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0章 “帝”(二)

第1450章 “帝”(二)

小农是大顺的地基。

只要地基不塌,柱子断了可以换、墙石碎了可以涂泥。

而若是地基塌了,整个大厦连同里面的椅子,都会崩解。

平日里地基可以踩在脚下,不如柱子上的蟠龙高雅、亦不如房顶屋檐的勾心斗角、更不如窗棂需要时时擦拭。

但是,地基一动,地动山摇。

这一点,大顺朝廷可谓是一清二楚。因为,大顺李家之前就是从上一个地基的裂缝震荡中爬出来的。

只不过,伴随着小冰期结束、伴随着美洲作物传入、以及北方边疆的逐渐稳定,这个地基已经越来越不稳了。

故而,皇帝也需要时不时填一下地基、修一下地基、整理一下地基。

这,就需要钱、粮、物资。

包括赈济、赎买、退田、减劳役、修黄河、修道路方便运粮等等,这都算是“修复不断破损的地基、多续几年”的操作。

用老马的话讲:在小农经济广泛的农业国、资产阶级还是个残废不足以统治、工人还未有足够的力量登上舞台、手工业者小市民小资产者自己也无甚太强力量、旧贵族实力亦不足的帝国里——皇帝扮演一切阶级的家长似的恩人。但是,他要是不从一个阶级取得些什么,就不能给另一个阶级一些什么。

现在,大顺的这些旧的、新的、最新出现的不同的阶级,都有自己的诉求。

工商业,希望像强有力的政府下像温室中的花卉一样繁荣,他们需求稳定、对外扩张。

以及,如有可能,希望朝廷能够开放内部市场,而不是逼着他们只能在海外干。

既然说,皇帝想要皇帝扮演一切阶级的家长似的恩人。但同时,是不从一个阶级取得些什么,就不能给另一个阶级一些什么。

那么,对于工商业的诉求,皇帝肯定是不能全都满足的。

只能满足一半。

比如稳定、扩张、保护。

但是,对于另一半,比如开放内部市场,放开内部关口税,让更多的商品沿着长江、官道、运河等,冲击那些内地小农,这个皇帝肯定是不会答应的。

尤其是在太子于湖北的激进工商业政策玩砸了之后,更是如此。

于是,这就不免说,“想要扮演一切阶级的家长似的恩人的结果,就是哪个阶级都觉得不满”。

只不过,暂时这种不满,尤其是新兴阶层的不满,还是可以压住的。

压的手段,就是之前的对外扩张,拿下了广袤的殖民地、势力范围、和世界市场。

这也就是,大顺工商业产值能够继续持续增加、而使得这一套东西不至于暂时崩解的原因。

显然,印度、南洋、非洲贸易、欧洲贸易,以及周边的朝鲜、日本等,足够大顺保持一套极高速度的工业发展。

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蒸汽机时代,这一大片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至少能够支撑500万人的非农业的工厂产业人口。

虽然说,这个数量,相对于被皇帝的内外分治手段视之为外的山东、江苏、东北等地的至少七八千万人口而言也不算太多。

但是,这也说明,按照历史经验,尤其是英国作为日不落但还没打鸦片战争前——即不考虑东亚市场——的历史经验。

大顺距离发展到“必须要更多市场”的地步,还有极大的空间。

这个极大的空间,保证大顺每年的工业产值保持一个爆发增长的速度,增长个十几年、二十年,大抵也是没啥问题的。

由此,可知这一套东西的两个限制:贵金属、产业发展速度,至少都在二十年内问题不大。

那么,这就是一个理论上可行的方案。

至于说,大顺朝廷到底有没有能力,保证大量的贵金属可能会在十年之内——包括北美西海岸金银矿和澳洲金矿,毕竟,旧金山之前,肯定有个新金山,而旧金山之所以旧,因为新金山是墨尔本——疯狂涌入国内的前提下,保证物价稳定、货币改革成功、热钱不会往土地上流、大量的货币不会飞到内地去囤地开当铺……

这不是理论问题。

这是能力问题。

能不能做到,那又是另一回事。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险棋。

钱,即便是贵金属,固然说越多越好,但要是短时间内一下子涌入太多,肯定是要出大问题的。

毕竟,钱流进来了,肯定是要花的。

而金矿、银矿、对外贸易的顺差等等,这么多的白银流入,白银肯定是要相对贬值的。

白银相对贬值,手里拿着白银的这些人,便会琢磨着把白银花出去。

而这些手里拿着白银的人,数量又不多。就算他们真的是奢侈到家里做饭的柴火都要雕花、天天去喝花酒、日日点花魁,那也不可能在生活消费上花那么多。

既是生活消费上不能花那么多,明显白银又在贬值,那肯定是要投资的。

而且,不管怎么讲,哪怕说破大天、说的天花烂坠,买地,依旧是此时大顺最保险、回报率最高、避险性最好的投资。

这个,是连秦可卿这样的女流之辈都知道的。

除了买地之外,排于仅次其下的,显然不是办工厂、修水利、改良土地。

仅此其下的……陕西商人之前在四川,已经做出了榜样,开当铺、放高利贷。

再之下,则是投机、囤积、倒卖、炒作。

这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上千年间,会玩这一套的多了去了。前朝的盐政,更是把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玩出了新花样;等到历史上满清搞了票法改革后,那更是出现了“募股买票、囤票不卖盐、卖票赚差价”的操作。

这些东西,压根不用教。

这,就是资本的流动过于自由的问题。

而且,这和人的好坏、道德什么的,没啥关系。纯粹就是市场经济原理、资本自己长腿的问题。

有钱办实业,为了创造新时代,那是高尚。

有钱买地开当铺,那是正常的逐利,谁让这玩意儿利益最高呢。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现实就是这么个现实。

马上就要面临,十年之内,可能涌入大约2000万两黄金、两三亿两白银的“爆发性的货币增加”,这要是操作不好——就大顺现在搞得取消人头税的改革,使得劳役赋税和土地绑定的政策下的土地价格——这些热钱,足够买下整个山东省的耕地总面积。

事情总得辩证地去看。

短时间内涌入大量的贵金属,这是大顺完成货币改革,至少完成银本位的基础。

大顺自己又没得金山、也没有银山,甚至铜之前都得从日本进口否则铜钱发行都成问题、纸币之前的教训太大也不敢直接玩政府信用的宝钞。

没有短时间内可能涌入的大量贵金属,也就没机会完成银本位、或者金银复本位的改革。

这项改革,对于小农,当然是有好处的。

最起码,火耗问题、铜银兑换问题、以及投机商操控银价的问题,都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的。

吸小农血的,又不只是地主、官府,商人靠着手里的白银和掌控汇率,吸的也非常开心。

如果能够完成货币改革,理论上大顺也算是有了自己的央行。

理论上,大顺也有了能制定货币政策的资格。

也算是为大顺迎接新时代,让朝廷多了一只手,可以多出来一种调控的手段。

至于说会不会调、能不能调、调不调的了,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好在,大顺这边的钱,流入的方向是基本单一的。

除了工业品的出口外,剩下的如茶叶、丝绸等,又基本上都在运输比较方便、至少可以稳住粮价的地方。毕竟大顺其实并不缺粮,南洋、东南亚的商品粮自然也可以算作大顺的粮,缺的只是一个高效的物流手段。

但于产茶区、产丝区,基本上还在粮食稳定运输的圈圈之内。

剩下的,如棉布等对外贸易,又基本上不怎么参与内部循环。

棉花来自爪哇、印度、苏北;市场去往南洋、印度、非洲、欧洲,东北、朝鲜、日本。

总的来说,基本上,或许是有可能在不伤及内地小农的情况下,达成沿海两省的工业高速发展的。

当然,这不是水到渠成的。

因为,水到渠成的,应该是大顺兼并加速、地价飙升、流民起义。

而工商业高速发展,恰恰是逆水行舟,是反水到渠成的。

这就需要封建统治者,拥有极高的手腕。

当然,这也包括对殖民地、势力范围的更加残酷的压榨。

反正,总得瓦解掉旧的小农经济、要用上千万男耕女织的家庭来作为献祭,让工商业发展起来。

不是献祭自己家的。

就得献祭别人家的。

小农经济为主、工商业又要发展,基本上肯定会出现那种“波拿巴主义”。

而波拿巴主义,又必然容易滑向对外扩张。

鉴于工商业继续发展,肯定要继续要市场。

在不考虑大顺发生彻底变革、大流血、大动乱、最终触及所有制的大变动之下。

要么放开内部市场,让先发地区“殖民”后发地区。

要么,对外扩张,按照资本主义的意愿,去改造日本、印度、朝鲜、南洋等地。

即便说,“殖民”加了引号,但在这个时代,亦即手工业和工业时代的转型期,殖民不只是“商品倾销、瓦解小农经济”——这是半殖民地。

而真正的殖民地,则是会直接陷入老马说的“手工业时代的商业霸权,商业霸权带来的劫夺制”。

半殖民地,主要是倾销下商品。

殖民地,是要买地、深入到农村去放高利贷、金融投机、把持物价、操控价格、金融劫夺的。

大顺现在这个情况,也确实适合走波拿巴主义。

毕竟,中央集权没有崩,大顺有一套完整的、虽然不怎么强力的、但是零件倒是基本全的国家机器。

波拿巴主义那也不是哪个阿猫阿狗都能玩的,没有一套齐全的国家机器,肯定是玩不动的。

波拿巴主义在法国,也不是天降猛男就言出法随的。

也是从路易十四开始的旧制度集权、再到法革、雅各宾土改、拿皇加强集权,一点点积累到了拿三时候,才可以搞这么一套。

而鉴于大顺的农民,实质上,其处境,像的并不是法革之前的法国农民、反倒是更像是拿三时候的法国农民。

同时,本身小农就是大顺王朝的地基,而新时代的发展又促使皇帝不得不发展工商业,这也就使得大顺具备了良好的搞这一套的基础。

皇帝自然不可能以读经书的形式,知道什么叫波拿巴。毕竟哪怕拿一,也得再过两年才出生。

但是,不知道名字,不代表不会按照这个思路走。

终究,能选的路,真不多。

退又没法退、静又不能静、进又不好进,不这么选也实在没路。

好在趁着当年皇帝还壮年、刘钰也没老,先打赢了下南洋和印度一战。大抵,大顺这边就算太子水平太次,估摸着也不至于打出来个色当会战那样的水平,一波把大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都送了。

只要不送,理论上,大顺还是可以在保证内地小农暂不崩溃而出现大混乱的前提下,留下个三五百万人的工业人口。至少,达到1840年英国的工业人口数量和工业产值。

(本章完)

第628章 感性理性都不想敌对第393章 一人可当两万兵第602章 帝国末期都这样第215章 海军部第673章 不神圣的神圣同盟第1364章 国富论(七)第1056章 不可能名正言顺第17章 缩头王八生了个横行螃蟹第850章 误解第1419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十)第396章 权轻而言重第1034章 修补者的绝望(中)第668章 分赃大会(五)第339章 取义第307章 双喜临门第102章 见人说人话第744章 巴达维亚新政(五)第631章 被坑的瑞典人第450章 放低姿态,麻痹对手第1150章 多歧路,今安在(五)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1434章 “太空歌剧”第1144章 最后的布置(五)第776章 东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第82章 卖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1048章 上了贼船第219章 假装君臣共治第1025章 割裂(三)第589章 面子里子第1303章 死与复仇(二四)第1124章 乡约村社(五)第1234章 三战定印度(一)第963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九)第762章 荷兰灾难年(二)第899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十)第152章 入倭第849章 威望(下)第737章 机遇(下)第492章 安天下 乱世界第24章 奇怪的圣旨第967章 转正第1325章 破灭的第一版山巅第929章 觉醒(一)第969章 旧怨第64章 笑与悲第33章 边军第334章 鸡肋的军港第735章 咱们(下)第410章 白马是马第684章 偷梁换柱第677章 科学院(下)第967章 转正第1482章 临别告诫(八)第1065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九)第1313章 逼着商人赚钱(上)第614章 两封信(下)第1034章 修补者的绝望(中)第682章 打印第64章 笑与悲第1206章 太子难当(下)第367章 平平无奇第1226章 开战(五)第937章 老走私贩子的见识第1451章 “帝”(三)第244章 拱火之书第36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209章 变脸第739章 恩不能久第1370章 里病外治(六)第137章 泽被后世的遗产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远第562章 启蒙工具人(中)第711章 悄然改变的心态第373章 强盗逻辑第207章 西域不过小事第967章 转正第707章 海战(五)第712章 反击第1415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六)第333章 礼部谈利 军方谈礼第569章 金钱操控舆论第1217章 轮台之思(四)第58章 学习?学个屁!第728章 好骗与不好骗第387章 意外之请第654章 你只是枚棋子(七)第1506章 终章 九三年(廿四)第248章 锁链第1374章 凡尔赛和约(一)第337章 见过第1489章 终章 九三年(七)第1020章 心慈手软第722章 墙头草(上)第561章 启蒙工具人(上)第249章 暂借第1419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十)第1505章 终章 九三年(廿三)第500章 谁也不是普遍真理第361章 不担责任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