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找出路

第414章 找出路

京城那边的消息,回的很快。

枢密院的命令很简单,许可。

不过考虑到陆海军的协同,登陆作战之后的主将名义上是李欗,参谋将军是当初跟随刘钰征准噶尔就做参谋长的吴芳瑞。要求要先打打小滨城看看情况,如果三日之内能够攻克,后续可行;若不能克,只攻下小滨即可。

与枢密院的简单命令相对的,是皇帝给李欗的一封家信。天子无家事,一封信不可能只是简单的家信。

信很长,李欗看的心里美滋滋,津津有味。

除了慰问了一下儿子在威海的生活之外,便是赞了一下李欗能够做出这样的决断。

信上还追思了一下大顺开国的历程,只说崇祯五年,三十六营攻怀庆,而怀庆有前明之郑王,无人敢担“失陷藩王”之罪。是以从那之后,义军可以牵着前明军的鼻子走。

如今的石见银山、僭洛阳之倭王,无一不是当初开国“攻藩王而调动敌军”的套路。

皇帝赞许了李欗这几日读了一些兵法,深感欣慰。

又说当日敌强我弱,或无心插柳;而今我强敌弱,仍用此计,上上之谋。

看上去都是在夸李欗,实际上皇帝和枢密院这边也是话里有话。

这件事如果能做成,看上去当真是不世之功。

虽然那句话讲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真正的功劳在于情报、造舰、后勤准备和训练海军,但寻常人看不到,反倒是若能攻下倭人王城,这功劳是可以上后世小说的。

所以这件大功,最好还是李欗去拿。

前线的情况瞬息万变,枢密院和皇帝都认为优势很大,所以又希望登陆之后不要冒进,以免出事。

所以前面先是“思厥先祖父披荆斩棘”的开国往事,又点了点“失陷藩王”之罪。

如此,李欗若能胆大一些,跟着登陆,做参谋长的吴芳瑞就会更慎重一些。

如果没有李欗,这群军官们立功心切,可能有五成把握就敢干,甚至可能三四成把握就敢干。

现在李欗跟着,这群军官不说束手束脚,也要担心李欗出事,所以可能要七成甚至八成把握,才敢干。

皇帝内心考虑过,吴芳瑞是刘钰带起来的,刘钰打仗在皇帝看来,常人看来有些冒进弄险。

此时的参谋和之前的参谋,肯定不同,但皇帝也不免想到了历史上那个最适合当参谋、但当主将却一塌糊涂的马谡。

虽亲自召见过,对答如流,但皇帝心里还是有点……主要是担心他跟着刘钰太久,打法过于冒进又未必真有刘钰的本事、好容易出来领兵又急于证明自己更是敢干票大的,所以把李欗扔过去,这便可以压一压那些军官的赌博心态。

既可以让李欗借机在海军中赚取威望,又能压一压军中冒进的心态,可谓一举两得。

李欗看到这,也是明白了。

自己这一次肯定是要亲临前线了,皇帝不想让别人拿到这个惊天动地的功劳,否则不好处理。

再往后看看,信上赞许了李欗、隐晦地告诉李欗应该上前线以收军心后,又捎带着提了一句。

说海军诸将能够绝对服从朝廷指令,可见鹰娑伯治军之严,真有制之军也。诸将心有朝廷,可堪嘉奖。

而海军又能在前线根据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又先报枢密院,可见李欗明白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到底是何意,这其中的尺度把握的很好。

皇帝远在京城,却也知道这种计谋可能是李欗想出来的,但递上去的详细的作战计划,绝对不是李欗搞出来的。

所以这既是希望李欗能够用最快的速度在海军内建立威望。

看过信之后的李欗,只觉浑身充满了干劲儿,就像是一头被主人摸了摸头的小狗。

计议已定,威海这边也很快就忙碌起来。

除了留下那艘笨重的战列舰和两艘巡航舰保证京畿海面的安全外,其余舰船都要在不久之后前往釜山前线,包括李欗自己。

修船的工匠、损耗的木料、绳索、船帆等,都要在釜山的港口炮台大致修好之后,一并运抵。

只不过皇帝以为,海军这边只是“临机决断”,实际上却是海军内部在推着朝廷做决定,只不过因为枢密院里有个一手把海军建起来、一眼看透了海军心思的刘钰,把这件事抹平遮掩了过去而已。

实际上,枢密院的命令还没到威海,在外面的海军已经开始自发地位这件大事做准备了。

要调往北海道的三艘军舰正在釜山做最后的修整,所有水手都在船上,弹药补齐完备,只要枢密院的命令一到,五分钟内即可扬帆。

在北海道福山城驻扎的杜锋,也早在枢密院的命令到达威海之前,就开始了他骚扰倭国东北调动兵力的准备。

集结了机动能力最强的陆战队,在支援他的三艘军舰抵达之前,先去攻打了一下仙台藩在靠北的一些町镇,随后直插弘前藩的弘前城。

不到十万石石高的弘前城根本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和弘前藩的藩兵小打了一场,以告诉日本的诸侯们,大顺军的野战能力很强,赶紧抓紧时间来海峡南边对峙,把兵力调动起来。

弘前藩外的战场上,陆战队正在打扫战场。

层叠的死尸之下,年还不到三十的弘前藩武士乳井建富正在人堆里装死。

此时他还不叫那个稍微更出名一点的名字乳井贡,因为这个“贡”字,是他解决了耐寒稻在弘前推广、改革财政政策之后被藩主赐予的名字。

这个名字,明治时代的日本小学生应该会很熟悉,他编写过《珠算初学》,百五十年后日本普及小学教育的时候,用的就是他在这个时代编写的课本。

他并不是个胆小的人,只是刚刚的战斗,大顺军的野战炮和开花弹打的太准,弘前藩的武士根本没有反击的机会,甚至刚刚集结完成就被火炮轰散,看到这近乎绝望的战场,乳井建富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要去亲眼看看大顺,看看大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能力,靠的到底是什么才变得如此强大到不可对抗。

这不是一时的叛逆,而是一直以来存在他心头的疑惑。

几年前,松前半岛的火山爆发,烟尘遮天,随后便是一场洪水,饥馑遍地,饿殍遍野。

那时候还在学朱子学的乳井建富,第一次对朱子学产生了怀疑。

治民之前,先修己身。

而乳井建富看着遍地的饥民,心里疑惑道:“如若等待身修,则目前之饥民如何是好?”

圣人之学,能否解决百姓吃饭的问题?能否解决水稻很难在弘前种植的难题?

后来拜访老农,发现老农用浑浊的、富含火山灰的浊水浇灌土地,他若有所悟。

认为人身如水,修身之后,若如清水。而清水,只有在人喝的时候,才有用。

而浊水,若不是为了喝,而是浇灌土地,浊水反倒比清水有用。

既如此,这圣人之学,应立足于“用”,而非只是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修身可用。

稼穑工商,利民可用。

圣人之学,在之“用”字。

他自以为自己是“王阳明悟道”,去问了问朱子学大师,结果被人一顿臭骂;又去问了问古儒学的大师,结果也是被一顿臭骂。

可能他悟出来的道理是对的,但这绝对不是儒家的道理,完全就是一个粗读了一点四书五经、没有领会儒家真正思想的年轻人,自已瞎琢磨的曲解圣人之言。

功、利,沾上这两个字,就和儒家一点都不沾边了。

就像是经,可以解出来不同的学派,但牛顿终其一生也不敢反对“三位一体”,以至于死后许多年才悄悄把他对三位一体的神学疑惑拿出来。

乳井建富的想法,完全成了异教了,即便是号称要用实学的古儒一派,也在理论上痛斥乳井建富,根本就不是儒生。

所以在大顺的陆战队突袭弘前城的战斗中,看着炮弹在他们头顶准确地爆炸,像是用了妖法一般,许多人惊呼有鬼,可乳井建富知道,这……只是一种学问。

他知道,唐国是天朝,是真正的仁义之国,是儒学圣地。

他想知道,天朝的儒学,是怎么解决修身和功利的矛盾的。

既是解答自己的疑惑,也是为救日本寻找一条道路,在他看来,朱子学并不能解决怎么抵挡唐国大炮的难题,也不能解决水稻在这里减产的难题,更不能解决弘前藩财政困难的难题。

或许,大顺军会刺死他;或许,他根本没有机会去见识见识;亦或许自己就算学成偷偷跑回,也会背一个背叛装死的名声。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

“夫常者,积变而显;变者,积微而通。故常亦变也,变亦为常,常变本非云两。”

时代,始终在变化。

不应该死板地去“在行为上效仿先王孔孟”,而是要把“孔孟先王的对治世的理想,作为追求的对象”。

孔孟那时候的行为,是为了治世。

但时代变了,即便孔孟复生,在这个时代,治世的理想不会变,但行为和做法一定和以前不一样。

“贵已逝孔孟之所行,于国家无任何益处;贵已逝孔孟之所求,方为真士”。

于是他选择了装死,在装死之前,用死去同伴的血,在撕下的白布上写了几个汉字。

他要去解决自己的疑惑,将来救一救已经病入膏肓的日本,哪怕身背什么骂名。

身着青衫的陆战队拿着刺刀补刀到他身前的时候,乳井建富猛然跃起,在大顺军开枪之前,展开了那条白布。

“恨不为华夏人,心慕之,奈何锁国不能至。请降。”

(本章完)

第900章 英人目睹之怪现状(一)第1251章 复辟的代价(上)第823章 大事成矣(十)第821章 大事成矣(八)第904章 英人目睹之怪现状(五)第1391章 凡尔赛和约(十八)第976章 猜疑链(中)第1510章 终章 九三年(廿八)第23章 扎心的话第664章 分赃大会(一)第1259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五)第242章 泰兴十六年的变化(中)第922章 归来第1466章 最后的闹剧(十三)第520章 科班与草莽第684章 偷梁换柱第472章 百思不得其解(中)第199章 报捷第394章 军费第872章 “不正当”竞争(四)第153章 锁国第753章 表演战(三)第210章 航海条例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1008章 这就叫斗争第228章 尝试外交第1177章 启蒙跃进年(下)第167章 论迹第1245章 钻石湾屠杀(一)第511章 依旧还是收租的模式第71章 桃子梅子和棒槌第1306章 死与复仇(二七)第817章 大事成矣(四)第76章 恍然第126章 一言为知己第500章 谁也不是普遍真理第961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七)第1087章 破立之困(四)第81章 麻杆打狼两头怕第343章 绝户计第675章 科学院(上)第260章 委婉拒绝第940章 自觉(二)第1388章 凡尔赛和约(十五)第1493章 终章 九三年(十一)第908章 南洋大开发(三)第66章 认可第508章 求仁得仁第1042章 国运(下)第130章 暴论第1144章 最后的布置(五)第697章 不管而管 不治而治(下)第597章 下西洋第425章 掩耳盗铃的新境界第718章 下南洋到底为了啥(上)第559章 一战前夜 命运的交汇第744章 巴达维亚新政(五)第1507章 终章 九三年(廿五)第459章 马关换约二十八条第1427章 必死之局(下)第5章 落后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53章 选择第1350章 三角贸易(下)第211章 撬动的杠杆第391章 科学的困境第1211章 全是好处,没有坏处(下)第1217章 轮台之思(四)第816章 大事成矣(三)第1507章 终章 九三年(廿五)第82章 卖第475章 守土官长第543章 萌芽?萌个屁第84章 请别死第1374章 凡尔赛和约(一)第1447章 三山合一(中)第112章 绝缨第732章 窗户和门的区别第87章 混乱 曙光第225章 暂设的机构第1501章 终章 九三年(十九)第1099章 工业革命(十二)第78章 以商控蒙第350章 物伤其类第375章 可笑狂言第1407章 迁徙路(十)第435章 心情起落如潮第1010章 另一种表达第315章 不做德女第258章 陆军换海军第671章 伐韩?伐蜀?(中)第24章 奇怪的圣旨第724章 墙头草(下)第791章 新矛盾(上)第1197章 木牛流马(四)第83章 转机!俄国背锅侠来了第1030章 氛围第206章 狠话第1213章 统一市场与地方利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