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旧相识

第351章 旧相识

总算是稍微消解了一下史世用的情绪,刘钰心道大时代之下,谁又能幸免呢?

故而这骑射马槊将来用不上了,科举所学今后又有多少能用得上呢?这样的感叹,只求有几人知其心声,把原本用在科举八股上的心思,用在实学上。

史世用虽然在自己的事上微微释怀,可是在对日政策上,依旧不能理解刘钰为什么非要保留一个完整的幕府。

以他所知,刘钰绝对不是那种迂古不化之辈。也知道刘钰在土佐所宣传的“仁义”都有目的,可他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刘钰。

“鹰娑伯,倭国的事,自有你们这样的朝廷重臣做主,可我在江户的时候,曾听说过这么一件事。”

“倭人有大儒名为山崎暗斋者,其弟子问他:若唐国以孔子为大将、以孟子为副将,率万骑来攻我邦。则我等学孔孟之道之徒,如何为之?”

“山崎暗斋回道:若不幸逢此厄,则吾党身披坚手执锐,一战而擒孔孟,以报国恩。”

“我朝开国时候,尚有我朝是否为贼、东虏是否为明复仇之辩。可倭国读书人的态度却大抵如此,便是孔孟亲至,亦要披坚执锐而擒之。”

“那日在土佐,那些倭人亦说什么宁为比干、不做微子启之说。大人的决断,我不细知,只是觉得还是多提醒一句。”

刘钰点点头,面色却不凝重,笑道:“史兄多虑了。萨尔浒之前,人人都是华夷不两立,你去京城问一个,保准没一个说蛮夷亦可为中原之主的,各个忠臣。萨尔浒后,那又不同。”

“再说了,倭人自己都没搞清楚呢。那幕府到底不过是曹贼,曹贼尚不能除,谈什么报国恩?倭国的事,日后还有的乱呢,这才哪到哪?”

“你不会以为我是那种要纯以德政教化的人吧?史兄这是侮辱我啊。”

史世用哈哈大笑,心道我就算相信你将来会造反,也不相信你是那种纯以德政教化的人。事我已经说了,论见识我着实不如你,那便不用问了。

之后无话,船队过了和歌山的潮岬,延顺着黑潮,不几日便从伊豆大岛以北穿过,在伊豆的一处河流入海处暂停了一下,躲避了一阵风雨。

一场大雨,群山的形象分不出远近,都染成一片白,前面的小河眼见得混浊了,变成黄色,轰轰作响。

刘钰将自己书写好的信,交到了两个被抓到船上的土佐藩家臣手中,让他们下了船。

“此地距离江户已经不远了,你们两个这就去江户吧。想说什么,随你们的便。只是这封信是给幕府将军的,我也算是和他有过数面之缘,只要提我的名字,他便知晓。”

“我的舰队会在这里歇息三日,你若骑乘快马,一日当可抵江户。告诉尔邦将军,我的舰队要往浦贺,若他有意要御敌于海岸之外,我给他两天时间纠结水军,与我会战于浦贺。”

“若嫌两天不够,只管再多给他些时间,我自等着便是。”

“若无水军决战的心思,可叫人速速给我回信,不要拖延。至于条件,我都写在信上了。”

放两人上了岸,交还了他们的佩刀,目送两人离开后,舰队休息了一天,第二日便起航前往江户湾。

他也没急着进入可以直达江户的海湾,而是在海上漂了一日,叫人记录潮时、海流、每日的风向变化,以确保进得去也出的来。

在江户湾的两个半岛形成的湾口间徘徊了一阵,观望着这里的地形。

当年英国人三浦按针建议英国人把商馆放在这,这儿附近还是三浦按针的封地,可是英国那边并未同意。

后世来看,这里地势险要,扼住了进出江户的咽喉,后世名横须贺。

然而就三浦按针的那个年代,就算把商馆放在这也没用,英国没什么可以给日本提供的紧俏货,被荷兰排挤,早晚要退出。

考察了一下,觉得若是日后能在这里租借一块地,往来贸易,说不定幕府还真有可能同意。

幕府直接掌控贸易,总比被鹿儿岛等那些外样大名自己贸易搞走私要强。可这里距离江户又实在太近,这还是要看陆军的大哥们在九州岛打的怎么样,若能打疼,便有希望。

海军能做的事实在不多,日本锁国之后,禁止五百石以上的船,按照一百五十公斤一石来算,也就是最多允许七八十吨的船。

威海的海军,假想敌连荷兰都不是,而是将来在印度的英国舰队,这才不惜用技术换法式战列舰,可从没有把日本放在心上。

直到看到岸上开始有武士往岸边集结,看来幕府那边终于得到消息了。

确定了军官们已经大体掌握了江户湾的海潮和水流情况,刘钰终于下令,将舰队开入了江户湾。

…………

江户城。

德川吉宗看着刘钰的信,还未细读,只是看了眼开头,便木然无语,胸闷若窒。

昔年江户一见的场景历历在目,刘钰作为第一个前往江户“参觐”的唐国人,又几乎影响了他的种种改革,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记得不深刻?

“狡兔三窟”的话,言犹在耳,可现在在这封信面前,一切都不过是谎言。

不只是刘钰,还有那个当初在江户教授骑射的史世用,都是谎言。

当初史世用来到江户,德川吉宗对史世用并无任何的怀疑。骑与射自然有用,唐人若为间谍,怎么可能会蠢到把真本事都拿出来?

也正是史世用,使得后续的诸多事件串联在了一起。

战马、角弓、药材、铠甲、情报、兵书……这些寻常人拿不到的货,就像唐人不可能出口的“武士”一样,被刘钰源源不断地送到长崎,换了一张又一张的贸易信牌。

而刘钰来江户那一次,更是用狡兔三窟、只要有钱处处是窟的理由,让德川吉宗失去了最后一点怀疑。

因为长崎本来就有贸易,刘钰也只要贸易,哪怕就算刘钰是唐人天子派出的,那也没什么。

自那之后,长崎的唐人贸易,完全被刘钰垄断了。荷兰人给的风说书,也难知道大顺具体的情况。

现在出了事,也可想到,大顺海商给的风说书,实在没必要看了,肯定全是假话。

事实上,在这件事之前的几天,德川吉宗还怀念过刘钰,认为天朝果然大国,人杰地灵,竟有这样的人物。

不管怎么说,他施行的种种改革,都和刘钰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算没有这件事,他还是会时不时想起那个曾经来到江户的唐人。

有才而无德,这是当初德川吉宗听刘钰“狡兔三窟、有钱处处皆为窟”的说法之后给出的评价。

有才,是真的有才。无德,是真的无德。

享保十六年的大灾,受灾者数以百万计。是刘钰送来了番薯种植备荒的技术,使得德川吉宗的统治稳固了许多。

当时他都准备要应对可能的一揆了,这些地瓜使得百姓总算有了一条活路,比起整日吃萝卜,竟算是生活有所进步。

长崎走私稻米,那倒没什么,数量毕竟不太多。可是长崎作为幕府特殊的直辖地,也是当年灾荒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那些走私到长崎的大米也的确保证了长崎的稳定。

随后的铸币改革,也是刘钰送来了关于“通货紧缩”之类的分析,使得这一次改铸十分成功,不但稳定了市场,还提高了米价——禄米制下,谷贱不止伤农,还伤那些武士,作为幕府将军心里很清楚谁才是帮着自己统治的基本盘。 Wωω •Tтká n •c o

不但提高了米价,还借助这一次成功的改铸,使得幕府征收了大量的铸币税,存金银数以百万。

原本一直窘迫的财政局面得以缓解,至少数十年内不会重回以放弃参觐交代换大名贡米的地步了。

再之后的鹰狩令恢复,史世用的天朝射术,也使得武士的技艺有所增进,学会了唐人的一些传统射法和一些特殊骑术。加之刘钰走私过来的一些战马,使得幕府手里真的有了几匹真正的好马。

扶持朱子学,刘钰也是全力支持,搜集了大量的书籍送来。

德川吉宗觉得自己的改革如此顺利,那个叫刘钰的唐人实在是帮了大忙,不说心存感激,也时不时会想起。

可这一切……都不一样了。

山内家的两个家臣来到江户,说了土佐发生的事,整个幕府震惊了。

他们不惊讶于唐人因为琉球的事来问罪,既然敢做,就早就料到有一天唐人可能会干涉。

这一点他们心里有数,纸里包不住火。萨摩藩能欺骗天朝大国一百三十余年,从万历年骗到新朝泰兴年,这已经是意料之外了。

在刘钰之前的长崎贸易中,不管是荷兰的风说书,还是唐人风说书,都诉说过大顺海防的情况、军舰的情况,似乎也就比幕府这边略强一点,却也就那么回事。

当时便想着,就算打,难不成唐人还真能打到琉球去?况且有蒙元殷鉴,估计唐人也实在不敢渡海来攻。

然而,山内氏的两个家臣说了一下土佐的事后,这就完全超出了所有的预料。

仁义?

替天行道?

这是要干什么?

哪怕这唐人去打鹿儿岛,这都可以理解,甚至直接来江户,也可以理解。问题是跑到土佐搞仁义,这实在难以理解。

图什么?

德川吉宗放下了手中的信,却不准其余人看,哪怕是身边的人也不得看。

“唐人刘钰到底带了多少人?军舰虽大,却不能陆地行舟。你只说他登陆的人有多少?”

“五百至多。”

有幕府重臣要出言斥责,区区五百之数就不能胜?然而德川吉宗提前制止了可能的斥责,让烦躁的心情渐渐冷静下来。

山内氏的家臣便把土佐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大舰皆南蛮样式,关船尚未靠近,万炮齐发,便糜烂为齑粉。唐人登浦戸旧城,我等围攻,死伤数百。遂退入高知城固守。”

“唐人秋毫无犯,张榜安民,竖仁义大旗,蛊惑百姓。百姓皆和贼也,附和唐人,于西北角为唐人担土拉炮。高知不能守,便以智计取之,骗唐人离开土佐。”

德川吉宗听完,深深地叹了口气。

五百人纵横土佐,不足为惧。

十数日间,使得百姓皆为和贼、赢粮景从斩木为兵,此诚可惧也。

再联想到史世用、刘钰都是间谍,只怕早就存了攻日的心思,彼知我而我不知彼,又能联络百姓做和贼带路,兼有坚船利炮……实不可与之争锋。

败,是必然的了。

只是,唐国会要求什么样的条件?

是叫岛津氏自杀谢罪?

还是……更屈辱的质子、朝贡?

至于仁义,德川吉宗却还没傻到那种地步,并未考虑。那是骗老百姓的。

他以为的屈辱,最多也就是到朝贡那一步,于是再度展开了刘钰的信,继续往下读。

(本章完)

第120章 语不惊人死不休第875章 留人诛心第947章 欧洲贸易区(上)第842章 拆房顶和开窗户(四)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调过低第1304章 死与复仇(二五)第99章 酒醉多言第1123章 乡约村社(四)第1253章 复辟的代价(下)第1228章 开战(七)第1127章 自身定位(下)第676章 科学院(中)第905章 罗马和迦太基第492章 安天下 乱世界第1496章 终章 九三年(十四)第834章 同病相怜第175章 狡兔三窟第1260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六)第498章 天朝边界论第1366章 里病外治(二)第1075章 恶龙残影(十)第427章 日本兴废,在此一举第532章 巴达维亚“苏丹”的理解能力第1389章 凡尔赛和约(十六)第36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285章 黄淮患第1514章 终章 九三年(卅二)第524章 怀疑对象第619章 越简单 越有效第766章 荷兰灾难年(六)第1068章 恶龙残影(三)第732章 窗户和门的区别第968章 盐改的第二封奏疏第1206章 太子难当(下)第1243章 三战定印度(十)第1064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八)第317章 琉球啊琉球第349章 死国矣第1284章 死与复仇(五)第662章 废丞相 设内阁第456章 你想尝胆,却没人演夫差第763章 荷兰灾难年(三)第873章 “不正当”竞争(五)第379章 四宗罪第969章 旧怨第1265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十一)第310章 先装嫩后装孙子第847章 双赢(下)第153章 锁国第280章 隐忍胜于现在就反抗第1028章 割裂(六)第1086章 破立之困(三)第1135章 假装心怀社稷第1047章 大改第845章 拆房顶和开窗户(七)第717章 臀与脑第756章 表演战(六)第569章 金钱操控舆论第1480章 临别告诫(六)第1221章 大忠臣(下)第901章 英人目睹之怪现状(二)第1057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一)第930章 觉醒(二)第110章 疯子炸粪坑的爆竹第952章 交出主动权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兰西(上)第402章 这还得了?第1418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九)第459章 马关换约二十八条第234章 打小抄第795章 南巡意第386章 黄道婆计划第1482章 临别告诫(八)第872章 “不正当”竞争(四)第1141章 最后的布置(二)第1176章 启蒙跃进年(中)第897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八)第281章 专业行贿第648章 你只是枚棋子(一)第1120章 乡约村社(一)第1484章 终章 九三年(二)第377章 最后一次外交(下)第199章 报捷第500章 谁也不是普遍真理第812章 火中取栗第1348章 三角贸易(上)第629章 西进南下,互为信任第213章 西学东渐来不及了第889章 东学西渐的诡异产物(下)第194章 卸力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第1252章 复辟的代价(中)第40章 野心第693章 宗教外交第1509章 终章 九三年(廿七)第1363章 国富论(六)第1048章 上了贼船第909章 南洋大开发(四)第774章 被盟友坑的法兰西(下)第234章 打小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