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梦_一、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成果”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可以说,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战略布局,就是在中国梦的战略目标下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基本指向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成果”

实现伟大复兴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最大梦想”。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事实说明,依附于西方、依附于封建主义、依附于资产阶级的现代化之路、民族复兴之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站在民族危急关头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与民族价值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了革命夺取政权目标与民族复兴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目标实现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成为激励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参与、支持革命的强大精神动力。民族复兴以民族独立为前提,而争取到独立之后又必须以强大的综合国力做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努力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探索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之路,也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由于未从总体上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而中断。教训让人反思,也给人启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表明我们党重新确认和提升了现代化历史主题对当代中国的意义,首次将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与民族复兴目标的有机统一。历史证明,正是我们党在二者定位上的有机统一,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被调动起来,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中国梦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一,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1979—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成功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对外经济大飞跃,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实现从外汇短缺国到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的巨大转变。

第二,经济结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趋于增强。1979—2012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分别增长4.6%、11.3%和10.8%。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12年的10.1∶45.3∶44.6。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需求结构明显改善,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供给能力大大提高,商品和服务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发展,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显著改善。

第三,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日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权事业全面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更加和谐。

第四,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设卓有成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民道德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第五,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历

史上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时期,也是社会保障事业从低层次到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进的时期。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极大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此外,社会事业大进步,呈现出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转变。

第六,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总之,改革开放的阶段性成功,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篇章,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对中国梦的最好诠释。

进一步讲,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内涵已不再是获得民族独立、争取民族平等,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期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复兴,不是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兴盛与复兴,而是中华民族规模宏大、超出寻常的全方位的复兴,既包括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物质丰硕,也包括政治进步所带来的人民群众对民主权利的充分享有,也包括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中华文化昌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复兴,不再是封闭状态下的自我发展、自我满足,而是建立在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基础上的民族自信,这种自信,既包括拥有吸收外部世界优秀成果与借鉴外部世界成功经验的胸怀,也包括拥有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加快走出去步伐的胆识,还包括具有应对全球性问题挑战、参与全球化治理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复兴,不仅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既包括对社会主义运动信心的重新树立,也包括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重新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复兴,不仅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既包括对现有世界战略格局的大调整,也包括对未来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新建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中华民族复兴,内涵是多样的,是中华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动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统一,是当代中国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统一。

(本章完)

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一、建立和完善现代财政制度第十章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_一、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第十四章 全面促进就业与创业_一、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一、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第八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_二、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第十五章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_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第十三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_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原则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二、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第八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_三、积极培育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新优势三、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现状与改革对策第四章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_五、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第十三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_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四、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五、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为全面改革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三、实现中央与地方“财力事权相匹配”一、充分发挥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第十四章 全面促进就业与创业_二、以体制机制建设保障充分就业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立足点和宝贵经验_四、全面深化改革应遵循的宝贵经验第七章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_三、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第七章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_一、当前“城乡差距”依然巨大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三、实现中央与地方“财力事权相匹配”第十章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_一、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二、使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起基础性作用四、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第四章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_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立足点和宝贵经验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五、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三、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第一章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梦_二、继续圆梦的“现实挑战”四、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法治观念和法治能力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三、实现中央与地方“财力事权相匹配”第十章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_一、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三、新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三、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第八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_二、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充分发挥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第一章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梦_一、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成果”第十五章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_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影响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第十三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_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第七章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_三、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第十五章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_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一、对权力进行制约:历程、意义与问题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二、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挥群众的改革主体作用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三、实现中央与地方“财力事权相匹配”第十七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_一、深刻认识深化医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十七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_三、进一步明确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第七章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_二、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第十三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_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二、准确界定不同国企功能,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二、准确界定不同国企功能,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第五章 在转变职能中建设服务型政府_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第一章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梦_三、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第十九章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_二、制度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保证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二、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三、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第十章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_一、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三、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第四章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_一、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第十四章 全面促进就业与创业_二、以体制机制建设保障充分就业四、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第十九章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_二、制度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保证第七章 统筹城乡,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_二、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第十九章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_二、制度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保证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四、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第八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_二、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第一章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梦_三、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三、新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二、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第十三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_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原则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五、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第十二章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_三、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二、建设科学、公平、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第十七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_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四、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第十三章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_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原则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立足点和宝贵经验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立足点第十七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_一、深刻认识深化医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一、对权力进行制约:历程、意义与问题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三、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五、坚定不移反对腐败,为全面改革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第十五章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_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与改革难点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第十四章 全面促进就业与创业_一、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第九章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_一、我国的协商民主发展历程与特点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第一章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梦_二、继续圆梦的“现实挑战”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第十九章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_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第十九章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_二、制度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保证第六章 深化财税与金融体制改革_三、实现中央与地方“财力事权相匹配”第十一章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_一、对权力进行制约:历程、意义与问题第八章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_三、积极培育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新优势第十八章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_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