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8章 上了贼船

第1048章 上了贼船

再说了,他这个江苏节度使,其实干不了这么大的事。

这种事,分明得是挂政府尚书;挂三公、三师、三孤;或者伯、侯、公这样品级的人来总协调。自己能管的,就是两淮盐的生产、盐税征收问题。

自己这个江苏节度使,别说挂三公三师三孤了,都他妈快混成徐州府尹江宁府尹了,还能管得了江西吉安府的事?自己多大的脸,一个江苏节度使去管江西的事?

如今这江苏官,是最难当的。

上面一大堆的出镇勋贵、黄淮都督、漕米海运、淮河治理、运河废弃整改、漕工安置、工商海关、垦荒、税改、驻军等等中央直接派下来的人。

哪个都惹不起。

公公婆婆一大堆,自己就是个小媳妇。

所以你也别冲我输出,我就一贰佐官,盐的生产、盐引改票,我能管。

别的,你直接问兴国公就行。

林敏将这个盐政的烂伤疤一揭,本就是借题发挥的皇帝也只好再跟着骂几句官员只考虑自己私利,却不顾朝廷大利云云。

对这件事看透本质、真正懂行的官员,全都不说话。

一些喜欢腹诽的,均想,这两淮盐政的事,本就是朝廷自己弄出来的。

是朝廷的财政制度和之前的煮盐法,根本不支持官方收盐的唐时旧制。

再说了,两淮盐政的改革,不管怎么修修补补,之前都是为了把资本圈养起来,缺钱的时候找他们报效。

本质上就是朝廷“寓税于盐”,盐商抠老百姓的钱,朝廷急需用钱的时候再抠盐商的钱。

你现在有了海外贸易、有了玻璃之类的新兴产业的工商税,有了锡兰的肉桂槟榔,如今腰包抖了起来,翻脸不认。

当初把考评和盐税绑定,不就是因为前朝盐政崩溃,你想收钱吗?

既是绑定考评,你当大家科举千军万马杀出来,都是为百姓来服务的啊?不还是为了升官发财吗?既是为了升官发财,那自然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了。

也别装的现在多震惊,要不是弄出来海外贸易让你收着钱了、要不是北方战争结束了、要不是能用别的办法借到钱了,你敢动盐政?

这本质上和土地税三十税一没有任何区别嘛。难道皇帝都是傻子,真不知道这么搞,地方财政根本不够?

真正明白这里面改变的,全都不做声。

不明白这次盐政改革、运河改革到底本质是什么的,这时候还是老一套思维,顺着皇帝的话,说起来地方吏治的问题。

但也没啥用。

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除非不收盐税了,否则的话,官盐地方要是不督办、不和考评挂钩,最多十年,朝廷要是能收上来现在一半的盐税,那就真是见了鬼了。

不过,这一次刘钰倒是真的没有腹诽。

在听完林敏论述“江西官盐为什么只能卖50%、江西南部几府的官盐为什么彻底崩溃”之后,心想,贞仪说的果然没错,这两淮盐政使未必就不支持重新划分盐区。

关于盐政改革的事,田贞仪和刘钰分析过和改革派的盟友关系,就说过这件事。

田贞仪说,两淮盐政使的政绩,不在于两淮卖了多少盐,而在于官盐比例。

哪怕把湖北、湖南等都砍了,只要剩下的地方,两淮盐政使能确保100%的额度销售,那么这就是两淮盐政使的政绩。

哪怕把各省都并进去,两淮盐的销售总量上去了,但相对于计算的销售额度却只有70%,那么也是两淮盐政使的责任。

这是假设林敏是个为自己前途着想的推断。

假如林敏内心真的是个为百姓着想的,那么他就更应该支持重新划分盐区的大改革,让吉安府那种地方吃两淮盐、让当年陆逊火烧连营的地方不吃四川盐却吃淮南盐,明显就是对百姓不利。

林敏不是全国的盐政总督,大顺也压根没有个全国的盐政总督。

既把持住这一点,田贞仪便告诉刘钰,改盐区的事,是完全可以拉改革派做盟友的。

现在林敏虽然没说的那么直白,但拿吉安府从广东盐区划到两淮盐区这件事坐例子,潜台词也就非常明显了。

片刻后,和那些思想还没转过来、没看透问题本质的官员,扯了好久吏治问题的皇帝,终于发话道:“既是这样说,那吉安府等地,应该重新划分盐区才是。而江西也要在盐区上进行拆分。”

“北边吃两淮盐,南边吃闽粤盐,如此,百姓得利,商贾得便。”

“那也既是说,按你们的意思,淮南盐政在江西的问题,既不在生产,也不再总商制度,只要重分盐区,就可解决。”

“兴国公,你既力主淮南垦荒,这两淮盐割掉吉安等州府,也可使那些盐户垦荒,不至于盐户无业,倒也正好。”

“但淮南盐政的试点,选在江西,便不好说了。那江西该怎么改?这试点又该现在哪?”

很多人心里其实也都有了答案,那就是湖北。

淮南盐的两大问题省份,一是江西,一是湖北,都是销售额严重不达标的地方。

江西的销售额只有50%,湖北的销售额也没好到哪去,只有70%。

而且鉴于湖北太远,经常会出现诸如“沉船补斤”、“淹销补运”之类的糊弄傻子的情况。明知是糊弄傻子,还得捏着鼻子认了,只要别干的太过分就行。

朝廷手里也没盐,也没运输能力,不捏着鼻子认,非要明察秋毫,明天就得给你弄出来个“百姓无盐、民怨沸腾”。

然而刘钰这时候却不提湖北的事,而是进言道:“陛下,臣以为,江西暂时无需考虑。”

“哦?卿言何意?”

刘钰忙道:“臣以为,江西要改,就要大改。小改之下,折腾来折腾去,反倒麻烦。”

“而且,不管是四川井盐、还是东海晒盐,实质上本朝已经通过发展技术,解决了历朝历代都困扰的‘生产不足’问题。”

“既然和历朝历代的情况都不同了,臣以为,这盐最好就是在生产端收税。”

“只要大型井盐工厂、大型晒盐工厂发展起来,即便在生产端收税,私盐也必死无疑。”

“臣以淮北晒盐大厂为例,就算直接在生产端征税,也比不征税的淮南盐便宜。”

“所以,既然如此,朝廷应该一改历朝之经验,设置盐政总管。直接隶属于户政府,协调各处盐政。”

“至于盐区划分之事,这就是日后设置盐政总管该规划的事了。”

“而要不要这么改,这么改行不行,淮北的橘子到了淮南是不是仍是橘子,还是要来一场试点改革。毕竟盐政事大,乃朝廷重要税源。”

“牵扯之大,要改就要大改。大改到底能不能行,正要明证。既然江西不足以为证,那除了江西,淮南盐区各地,随便选。”

他把话这么一怼,所剩的选项就更少了。

他底气满满,反对的再傻,也不可能说,哎,那你先在江苏、安徽试试。

那样的话,还不如直接放弃抵抗,任其改革就是了。

江苏、安徽是送的。江西压根就是个坑。那剩下的地方也就真的呼之欲出了。

现在反改革派已经被刘钰逼到了墙角。

拿盐户说事,刘钰在搞垦荒,试验性的垦荒颇见成效。淮南盐政改革,道德制高点的“小民生存”,其实已经被刘钰掐住了。

拿效果说事,淮北盐改,贪废运河之功为盐改之力,淮北的官盐销售额明年稳定下来翻倍是定了。

现在唯一能拿出来说事的,也就剩下偏远地区的盐市场稳定了。

皇帝便趁势问道:“既然兴国公由此信心,那么江西盐政事,暂且先不动。诸卿还有什么说法?”

半晌,也没人说话,皇帝便道:“如此,成功与否,看两件事即可。”

“其一,百姓是否得利?所吃之盐,是否降价?所需之盐,是否满足?”

“其二,以过去数年湖北官盐之实效额,相对改革之后销售额之比。”

“除此之外,既说淮南垦荒,那么垦荒和盐政相辅相成。”

“那就还要加上一条,要保证淮南盐户生存。诸卿可还有什么要说的?”

群臣中,林敏站出来道:“陛下,臣有话说。”

得到皇帝允许后,林敏咬咬牙道:“凡所改革,必有得利者、必有失利者。”

“兴国公若行改革,变路线、变法度,变生产地。所牵扯者,又何止盐户?”

“除去盐户,依托盐商为生者,何止十万?又兼其父母妻子,不下五六十万。”

“地方府尹,州牧、县令,均无手段处理此事。此前所未有之变。”

“此事,必要公卿出镇,总领全局。否则,单单考评一项,便使官员胆怯心惊。”

“其中痛处,必要朝廷拨银以暂缓。朝廷拨银,又必不可分诸州府,必要有人总管、规划。”

“臣斗胆直言,谁出镇总领,谁担此责任。非公卿身份,镇不住、担不动。臣为两淮盐政使、江苏节度使,但臣反对兴国公的变法手段。国公执意要行,国公总领担责。”

“臣不贪其功,但亦要权责分明。虎兕出于柙,典守之责也。可若因变法,而至淮、扬衰败,典守之责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政不通。”

林敏知道在朝会上这么讲,是不太好听的。

但他也没办法了。

当初在船上,刘钰试探的那几句话,把他吓到了。

他倒不是怂了,而是明白自己已经被皇帝给坑了。

这时候这边的事就必须要办成了,所以需要一个授权。

他是改革派,但改革的设想可绝对不是按刘钰那么改。

很明显的,照着刘钰之前明里暗里的那些言论,只怕这次改革非要出大事不可。

这事和废运河可不一样。废运河,不但流血了,而且流的还不少,单单是各路香教无为白莲,就抓起来不少人。

但,废运河是皇帝直接背锅的。

那是皇帝拿着东北、西北、日本的几场大胜的威望,在赌。

没这几场威望压阵,皇帝都背不动。

林敏这样的改革派之前跳的太厉害。结果真办事的时候,发现自己以为已经是很激进的改革了,到头来其实只是个弟弟……哪个之前在朝堂里嗷嗷喊着改革的人,想过要直接废掉淮南的盐业,搞经济转型种棉花?

这也太吓人了。

既然已经被皇帝给坑了,这时候就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要让刘钰名正言顺,否则和地方势力地方官的扯皮都扯不起。

(本章完)

第393章 一人可当两万兵第1265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十一)第754章 表演战(四)第1015章 虎兕出于柙第263章 中法京城密约第17章 缩头王八生了个横行螃蟹第505章 故技重施第578章 信了个寂寞第151章 资敌以粮第235章 市什么骨第90章 十年功,百年功第1302章 死与复仇(二三)第448章 鸡蛋的大头和小头第1159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四)第1249章 钻石湾屠杀(五)第844章 拆房顶和开窗户(六)第614章 两封信(下)第161章 全家死绝优先第549章 澳门的蝴蝶(上)第886章 恐吓第1003章 少不入川第1375章 凡尔赛和约(二)第1355章 英国的总崩溃(四)第536章 为什么是锡兰(下)第1469章 最后的闹剧(十六)第842章 拆房顶和开窗户(四)第253章 再快一些第42章 有用的屁话第1416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七)第14章 江湖第1459章 最终的闹剧(六)第762章 荷兰灾难年(二)第494章 不当靖海侯第648章 你只是枚棋子(一)第779章 艰难的第一步(下)第1429章 王谢燕,百姓家(中)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调过低第1162章 备战(一)第912章 南洋大开发(七)第996章 超额完成第511章 依旧还是收租的模式第240章 纳税做个好商人第219章 假装君臣共治第1117章 传承第1182章 剃须 易服第629章 西进南下,互为信任第1285章 死与复仇(六)第734章 咱们(上)第1061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五)第344章 商人招恨第606章 怀念过去(下)第716章 归义军(下)第364章 朝贡算不算侵犯垄断权第699章 身份的转变第1469章 最后的闹剧(十六)第1249章 钻石湾屠杀(五)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六)第1102章 工业革命(十五)第745章 巴达维亚新政(六)第92章 钦定?第399章 恰合时宜第1215章 轮台之思(二)第1333章 恐吓出来的费城会议(四)第993章 直钩第187章 开战第416章 和谈无胆 战胜无望第196章 呆若木鸡第1261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七)第308章 礼法还是利益第608章 无耻的小报第1240章 三战定印度(七)第1516章 终章 九三年(卅四)第352章 二虎竞食第904章 英人目睹之怪现状(五)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627章 推测的结果第1004章 新生代(上)第412章 自我意识(上)第425章 掩耳盗铃的新境界第1204章 太子难当(上)第648章 你只是枚棋子(一)第336章 无中生有第532章 巴达维亚“苏丹”的理解能力第261章 明帝国遗产继承者第1023章 割裂(一)第565章 制礼第1480章 临别告诫(六)第1240章 三战定印度(七)第244章 拱火之书第1103章 工业革命(十六)第787章 新旧利益的冲突(四)第546章 摸石头过河第716章 归义军(下)第143章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第883章 无用功第201章 七擒七纵亦不惧第822章 大事成矣(九)第1113章 上国心态(七)第539章 带紧箍咒的好汉(上)第846章 双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