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打渔杀家

第530章 打渔杀家

瓦尔克尼尔不知所以然,只觉得这又是古怪的东方传统,有点异域风情,看起来倒像是某种巫术仪式。

殊不知大顺这边的百姓,看那些教堂做弥撒、出殡时候唱圣母祭的时候,也是差不多的感觉。

连富光不是大顺出生的,一辈子都被去过大顺。

可是平日里话本、戏曲、故事也听了不少。就在香案摆出、宣读官将明黄色的卷轴展开的一瞬间,他几乎是下意识地跪在了地上,就像是每年祭祖时候跪的姿势一样,俯于地。

旁边的几个雷珍兰也几乎是同样的动作,尤其是在看到那些士兵之后。

“……朕亦知尔等出洋,实属无奈,求谋生计尔。当日之泛洋,原为觅食,人虽在王化之外,亦皆朕之赤子……”

一通宣读之后,连富光就学着戏文里的模样,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虽然动作相对于朝堂里的人很不规范,口号也也完全不合规矩,但皇帝身边派来观察的人还是记在了心中,颇为满意。

不管怎么样,这些人对于天子的权威,还是印在脑子里的。

瓦尔克尼尔也不知道圣旨上到底说了什么,看着这些挂着荷兰官职和军衔的人,几乎是下意识地跪拜异教徒皇帝,心中倒也没有多想什么。

华人在巴达维亚是很排外的,有自己的圈子。6年前巴达维亚大瘟疫,传教士按照新教的规矩做了祈祷仪式,华人虽然也参加了,但显然参加的不那么虔诚。

最后上上任总督德克·范·克隆死在了那场瘟疫里,就有人评价说范·克隆总督的死,显然是因为那些偶像崇拜、崇神贪财的民族的人祈祷的时候并不虔诚和用心,并且用他们自己的仪式为总督祈祷,导致了上帝发怒。

虽然这只是个抓捕华人往锡兰和开普敦送去当债务奴隶的一个“名正言顺”和舆论造势,但瓦尔克尼尔也习惯了华人与荷兰人文化隔阂的一些奇怪举动,比如祭祖等。

他倒是没觉得这些人一边挂荷兰的军衔、一边跪拜中国的皇帝有什么不对的,在他看来就和祭祖差不多,属于一个奇葩的仪式。

等到有人将圣旨的大意翻译过后,瓦尔克尼尔心里更是轻松。

看来大顺这边真的是默许荷兰在东南亚的统治了,巴达维亚是王化之外嘛。

里面的意思也明显就是说要这些华人遵守当地的法令,不要作奸犯科之类。

人群里也有荷兰人认出了史世用,这荷兰人当年在长崎商馆干过,去参江户的时候在江户城里见过史世用,没想到在这里会再度见到。

也知道此人应该是大顺宫廷里的人物,也可确定这一次派出的级别算是给足了荷兰东印度公司颜面。

猜也猜得到,一个久居江户的间谍,在大顺内部的地位至少不会太低,这种人亲自前来,足见大顺的态度。

这边的圣旨口谕宣完,史世用也按照外交部交的荷兰人的礼节和总督见了礼。这是大顺内部才懂的一种暗示,暗示就是这里是天朝之外,如果是天朝之内莫非王土的地方,是不会用他国礼节的。

瓦尔克尼尔看不懂这个儒家文化圈的暗示,史世用这么一弄,倒像是给瞎子抛媚眼。

两边略说了几句,就邀史世用的人前往总督府。

沿途走了几步,史世用就让通译问道:“听闻巴达维亚唐人极多,怎么街道上不见唐人的踪迹?”

瓦尔克尼尔知道这终于还是问到了棘手的现实,只好仔细地站在了殖民者的角度去解释了一下。

“特使先生,可能您并不清楚。从前几年开始,大量的唐人无业贱民,身着黑衣,我们称他们为乌衫党。他们不务正业,没有工作,在城中闲逛、抢劫、偷窃。”

“我想,在这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被允许的。为此,巴达维亚为了治安和安定,不得不抓捕他们。”

“抓捕之后,他们属于没有居留证的人,按照法令,是要被送去做苦役的。”

“上帝为一慈爱君王,他愿意而且能够无条件宽恕所有悔罪之人,但他又必须让人们知道犯罪的后果其实是很严重的,好让人们不再犯罪。因此祂让基督来到世上公开地为我们受苦而死,来承担我们犯罪应有的后果。但显然,这些唐人不信上帝,不知道基督为人类所受的苦,所以才要让他们服苦役,从而让唐人知道犯罪的后果其实是很严重的。所以……”

通译刚翻完这句话,史世用哈的一声就笑了出来。

“我在日本也住了几年,可是我听说你们荷兰不是都脚踏圣母像、连商馆都要用日本的年号纪年。原来你们也信基督啊?”

他是听不下去瓦尔克尼尔的扯淡了,即便身负使命,可那股子小时候在市井间养成的习惯又岂是这么容易改掉的,下意识地就揶揄了一句。

瓦尔克尼尔被顶的半天没说出话,好半天才道:“总之……就有人造谣,说是我们将那些犯罪者装到船上,半途就丢到海里了。这样的谣言传播的很广,之前我们搜查一些犯罪者的时候,执法人员遭到了唐人流氓的殴打。”

“巴达维亚政府是希望磋商解决的,但是那些唐人中的罪犯,居然伏击了总督府派去的执法人员。打死了十余人,穷凶极恶,甚至要攻打巴达维亚。”

“考虑到唐人中的一些流氓和不安定分子隐藏在城中,可能会有正式的身份掩护,所以我们下令让唐人都紧闭门窗,不要随意在街上走动。”

“我想,这是任何一个政府都会做的决定。难道在贵国,有反叛者进攻的时候,你们也会允许人们随意上街吗?”

史世用心道,你既扯淡扯什么判刑是为了基督,老子虽没读过几本书,但基本的淡也是会扯的,搜肠刮肚地想了一下简单的词,便道:“非也。古人云: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这个……呃……”

跟在他身后的副手连忙接话道:“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副手既是外交部的勋贵庶子或次子出身,武德宫里也学过几年,最起码的《孙吴列传》里的经典一段还是会背的。

史世用点头道:“然也。巴达维亚背靠大海,城防坚固。若能修德,则有山川之险、人心之附,何畏叛乱?若不修德,纵有险地,亦不可守之。难道巴达维亚素来对唐人多有不公,是故担忧城中唐人起事?”

简单的几句话,倒是没把通译难住,却让瓦尔克尼尔懵了。通译也秉持着人名地名尽量音译的原则,洞庭彭蠡、河济泰华的东西一翻,自是缺了那股子味道。

好在翻译后面选择了音译,将修德的大意翻译了出来。

史世用又冲着北边拱了拱手道:“我太祖皇帝,起义兵而有天下,这就是因为前朝不修德,举国皆敌。既说那些人作奸犯科,需要先想想,为何他们在天朝就是良民,到了这里便要作奸犯科?”

“是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亦或,尔等不修德政,压迫甚重,乃至其不得不反?你们到底做了什么,逼迫的天子赤子竟要做出起义兵的事?”

“天子命我前来,正是要问个清楚。”

大顺有自己的政治正确,这和大顺得国的过程有直接关系。

虽然说其实李家皇帝也不喜欢百姓造反,但是考虑到自己的合法性问题,在这种事上也只能采取“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态度。

活不下去造反对不对?当然对,不然大顺的合法性就有问题了,李家就是一群反贼了。

但是,具体到大顺这边的起义,那就要具体来说。大顺也不多个蛋,农民起义当然是有的,抽象的肯定之余,具体必然是否定的,该杀的杀、该抓的抓,该凌迟的也一样不手软。

汉文帝时候,尚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可以不争论。可大顺这时候儒家已经成为唯一的思想,那就只好搞这种抽象具体的双标。

问题是这里是南洋,不是大顺。华人造反,皇帝手里有海军,自信将来控得住,这时候自然肯定是要先问一问巴达维亚政府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以至于同舟皆敌?

这话还是在天朝的那一套框架内说的,连富光等人听得懂,也觉得这么问很正常,甚至正常的思维都该是这样的。

实际上这一套框架,历朝历代说都没啥问题,只要控制在“反贪官不反皇帝”的角度上,各朝对“鼓动造反”的书、戏文一般都是相对宽容的。

但宽容的前提,是不能触动制度本身,是要在制度框架内,适当允许杀个贪官污吏,等着青天大老爷或者钦差大人来查案。

反框架本身,不允许。在框架之内追求框架内的正义,允许。毕竟陈涉还是《世家》、黄巢也有《列传》,这属于官方认可的王侯将相级别。

史世用本就不是科举出身的,也不是读过太多书的,今日来听到城外有人起事还干掉了十几个荷兰人,内心自是赞许这群人果然有种。

瓦尔克尼尔只好解释了一下,说这是征收人头税引起的。

史世用哈哈一笑,和身边的人道:“我读书少,倒是想起了一段戏文。”

随后笑着念白道:“我来问你:这渔税银子,可有圣上的旨意?”

跟在他身后的副手也不是读多少圣贤书的,这年月也没太多的娱乐活动,这种经典曲目,当真如同样板戏一样印在骨子里的记忆,下意识地接道:“没有。”

“户政府的公文?”

“也没有。”

“凭着何来?”

“本县太爷当堂所断。”

“敢是吴志球那厮?”

“要你叫太爷!”

“吊!你回去对他言讲:渔税银子,免了便罢……”

“要是不免?”

“大街之上,撞着于俺,俺要剥他的皮,抽他的筋,挖他的眼睛,泡烧酒喝!”

身边的一个随从也跟着凑趣,尖着嗓子细声道:“女儿家不好杀人。但爹爹杀人,孩儿站在一旁,与爹爹壮壮胆量,也是好的……”

念白罢,几个人便吼了几句秦腔的《打渔杀家》,列阵的士兵自是听得懂,齐声叫好。

写水浒后传的陈忱,明末顺初的人,大顺自是有《水浒后传》的,只是后半段略有不同。

历史上的版本里,是“赵良嗣向宋王献【联金抗辽】之计,引起后患”;而大顺这个版本里,是“蔡京向宋王献【联金灭寇】之计,引起后患”。那贪官恶霸的名字,也从吕志球、丁自燮,改为了吴志球、洪自燮。

瓦尔克尼尔虽不懂这戏文的背景,却也不是傻子,自是听得懂这里面的逻辑,把渔税完全可以无缝切换成人头税。

又心道这果然是个野蛮的民族,他们的戏剧里居然鼓动女人也杀人……

史世用唱完心中舒畅之际,笑道:“这不就是个《打渔杀家》、官逼民反的故事吗?我问你,这人头税和拘留证税,可有荷兰国王的王命?”

瓦尔克尼尔心道荷兰现在没有国王,却不好解释,只好道:“没有。”

“可有荷兰户政府的公文?”

瓦尔克尼尔心道巴达维亚不归七省管,是公司财产,财政大臣算个屁?

“也没有。”

史世用几乎还是刚才兴起时候唱戏的神情,问道:“那凭着何来?”

“前几任总督的命令。”

“这就是了。既没有国王的王命,和没有户政府的公文,这税就不该收嘛。我看,这丁税银子,便免了罢!”

(本章完)

第198章 善后考虑第146章 我把我写给你看第700章 反围城第1028章 割裂(六)第1481章 临别告诫(七)第893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四)第1084章 破立之困(一)第551章 澳门的蝴蝶(下)第1238章 三战定印度(五)第233章 垄断权第924章 开眼看世界第1045章 平衡第762章 荷兰灾难年(二)第233章 垄断权第1491章 终章 九三年(九)第513章 皇帝的职业病第32章 布置第1418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九)第299章 国小而不处卑第44章 三百年后第1028章 割裂(六)第746章 巴达维亚新政(七)第1467章 最后的闹剧(十四)第1117章 传承第963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九)第707章 海战(五)第744章 巴达维亚新政(五)第186章 维持互信第573章 邦加的大麻烦第1123章 乡约村社(四)第1183章 信不信不取决于脑袋第1112章 上国心态(六)第1401章 迁徙路(四)第1297章 死与复仇(十八)第173章 对日最后一舔第112章 绝缨第1047章 大改第10章 找茬第608章 无耻的小报第1242章 三战定印度(九)第724章 墙头草(下)第424章 卧薪尝胆还是毫无骨气第205章 入营第652章 你只是枚棋子(五)第1132章 你的答案不在这第888章 东学西渐的诡异产物(上)第1476章 临别告诫(二)第1050章 坐庄(中)第1070章 恶龙残影(五)第152章 入倭第1354章 英国的总崩溃(三)第669章 分赃大会(六)第949章 欧洲贸易区(下)第309章 无夷可征的征夷大将军第663章 推诿第1058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二)第266章 开源节流 与民争利第1279章 特色第305章 外交无用论第1266章 攻防心理(一)第678章 做美梦的皇帝第804章 理性君主 政治动物(下)第960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六)第756章 表演战(六)第165章 真真假假第1149章 多歧路,今安在(四)第1082章 为利而战第619章 越简单 越有效第529章 服从性测试第788章 新旧利益的冲突(五)第361章 不担责任的表演第814章 大事成矣(一)第1008章 这就叫斗争第1283章 死与复仇(四)第403章 野心早已出现第767章 扩大影响力第186章 维持互信第521章 离开体系只是普通人第535章 为什么是锡兰(上)第383章 两全其美第469章 搬出祖训第733章 朋友第535章 为什么是锡兰(上)第1492章 终章 九三年(十)第582章 八字不合(下)第890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一)第1192章 还得靠争霸第601章 逃不过的对法宣战第87章 混乱 曙光第768章 真正的雪中送炭(上)第277章 凶狠而聪明的敌人第911章 南洋大开发(六)第501章 宗法殖民体系第318章 润物细无声第1496章 终章 九三年(十四)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454章 半殖民地第171章 萌芽第607章 下三滥手段第525章 不敢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