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8章 决胜千里之外(一)

第978章 决胜千里之外(一)

“知道就好。我再多说一句:你回去告诉你背后的那些人,告诉他们,就说我说的。”

说客自来至此,还是第一次看到刘钰神情如此严肃,和之前全然不同,连忙道:“国公请讲,小人一定传达。”

“嗯。告诉他们,来的太容易的钱,永远不是自己的。让他们心里明白,他们只是在替朝廷管钱,朝廷让他们有钱,他们就能有钱;朝廷不想让他们有钱,他们就没钱,有的是人可以替代他们。”

“明白了这个道理,便不要有太多牢骚,更不要有什么怨言怨语——既有怨气,真有种,那就不要干。”

若是平时,这番话听起来就有些瘆人了。

但如今这个节骨眼上,这些话反倒是叫说客放心。

“国公放心,这等道理,便是不说,也知道的。小人也一定依据不落地将这些话传回去。除此之外,国公还有什么训示?”

刘钰挥挥手道:“别的就没什么了,可无可无的事。只要明白其中道理,一通百通。今年漕运改革,旧盐路要改。百万漕工已经够麻烦了,陛下力排众议……你们要是有点眼力价,便该知道,这时候是该‘献祥瑞’、还是‘天象警’了。”

“我不希望今年再出什么‘淹销补运’、‘沉船失盐’之类的事。”

说客心中更喜,连声道:“了然!了然!”

心想这话就说的很明白了,看来陛下真的只是来要钱的。想来也是,今年诸多变革,又是漕运、又是淮河的,哪里还有这么多精力同时干别的呢?

既说废运河是陛下力排众议才做的,这时候要是盐政出了什么问题,那不是打皇帝的脸吗?

况且,这里面可不还有兴国公的一顶大帽子吗?只怕,兴国公现在只求漕运改革稳定,剩下的都是可谈可妥协的。这漕运可不止漕米,还有盐运呢,这可都是大事。

便是淹销补运,也不该非要今年,日后有的是机会。

看来这也算是上面给的一种‘契约’——皇帝保不改盐政,你们盐商给钱且要保证这两年不要出事,被人说什么“看,运河一改,连盐都出事了吧”。

这种大事,说的越重,越安全,这个道理说客心里有数。

刘钰也没有再多说什么,又敲了敲“点心”盒子,示意说客可以走了。

待说客离开,刘钰便喊在外面的人道:“去把史将军请来。”

片刻后,史世用便进来,也没问刘钰和那些人说了什么,眼睛只是在刘钰手指点着的点心盒子上扫了一眼,嘴角忍不住露出了笑容。

刘钰也没说刚才的事,只道:“私盐的事,史兄查的怎么样了?”

史世用既明白刘钰说的定向查办是什么意思了,这时候便笑道:“查了挺多,越查越杂。查到军中一些人,尤其是原来巡查漕运的一些人,都参与其中。国公要找的人,自和这些人无关。纯粹的私盐贩子也查了不少,这边都有眉目了。”

“查下去之后,还发现各地的盐场、运口,都有一些商霸。甚至有一些凶狠的贩子,竟是带队直接闯卡。而各地盐口的商霸,也是人多势众好勇斗狠,私下里欺行霸市,很是嚣张。”

“按说这些人不该我们管,但在当地根深蒂固,若我们不管,还真不好办。”

“国公既要化枭为商,私盐贩子倒是可以不动,这些商霸动不动?”

这属于是分内私活,孩儿军其实不管这些欺行霸市的事,但既是要配合盐政改革,这事就非得他们管了。

刘钰想了想道:“不急,继续盯着,继续查。记住,千万不要急。先稳住,日后再说。私盐贩子这边,你找几个心腹可靠的……嗯,就假扮绑票的,抓几个私盐贩子身边的心腹弟兄,秘密押送过来。我问点事。别亮官面身份。”

史世用一猜便知,这是要掌握以下私盐贩子的销售网络,看看到底到了什么程度。

这里面的道理也非常简单,私盐贩子是被官方压着的,不是他们能力不行。如果他们现在能搞十万的市场,一旦让他们转正、化枭为商,那么他们是绝对有能力翻四五倍的。

“成,我这就挑些好手去干。这种事,国公放心,我们之前也是各处撒网,三教九流的人物都识得。去的了白山黑水、蹲的住江户倭贼,安南朝鲜也都去得,这等事没什么难的。”

刘钰笑了笑,起身把那几个点心盒子一推道:“还有个事要麻烦史兄。加上之前陛下给的一些钱票,数目不小,派些人给送到松江府去。越快越好,路上注意安全不提……这里面都是钱钞,非是库平的银锞子,一箱就几万,万万小心。”

银票这年月还是新鲜玩意儿,非得资本雄厚、商本丰富的大商,才能发行可兑换银票,之前大顺可是没人有这等商力。那些搞皮货生意、在蒙古放贷、往罗刹卖茶的,距离能有这么雄厚的资本还差几年呢。

只看这样一个小小木箱子,里面竟能装几万白银,史世用也觉得新奇,伸出手掂量了一下,嘿嘿笑了两声道:“谁能想到,这里面装着几万两?那行,我这就去挑人,国公且把箱子封上蜡漆吧。”

…………

淮北盐政改革风声日紧的时候,似乎并未影响到松江府的商业行情。唯一有影响的,可能也就是海运的股价又涨了,废运河,意味着日后京畿贸易权的南方货,都要走海运不走运河了,之前那些搞试营运漕米的,可是要发财了。

除此之外,剩下的看上去也就按部就班。该收货的收货、该准备季风来临之前的西洋货物的准备西洋货物。

兴国公的松江府别院,也和往常一样,停了不少的马车。虽然兴国公还在黄河北边,虽然之前管事的康不怠据说如今在罗刹,但并不妨碍这里面依旧有人管各种各样的事。

虽然前朝赵豫为了移风易俗,搞出来了“松江太守明日来”的典故,一改松江府喜欢打官司的风气。

但刘钰开始影响松江府之后,又反向来了一拨移风易俗,被夸上天的明日来这种根本不是儒家,而是乡愿那一套。

是以这种反向的移风易俗就是鼓励有事去衙门解决。因为时代在发展,作为商业发达地区,再搞什么明日来这一套,那就没有明日了。

饶是如此,各种各样的新衙门之外,还有许多事是需要有官面身份、但以非官方身份协调的事。

这种事,自是以兴国公的松江府别院为中心。

今日来的客人,对这种风格已经见惯不惊。他们坐在一间很大的房间里,旁边一个小隔间,隔间前垂着帘子,里面的人和他们聊事情。

既不是在官厅里说话,而且官厅里也绝对不会有帘子有女人,自然都是一些商业上的事。

和往常一样的客套话结束后,今日来的几个商人忙谦虚了几句说自己都是小买卖。

帘子后的田贞仪便笑道:“你们倒是谦虚了。”

“如今江浙有句话,叫高家管生、薛家管死。谁人不知?”

那个姓高和姓薛的商人赶忙说不敢,不过对这种评价,心里还是高兴的。

薛家是个海商,在大顺下南洋后,抓住了商机,牵头组建了一家专门面向南洋和辽东的贸易公司。

本身原来就是做南洋生意的,整合之后,借着大顺下南洋的东风、借着股本整合,几年时间,就将其余同业的散商打的抬不起头。

外界说的什么“薛家管死”,里面的缘故,自和薛家牵头组建的贸易公司的贸易品有关。

薛家的人,在一二月份,从南洋的邦加等地,收购锡块。

运到绍兴、杭州等地。

绍兴此时号称“锡半城”,以绍兴为中心画圈,几乎垄断了全国的锡箔业。

中国是个重祖先祭祀的国家,伴随着明朝开始白银货币化,那些看起来像“银元宝”的锡箔元宝,迅速流行开来。

显然,这个风俗也是明朝开始的,就像是冥币顶上有面额一定是纸币流行之后才有的风俗。

纸钱像孔方兄,但如今孔方兄多不值钱啊?一个“银元宝”,能换多少孔方兄?这年月又不是纸钞时候,冥币上不能写数额、以至把天地银行弄得跟“津巴布韦银行”似的,自然是“银元宝”横行。

南洋邦加等地的锡,运到浙江,赶在七月十五中元节之前出货。

薛家的商船在六月份时候,装上锡箔,去辽东。

在辽东等到八月十五,大豆收获,再从辽东运大豆来松江府。

然后去浙江装满锡箔,去南洋,面向南洋华人过年时候的祭祀祖先的锡箔消耗——南洋华人日多,加上背井离乡,过年时候烧的锡箔更多。

因为他们要告诉祖先父母:我们背景离乡、离开你们的坟墓,是为了赚钱。你看,给你烧点银元宝,使劲儿烧,为了你们在那边不受苦。

过完年,再去邦加装上锡块,回江浙。

因着民间传说里,掌管“区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往投生”的转轮阎王,因着权力管辖范围的关系,必是“受贿行贿”的重灾区——像是十殿阎王里的老大秦广王,虽说权责更大,但有生死簿管着,这玩意儿不好贿赂不说,而且还没死呢,怎么烧钱过去行贿?

所以这管定罪善恶转生的转轮阎王正是花钱的地方。

偏偏按照故事里,这转轮阎王姓薛。

而薛家又是专门干这等生意的,是以便戏称说什么“薛家管死”。

至于高家管生,这里的生,倒不是因九天锡麟金阙监生金盆送子高元帅的姓氏。

这里的生,指的其实是“抓周”。

高家牵头组建的公司,主营业务是针头线脑、珠钗笔墨、拨浪鼓、小花鞋之类的诸多杂货。

南洋、辽东等地,各处卖杂货的商铺,都是高家在供货。

中产之家,孩子满周岁要抓周,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都能在各种杂货铺买到。一问货的好坏,都说是高家那边来的货,是以渐渐有了这么个名声。

薛、高两家,只是今天来的这群人里的很普通的人。

他们谦虚说自己是小买卖,其实相对于别的豪商来说,不过是垄断了全国沿海和南洋的锡箔锡块、杂货日用而已,确实也只能算是“小”买卖。

除了薛、高两家外,今天被邀请来赴宴的其余商贾,也都是类似的情况:是新时代的胜利者,靠着下南洋、股份制、征日本等等契机,迅速战胜了其余地方的商人,依靠强大的融资、航海等优势,完成了某些商品的垄断。

但垄断的种类又不是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些“那些真正豪商看不上”的小角落。

他们的共同特点,便是在各处有商铺货栈,三教九流的人认识的多。

都是新兴阶层,之前根基不深,是靠着时代一跃而起的。

都渴望做更大的买卖,但苦于无有门路。

在辽东、京畿、南洋等地,都初步建立了商业网络。

说是大商人,但又不是很大;但说是小买卖,那又是睁眼说瞎话了。

(本章完)

第1483章 终章 九三年(一)第1075章 恶龙残影(十)第306章 你顺也配碰瓷汉武?第602章 帝国末期都这样第473章 百思不得其解(下)第1474章 最后的闹剧(廿一)第614章 两封信(下)第678章 做美梦的皇帝第548章 配合第365章 垄断权的军事义务第716章 归义军(下)第884章 滑不留手第263章 中法京城密约第82章 卖第437章 唯手熟尔第1463章 最后的闹剧(十)第762章 荷兰灾难年(二)第410章 白马是马第800章 时代的浪漫(中)第534章 此时此刻不新鲜第1262章 下西洋后的下西洋(八)第1018章 全都装傻(中)第885章 县令第132章 新型宗藩关系第167章 论迹第544章 皇权最可信的刀第796章 工商局第708章 海战(六)第579章 废物第1447章 三山合一(中)第1348章 三角贸易(上)第879章 随意问问第380章 内外有别第773章 被盟友坑的法兰西(中)第739章 恩不能久第506章 举着复古的大旗往前走第470章 试错第46章 哈士奇第1334章 恐吓出来的费城会议(五)第617章 许愿第138章 良家子第829章 海牙惨案(六)第1115章 上国心态(九)第1085章 破立之困(二)第750章 卧榻之侧(下)第1391章 凡尔赛和约(十八)第925章 此刻非彼刻第505章 故技重施第339章 取义第359章 三人行,必不远第1091章 工业革命(四)第264章 金刀计第163章 投机性种粮第1422章 事已毕(下)第1045章 平衡第1238章 三战定印度(五)第30章 立信第894章 落入圈套的英国(五)第347章 君子圣徒第147章 听说过没见过的熟人第1037章 大获成功(二)第89章 条约第543章 萌芽?萌个屁第657章 光荣复辟(中)第204章 投名状第1217章 轮台之思(四)第724章 墙头草(下)第24章 奇怪的圣旨第243章 泰兴十六年的变化(下)第512章 使民之力第746章 巴达维亚新政(七)第1343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三)第52章 模棱两可第1237章 三战定印度(四)第923章 无妄之灾第698章 巴达维亚的决断第744章 巴达维亚新政(五)第1346章 拼命是错的 挣钱是对的(六)第1507章 终章 九三年(廿五)第659章 朋友和敌人第1411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二)第523章 椰林之城的枪声第980章 决胜千里之外(三)第920章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四)第240章 纳税做个好商人第1324章 冒犯第1008章 这就叫斗争第1149章 多歧路,今安在(四)第587章 不平等第1340章 最后的增兵第652章 你只是枚棋子(五)第438章 王土之界第12章 搏一搏,大不了破家跑路第1384章 凡尔赛和约(十一)第977章 猜疑链(下)第533章 荷兰人也会以史为鉴第211章 撬动的杠杆第1053章 皇帝眼里的改革第1006章 新生代(下)第1004章 新生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