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三)

第957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三)

不说这个还好,一说这个,皇帝反而更加兴奋。

心想如今这贸易被处处掣肘,尚且能赚这么多;若是将来真的做成了打破英夷航海条例之大事,这不得起飞了啊?

如今收了商人36万两的“好处费”,作为给丹麦商馆加税的回报。

日后自可成定例。也可以用同样的手段对付别家。

当然今年的情况确实特殊一些,但日后纵短暂下滑,只要将来补回来便是。

“爱卿所言,朕自知晓。你且放心,朕也不至于拿今年的数目做平日情况。”

“这海外贸易事,朕对爱卿最是放心。也不会叫别人胡乱干涉的。”

皇帝说这番话,主要还是因为当年他拍脑袋的“高端瓷器赚得多”想法,赔了一大笔钱赔出来的经验。

对外贸易,当然要讲究科学。

历史上其实这种“一拍脑袋”的“搞笑”决策,多得是。

历史上1843年,一鸦结束,英国资本家大为兴奋。

然后,西菲尔特的一家公司,花费巨资,动用了公司大量的流动资金,往中国运了一船“餐刀、餐叉”,准备大发一笔。

这已经不是拍脑袋决策了,而是脑袋被高压水枪呲了的决策。

靠着这种拍脑袋的决策,和对真正懂东方情况的东印度公司的打压,英国“成功”地将除鸦片外的对华出口额,从一鸦巅峰的250万英镑,拍到了52年的140万英镑。并且在二鸦后,搞出来一个仿佛魔幻世界一样的1876年的半殖民地2.5%关税的中国再度顺差白银1058万两……

现在的情况,刘钰是一点不担心外国货的倾销,而是担心贸易额逐渐增大引发国内的诸多问题。

在本国不能发行货币的情况下,每年几千万两的白银入内,这也足够危险的了。

得亏大顺的行政能力不是很强,不能把大笔的钱收上来再花出去,使得欧洲的价格革命至今对中国的影响还不是太大。

然而即便行政能力不强,大量外部白银的入场,也会随着皇帝花钱而逐渐影响到全国。

像是今年修淮河,就是财政转移支付。将全国各地的白银,在两淮地区花出去,一下子涌入三四千万两白银,冲击有些巨大。

最简单的一点,肯定会造就两淮地区的银钱价比问题。

而这,正是刘钰忧心的地方。

大顺的货币政策,既不是银本位,也不是铜本位,而是一种非常奇特的货币政策。

大顺的法定货币是铜钱,但收税却收白银。而法定的一千个铜钱能换一两白银,根本只是理论上存在的东西——大顺连官方的银行、货币兑换所都没有,甚至这么大规模的对外贸易,都是直接称重来算,怎么可能民间的兑换比能按照官方来?

这类似等于是官方发行法币,但官方收税什么的却收英镑法郎荷兰盾西班牙元。

之前对外贸易不是很主动,都冲击出来了个货币白银化,冲击出来个白银税改。

如今对外贸易的额度、数量,都急速增加,若这种情况下还不考虑货币问题,肯定是要出事的。

这个事从实际来讲,可能不算啥太大的事。

但在朝堂里,可能会成为被人攻讦贸易的方向,是以刘钰有必要跟皇帝提前提一嘴。

大顺的士大夫水平,很难搞明白经济。

很多都是凭感觉来。

历史上1810年代开始,出现过一波突变似的钱贱银贵,一些地方瞬间涨到了1600到1700兑一两白银。很多士大夫凭感觉,认为是鸦片走私导致的。

虽然说,鸦片当时走私确实已经严重了,但问题是即便算上鸦片走私,那几年每年的白银入超量,依旧保持在600万两左右。

士大夫会归结于鸦片走私的问题。

从立场上讲,这是好事,引起了对鸦片的警觉。

立场先放一边,10年代开始的银贵,鸦片走私并不是主要因素,甚至那几年实质上的出口量和白银流入量都是增加的。

这种情况,对此时的大顺,则可能是一件坏事:如果出现了银钱比例的剧烈波动,大顺的这些士大夫也会凭感觉,把问题甩在对外贸易上。

等着真出了事的时候,皇帝没有被刘钰提前打预防针,说不定真的就被那些士大夫的臆想给说动了,觉得都是对外贸易导致的。

“陛下,此番开拓了西洋贸易,有一事臣不得不和陛下奏明。陛下亦知昔日檀渊之盟,岁币不过十万两白银。如今松江等地,巨富之家,百万亦可拿出。”

“自从明末贸易开始,白银流入,日渐增多。这钱、银兑换之事,不可不察啊。”

“百姓生计,除非缴税,否则平日里多用铜钱。买布、买米,此等生计所需,鲜有用银的。”

“臣担心,这钱政若不变动,日后恐损小民生计。”

皇帝听了刘钰的话,忍不住笑道:“爱卿错了。按你所说,白银流入本朝日多,那岂不是说原本一千钱换一两银子,如今一千钱能换一两三五钱银子了?如此,百姓的生计应该越发好才是?”

шшш ★tt kan ★¢〇

“你亦讲过,那瑞典国之前保持实物租,是以欧洲白银日多,他收实物租,入国库的钱反倒多了。本朝既收的是货币租,白银日贱,难道不是百姓的负担小了吗?原本还要用一千钱兑一两银子纳税,日后岂不是只需800钱、500钱就能兑一两银子的税?”

刘钰怕的就是皇帝这么想,道理好像对,但肯定是少考虑变量了,至少历史上证明了这么想肯定有些地方没想明白。

否则无法解释整个18世纪对外贸易一直是入超,大量白银流入,但白银和铜币的兑换价,却从700逐渐涨到了1100。

也没法解释二鸦之后,从沸反盈天到2600的兑价,到二鸦之后,又逐渐降低到了1000。

刘钰自己也解释不明白,只好道:“陛下,钱银兑换,若是价格变动,必有不法之人得其差价。或是积攒铜钱、或是积攒白银,不管积攒什么,都不好。不花钱,不是好事。”

“臣以为,是不是可以定准一物?既定准铜、又定准银,便是什么都没定准。朝廷税收、支出、军费等,既都用银,何不以银为价呢?”

“可印小纸,一张一文,千张必可兑银一两。如此不管铜多铜少,百姓都不会因为兑换之事而愁怨。”

“此事甚大,臣不敢轻为,毕竟臣所办的银行,不过是个钱庄,没有发钞权,只是方便使用兑换白银而已。可若发小钞,那是朝廷铸钱局的事,臣若做那便是越俎代庖了。”

皇帝点点头,他倒是同意刘钰说的“不管高了低了”都不好,最好是保持一个稳定的兑价。

现在朝廷规定的铜钱和白银兑换比,是1000,但实际上各处基本都是自由兑换,毕竟朝廷是不给兑的,全靠商人自行兑,这里面肯定会出诸多问题。

而且皇帝心里明镜似的,缴税要白银,每年收税之前,必然会有商人去兑白银,压价格。

如果说,真能用一种定死了1000文顶一两银子的小钞,的确可以解决很多麻烦事。

只是……

“爱卿也知蒙元、前明纸钞事。恐百姓一时间不敢相信。若不强兑,百姓还是更喜欢铜钱;可若强兑,又恐闹出许多乱子。”

刘钰见皇帝还是有些犹豫,赶忙道:“陛下,此事非是小事。日后贸易日多,白银日入十万两不止,但钱银兑换,现在依旧是年年升高。按说白银日进越多,钱价该越贵才是,可恰恰相反。”

“西洋有哲人马氏言:财富的增长,使比较贵重的金属代替了不大贵重的金属行使价值尺度的职能。铜为银所替代、银终为金所替代,尽管这个顺序与诗人想象的年代顺序是相抵触的。”

“又有人言,在世界市场上,一切货币便失去了铸币形态,而直接以贵金属的姿态出现……本朝的铜钱在海外贸易里无法做钱用。”

“这钱好劣不一,价值又常变动。若是以往还好,现在对外贸易日多,影响巨大,若不未雨绸缪,恐出大乱。”

“那西洋的波托西银矿,随随便便就采银十亿两有余。银多,来本朝的便多。”

“可若是西洋人互相开战,少买本朝货物呢?银便一下子断绝了。”

“银倒还好说,但恐这钱兑银,要出大问题。世界市场的白银变动,影响对外贸易,那都是大买卖,倒好说。但钱银兑换,涉及小民,那才是大事。”

刘钰时常引用西洋人马氏的话,皇帝听过不止一次,亦不知此马氏为何人。

但这番话,皇帝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大顺有个现成的例子。

那就是日本的宽永钱。

只要来到大顺,因为含铜量高,来了就被融。作为制钱,确实在两国贸易的时候,只能做贵金属用,而不是钱来用。

刘钰引用的这番话,无非也是说,不管是百姓还是商人,更喜欢银子而不喜欢铜,不得已而用之。

可这种心态,会让银价逐渐提升,大家都喜欢银不喜欢铜,也就导致每年这么多的白银涌入,大顺的银钱兑换价依旧在缓慢上升,而不是简单的白银多了铜钱贵了。

既是打开了国门做生意,就不得不考虑白银涌入的影响。刘钰说未雨绸缪,便是说真要到出了事的时候再解决,恐怕就不好解决了。钱兑换价一旦变动,可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事——至少对大顺来说,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事,行政效率太低,皇权根本不下县,推行下去见效需要很长时间。

(本章完)

第717章 臀与脑第1338章 恐吓出来的费城会议(九)第993章 直钩第63章 军歌第641章 前科第1485章 终章 九三年(三)第1216章 轮台之思(三)第278章 不要做梦第1033章 修补者的绝望(上)第1474章 最后的闹剧(廿一)第1274章 攻防心理(九)第792章 新矛盾(下)第843章 拆房顶和开窗户(五)第1499章 终章 九三年(十七)第588章 另一条腿第329章 真正的贵族第909章 南洋大开发(四)第1163章 备战(二)第296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616章 利用 被利用第489章 拆分清理第561章 启蒙工具人(上)第1394章 优势第305章 外交无用论第714章 归义军(上)第1344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四)第69章 奇怪的要求第389章 战前就分赃第943章 南洋印度贸易区(上)第179章 无处可抄的体系第825章 海牙惨案(二)第335章 可利用的矛盾第1243章 三战定印度(十)第674章 归国第966章 前置科技都满足的顺畅第355章 对骂第235章 市什么骨第1509章 终章 九三年(廿七)第424章 卧薪尝胆还是毫无骨气第82章 卖第54章 全员赌棍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第453章 最沉重的锁链第1079章 争功(四)第1174章 备战(十三)第1443章 歪经已成(中)第1264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十)第810章 圣君第308章 礼法还是利益第1242章 三战定印度(九)第1265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十一)第379章 四宗罪第1477章 临别告诫(三)第1511章 终章 九三年(廿九)第365章 垄断权的军事义务第724章 墙头草(下)第1075章 恶龙残影(十)第1089章 工业革命(二)第244章 拱火之书第1025章 割裂(三)第749章 卧榻之侧(上)第283章 想干实事的官僚也有不少第390章 清华园第952章 交出主动权第561章 启蒙工具人(上)第1147章 多歧路,今安在(二)第555章 一战前夜 命运的交汇(一)第1301章 死与复仇(二二)第935章 绑定(上)第1249章 钻石湾屠杀(五)第839章 拆房顶和开窗户(一)第776章 东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第604章 互相猜错的底线第429章 先活下来吧第421章 混乱第1257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三)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兰西(上)第369章 我不是谁第1311章 死与复仇(三二)第1009章 亲不亲第21章 纸上谈兵第1166章 备战(五)第1035章 修补者的绝望(下)第202章 评书梆子学历史第209章 变脸第347章 君子圣徒第520章 科班与草莽第1419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十)第293章 第三种可能第1346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六)第676章 科学院(中)第693章 宗教外交第624章 大顺在欧洲的第一次亮相(五)第1325章 破灭的第一版山巅第826章 海牙惨案(三)第1497章 终章 九三年(十五)第412章 自我意识(上)第1140章 最后的布置(一)第829章 海牙惨案(六)第1496章 终章 九三年(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