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0章 全是好处,没有坏处(中)

第1210章 全是好处,没有坏处(中)

太子又没学过矛盾和辩证之类的东西,自然不能理解,旧矛盾消灭之后,新矛盾就会产生。并不是说把旧矛盾解决了,就没有矛盾了。

所以听到刘钰说“只有利、而无弊”这样扯淡的判断之后,琢磨了一下,却觉得好像非常有道理。

单单是那个让经济作物原材料等,进入内地,而使百姓务本这个观点,就让太子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

可太子虽和刘钰接触不多、交往不密,然而对刘钰的一些评价,太子可是听的多了。

这样的想法,怎么听,都感觉好像和刘钰平日里的想法不一样。

按照大顺的影射那一套,一直说刘钰学的是管夷吾的霸道。现在居然弄出来“务本”的说辞,这就让太子相当的不解。

“国公之论,大有道理。不过,昔者,桑弘羊引《管子》之论,曰:不饰宫室,则材木不可胜用,不充庖厨,则禽兽不损其寿。无末利,则本业无所出,无黼黻,则女工不施。”

“其又曰:农商交易,以利本末。山居泽处,蓬蒿尧埆,财物流通,有以均之。是以多者不独衍,少者不独馑。若各居其处,食其食,则是橘柚不鬻,朐卤之盐不出,旃罽不市,而吴、唐之材不用也。”

“此言尽言贸易之利。如果没有贸易,产橘子的地方就只能吃橘子,不产橘子的地方想吃橘子也吃不到。其余如盐、竹、毯子等,都是如此。”

“素来都闻兴国公重管夷吾、桑弘羊之术。然而今日听国公这番话,尤其‘务本’一词,似又不对。”

“贤良文学曰:男子去本为末,雕文刻镂,以象禽兽,穷物究变,则谷不足食也。妇女饰微治细,以成文章,极伎尽巧,则丝布不足衣也。庖宰烹杀胎卵,煎炙齐和,穷极五味,则鱼肉不足食也。当今世,非患禽兽不损,材木不胜,患僭侈之无穷也;非患无旃罽橘柚,患无狭庐糠糟也。”

“貌似是贤良文学支持本业,不要让男子不去种地而去纺织工商等等。国公谈‘务本’……实不相瞒,着实让我有些讶异。”

刘钰心道我既不站桑弘羊,也不站管仲,但这个你们非要这么想,那也算个是这些年朝中那些人非给我立的人设,方便他们去影射了。

可你要说我站贤良文学那边,我可就得说到说到了。

“殿下误会了。彼时的道理,此时依旧可用;但彼时由此道理推出的办法,此时未必可用。”

“杀死敌人消除威胁,是道理。而豢养武士、分封车兵,那是那时候的办法。而现在的办法,则是招募步兵,训练枪械。都是在贯彻杀死敌人消除威胁这个道理。”

“汉时,天下之大,户不过千万、人不过5000万口。”

“而即便有牛耕、铁器、加之耧车、垄作、保墒休耕等,一户小农的极限,也就是百二十亩地。”

“是以,那时候贤良文学可以说什么他们理解的务本之言。多一个人种地,就多出来一份生产。”

“因为,的确,多一个人种地,就多一份生产。”

“如今天下,人口数倍于当初。”

“同样是一百二十亩地,一户种,十户种,于产出产出而言,有区别吗?”

太子若有所悟,回道:“只言产出,似无区别。”

刘钰点点头,心道只说产出,看似无区别。但要论商品粮数量,那差的可就大了。农民得先吃饱了,然后才能把粮食作为商品卖出去。

同样的一百二十亩地,一户吃的剩余的商品粮,和十户吃完剩下的商品粮,那可不一样。

不过这时候也不必和太子讲这个问题,刘钰又道:“于是说回‘务本’。彼时务本,可以增加生产,对吧?现在‘务本’,并不能增加生产。”

“所以,如果非要体会贤良文学说的道理是什么,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大量的人口,迁徙到关东、南洋、扶桑等地,使之务本,增加生产——如果非要给贤良文学说的这些东西,找到一些道理的话。当然实际上他们脑子里并没有这样的道理。”

“在土地多、而人口少的时候。让人居于地上务本,是增加生产。”

“当人口多、土地少的,让人迁徙到新大陆,也是增加生产。”

“如果假设,贤良文学的脑子里,有增加生产这个概念,并且非要贴金,说他们的思路是以增加生产为目的的话。那么,道理是对的,但过去时候为了践行这个道理而用的方法,未必是现在依旧可用的。”

“如果非要用,这就叫刻舟求剑。”

“桑弘羊大夫说的‘今吴、越之竹,隋、唐之材,不可胜用,而曹、卫、梁、宋,采棺转尸;江、湖之鱼,莱、黄之鲐,不可胜食,而邹、鲁、周、韩,藜藿蔬食。天地之利无不赡,而山海之货无不富也;然百姓匮乏,财用不足,多寡不调,而天下财不散也’的问题。”

“铁路、海运,是最终的解决方案。不是说,我要重工商,那么吴越的竹子就能飞到曹卫了;莱州的青鱼,就能让邹鲁的百姓吃到了。物流运输,也是需要成本的。”

“铁路修好只好,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最起码,京城吃到汉口的橘子,并且小康之家也能吃到,这肯定是没问题的,对吧?”

“而之前,就是京西的煤,距离京城才不过几十里,寻常百姓依旧用不起。”

“桑弘羊指出了贸易的必要性,但当时他没办法解决物流问题。现在修路、兴海运,则是为贸易提供了基础。”

“而我说的务本,是另一回事。是说通过外部的棉花大量倾销输入,消灭本地的种棉产业,使得本地百姓种棉无利,不得不种粮食。而种粮,也就意味着还会继续保持收租子、放高利贷的形式。”

“而继续保持收租子、放高利贷的形式,又让外地货物涌入本地,使得地主想要维系原本的生活,不得不加重租子。这就会迫使佃农愿意接受迁徙。迁徙之后,这才叫……务本。”

“务本的本质,是增加生产。贤良文学或许可能认为,贸易不会增加生产,所以非要说他们懂经济,务本就只能这么理解。”

“将这里的百姓迁徙到人少地多之处,是不是增加了生产呢?那么,怎么能说这不是务本呢?”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务本的理解。”

“本地多种粮食,粮价则低,粮食便多。朝廷以类均输之法,以江南之财币,收本地之粮。”

“以工代赈,于农闲时候,多兴水利、道路等工程。”

“使得每个百姓所能创造的财富增加,宏观上水坝、运河、灌溉渠、道路等,都是财富。这也是一种务本。”

“至于朝中守旧之臣所言的‘务本’。那不过是得其形,而不得其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为种粮食这个形,就是本……”

“他们既非要这么想,那么这也算是一种务本。总归,此时于谁而言,都可以理解为务本,那不是说只有利而无弊吗?”

“站在桑弘羊、管夷吾一边的,觉得此事大利。湖北的橘子,确实可以卖到京城了。”

“站在贤良文学一边的,也会觉得此事大利。”

“既如此,便有利而无弊。”

太子明显能听出来刘钰是有立场的。

只不过,刘钰在没有隐藏自己立场的情况下,站在了对立面的角度,嘲讽之余,还阐述了一番站在对立面的视角下一样有利的说辞。

皇帝既是让太子来听其“所以然”的,对于这里面的东西,仔细思索之后,问道:“之前父皇说,应师夷之长技。这夷之长技,多由国公带人编纂,多化用先秦两汉之经济手段,予以阐释。最多也就追到了永乐帝遣三宝太监下西洋,垄断香料之利,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之比较。”

“刚才闻国公之言,说要倾销棉纱棉花……是不是,国公所言的‘务本’,其实担心出现类似夷人圈地运动之事?”

“若棉贵,则驱佃户,而收土地种棉,得利颇丰。致使百万佃户为流民,而乱中原?”

“国公之‘务本’,可有这个意思?”

这些东西,朝中读过的人多了去了。

只不过,负责编写这些东西的人,是刘钰。

他有自己的立场,也有自己的三观,所以不会朝着什么“民族性”、“平凡而伟大的气质”、“宗教的优越”、“文化的优越”这些扯犊子的方向上去搞。

而是很标准地用他所定型的三观,联系先秦两汉的诸多学说,把事情从物质的角度去解释。

太子问出来圈地运动的事,刘钰也只是笑了笑,然后摇了摇头。

“殿下多虑了,此事断不可能发生。我说的务本,绝对不是这个意思。”

太子加重语气道:“断不可能?”

“断不可能!我说的务本,于此毫无关系。”

“既说师夷长技,那么圈地运动无非三件事。”

“其一,确定地权,公地、私地之分;村社集体所有的土地划归私人占据。这些事,自秦汉时候,再到宋,已然完成。本朝不存在村社的集体土地。我在松苏搞盐政改革的时候,倒是遇到过宗族的草荡,至少他们非说是他们的,但顶天也就这样了,基本上不存在那么多的公地。”

“其二,养羊,卖毛,而供纺织之用。本朝得南洋,下锡兰、闯关东。棉花、亚麻等,皆不缺,何需本土圈地为工商业提供原材料?或者种粮食,卖给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可问题是南洋米辽东麦,已经叫人哭着喊着谷贱伤农了。”

“其三,为兴工商,必要廉价劳动力。本朝不圈地,一年流民何止百万,难道缺从事工商之劳力吗?我在松苏变革,单单一个商路改变,至少二十万岭南脚夫失业,只五岭西江一地,流民般的廉价劳力不下二三十万,缺吗?”

“既然这三项,并无长处可学。那么,反过来说,南洋印度之棉,极其廉价,中原种棉无利可图,那么圈地种棉的意义何在?”

“若为种粮食卖钱,工商业最兴盛之地,方需大量粮食,然而南洋米、辽东麦,乃至朝鲜米,都比河南的粮食便宜,即便一个价,加上运费那也便宜……那圈地种粮,也无利可图。粮食总得卖出去才是钱。”

“除了粮食、棉花、亚麻等消耗量大的东西外,还有啥东西,能值得大规模圈地以致影响千万人?”

“况且地租本高,又有高利贷压身,又可驱使佃户如农奴,种啥玩意儿能比这个利润更大?”

“若说本朝唯一像圈地运动的地方,也唯独就是淮南草荡。但其三意,也不过得其二而已。淮南圈地,是为了明确产权,将国有的草荡私有化;是为了种棉,利润更高。但也不是为了制造廉价的流民劳力而入城市。”

“所以,圈地三意只得其二,这已经是最像的了。还非得天时地利的苏北草荡荒芜区才可。”

“只要朝廷允许原棉、棉纱、粮食、油料等,源源不断入河南、江汉,则无需担忧圈地事。绝无可能。”

“我也根本不是担心会出现圈地事。圈地,是让原本五户折腾的三百亩地,只余一户做工折腾便是。剩余的滚去做工。本朝的兼并,是让原本属于五户的百亩地,属于一户,其余人皆为佃户,缴纳租子。这些佃户,欲去做工、欲为契约长工去海外垦殖而不得。”

“殿下担心的圈地,担心的是佃户无业而为流民。此事我敢打包票,三十年内,中原绝无可能发生,因为没啥可种的能让获利高过收租子。唯一可能的,或许是种烤烟?但这玩意儿,最多也就靠近铁路的一二个县,顶天了,问题不大。”

“要解决的,还是兼并问题……此事或可解、或不肯解、或不愿解。既如此,那么修路本身,也是有利的。”

“若有灾荒,可赈、可济、可抚、可剿、可输粮、可以工代赈修路挖河。”

“或者,若朝廷真有社稷长久之愿,敛财聚力,集中力量,移民海外。”

“亦或者,相信工商业发展下去,能容下半数人口。一切以工业化为目的,期间安抚百姓,均其田亩,使之少地主之租,足以苟活于转型完成。”

“殿下可知,江南一些地方,怀念前朝洪武时候,说那时候赁官田,四成租,现在有人思念当时,竟怀念为善政、保民之举。”

这里面一些东西,其实就是个很简单的道理。

就像是大顺的土布生命力之顽强,刘钰压根就不觉得国内市场能有多大。究其根源,就是劳动力已经便宜到,哪怕费劲吧啦地把棉花纺成纱线、织成布,整个过程能多买五斤米,都会有人去干,因为要不然这劳动力是空闲的,连五斤米都换不到。

修水利、修路这些工程,如果能给米,这当然是条正途。最起码,路,水利工程,这都是财富,也是在提高生产力。

如果朝廷能花钱,有计划、有目的、有执行力地,把大量的人口迁徙到边疆、海外,那也是提高了生产力、释放每个小农的极限生产力。

在这个时代,实学派里的大部分人,倾向于后者。

因为前者,是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外面的好地方都被人占据了的无奈选择。

大顺的实学派接受的那一套价值观,可以算出来:向外移民所提升的生产力,是巨大的。能种百亩,无地可种,只能种三亩,扔到能种百亩的地方,相当于生产力提升了三十倍。

除了刘钰等少部分人外,实学派的多数人,支持均田的原因很激进。

他们支持均田的原因,是想扔掉地主这个中间商,学英国,搞五一农业税,把农业税税率拉到20%,利用十几亿亩土地,一年拉到一亿两的农业税盈余,把这一亿两的农业税收入花在造船、移民上。

拼上三十年时间,移个上亿人,占满已经确定了大小的地球的那些阳光普照之地,重走一边西周分封殖民的路,中原做周天子,并且利用中原的先发优势发展工业,把“分封垦殖”区,全部变成经济体系内的配套部分。

类朝鲜国之纸、日本之米、爪哇之靛、印度之棉,以管仲之轻重聘币术控之,不得不朝。

但显然,这么搞,大顺必炸,李家多半必死,不死的那一小半可能是李家的其余皇子复辟旧政,武装清君侧。

这就是皇帝担心的“王莽改革”。

而要是不搞,也是多半必死。那就是刘钰之前假哭的宇宙之悲。

这也是皇帝苦恼的“王朝轮回”。

不搞激进改革,守成也不是什么都不做。相反还必须得做一些事。

今日太子大张旗鼓地来找刘钰谈铁路的事,而且还是皇帝让太子来说的,在刘钰看来,皇帝的态度还是很明确的。

皇帝要给太子留遗产,但不会让太子行刘钰的办法,而是希望太子来听听刘钰的看法,将来真要是走不通的时候,或许可以选择另一条路。

(本章完)

第751章 表演战(一)第763章 荷兰灾难年(三)第986章 止步(上)第762章 荷兰灾难年(二)第29章 雪盲第613章 两封信(上)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476章 日本之马尔萨斯第845章 拆房顶和开窗户(七)第1324章 冒犯第1253章 复辟的代价(下)第383章 两全其美第242章 泰兴十六年的变化(中)第1370章 里病外治(六)第345章 画饼第1436章 分歧(二)第831章 海牙惨案(八)第769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中)第1108章 上国心态(二)第249章 暂借第448章 鸡蛋的大头和小头第422章 突入第281章 专业行贿第1219章 大忠臣(上)第795章 南巡意第1496章 终章 九三年(十四)第912章 南洋大开发(七)第668章 分赃大会(五)第309章 无夷可征的征夷大将军第1305章 死与复仇(二六)第1400章 迁徙路(三)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敌对第215章 海军部第1315章 逼着商人赚钱(下)第950章 梦魇第1239章 三战定印度(六)第10章 找茬第1278章 夷丁第790章 新旧利益的冲突(七)第678章 做美梦的皇帝第910章 南洋大开发(五)第454章 半殖民地第498章 天朝边界论第797章 为跑路做准备第732章 窗户和门的区别第18章 归化第269章 俄国需要一位明君第1334章 恐吓出来的费城会议(五)第896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七)第647章 恍然大悟也晚了第1074章 恶龙残影(九)第459章 马关换约二十八条第87章 混乱 曙光第55章 说服第275章 明知故问第133章 可堪大用第369章 我不是谁第1065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九)第371章 反将一军第126章 一言为知己第1047章 大改第899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十)第362章 治标治本二选一第1437章 分歧(三)第514章 汉时黄瓜顺时枪第370章 翻译优先级第132章 新型宗藩关系第401章 战前准备第623章 大顺在欧洲的第一次亮相(四)第805章 从道不从君第933章 觉醒(五)第267章 皇帝的保守第423章 劝说第566章 领海和内海第1315章 逼着商人赚钱(下)第276章 自立之心第1354章 英国的总崩溃(三)第1112章 上国心态(六)第213章 西学东渐来不及了第7章 纷至沓来的麻烦事第112章 绝缨第486章 借势做正统第954章 钓鱼第1409章 土豆和向心力(下)第166章 不知为何而战的强军第1495章 终章 九三年(十三)第214章 另起炉灶办新学第1355章 英国的总崩溃(四)第1418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九)第149章 胆子这么小,还想当军官?第370章 翻译优先级第13章 母多怜幼子第1324章 冒犯第1215章 轮台之思(二)第1281章 死与复仇(二)第98章 十六年后方为人第198章 善后考虑第206章 狠话第986章 止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