游,但是在刘阚的劝说下,又留在楼仓。

韩信司马喜两人。负责打点田庄杂务。

两人都已经过了十六,司马喜略大一些,性情稳重;韩信则兔脱一些,常有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读万卷书,尚需学以致用。刘阚已着手安排两人参与一些楼仓的政事军务,也算是一种培养。

此次见驾。刘阚原本只想,带贾绍一人足矣。

可是在临出发前,王姬却登门拜访,“阿阚,信眼看着就要及冠,却足不出楼仓,整日浑浑噩噩,只知练武打熬力气。韩信和喜子,都已经能处理一些事情。我实担心。这样子下去,信会越发呆傻。此次你前去候驾,不知道能否带上他呢?也算是开开眼界。多见些世面。”

想想看,这两年刘信(即王信)的确是整日呆在演武场中。

上一次带着他,本想一起去巴郡拜访秦清。谁晓得在半路上听说了始皇帝要焚书的消息,于是又急急忙忙的命刘信和韩信返回楼仓。如今,刘信业已十七岁了,但还是很不通世事。

除了家人之外,几乎不和别人有什么交流。

现在,他算是自己地侄子,带他出去见见世面。培养一下倒也不是一件坏事。

想了一想,刘阚就答应下来。

两天后,他带着贾绍刘信,在二百楼烦骑军的护卫下,和嬴镬赶往相县。嬴壮已经等得不耐烦。和刘阚汇合之后,他立刻点起三百甲士,两股兵马汇合一处,浩浩荡荡的开拔,赶往荥阳。

闲言少叙。这一路是晓行夜宿。

十五天,嬴壮和刘阚抵达荥阳城外……

这个时候,始皇帝的车驾,业已离开了咸阳,向三川郡行来。被点名前来候驾的各地官员,云集荥阳城。

这荥阳,北临黄河,是中原要地,素有三秦咽喉之称。

刘阚也不是第一次来荥阳。但之前的几次。全无这一次地忐忑和不安。

对始皇帝此次东巡的主要原因,嬴壮给出了一个答案。

和早先蒯彻陈平等人的猜测大致相同。不过陈平却从始皇帝提前发出的东巡路线中,看出了一些其他的意味。“山东经逢三田之乱,今年初又连番进行清剿,使得齐鲁之地的百姓,难免心生恐慌之情。

早先因燕赵方士、齐鲁儒生的几次动荡,陛下曾经发出过山东黔首,不得留驻关中的命令,本来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山东百姓感到不安。再加上这两年一连串的变故,百姓不安,也在情理之中。故而,我以为陛下巡狩东方,一方面是为了震慑六国贵勋后裔,令其不敢再招惹是非。

另一方面则有安抚六国百姓地意思……此次巡狩之后,陛下肯定会有所动作,缓和中原之紧张局面。”

始皇帝身边有能人!

对于这一点,刘阚从来不会予以否认。

若无能人贤士,始皇帝怎可能横扫六国,统一天下?

也就是说,始皇帝甚有可能,已经意识到之前所犯下的一些错误,借由巡狩之机进行补救。

巡狩东方,的确是一个很好地主意!

刘阚抵达荥阳之后,在当地官员的安排下,并未留住在荥阳城内,而是被安排在了城外。

也难怪,此次候驾的官员,大都以文官为主。

即便是嬴壮这等武将出身的人,也背着一个郡守的官职。

刘阚是为数不多的武将之

把他安排在城外,倒也不是歧视武将。只不过从各方面来考虑,把武将安排在城外最合适。

大秦以法治国,以勇武为根本。

从这点而言,也不可能出现后世那种重文抑武的现象。

不得不说,始皇帝是一个极有魄力的雄主。

他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所以早在出巡之前,整个行程安排,就昭告了天下。

自咸阳出,他将先至三川郡,在三川郡接见候驾的官员。但在接见之前,他需要在洛阳停留十日。然后再往荥阳。在荥阳接见了官吏以后,将南下直奔云梦(今湖北安陆市南),遥祭死在九嶷山地舜帝姚重华。接着再乘船顺大将而下,过丹阳(今安徽当涂县西北),抵达钱塘。

抵达钱塘的目的,是为了登会稽山。祭祀禹帝。

然后过吴县(今江苏苏州),走江乘(今南京市东北)渡大江而被,沿大海至琅琊,在去芝罘山。

走平原津(山东省平原县西南古黄河渡口),北去上郡。

最后再由上郡,回转咸阳。

去什么地方,走什么路线。诏令中写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始皇帝似乎根本就不怕什么六国余孽在路途中寻事。甚至说,他很可能想借由这一次巡狩。将那些谋逆份子全部吸引出来,一网打尽。古往今来,似乎很少有皇帝能如始皇帝这般勇气。让人不得不钦佩一下。

如果能成功,始皇帝可以彻底消灭六国余孽。

如果六国余孽不上钩……那他也可以借此巡狩机会,令天下苍生心安,彻底断了那些谋逆者的心思。反正不管是什么结果,始皇帝都不会输。

这也让刘阚对始皇帝越发的敬重起来。

距离始皇帝抵达荥阳,还有大约二十天地时间。

刘阚呆在荥阳,感觉好生无趣。没办法,来这里候驾的官员,他大都不认识。除了王恪嬴壮和李由三人之外。整个荥阳城,刘阚再无一个熟人。而嬴壮三人,各有各的圈子,也不可能整天地陪伴着刘阚。开始的时候,刘阚还有些兴趣,可两三天过去后,他可就烦了。

甚至在一次宴会上,看着满堂的官吏。

刘阚甚至不无恶意地猜想:如果天下大乱,这屋子里的人。还有几个能活下来?

三川郡的冬季,来得远比泗水郡早。

这一天,刘阚正在军帐里翻看唐厉送给他的那部《尉僚子》,帐帘突然挑起,一股寒风涌入。

只见贾绍搓着手走了进来,一边走一边说:“怎地今年的天气这般冻人?”

刘阚不禁哑然失笑,“绍舍人,你一个土生土长的三川郡人,怎么连家乡地天气都受不了呢?”

舍人。有两种意思。

一种是豪门大户家中地门客。另一种则是官职。

贾绍如今还是白身,这舍人的身份。自然是头一种含义。不过,门客也有三六九等,贾绍这个舍人地身份,就类似于刘阚的幕僚。他顿了顿足,毫不客气的一屁股在刘阚对面坐下。

“绍虽是三川郡人,可今天地天气,的确是不寻常。

往年这个时候,虽已天冷,但却不似这般寒意凛凛……呼,今年的冬天冷,可是不好熬啊!”

说着,他朝着手上哈了一口热气,顺手端起书案上的一杯温酒,美美的饮了一口。

“主公,还记得何公临别之前,和您说过的事情吗?”

何公,就是那已去了咸阳,如今在大秦朝中担任博士职务的叔孙通。

刘阚一怔,疑惑的看着贾绍道:“甚事?”

“呵呵,绍就知道,主公可能把这件事情忘记了……何公走之前,曾向您推荐过一个人。”

“啊!”

刘阚先是一怔,旋即想了起来,“若非绍舍人提起,阚几乎忘记了这件事。”

叔孙通去咸阳之前,曾经对刘阚说过:他麾下的人才虽然不少,但是还缺了一个能掌舵地人。

所以,叔孙通给刘阚推荐了一个人,那就是住在大梁城外二十里小王庄的公叔缭。

只不过,刘阚从平阳回转楼仓之后不久,就发生了吕雉那件事情。吕雉死后,刘阚忙着寻找刘季和刘肥父子的下落,把叔孙通提到的这件事情,几乎给抛在了脑后。当然了,以楼仓当时的情况,刘阚也不可能轻易的离开。毕竟他是泗水都尉,怎可能随便就擅离职守呢?

而请人这种事情,又不可以随随便便让人代劳。

看叔孙通当时郑重其事的样子,就说明他推荐的这个公叔缭,怕非是等闲之辈。若是普通人,一纸征召足矣。但真正有本事的人,却需要释出足够地诚意。刘阚就算是什么都不懂,也知道后世三顾茅庐的典故。那些有本事的人,个个脾气古怪,可不能随随便便的征召。

如今贾绍提起,刘阚立刻想起了这件事情。

贾绍说:“如今陛下才出函谷关,而且还要在洛阳停留些日子。估计抵达荥阳,也要二十天后。

主公趁此机会,何不走上一趟?

反正从荥阳到大梁,快马不到一日的路程。

不如和嬴郡守他们说一声,去大梁拜访一下那位贤人。左右不会超过三天,不会耽误候驾的事情。”

这个嘛……

刘阚倒是有些意动。

左右呆在这里,也无所事事。

去那小王庄拜访一下贤人,倒也能打发时间。可他现在是在候驾,能不能离开,还要另一说。

沉吟片刻之后,刘阚道:“不如这样,我明日去问一下李由郡守。如果他觉得可以,咱们就走一趟大梁城……但实在不可以的话……绍舍人,只好就请你代我走上一趟。能不能把那位贤人请出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代我向贤人行弟子之礼,向他请教一二,就足矣!”

先要有个好印象,以后可以徐徐图之嘛!

贾绍想了想,觉得这也是个办法。

于是两人商议下来,决定第二天请教了李由嬴壮之后,再做其他的计较。

下午还有一章,先奉上三千字。

第二更18:00前奉上。

第49章 暴徒灌婴(二)第28章 始皇帝(二)第122章 走马郯县第236章 伴驾(六)第295章 楼仓之战(三)第241章 平原津(一)第202章 大足聚第186章 广武城第122章 走马郯县第159章 第一场大战第39章 老秦后裔第249章 天哭(三)第354章 江山一盘棋(三)第6章 吕后第183章 扶苏另一面(二)第310章 长征(十)第90章 博弈(三)第133章 高渐离刺秦第228章 始皇帝东巡第365章 登基(三)第283章 螳螂捕蝉第347章 会师关中(十五)第91章 博弈(四)第237章 伴驾(七)第40章 封禅梁父山(二)第162章 夜半鼓声第225章 道子出谋第70章 徐公寿宴第151章 愿为军侯马前卒第15章 更卒第159章 第一场大战第203章 唐厉无间道第115章 任嚣将离去第7章 审食其第363章 登基(一)第324章 龙池斧钺,刘氏当国(五)第235章 伴驾(五)第308章 长征(八)第213章 叔孙通第2章 白龙伏尸(二)第2章 白龙伏尸(二)第355章 江山一盘棋(四)第17章 任务第40章 封禅梁父山(二)第153章 老罴营(二)第35章 怎一个痛字了得第223章 千字文第250章 骊山之囚第72章 风萧萧兮易水寒(二)第349章 高祖末日(二)第182章 扶苏另一面(一)第332章 女王第268章 以命换命,千金一诺第205章 帝王心思第271章 何方神圣(二)第323章 龙池斧钺,刘氏当国(四)第174章 决战河南地(四)第209章 巴蜀风云(四)第122章 走马郯县第129章 马耳山(三)325章 龙池斧钺刘氏当国六第123章 好汉钟离昧第351章 高祖末日(三)第80章 有兄名巨第121章 有舍有得第38章 万岁酒第48章 暴徒灌婴(一)第271章 何方神圣(二)第295章 楼仓之战(三)第374章 尾声第369章 户牗之会(一)第354章 江山一盘棋(三)第35章 怎一个痛字了得第32章 笑看风云起(四)第201章 疑似故人第341章 会师关中(九)第176章 呼衍第2章 白龙伏尸(二)第274章 说降第313章 九原之争第一弹(二)第138章 大厦将倾,君欲何为?第276章 风云突变第8章 秦朝那些事儿第41章 初闻刘家子第75章 大铁椎第308章 长征(八)第215章 名将之后第373章 绝唱第139章 元亨利贞第104章 恩威并施第344章 会师关中(十二)第258章 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五)第47章 出行第8章 秦朝那些事儿第289章 狂暴巨熊(一)第190章 韩信(一)第302章 长征(二)第329章 龙池斧钺,刘氏当国(十)第91章 博弈(四)第36章 春梦了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