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依旧还是收租的模式

第511章 依旧还是收租的模式

“朝廷终究不是商人,有些事,朝廷出面官办,未必办得好。”

“反过来也一样。君子求义、小人求利,有人求名、有人求财。你们站在商人的角度去看,觉得这么赚钱朝廷按理一定会官办。可朝廷考虑问题,又怎么能只考虑钱呢?”

这样一说,富商们也觉得好像有些道理。

朝廷毕竟不是商人,不能总琢磨着赚钱。本朝也多少有点天下之财理天下的意味,虽然只有那么一点点,怎么也没有封建藩王以天下财使劲儿养活自己子嗣。

对朝廷而言,有些地方少花一文钱,将来就得多赔十万百万。比如赈灾、修河堤。

有些地方,则是就算赚不到的钱,甚至赔钱,实际上长远来看倒也是转了。比如移民、实边。

而且官办的手段,前朝的景德镇磁窑就闹出过大乱子。再者大顺也没有了匠户籍,使得朝廷手里并没有一支官办的工商业力量。加上这个时代的官办,很容易出问题。

之前朝廷缺铸钱的铜,云南的铜矿没有大开发、运铜的道路没有修好之前,也组织过“朝廷出钱、商人出力”的模式,由朝廷拿一部分钱给商人,让商人去长崎贸易,毕竟日本那边一直拒绝和大顺官方的贸易接触,朝廷琢磨着把钱给商人去办,还能省点商人要赚的利润。

结果可想而知。

自那之后,朝廷也明白了,有些事想的挺好、看起来很好,但真正做起来,结果却和预想的完全不一样。

大顺做不到、也没能力重复宋时的官营经济管控程度。

想到这一点,这些商人们心里更多信了一分。注意力也就再度集中到了卷轴上的种种开发计划和收益回报中去了。

刘钰知道英国那边南海泡沫炸了之后,百余年时间都不准再搞类似的股份制公司,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大顺这边更是要小心一些,本来就是新玩意,朝廷上下还有不少人持谨慎、怀疑的态度。这要是万一出了事,闹出大规模的金融事件或者群体事件,英国都能封禁股份制百年,大顺这边怕是会直接把根都挖了。

故而这里面的“大饼”,大部分还是真的。

全盘把“PPT”展示完毕后,商人们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

“要我说,鲸侯说的没错。这里面的利,着实不小。前期也不会赔钱,只靠那些鱼虾水产,卖到倭国,三五年也就回本了。日后便都是利了。”

“是啊,前些日子,我看了本介绍倭国的书。据说倭王信佛,还下过什么活物怜悯令,不准吃肉。这就跟和尚似的,肉不准吃,这豆腐吃的便多。俵物咸鱼之类,倭人是要买不少的。倭国金银又多,确实前期也能赚到。”

有的商人是平日里闲着没事,读了读关于倭国的书册。有的则是听到要开发虾夷的消息后,临时抱佛脚读的。

不管是什么时候读的,读了就比没读要强。

讨论了一阵,也都觉得应该没啥问题,便又商量起来具体的细节来。

整个计划是个类似于倍数增长的移民开发计划,因为之前就在那赖着不走了几百人,也算是有了一些基础。加之这一次出兵的,杜锋讹诈、抢劫仙台船得来的大批粮食,也都堆积在了虾夷,粮食也不缺。

折价卖给商人,也不用怕商人再倒手卖掉,毕竟日本这边的粮食贸易没有刘钰牵线做不成,而运回京城售卖只怕要赔死。

靠之前打下的基础,第一批暂定计划移民三千人,其中包括五百多的渔民。

这些人要在第一年把房子盖出来,垦殖一部分土地保证足够的衣食。只要为公司干满十五年,就可以分到20亩熟田,以及80亩的荒田,再加上一些农具种子之类,基本就算是契约奴工了,一次性把自己今后十五年的劳动力售卖出去,赌一个在原籍想都不敢想的百亩地一头牛的未来。

日后就按照十取三的地租缴纳,比大顺官田的亩税要高,但比地主收租的佃租要低。

从第二年开始,就要逐步增加人手,在三五年后保证每年大约七八千到一万的移民数量。

确保二十年内,在虾夷拥有十万以上的中原移民。

整体来看,也算是和日本那边的“商人出钱垦田承认商人的租佃合理”出于同门。

只是大顺这边,可能从秦汉开始,就已经允许出租土地了。类似的做法,在日本会引发一些议论,认为这是礼崩乐坏的开始;但在大顺这边,就不会有太多的麻烦。

商人们也都看完了弗吉尼亚公司的经验,加上大顺这边的习俗,基本都认可这种“契约奴工劳作后分地收租”的模式。

刘钰又补充道:“此事,朝廷日后还是要监管的。你们也知道朝廷的手段,商人的地位。正所谓,先明后不争,朝廷会把该说的话都说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既说到责任有限,公司拟人,那么个人犯了错,个人的责任;如果整个公司拟人,也违背了法度,朝廷就要出手了。”

“有些事,你们心里也清楚。怎么才能榨更多的钱,这是每个商人都要琢磨的。”

“比如西洋一些国家,为了出口粮食,土地兼并。兼并之后,百姓只能做雇工,每个人只分一小块地是私田。私田种点土豆,剩下的就是在大田里劳作赚雇工佣金维系生活。”

“这种情况,放在西洋可以理解。毕竟他们的法度不同。但若在本朝,你们也知道,当年王荆公变法有人上流民图,这种事真要是在本朝闹出来,一样会有人上书取缔的。”

“朝廷重农抑商,一方面是农为国本,另一方面也是历朝历代看来,商人着实没有仁义可言,唯求利润。”

“别的还好,田地之事,着实要小心谨慎。是故这虾夷开发,日后还是以租佃收租的模式,只是私人不得买卖,不得再行转租。”

他举了一个此时还未发生的爱尔兰的大饥荒的例子,反正也无人能说此时这个还没有的事,反倒是事情本身是通畅的,很容易理解。

好在虾夷和爱尔兰、英国也不同。英国那边是人已经生活上千年了,地主收回土地经营,用不到那么多的人手,就往城市里赶。

按照人口比例来说,英国此时也就800万人口。圈地最高峰的时候,每年要驱赶大约四万人左右,一部分人出海谋生去美洲,一部分去作坊工厂忍受每天16小时的工作,无比怀念当农民的日子。

四万对800万,大约二百分之一。放到大顺这边,按照精华地带两亿人口来算,每年要驱赶一百万的人去做流民。

别的地方刘钰不敢保证,但在大顺,谁要是敢出台政策能搞出一年一百万人口的流民……不要说大顺,就是此时全世界的工商业加在一起,也不可能容纳每年一百万的新增就业。

有些政策是没法照抄的,虾夷好就好在那里的土著基本不用考虑,可以搞大型粮食种植园模式,也可以搞承包份地缴纳租税的模式。

前者很容易闹出大乱子,商人不是慈善家,不会给那些一无所有的农业雇工很好的待遇。真要是闹出了乱子,只怕大顺这边的保守派又会借机说事。

后者其实就利润上,也差不多。刘钰在海参崴那搞得就是后者的模式,但问题是他把控着粮食定价权和出口渠道,可以把粮价压到极低,看似收的是三成的租子,但算上销售渠道垄断、消费品专卖等,实际上和五成甚至七成租子差不多。

既然利润上差不多,在大顺内部的保守派看来,后者也更“仁义”一些,那就最好先用后者的模式,搞家庭农场,而不是大型农场种植园。

面对这些商人,刘钰讲的很透彻,连两种不同模式的优缺点也都借着那本小册子讲出来了。

伴随手工业的发展,这些见过大场面的商人当然见过那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模式。纺织业换成农业,还不是换汤不换药,自然也就理解什么叫大农场粮食种植园模式,也明白此时所有做“机工出力”的人最大的梦想,就是自己有一台织机,然后纺织得利,买更多的织机,做那个“机户出资”者。

后世小说里的骆驼祥子,就是很标准的那种人,没车的时候梦想有车,有车的时候梦想自己开车行。此时大部分的佃户也是一样,琢磨着多收三五斗,置上几亩地,将来地多了租给别人,自己做地主。

这个时代,没有人梦想着当工人,而是底层全都梦想着过男耕女织的生活,做一个农民才是底层最广泛的梦想。

想要招人,招到足够多愿意去的人,也就只能采取这种模式。

见刘钰连“垄断渠道,压低粮价”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商人们会心一笑,心想如今朝廷里竟然真有敢这么直接说实话的人。

这种说实话的人,可比那种嘴上都是仁义、肚子里全是生意的人好打交道。

原本还在观望的一些人,在这几句话说出口之后,彻底收了心,决定干一场了。

待静静听完刘钰讲述了一些关于开发虾夷的制度、以及公司拟人之后的权益和责任分配之后,众人再无疑心。

有人便道:“鲸侯既准备周全,此地又是鲸海,鲸侯何不做这公司的……呃,叫什么来着,刚才鲸侯所言的……哦,对,法人的代表?”

(本章完)

第944章 南洋印度贸易区(中)第1216章 轮台之思(三)第1411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二)第174章 僭越第912章 南洋大开发(七)第862章 好事第1261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七)第663章 推诿第106章 喊最响的口号第5章 落后第1200章 木牛流马(七)第967章 转正第637章 承诺与回馈第1395章 强迫去过好日子(上)第533章 荷兰人也会以史为鉴第1254章 封爵加分项第197章 活路第710章 点到即止第1385章 凡尔赛和约(十二)第451章 破除好感第308章 礼法还是利益第182章 随时准备着第89章 条约第1160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五)第378章 还是朝贡第1107章 上国心态(一)第276章 自立之心第599章 煽风点火第1145章 最后的布置(六)第1050章 坐庄(中)第245章 垂钓第108章 断章取义第1129章 新的天下(上)第453章 最沉重的锁链第179章 无处可抄的体系第568章 英国是讲法律的第998章 看得见的手第960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六)第1315章 逼着商人赚钱(下)第1191章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下)第335章 可利用的矛盾第1109章 上国心态(三)第906章 南洋大开发(一)第296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1344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四)第1281章 死与复仇(二)第944章 南洋印度贸易区(中)第1368章 里病外治(四)第1433章 鸩酒 解药(下)第207章 西域不过小事第809章 阉党(下)第843章 拆房顶和开窗户(五)第1075章 恶龙残影(十)第1443章 歪经已成(中)第477章 四凶第563章 启蒙工具人(下)第8章 骂人揭短第1326章 有格调的小圈子(上)第587章 不平等第202章 评书梆子学历史第261章 明帝国遗产继承者第352章 二虎竞食第430章 权谋第96章 未雨绸缪第1162章 备战(一)第947章 欧洲贸易区(上)第40章 野心第43章 二百九十三年后的守望第1227章 开战(六)第1346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六)第154章 问蛋别问鸡第600章 捧杀第1241章 三战定印度(八)第475章 守土官长第1046章 破绽第558章 一战前夜 命运的交汇第1236章 三战定印度(三)第19章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第469章 搬出祖训第1450章 “帝”(二)第1372章 里病外治(八)第458章 刻舟求剑(下)第1254章 封爵加分项第1318章 施加神圣性(上)第673章 不神圣的神圣同盟第1173章 备战(十二)第376章 最后一次外交(上)第365章 垄断权的军事义务第831章 海牙惨案(八)第145章 临行琐事第1516章 终章 九三年(卅四)第577章 缺文科生的大顺第653章 你只是枚棋子(六)第714章 归义军(上)第1132章 你的答案不在这第146章 我把我写给你看第145章 临行琐事第541章 人性第1177章 启蒙跃进年(下)第1157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