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云集金莲川
忽必烈在统治漠南汉地的时候,招揽了一大批人才,被称为金莲川幕府。这些人才,有许多是汉族的士大夫。士大夫,是指有官职或有名望的读书人。
这些汉族士大夫们,云集在忽必烈周围,或者为他出谋划策,或者为他讲授汉文化和儒家思想,对忽必烈产生了重大影响。
金莲川,在现在河北张家口与内蒙交界处一带,这里水草丰富,气侯凉爽,禽鸟众多,风景优美,尤其是遍地盛开金莲花,所以取名金莲川。金莲川曾经是辽、金、元皇帝的避暑胜地,现在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公元1251年,忽必烈受命统治漠南汉地,他便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金帐,后来建筑了一座新城,取名开平,也就是元上都。金莲川条件良好,离中原也近一些,忽必烈多数时候都喜欢住在这里,作为他的大本营。
忽必烈胸怀大志,他知道,要想干成大事,关键是要有贤人相助。于是,他在金莲川建府以后,千方百计招揽人才,而且不问出身,不分种族,蒙古人、吐蕃人、维吾尔人、阿拉伯人都有,更多的是汉族人。当时金国已经灭亡,蒙古统治着北方,北方一些汉族士大夫们听说忽必烈招贤,纷纷云集到金莲川,有史记载的就多达六十余人。
忽必烈早在年轻的时候,就仰慕汉文化,结识了一些汉族朋友,他统治漠南汉地以后,更是需要熟悉汉文化,于是,便聘请名士王鹗做他的老师。
王鹗,山东东明县人,是金国科举考试的状元,比忽必烈大二十五岁。忽必烈听说王鹗是著名大学者,恭恭敬敬地把他请来,让王鹗为他讲授儒学经典,认真学习汉文化。
忽必烈对博大精深的汉文化越来越感兴趣,常常学习到深夜。王鹗为忽必烈讲学一年多时间,因年老体衰而返乡。忽必烈依依不舍,专门为他在老家建造了豪华住宅。
忽必烈求贤若渴,有一次,他请佛教的海云禅师讲法,见海云禅师的徒弟刘秉忠很有才华,便请求把他留了下来。刘秉忠从此跟随忽必烈,为建立元朝和制定政治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被追封为常山王。
刘秉忠推荐了一批汉族知识分子,著名的有张文谦、姚枢、赵璧、郝经、许衡、元好问、杨惟中等人。忽必烈招揽贤人的名声传出以后,许多士大夫纷纷归附,使得金莲川幕府人才济济。
这些人都是满腹经纶,通晓儒家典籍和治国之道,有的是名望甚高的大儒,有的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忽必烈对这些才子十分喜欢,经常同他们研讨儒学和治国安邦之策。
赵璧,是山西怀仁县人,学识渊博,尤其以擅长写文章而闻名。忽必烈想伐宋,让人写伐宋檄文,可几个人写了,忽必烈都不满意,又让赵璧起草。赵璧不加思索,挥笔而就。忽必烈阅后大喜,说:“秀才写的正合我意”。
忽必烈对赵璧十分尊敬,从不叫他的名字,而是称为秀才。忽必烈赐给赵璧三个奴仆,还让王后亲自给他做衣服。赵璧后来官至平章政事,相当于宰相。
张文谦,是河北邢台人,思维敏捷,胸有谋略,是忽必烈的主要谋臣之一。张文谦多次向忽必烈进言,说统治一个地区,必须首先得到民心,不可嗜杀。忽必烈听从了,多次下达止杀令,逐渐改变了蒙古士兵掠夺杀人的旧习。
张文谦协助刘秉忠,制定了元朝的行政体制和有关政策制度,还主管农业,为元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张文谦官至太师、上柱国,被封为魏国公。
北方被辽国和金国统治多年,汉族士大夫们的正统观念不强,对少数民族统治并不抵触,也愿意为其效力。所以,一大批汉族士大夫聚集到忽必烈的周围。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士大夫都愿意为蒙古人服务,著名大儒窦默就改名换姓,隐居不出。忽必烈听说了他的大名,派使者去请他,窦默却拒不相见。使者没有办法,只好恳请窦默的好友带他去见,这才见到了窦默。费了好大劲,忽必烈才把窦默请来。
忽必烈见到窦默,十分高兴,马上就问治世之道。窦默讲了一番儒家的治国思想,忽必烈听得津津有味。此后一段时间,忽必烈一天就要召见窦默三次,向他询问儒学和治国之策。窦默见忽必烈十分心诚,便打消偏见,将平生所学尽情讲述,忽必烈感觉受益颇深。
有一天,忽必烈问窦默:“我想效法唐太宗,重用魏徵那样的人,能不能找到?”
窦默说:“依我看,敢于犯颜直谏、刚毅不屈的,要数许衡;若论深谋远虑,有宰相之才者,当数史天泽。”忽必烈频频点头,于是重用了许衡和史天泽。
窦默后来担任皇太子真金的老师,又奏请设立太学、翰林院,为推广儒学倾注了全部心血。窦默八十五岁病逝,忽必烈封他为魏国公,谥号“文正”。
忽必烈设立金莲川幕府,聚集了一大批汉族知识分子,这些人向忽必烈灌输了儒家思想,同时也帮助他治理漠南汉地,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