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农村

合适的政策适当的引到大力的协助加上良好的社会环境,最重要的是广阔的几乎空白的市场使开办工厂成了风潮。首发哦亲从成都重庆长沙这样的较大城市到县城乡镇,一家家大小工厂拔地而起,无处不在的烟筒让守旧的人摇头痛骂,但挡不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苏州以北沈家玉村,农民沈洪建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婆娘生病已经好几天了,躺在床上动不了,地里的活只能自己干,累得要死要活,回来还得照顾老婆和两个不懂事的孩子,也没有现成的饭吃。

看着病怏怏的老婆,沈洪建忍不住低声骂了一句,转身出了门,去找在外边疯玩的两个孩子。他老婆马凤英其实没有睡着,听到男人的骂声心里难受极了,恨不得死了算了。她的得病找过郎中,人家也没有办法,吃了好几天草药都不见好,这样的事情,在农村就是最大的悲剧。一人生病,全家受灾。

“小兔崽子,整天在外边疯个啥?”找到两个孩子沈洪建动手打了起来,两个孩子被满怀心事的老爹打得哇哇直叫。

一个中年人快速冲过来将沈洪建拉开,这是沈家玉村的村长沈洪海,沈洪海在村子里素有威望,还识字,也是个小地主,沈洪建就是他的佃户,对于地主老爷沈洪建还是比较尊敬的。

“洪建,打孩子干啥,有你这么打的吗,打坏了咋办!”沈洪建蹲在地上不吱声,听着地主老爷的教训,竟然哭了起来,渐渐地哭声越来越大,四周的乡亲们也围了过来。

“咋回事啊,洪建,咋哭了呢?”沈洪海问道。

“老爷,你不知道啊?洪建家的生病了,躺在床上好几天没爬起来,怕是不行了。”一个热心人替沈洪建说道。

“真的啊,我这几天没在村里,忙着办厂的事情,咋,洪建,有病看病,哭个什么劲,别像个娘们似地!”

“老爷啊,这日子难过啊!”洪建还是哭哭啼啼的,哽咽着对沈洪海说道。

“有啥难过得!地里的租子不是给你减了吗,还不到三成,家里还是困难的话我借给你,不算利息,咋样?”沈洪海的话让沈洪建抬起头,家里可不就是缺钱吗,借高利贷的话从此以后就别想还上,还得卖儿卖女,这种事太常见了,所以沈洪建才哭的。

沈洪海也不是大善人,当初放高利贷的事情也没少干,当地主的哪家不这么做?不过,自从革命以来,做这种事的越来越少,政府不允许,处理的地主也有好多家了。

“是真的啊,老爷,真的不要利息?”周围的人都很诧异,啥时候吃人不吐骨头的地主该吃素啦,是不是有什么阴谋?

“正好,老爷我在这里宣布一些事情,沈洪建,你好好听着,对你有大好处!咱们村,包括苏州所有的地方,也后都不准发放高利贷。还有,老爷我明天到镇种子站领取高产稻种,高产稻种懂不,那种东西一亩地能打九百斤稻谷,到时候还愁吃穿?这可是革命政府的恩德,是大总理吕梁先生的恩德,都给我记住了!另外,老爷我在镇子里开了一家制衣厂,家里有闲散劳动力的,可以到那里打工,每个月都有十五华元的工资,管吃管住!还有,镇子附近的修路工地上也招人,工资不低,愿意卖苦力的可以去那里做工。修水渠的工地也招人,这么多地方,还怕赚不到钱?”

沈洪海的话让众人一阵骚动,等众人稍稍平息,沈洪海接着说道:“洪建,镇里新开了一个医务所,洋医洋药,兴许可以给你老婆治好病,到我那里领点钱,明天就带她去看病,知道不,借的钱等收租子的时候从那里边扣!”

众人散去,沈洪海的话让村里许多家庭发生了改变,众人知道了革命政府,这里再也不是满清朝廷当家,兴许日子会好过一点?

“老婆,咱家有救了!”沈洪建领着两个孩子回到家,对病榻上的老婆喊道,却发现她正挣扎着将一条麻绳挂上房梁。

好歹回来的及时,没有发生惨剧,将洪海老爷的话这么一说,马凤英也感觉有了希望,晚上竟然吃了不少东西。第二天,沈洪海果然没有食言,还让家里的骡子驮着马凤英去镇上看病。到了镇上一打听,医务所就在镇中心,过去一看,几十个人排着队,都是附近的村民。

到了上午十点多才轮到马凤英,人家医生检查一遍,听诊器放在了老婆的胸口上,洪建见其他病人都是这么看的,自己也不好意思阻止。直到马凤英满脸通红,这名年轻的医生才收回听诊器,又询问了一下病情,给开了点药,嘱咐好怎么吃吃几天几时回来复查,就算看完病了,之后一算账,花了还不到两元!

半信半疑的夫妇二人回到家里,按照医嘱吃过药后睡了一觉,第二天就感觉好了不少,第三天就能下地做饭,第四天就可以下地干活了!从此之后夫妇二人逢人便说医务所的人是活菩萨,洪海大老爷是大善人。地里的活计不多,领了高产稻种种下去后洪建去了修路的工地干活,农忙时节回来干地里的活。等几亩地一收,竟然真像洪海老爷说的那样高产,而且口感很好,再加上地租减了工地上的工资,这一家竟然慢慢的走向了小康之路!

不仅自己家,整个村子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穷苦百姓们做工的做工种田的种田,还有一些养殖牲畜,脑子活的出去经商。村里有了钱,集资修路的事情也被集体通过。政府出了一部分,村里拿出一部分,洪海家拿出一部分,一条通往镇子的水泥路被修好。这条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交通方便,更像是通往崭新生活的道路。

当初马凤英的病其实就是血吸虫病,这种病普遍存在于长江以南各个地区,受感染人口超过一亿人。许多地区的农村因为这种病田地荒芜家破人亡,一点都不夸张。革命政府将治理血吸虫病当做重点工作,第一步就是在各镇建立医务所,医治得病的群众。第二步则是在农村地区开展卫生运动,对于粪便积肥臭水池垃圾堆等集中整治,宣传卫生的生活习惯,强调卫生和血吸虫病的关系。第三步是消灭钉螺等传染血吸虫病的载体。

经过治理,血吸虫病的感染率得到有效控制,但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农民在稻田里种植水稻,很容易就会被感染,防治工作任重道远,直到消灭这种病症才会停止。

通过治理血吸虫病,新农村运动得到普及,发展经济宣传卫生建立小学普及教育等等让农村状况得到很大的改观。农村是目前最关键的行政单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这里的改变意味着国家的改变。

即使有强力的外挂,国家工业化的道路也不是几年就可以走完的,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吕梁会将精力放在一些重点项目上,比如造船钢铁汽车化工军工等,但是这些产业的性质注定了他们曲高和寡。关键的,还是要靠民间力量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好在,这里并不缺乏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所需要积累的资本,除了地主家地窖中的存银,还有海底采矿车提供的金银海底沉船上打捞的财富。雄厚的资金使得吕梁可以放手推进工业化,而且加快发展的脚步。另外,这里拥有让世界都羡慕的充足劳动力,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让他们接受一定的培训后成为了最好的工人,吃苦耐劳遵守纪律成本低廉。>

第一百七十四章 突围战第三百五十四章 萨拉热窝第三百一十九章 退路第二百三十五章 旧金山条约第三十六章 吴家镇第三百三十一章 接收第二百九十六章 爆发第二百七十三章 紫荆花开 四第六十八章 山中第三百九十八章 传统步兵第四百五十六章 一边倒第四十九章 登船第四百零一章 对攻第三百四十七章 第二次汉城战役第二百三十七章 夺回第二百六十六章 碰撞第四百七十章 柔弱的少女第二百三十章 11、9惨案第二百二十一章 三面出击第三百六十七章第四十一章 国家宝藏第三百九十章第五十九章 谋划第二百七十九章 日月之歌 四第六十九章 广东大剿匪第一百五十三章 玩笑般的远航第二百零一章 又一条大鱼第一百九十六章 橡胶园第三百二十八章 友好互助条约第十三章 粮食第三百八十五章第四百八十二章 乱 三第九十七章 破冰第一百零二章 南宁乱战第二百一十三章 合作意向第一百七十章 牧园绞肉机第三十八章 袭扰第二百七十五章 紫荆花开 六第三百三十七章 沙漠之蝎第八章 护卫队训练第一百五十七章 对马海战 三第九十三章 空军第四十五章 海战 一第二百七十五章 紫荆花开 六第三百九十八章 传统步兵第四百九十二章 重回均势第六十一章 歼灭第三百三十章 产业振兴计划第三百三十七章 沙漠之蝎第一百零六章 所谓死士第四百八十一章 乱 二第四百八十三章 投降仪式第七十七章 福建的动向第四百二十五章 两个天才的配合第三百二十四章 棋子第二百二十一章 成功逃脱第二百二十五章 来自大英帝国的考验第一章 英明不朽第四百一十三章 最大规模的空战第二十六章 河源起义第二百一十二章 狮子大开口第二百五十章 信阳中转点第三百三十九章 战舰交付第二十五章 海运公司第四十四章 侦察第二百章 消息走漏第三百七十七章 右勾拳第六十九章 广东大剿匪第三百六十三章 准时宣战第一百八十一章 死神来了第二百四十章 排毒行动第三百八十六章第三百七十四章 比利时的麻烦第八十章 登陆第二百九十六章 爆发第二百三十章 11、9惨案第六十章 动手第一百八十九章 翱翔的雄鹰第七十五章 潜艇第三百一十二章 徐州会战 二第三百六十三章 准时宣战第三百零八章 哥萨克、进攻!第六十二章 扩军第三百七十八章第十九章 第一炉钢液第二百二十章 希尔顿爆炸案第三百七十七章 右勾拳第二百五十五章 风起伦敦第二百九十四章 海上前哨战 三第二百四十六章 饥民围城第三百四十九章第二百二十四章 软柿子第七章 股份换土地第四百四十章 将高傲踩在脚下第三百九十二章第三百五十二章 华夏梦之满囤卖粮第一百八十一章 死神来了第四百七十四章 洗头房第二十二章 密议第二百五十章 信阳中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