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年轻皇帝的较量
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比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小一岁,登基早一年。两个人的年龄和登基时间差不多,而且都是雄才大略,年轻气盛,免不了要较量一番,争个高低,结果却是势均力敌,两败俱伤。
《魏书》记载,早在拓跋焘父亲拓跋嗣时期,北魏就与南朝宋发生过战争。公元422年至423年,拓跋嗣趁刘裕去世之际,亲自率兵南下,去抢占南朝宋的地盘。当时南朝宋局势不稳,而北魏气势正盛,结果北魏连续攻占兖州、青州和虎牢关,夺取了黄河南岸要地,辟地三百里。北魏取得了胜利。
公元423年和424年,拓跋焘和刘义隆先后称帝,当时一个十六岁,一个十七岁。两人虽然年轻,却十分成熟,都知道对方是劲敌,不可轻易开战,便埋头发展自己的实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因而,在几年时间内,南北朝之间比较平静,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在此期间,宋文帝开创了元嘉之治,国力不断强盛;拓跋焘则征服柔然,解除了后顾之忧,又灭掉胡夏,实力大增。
公元430年,宋文帝觉得时机成熟,决定北伐,意图收复河南之地。当时北魏正在进行统一北方的战争,军队四处作战,河南因为多年未有战事,兵力部署得不是很多。宋文帝命自己的心腹将领到彦之为主帅,经过半年奋战,攻占了洛阳、虎牢、碻嗷、滑台四镇,收复了部分失地。捷报传来,宋文帝十分高兴,传旨奖励前方将士。
拓跋焘自然不肯示弱,他调集重兵,自己亲自率军南下,进行反攻。北魏军队十分凶悍,拓跋焘又常常身先士卒,到彦之只是个二流将军,抵挡不住,节节败退,结果刚刚收复的失地,又全部丢失了。
拓跋焘当时二十多岁,正是血气方刚,他不依不饶,乘胜进军,穷追猛打,一直打进了南朝宋的境内,造成了大兵压境之势。南朝宋形势危急。
宋文帝傻了眼,赶紧派著名将领檀道济去抵挡拓跋焘。檀道济是古代名将,从军多年,胸有韬略,但不是宋文帝的心腹,宋文帝对他不放心,如今形势危急,也顾不得了,只好请他出马。
檀道济果然有两下子,与拓跋焘棋逢对手,大战二十多天,打了三十多仗。最后,还是檀道济厉害,把拓跋焘赶了回去,两国恢复了战前的边界。这一次的较量,打了个平手。
战后,檀道济镇守边界,双方多次发生摩擦,互有胜负。南朝宋胜多负少,北魏再也没能越过边界。北魏惧怕檀道济,称他是南朝的万里长城。有檀道济在,北魏不敢轻易进犯。
公元436年,宋文帝病重,他担心自己死了以后,没有人能够驾驭檀道济,将他无故杀害了。消息传到北魏,北魏将士高兴坏了,纷纷弹冠庆贺。不料,宋文帝的病却好了起来,他后悔杀了檀道济,自毁长城,但悔之晚矣!
公元450年,拓跋焘率军南下,攻打汝南。守将陈宪沉着应对,苦战死保,魏军久攻不下。宋文帝迅速派出援兵,并派一支军队袭击魏军背后,烧毁了粮草辎重。北魏见占不到便宜,只好退军了。
北魏撤兵了,宋文帝却不肯罢休,“来而不往非礼也”,他组织大军,由其弟刘义恭为主帅,兵分四路,发动了第二次北伐。拓跋焘立即亲自率兵迎敌。
在这次战役中,拓跋焘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他分五路进兵,命令诸将不要攻打城池,也不要与敌纠缠,只管日夜兼程,迅速南下,纵深穿插,长驱直入。于是,魏军很快抵达长江北岸,兵锋直指南朝宋的都城建康。拓跋焘扬言,要打过长江去,攻占建康。
建康城内,一片惊慌。宋文帝一面急令江北各军回援,一面组织城中士兵和百姓,都到长江去防守。其实,拓跋焘只是虚晃一枪。当时,魏军没有渡江船只,也不具备攻打建康城、灭掉南朝宋的条件,等到宋军回援、疲劳不堪的时候,拓跋焘却带着他的士兵,吹着口哨,轻轻松松地返回了。
魏军在回返的路上,对沿途所有的物资,一律抢光;对所有的房屋,一律烧光;遇见民众,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杀光。魏军的暴行,给江北人民带来沉重灾难,造成赤地千里,荒无人烟,江北六州一片萧条,对南朝宋的经济造成极大破坏。这次较量,双方在兵力上损失不大,但南朝宋在经济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公元452年,北魏发生内乱,拓跋焘被杀,北魏一片混乱。拓跋焘虽然死了,但较量仍在持续。宋文帝趁此良机,迅速出兵,兵分两路,攻击北魏。西路军进军比较顺利,很快攻占了河南长葛,进而围攻虎牢关。但东路军遇到魏军顽强抵抗,并被烧毁了粮草辎重,被迫退兵了。西路军见东路军失败,孤掌难鸣,也只得撤兵了。这次较量,南朝宋无功而返。
第二年,南朝宋也发生内乱,宋文帝被杀,两个人的较量,才算彻底结束了。两个人离世的时间也差不多,并且都是死于内乱,似乎真有天意。
拓跋焘和宋文帝,都胸怀大志,又有谋略,似乎是天生的对手。他们较量的结果,除了双方损失惨重之外,没有任何收获。其主要原因,是当时两个国家的实力差不多,不具备吃掉对方的条件,这是当时的大势。
看来,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大势,把握大局,顺势而为,否则的话,只会徒劳无功的。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最出名的一件事,是在历史上第一次开展了灭佛运动。那么,拓跋焘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胆量,敢向佛祖开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