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0章 最后的布置(一)

第1140章 最后的布置(一)

伴随着这些年的开拓和航海术的发展,这种在数万里之外试图搞郡国并行内藩制的想法,说出来也就显得并不那么令人震惊。

三十年前,听到这样的事,多半觉得是痴人说梦。

十五年前,听到这样的事,或许觉得困难重重但也不是不能做。

但于现在,听到这样的事,觉得似乎并不甚难,难度甚至可能还远比不上当年班定远做的诸多事。

技术的进步,让世界变大了。

但同时,技术的进步,也让世界变小了。

虽然刘钰和他们学派之间有挺多理念上的冲突,但刘钰早年最担心的就是他们这种有复古倾向的封建社空想派。所谓最了解你的,往往是你的敌人。

大顺《周礼》派,某种程度上,对应的是新教的清教徒、东正教的旧礼仪派、天主教耶稣会的巴拉圭教区。

具有某种朴素的原始村社社会互助的思想残余,但又和本国的具体状况融合的复古保守派。

历史上,儒生们觉得西汉帝国妨碍他们建设大同世界,一脚踢开了汉第一帝国,也算是曾经有一定政治理念的群体。

甭管怎么样,他们是真的相信可以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文化、体制、道德,来实现他们心中的美好世界。

单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新教,尤其是清教徒,和旧礼仪派,乃至于瓦哈比,都是是极端保守派。

大顺的《周礼》、《尚书》派其实也差不多。

当然,各国的历史不同,最终保守复古的表现也就不同。

明末顺初,要求文化纯洁的派系不少,比如黄宗羲就提出要焚灭杂书小说。但明确提出六十岁以下僧尼不还俗、西北教民不退教全部杀杀杀,把军籍单独拿出来提升到四民第二顺位的派系,就这一家,别无分号。

刘钰找上他们,也是真心觉得他们相对于那些扯犊子的,还算是真能干点实事的。

所以固然要给钱,可最终还是要和他们讲一些“大义”,这才能让他们踏实去干。

所以刘钰也就和孟松麓谈到了他此番去的另一个巨大意义。

他也没有直接说,而是先引出来了黄河水患问题,以及伴随着大顺废弃运河之后,始终绕不过去的“黄河决口”的头顶利剑。

不是说刘钰盼着黄河决口,而是有些东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大顺根本修不了大坝、调水工程等,决口北流是早晚的事。

“我记得你们学派,在治水一事上,与我并无分歧。李刚主、王昆绳等,皆言兴海运、废运河。”

“李刚主云:海运必宜复,不惟通米粮,兼可于海上练兵而防海寇。若复海运,则可罢会通河以南。会通河以南废黜,则淮河可治。淮河可治,黄河方能治。”

“单就这一点,朝廷这些年治淮、治黄、海漕的思路,与你们是一致的。是吧?”

朝廷这些年的政策,确实有不少让他们学派感觉很不爽。但也确实有不少政策,是和他们学派一致的。

运河、海运、漕米、淮河、黄河,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整体上分两个派系。

海运治河治淮的派系,人数并不多,但他们学派无疑算是之前很明确支持这一思路的学派。

说起这个,孟松麓对刘钰之前又对他们进行嘲讽的事也就不甚在意,转而道:“国公所言正是。朝廷兴海运、治淮河,确为仁政。只是……只是,此事,于学生去檀香山有何关系?”

刘钰叹了口气道:“关系大了。大禹治水,言,堵不如疏。只是,那时候,人口稀少,处处可疏。如今虽然大禹的想法肯定是对的,可现实又绝对不可能搞堵不如疏这一套。”

悄悄讽刺了一下他们学派琢磨着在下游到处挖支流分水的想法后,接着道:“日后一旦黄河有患,依你之见,当如何赈济?”

不等孟松麓回答,刘钰又道:“或者说,假如将来黄河大水,以三千万两赈灾。是以三千万买粮米安置百姓为上策?还是拿出一千万买粮米,而以两千万,移百姓于南洋、关东、扶桑为上策?”

只随口一句话,顿让孟松麓浑身一激灵,如同有人在头顶泼了一大瓢的冰水,一下子通透到了心底。

“国公是说……朝廷有移民扶桑之愿?”

“若真能行,单独赈济实在是治标不治本。而若能移民远方,则可大益。”

“若将来真降天灾,赈济之后,若能移民,实为上策。”

人多地少的问题,始终是萦绕在他们学派头顶的最大难题。李塨王源等人提出的一些“奇葩”想法,根源就在这。

他们一方面,不相信工商业能够容纳剩余的人口,这一点不管是李塨还是王源,都很现实,所以他们在这个他们认为无解的现实下,不得不提出诸多奇葩的授田政策。

另一方面,他们也很现实地明白,亩产量到底什么样。

如果以后世的良种、水利、化肥为支撑。亩产千斤,五口之家,只为了填饱肚子不挨饿的话,二十亩地足够了,人均二三亩地肯定是够的。

现在嘛,亩产就在那摆着,后世苦逼亩产的黄豆,比此时的玉米小麦亩产都要高。就这么个情况,五六口之家,怎么也得五十亩地,才能将巴巴地活下去。

大顺现在官方统计的土地,肯定是有问题的。

但这个问题,又是大顺不想追究细察的。

道理很简单,官方统计的土地亩数,是要纳税的。

还有大量的土地,是不纳税的、悄悄种点地瓜南瓜之类的东西糊口的。

有些地方,稀里糊涂,差不多得了。

要说现在大顺拿下了虾夷、关东、南洋三个粮食产地,人少地多,可以提供足够的商品粮,人均粮食占有量,肯定比二十多年前要高不少。

可人均这玩意儿……就挺神奇的。

南洋的米,人均再多,就现在这个交通状况,也人均不到陕西去。

这时候算全国人均,实际上没啥意义。

因为大顺太大了,不靠海和不靠运河水网区的省份,严重缺乏运粮手段,县人均比全国人均,意义大得多。

孟松麓对移民解决人地矛盾这件事是热衷的,毕竟上次在海州与孟铁柱争辩的时候,孟铁柱嘲讽他们的“复宗法制、嫡子继承纳税出钱次子滚蛋去海外”的想法,他是把嘲讽扔掉之后觉得好像是真能用的。

当然,要是朝廷出面的话,如果不加“移民饷”的话,肯定是个上策。

刘钰又道:“你既同意这个想法,我也便直说了吧。”

“移民远处,包括朝廷屯田,至少三五年内,都需要内地支持。这个你懂吧?不是说去了之后,春天去了,秋天就能自给自足,粮食够用的。”

这一点,孟松麓也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更不是一点现实情况都不了解。

就算之前幼稚过,当初刘钰劝他们说“资本不足,不要圈那么大的地,减少一半”这番劝告没听之后,乡社出的一堆问题,也足以让他明白,移民垦殖,真的不是在书上写几篇策点击就能完成的事。

“兴国公所言极是。确实,移民需要一定的支持。兴国公不是讲过英人弗吉尼亚公司的事吗,移民过去,几年死了大半,冬天饿的吃人。”

刘钰点头道:“我说的,正是这个意思。檀香山位置优越,兵家来讲,大洋之要冲。”

“以垦殖来讲,则是将来天朝移民扶桑重要的中转站,也是前期重要的粮食基地。朝廷如果能够直接花钱在檀香山买粮,运送到扶桑西海岸的移民区,那么移民就是现实可行的。”

“如果做不到,倒也不是空想,而是奔着三五十年时间的漫长准备。”

“若这世界之内,只有天朝一家,倒也没什么。可实际上,扶桑土地上,已有欧罗巴人不少。”

“北边有法兰西人、中间有英圭黎人、南边有西班牙人。”

“三五十年之后,如何如何,那是未可知的。”

“这檀香山有几十万人口,土地又沃,若能以实学教化,而使他们学会种植、垦田、贮藏、收割、脱粒等……想来他们若要枪炮、若要钢铁、若要小商品、布匹等等,都只能那粮食换。”

“这檀香山若能每年出口一百万石商品粮,那么朝廷移民的效率就快得多。”

“将来一旦黄河决口,出了大事。朝廷能移走多少灾民,取决于你在檀香山的活动。”

“换言之,黄河泛滥区,几百万百姓的性命、甚至他们的子孙后代的命运,是否还要承受地少之苦、河泛之困,取决于你在檀香山的活动。”

“你在檀香山搞得好,将来就可以走移民的上策。”

“你在檀香山搞出来一堆屎,没有达成让檀香山作为商品粮基地的目标,那么朝廷纵然有心走移民之上策,亦有心无力。移民过去,效弗吉尼亚公司故事,人相食吗?”

“你要知道,纵然海运方便又便宜,在松江府装船,把大米渡过太平洋,那这价格亦不是朝廷所能承受的。”

“你还要知道。如今天下,从上到下,自圣上到黎民,没有人想着黄河能决口。可问题是这种事,固然治河可以控制,但毕竟人力有穷尽,不可预知。一旦决口,那就是一场大灾。”

“我也明说了吧,运河被废,保北不保南的默许,已经无意义了。将来真出了事,就是大事。”

“废运河、漕工、沿途商业的巨大问题,只是被暂时压住,并没有彻底解决。至少不下百万对朝廷不满的人、或者被朝廷废运河一事弄得家破人亡的百姓、一日不如一日的百姓,沿途遍布。一旦黄河出事,若朝廷不能以上策解决,必将血流成河。”

(本章完)

第433章 宜缓不宜急第963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九)第1139章 “温柔”的殖民者(下)第652章 你只是枚棋子(五)第584章 都是生意(下)第784章 新旧利益的冲突(一)第999章 和过去不一样了第1431章 鸩酒 解药(上)第1297章 死与复仇(十八)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322章 五月第405章 筹钱买路第921章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五)第288章 法国笑话第979章 决胜千里之外(二)第247章 海参崴第1436章 分歧(二)第256章 优劣第23章 扎心的话第502章 弃用朱子学的危机第145章 临行琐事第384章 逼迫第779章 艰难的第一步(下)第1285章 死与复仇(六)第1337章 恐吓出来的费城会议(八)第1373章 里病外治(九)第1222章 开战(一)第720章 下南洋到底为了啥(下)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远第992章 最后的盐改配套政策第920章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四)第94章 八股策论实学和没钱第382章 春秋大梦第217章 国虽大,好战必亡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489章 拆分清理第1455章 最终的闹剧(二)第1249章 钻石湾屠杀(五)第443章 诱降第705章 海战(三)第804章 理性君主 政治动物(下)第1432章 鸩酒 解药(中)第709章 谁占了最大的便宜?第224章 预备役和实学第120章 语不惊人死不休第1439章 分歧(五)第538章 感谢荷兰人第723章 墙头草(中)第1441章 分歧(七)第45章 冰墙第588章 另一条腿第522章 证明自己的忠诚第1331章 恐吓出来的费城会议(二)第798章 伪赤子的人设第578章 信了个寂寞第252章 特许第1007章 皇权的超然第144章 先卖后奏,皇权特许第50章 皇帝的棋子第878章 警惕教士打科学牌第1250章 钻石湾屠杀(六)第909章 南洋大开发(四)第381章 胪音第920章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四)第436章 各自打着小算盘第895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六)第1379章 凡尔赛和约(六)第1335章 恐吓出来的费城会议(六)第478章 看破第1382章 凡尔赛和约(九)第1486章 终章 九三年(四)第822章 大事成矣(九)第461章 买办是条不归路(上)第1399章 迁徙路(二)第1094章 工业革命(七)第1115章 上国心态(九)第405章 筹钱买路第663章 推诿第295章 自信的开端第286章 等天灾 等人乱第1094章 工业革命(七)第1485章 终章 九三年(三)第327章 第四把锁第1500章 终章 九三年(十八)第630章 鼓励西进的真正目的第755章 表演战(五)第1159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四)第726章 昨日投名状 今日罪名簿第748章 巴达维亚新政(九)第874章 从长计议第431章 主战者皆国贼也第1478章 临别告诫(四)第252章 特许第367章 平平无奇第295章 自信的开端第139章 考察第345章 画饼第691章 棱堡时代的终结 会战时代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