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2章 国运(下)

第1042章 国运(下)

林敏听到的不是轻工业革命有关的前置科技。

只是简单的概念棉花种而已。

因为产量高一半,纤维长的多,纺出来的布更细腻。

仅这个理由,就足够他支持圈地垦荒。

而且他也很清楚,垦荒公司那些人说的都对,不这么搞,无法做到快速的棉种替换。他很清楚农村什么样,朝廷有怎样弱鸡的控制力。

现在刘钰的意思,明显是说,要把淮南变成“棉纺织业中心”,而不再是“盐业为产业支柱”。

这件事,他支持不支持?

他支持。

但是,这不是一个瓶子倒了扶起来这样的简单改变。

种个舶来的苹果树,还得好几年结果呢。

把支柱产业从盐业,变为纺织业,这得几年才能结出果实?这里面又要牵扯多少事?

中途造就了失业、换业,怎么解决?谁来负责?

最可怕的,就是盐工起义怎么办?

况且,他也不明白,纺织业一定和盐业冲突吗?

他要的,只是扬州继续做盐业的物流中心。

可听刘钰这意思,是说扬州连盐业的物流中心都不要做了,彻底和盐业切割吧。

这就有些让他难以理解。

或者说,似乎也不是不能理解。

因为,如果把盐业放置在淮北,那么淮南盐区的盐业物流中心是哪?

显然,不再是扬州,而是上海了。

因为海州装了盐,走海路去松江府,松江府将成为大顺两淮盐业的物流中心、

海州注定了只能是产盐地,做不了这个物流中心、资本中心和商业中心。

林敏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刘钰一定要把资本都往松江府集中。

“国公,垦荒的事,我当然是支持的。国公应该清楚,垦荒公司圈地过程中,逼死人的事,我是站你这边的。”

“但是,松江府已经足够繁华了,实无必要再用政策,使得资本涌入了。”

这个说法,其实是个疑问,听起来刘钰应该给他一个必须让资本往上海积累的理由。

但刘钰并没有给出理由,而是说道:“我只是出于对淮北晒盐有巨大优势来考虑的。淮南真的不适合晒盐,至少相对淮北来说,无论是气候还是距离产煤区的距离,都不合适。”

“既胸怀天下,那么叫百姓吃上便宜的盐,总也是我们该做的,不是吗?”

林敏心道,你要真真么想,就该支持万历四十几年的那场盐改之争,支持废除盐税。

你既空谈大义,不说实话,扯大义谁不会啊?

正欲也要开始空谈大义扯犊子呢,不想刘钰却话锋一转道:“罢了,盐在淮南淮北,日后再议。只要林大人支持继续垦荒就好。”

“此番回京,盐改、垦荒两事,必要争论不休。到时候,还望林大人问心直言。”

林敏这才焕出笑容道:“那是一定。此事虽与王道不合,但其中问题,也确实非此不可。如今苏南财税为天下最,棉布一业占额不小。南洋日本皆需棉布类。”

“非此等手段,不足以推广新棉。况且我观垦荒公司资本足备,亦非小农可比。”

“又兼日后可修水利、堤坝,亦是利民之举。”

“这一点,国公放心,我肯定是支持的。”

“你我之分歧,在于,要不要把扬州的资本,都转至松江府。废扬州而兴松江,此为歧尔,可不在这垦荒、晒盐事上。”

刘钰点头称谢,心想这分歧可大了去了。

留给大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英国人已经蠢蠢欲动了,必须要在对英开战之前,解决江苏问题。

之前二十年的努力,使得大顺的对外贸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大顺已经到了无法后退的地步了。

朝廷压根不明白,现在大顺的发钞行是海外贸易,控制大顺货币价格的不是大顺自己,是西班牙、法国、英国。奥王继承战争还算是小打小闹,真要闹到奥普矛盾、法西英矛盾必须解决的地步,白银必然要收紧的。

正如对大顺而言,拓展海外贸易,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在家门口卖货,完全被动,搞类似十三行的手段,垄断海外贸易的利润坐地收钱。

要么,只能主动出击,而且要干就必须干的大,去和英国决战,夺取东西方贸易主导权。

没有中间选项。

真的没有。

现在看似搞得这种中间选项,其实非常不稳固,只是一个特殊时期的非常态而已。

因为,大顺有卖的自由。

人家也有不买的自由。

要么,是买不买,全在人家。人家买多少,就卖多少。

要么,是卖不卖,全在大顺。不买?不买就打,打到你开关买为止。

中间选项是啥?

像现在这样,把货运到欧洲,搞走私?英国人赢了,必会琢磨着搞掉中间商,自己来当这个东西方的中间商。

现在只是奥王继承战争休战期的非常态,大顺的海外贸易已经到了不进则退的地步了。

为什么之前刘钰非要用铁腕手段,近乎用鞭子抽着大顺的海商,逼着他们与自己一起去拉拢荷兰、去在阿姆斯特丹投资、租借港口?

因为他不用铁腕和鞭子的话,大顺的海商绝对不会花这笔钱,躺在家里赚钱多好?

而如果当初不那么干,大顺就算拿下了南洋,赚到了香料钱,似乎完全和现在也没啥区别,该卖得货还是能卖、该南洋开发还是能南洋大开发,利润并不低。

但,如果当初不非要往欧洲跑,大顺马上就要出事了。

假设大顺除了去欧洲联络荷兰这件事没做,剩下的都做了,那么会发生什么?

大顺在海外扩张,尤其是南洋扩张、南洋开发一事上,选择了超速的跃进模式。而这种模式最怕的,就是资本忽然断掉。

现在维系这种跃进式扩张的,靠的是海外流入的巨量白银利润。

一旦欧洲再度开战,外部而来的资金会瞬间减少。

选择往前走是有代价的,破坏了原本的小农经济体系的苏南,已经有资格出现欧洲1720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了。

只不过,对欧洲来说,20年的金融危机,是货币过剩,以至于瞎鸡儿投,投出来一大堆泡沫然后炸了。

而对大顺来说,这场金融危机,则是货币资本不足,通货立刻紧缩,无法维持现在的高速发展,要爆出大乱子的。

但是,现实是大顺已经走到了欧洲,尝试与荷兰合作,并且组建了猥琐至极的武装中立同盟。

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真的爆发的话,在大顺参战之前,大顺凭借武装中立地位,可以疯狂走私,保证不会出现瞬间的白银紧缩。

但,这只是续命,根本问题还是没解决。

英国一旦获胜,必然会选择夺回东西方贸易的主导权。

所以大顺没有中间选项,而且现在也退不得,只能往前走。

退一步,就是之前二三十年的努力,全都白费。

贸易主导权被英国夺回,大顺就等于直接退回了十三行模式,人家买多少,自己才能卖多少。

那这二三十年的折腾,等于白玩。

大顺和英国不一样。

英国开战,要国会许可。

大顺开战,皇帝的话。

开战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保证开战之后,有一个强大的阶层,支持战斗到底?不只是精神上的,更是金钱上的、真正的真金白银的支持?

这场战争的本质,是大顺的资产阶级,和英国的资产阶级的决战。

赢了吃肉。

输了吃屎。

那么,现在大顺的资产阶级,是否有能力和英国的资产阶级一战?

显然,还差点气候。

那怎么办?

扩大新兴阶级的人数,或者说,扩大与海外贸易息息相关的新兴阶级的人数和经济力量。

大盐商是不是资产阶级?

显然是。

但是刘钰可以依靠的力量吗?

显然不是。

对英开战,这些大盐商有什么好处?一丁点都没有,反而因为朝廷需要钱,可能还要压榨他们。

那么,谁才是能在不久后必然因为奥普矛盾、俄普矛盾、英西法中殖民地矛盾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坚决支持打到底的人?

很显然,是做海外贸易的,做陶瓷的、做丝绸的、做茶叶的、做棉布的等等。

他们会在一战爆发初期,大顺没有参战的时候,享受到战争的红利,凭借武装中立同盟的走私盛宴,烈火烹油。

然后,他们也将在“上党归赵”,大顺对英开战后,立刻感受到贸易断绝、中途劫船、商品卖不出去的巨大危机。

只有到那一刻,他们才明白,什么叫资产阶级需要祖国。

他们才会选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发国债就买、征用水手就给。

因为他们明白,只要打赢,借的国债,全都能还!

只要打赢,他们就能再度享受走私盛宴那样的狂欢,而且比那个还美。

中途停战?不可能的,不把自己的全部家底全扔进去之前,谁也停战不起。

这是大顺和英国的战争吗?

不,户政府不会出一分钱的,就算皇帝逼着他们出钱,也逼不长久。

大顺不会为了欧洲之战,征三饷,毁灭自己的执政基础,去为根本不是大顺统治阶级的新兴阶层而战。

这压根不是大顺可以发挥全部国力的一场战争。

这只是一场大顺的新兴阶级和英国的战争,好在有俄、法、奥、西、荷这些盟友。

这场战争想要持续,或者想要在大顺不被反对,就必须不能用户政府的钱。

一分钱都不能用。

所以,刘钰必须要让更多的资本,流向松江府,继续扩充松江府的新兴阶层。不惜废掉淮安、扬州,使得资本涌入松江府,完成白银纸币化,完成新兴阶层的快速成长。

构建一下几乎是全面外向型经济的、和英国差不多大小、差不多人口的地方。

包括淮南的棉花田、南洋的种植园、松江府的新兴纺织业、造船业、京畿周边的重工军火业。

逼着他们到时候毁家纾难热爱祖国,出钱打满全场,直到分出胜负。

逼着他们买国债,逼着他们换纸币以备超发,逼着他们把资本汇聚到松江府做真正的金融中心方便发债。

而这,就是刘钰非要把扬州淮安废掉的原因,让那些资本,挤到松江府,准备到时候……发债,借钱。

打到没钱。

赢了还债,做帝国主义坚强堡垒,逼欧洲革命,点亮欧洲反封建之火,加速启蒙;输了自己革命,做必然被镇压的先驱之火,因为输了大顺必然裁撤严重超额的海军,赖掉军饷,水兵起义,新兴阶级武装讨债,留下启蒙火种。

(本章完)

第361章 不担责任的表演第373章 强盗逻辑第882章 不得其时第43章 二百九十三年后的守望第1251章 复辟的代价(上)第238章 敲定第857章 决心第969章 旧怨第1058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二)第837章 赌国运(中)第589章 面子里子第810章 圣君第89章 条约第560章 一战前夜 命运的交汇第994章 咸饵第1167章 备战(六)第325章 迎天使第403章 野心早已出现第1462章 最后的闹剧(九)第235章 市什么骨第491章 前后左右 三路不通第1476章 临别告诫(二)第780章 抓与放第774章 被盟友坑的法兰西(下)第913章 南洋大开发(八)第1261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七)第961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七)第596章 好人我来当 坏人你来做第171章 萌芽第307章 双喜临门第1493章 终章 九三年(十一)第185章 提前交兵权第991章 烟幕第334章 鸡肋的军港第563章 启蒙工具人(下)第592章 海上马车夫的遗产第1104章 工业革命(十七)第432章 只把忠臣作奸佞第187章 开战第36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1402章 迁徙路(五)第1202章 木牛流马(九)第173章 对日最后一舔第1059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三)第1303章 死与复仇(二四)第1097章 工业革命(十)第231章 关税问题第1238章 三战定印度(五)第279章 中转港的尴尬地位第238章 敲定第1201章 木牛流马(八)第887章 看懂了史书的传教士第477章 四凶第1102章 工业革命(十五)第1284章 死与复仇(五)第320章 荣誉第618章 十月的圣彼得堡第795章 南巡意第661章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矛盾(下)第1017章 全都装傻(上)第42章 有用的屁话第1294章 死与复仇(十五)第825章 海牙惨案(二)第1061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五)第1485章 终章 九三年(三)第1043章 新危机(上)第1186章 我杀我自己第241章 泰兴十六年的变化(上)第138章 良家子第255章 两制第940章 自觉(二)第817章 大事成矣(四)第1168章 备战(七)第1164章 备战(三)第1108章 上国心态(二)第602章 帝国末期都这样第78章 以商控蒙第644章 细思恐极第1319章 施加神圣性(中)第284章 商人是晴雨表第1086章 破立之困(三)第543章 萌芽?萌个屁第1174章 备战(十三)第1514章 终章 九三年(卅二)第604章 互相猜错的底线第1000章 扶植第820章 大事成矣(七)第1338章 恐吓出来的费城会议(九)第744章 巴达维亚新政(五)第536章 为什么是锡兰(下)第397章 等死吧,没救了第786章 新旧利益的冲突(三)第1235章 三战定印度(二)第1495章 终章 九三年(十三)第1258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四)第706章 海战(四)第680章 隐喻(上)第779章 艰难的第一步(下)第323章 假公正第162章 非是养死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