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

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

无论怎么讲,此时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仍旧是一个热爱祖国、充满民族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的人。

实际上,历史上直到很多年后,依旧如此。

只不过,这种热爱,往往会遭受到巨大的打击。

用后世的话说,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是那种标准的“我爱英国,可英国不爱我啊”;或者,“我爱这大英国,我怕他亡喽,结果被大英的宋恩子、吴祥子抓去蹲了一年多监狱”的模板。

历史上著名的哈钦森信件事件,站在富兰克林的视角上,是这样的:

哈钦森,是十三州本土出生的人,不是英伦三岛出生的人,他被任命为马萨诸塞州的总督,和富兰克林是很好的朋友。

伴随着北美冲突的日益扩大,哈钦森作为总督,对于北美的反抗颇为不满,在给富兰克林的信上,不止一次地说一些诸如“这群刁民,就该好好镇压”、“凭什么不交税”、“士绅误国”之类的话。

富兰克林在矛盾日益激化的时候,把这批信件给公开了。

其公开的目的,很简单:

皇帝是好的,都是大臣把事办坏了。你们不要整天辱骂乔治三世,你们看看,这哈钦森是咱们自己人、正儿八经的十三州出生的本地人。

这种让咱们交税的事,咱们十三州的人是最积极的,和国王无关。

【侵夺十三州的自由与政治权利的敌人,实际上出自内部,而非国王的主张。】

于是,最搞笑的一场审判就来临了。

十三州的人,认为富兰克林是叛徒、狗贼,他儿子是新泽西总督并且是正统亲英派、支持收税派,现在他又为国王辩护,这不是狗贼是什么?

而英国这边,则认为富兰克林,是在煽动百姓情绪,其心可诛,把这些信这时候公布出来,这是要干涉?难道你不知道哈钦森是英国政府任命的总督吗?他的这些信,会让十三州的百姓想到谁?

同时,富兰克林通过北美邮政长官的身份进入的英国贵族圈子,也对富兰克林嗤之以鼻:一个绅士,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应该把别人的私密信件公开,尤其这个人还是你的好朋友,你这个“工于心计的小人、不配承之为绅士的公开别人私信的道德低劣之人”。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富兰克林想要证明英国并不坏的英国——审判了富兰克林,剥夺了他引以为荣的北美邮政长官的公职,并指责他是“挑唆英美冲突的幕后黑手、波士顿倾茶走私集团的负责人”等等。

富兰克林说,哀莫大于心死,我这么做,是因为我想告诉人民,国王是好的,办坏事的是那些总督,而且往往办的最狠的,恰恰是十三州出生的人,而不是英国派来的。

有这样一个段子。

说是富兰克林在这场审判结束后,走到了总检察长的身边,在总检查长的耳边,说了这么一番话:记住今天的事,我会让你的君主,从一个横跨四海的帝国之主,变成一个困守小岛的小国之君。记住我的话!

最后这个段子真假难知,但这个段子还有后续,就是北美独立战争后的巴黎和会会场上,富兰克林特别找出来那次审判时候穿的衣裳。

但既然此时这件事还未发生,富兰克林还没有挨了他热爱的母国的一巴掌,自然这时候他还是热爱自己的国家,并且富有盎格鲁的民族自豪感的——他曾对北美涌入的德国人、法国人相当不满,认为这种天赐之地不该让这些乡巴佬占据。

至于那批信件公开的意图,倒是也符合富兰克林的一贯主张。

也就是“主权在国王、英美两国议会是平等的两个嫡生儿子”。

这件事,不讲阶级和经济问题,只谈抽象的政治问题,其实在许多年前,也就是老马说的辉格党在1688年联合金融资本寡头们操控朝政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埋下。

很多被积压的矛盾,在上升期,是可以被化解或者继续积压的,也根本构不成问题。

但一旦局势发生了变化、上升期被打断,就肯定要出事。

这里面,辉格党寡头派,在英国这里其实叫“宫廷派”,与“乡村派”对应。

“宫廷派”,或者辉格党寡头集团,为什么现在会激烈地开始争论“主权在议会”?

为什么之前不?

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之前掌控着议会和权力啊,所以他们不必大声疾呼,大声去辩经,去争论主权到底在国王还是在议会。

就像,你已经拿到手的东西,并无争议,你会到处去证明这东西是自己的吗?

只有这东西已经出现争议了,可能要被别人拿走了,所以才要辩经去证明这东西是自己的。

现在,乔治二世估计肯定要完,八十岁的人了拉屎用力过猛,基本活不成了。

王世孙即将继位,而王世孙继承的他爹的“世子党”成员,都他妈的是一群被排挤的、无法进入中枢的的人。

他们传统、保守,而且他们的基本盘,也就是英国的乡绅和土地地主,有非常明显的威权倾向,并且十分倾向于“真正的国王掌权,凌驾议会之上”。

这种情况下,宫廷辉格党掌控着议会;而乡村党、托利党、传统派们,自然倾向国王。

很正常的朝堂政治手段,就和天朝皇帝找太监、罗刹前女皇养德国党对抗枢密院,其实差不多的道理。

富兰克林敏锐地感受到政治的风向,在伦敦的这几年,他感觉到事情正在起变化。

国王派和议会派之间的冲突,肯定会扩大,一旦乔治二世薨了,这种矛盾就会激烈公开化。

对此,富兰克林认为,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甚至,包括中法联军围攻直布罗陀、中法西三国反英同盟的形成,辩证地去看,也可以视作一个“改变此时政治格局的契机、改变十三州身份尴尬的契机”。

因为,要讨论的北美十三州更多的义务问题,形式虽不像,可就权力分配上,也就类似于大明大顺在即将崩了的情况下,讨论“要不要开团练、是否允许地方势力崛起”。

某种程度上,和法国此时正头疼的税收财政大讨论中,很多贵族给国王写信支持清查田亩差不多——放弃部分权限,换取更多税收。

想要一些东西。

就得放弃一些东西。

作为十三州的人,富兰克林自己也明白,现在北美十三州的情况已经相当麻烦。

所以,他希望,通过这一次中法联军围攻直布罗陀、威胁登陆的机会,达成他一直以来的政治诉求。

即,把十三州捏成一个整体,建立一个有统一市场、统一政府的政治实体。

以这个政治实体,做一个和英国平等的政治地位,在一王主权的领导下成立一个英国联邦,英王为天下共主。

而如果能够达成,那么,十三州当然可以为这一次的战争,提供更多的兵员、财政、税收,把可能从加拿大方向进攻的中法联军推回大海。

这,不能靠十三州自己。

还是得靠国王给拿个主意,给个名正言顺的名分。

因为,十三州内部,已经出现了极大的意见分歧。

这里面,就不得不提到能结结实实地扣在大顺身上的几个大黑锅了。

而且,这个大黑锅如此巨大,以至于除了大顺之外,别人还真背不起来。

这个大黑锅的问题,就不能从那些抽象的热爱、情操、情怀、爱国热情等方面来说了,只能从物质基础下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问题上来理解了。

在富兰克林这一次来伦敦解决宾夕法尼亚州到底是“国有土地”还是“私有土地”问题之前。

也就是杜普莱克斯被从印度调回巴黎之后,英法已经在北美开战了。

而在开战之初,富兰克林等人,在纽约州,举办了“奥尔巴尼会议”。

参会的,是各个州的代表,以及六族的易洛魁印第安人代表,开会的目的,其实就很简单:祖国现在正在和法国开战,我们必须团结起来,为祖国而战。

富兰克林主张建立一个各州的联盟,从而变成一个政治实体,和英格兰平起平坐,从而实现一个苏格兰、英格兰、北美十三州的真正伟大的大不列颠。

但是,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遭到了马萨诸塞州的强烈反对。

富兰克林有时候,也对英国颇多微词,但他个人的这种不满,主要还是因为一个大概算是封建王朝军队的共同特征?

杀良冒功,欺压百姓,砍老乡脑袋请军功,抢劫自家百姓的财务等。

【凡是他们经过的村落,都被洗劫一空,许多穷苦家庭因此破产。】

【如果有人敢反抗,还会遭到百般凌辱和虐待,甚至是丧命。】

【这件事让我大为伤心,法国人入侵的时候都没有做过这些残忍的事情……】

【我们自己的军队,甚至连入侵者都不如。】

这种杀良冒功、抢劫自家百姓的事,算是此时这个世界的正常现象。都是王八蛋,没啥好玩意儿。

来奥尔巴尼开会的各州代表,那都是各州的乡绅名望,肯定不可能亲自遭遇这样的事。

虽然说,各州都反对,因为各州都有各自的利益,不想捏在一起。

但是,马萨诸塞州极端反对的原因,既不是因为英军抢劫百姓杀良冒功,也不是单纯因为各州士绅自己的土皇帝利益,而是结结实实地和大顺一些人的操作,有着巨大的关系。

富兰克林这一次来伦敦,除了解决把私有土地的所有权变为国有土地的问题,还有另一个事,就是希望北美能够自己发行纸币,取消1751年伦敦的《货币管制条例》。

这个《货币管制条例》,后世常被视作“英国压迫的象征”,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却语焉不详。

实际上,这个《货币管制条例》在议会发起的原因,是北美一些人,问英国金融资本借债。

借的时候,借的是真金白银。

还的时候,还的是殖民地士绅自己发行的纸币。

如果纸币能买东西,其实倒也没啥,货币嘛,就是个一般等价物而已,不一定非得是金银,能和北美的花生、棉花、谷物、靛草等实物绑定,倒也没啥。

但是,马萨诸塞州发行的纸币,堪比大明宝钞!

几年之内,疯狂贬值到原本币值的4%,也就是100两白银现在只剩4两。

这年月做买卖,是要用金银的啊。英国的金融资本家借给北美奴隶主的钱是真金白银,对面还钱的时候还纸钞,而且还是疯狂贬值的纸钞……

1751年的《货币法令》,起因就是还账问题:我就不还你白银,我就还你纸钞,情况来越来多,最终打官司打到了伦敦议会。

虽然好像原本看来,这不算是个压迫。

但此时,因为大顺的介入,这个法令,实质上还真就是个压迫。

真要论起来,这个大黑锅还真得大顺这边的一部分人背。

马萨诸塞州为啥纸币贬值这么厉害?

因为超发了呗。

为啥要超发?

因为要打仗。

为啥要打仗?

因为刘钰唆使法国卖人参貂皮,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发生在这里的人参战争,马萨诸塞州的商人团体那是相当卖力,想要抢夺法国的“有价值的、不用纺不用织、只要挖草根就能从中国换白银”的殖民地。

但是,因为刘钰掺和,荷兰政变、俄国政变、大顺对东印度公司施压、借船给杜普莱克斯在印度搞事等原因,英国政府用已经占领的法国北美殖民地,换了印度的马德拉斯啊。

本来超发纸钞应对战争,锚定物是人参貂皮未来的收益,结果没了,自然贬值,而且狂贬。

小小的马萨诸塞州,当初在人参战争中,为了扩充兵员、和法国人开战,自己又没那么多的钱,超发了大约70万英镑,也就是210万两白银的纸币。

这他妈要是不贬值,那就真没天理了。

大顺这边要是愿意背大黑锅,那是真的能背起来。

毕竟刘钰是实打实地在荷兰搞了中立政变、也实打实地借给了杜普莱克斯一批战舰还把法国海军教官一并归还,还搞了鸦片案威胁东印度公司……

最终法国北美丢了、印度补,两边换了换。

英国王室,辉格党寡头集团,和东印度公司的关系更亲近,所以眼睛也不眨地卖了马萨诸塞,交换了东印度公司的利益。

应该说,这才导致了马萨诸塞州的纸币狂贬。否则的话,用人参貂皮期货作为锚定,而大顺又是世界上真的能吃人参一年吃百十万两白银的国家,当初要是就把人参产地占了,还真就有可能稳住币值——理论上大明当年的南洋战略不破产,或者能控制走私,或者南洋离得再远个三万里,宝钞锚定香料、且皇家垄断专营,宝钞倒是也能撑几年。

所以,马萨诸塞州对“热爱祖国”这件事,真的是兴趣不大。

之前我们捐钱捐物,组织民兵,去和法国人、印第安人死磕——虽然本质上是为了我们这些大商人、大资本家的利益想要垄断人参贸易,但客观上是不是也算是为祖国出力去干法国人了——战后,你们伦敦反手就把我们给卖了。

哦,这大英,是东印度公司的祖国,是那些辉格党寡头和伦敦金融资本的祖国,和我们可没关系。

谁知道这一次我们再出钱出力北伐,结果转身你们再把我们卖了?

你富兰克林敢保证,这一次伦敦金融资本不能又把我们卖了?在我们帅众北伐的时候,不会被国王在背后又捅一刀?

(本章完)

第1231章 开战(十)第958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四)第699章 身份的转变第1154章 多歧路,今安在(九)第126章 一言为知己第714章 归义军(上)第1332章 恐吓出来的费城会议(三)第1481章 临别告诫(七)第158章 无解的贸易逆差第1506章 终章 九三年(廿四)第1130章 新的天下(中)第729章 最后的平静第282章 放松第1363章 国富论(六)第326章 演戏做全套第1030章 氛围第1043章 新危机(上)第1102章 工业革命(十五)第1373章 里病外治(九)第1315章 逼着商人赚钱(下)第1234章 三战定印度(一)第381章 胪音第179章 无处可抄的体系第1225章 开战(四)第1415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六)第684章 偷梁换柱第902章 英人目睹之怪现状(三)第14章 江湖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决于脑袋第26章 镀金第316章 结善缘第1493章 终章 九三年(十一)第1196章 木牛流马(三)第1368章 里病外治(四)第89章 条约第1027章 割裂(五)第988章 拍马屁(上)第112章 绝缨第1239章 三战定印度(六)第71章 桃子梅子和棒槌第131章 以霸道 兴王道第1328章 有格调的小圈子(下)第318章 润物细无声第988章 拍马屁(上)第201章 七擒七纵亦不惧第189章 虚张声势第963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九)第1226章 开战(五)第1248章 钻石湾屠杀(四)第523章 椰林之城的枪声第386章 黄道婆计划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173章 对日最后一舔第108章 断章取义第679章 北方的最后一件事第621章 大顺在欧洲的第一次亮相(二)第577章 缺文科生的大顺第197章 活路第1507章 终章 九三年(廿五)第1077章 争功(二)第1287章 死与复仇(八)第1047章 大改第184章 备战第1073章 恶龙残影(八)第1515章 终章 九三年(卅三)第1345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五)第1096章 工业革命(九)第25章 前朝旧事今日师第995章 娴熟第133章 可堪大用第1125章 自身定位(上)第1249章 钻石湾屠杀(五)第1435章 分歧(一)第305章 外交无用论第429章 先活下来吧第1420章 事已毕(上)第1262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八)第342章 摸不到的理想国是最美的第692章 从零到一的贬值第787章 新旧利益的冲突(四)第1135章 假装心怀社稷第1422章 事已毕(下)第816章 大事成矣(三)第18章 归化第1309章 死与复仇(三十)第480章 河豚之喻(上)第1317章 人多声音才大第33章 边军第679章 北方的最后一件事第1064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八)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1258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四)第184章 备战第52章 模棱两可第324章 唯一的傻子第1337章 恐吓出来的费城会议(八)第732章 窗户和门的区别第454章 半殖民地第289章 看不到差距第80章 开个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