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是大燕传国玉玺上的雕刻的话语,同时也是大燕皇帝陛下姬衍的真实写照。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姬衍行走在御花园内,身形佝偻,垂垂老矣。

昔日纵横天下的霸主,如今已经年七十八了。

七十古来稀,姬衍认为自己能活到这个岁数已经值得自傲。看着未来的养生方法,姬衍硬生生把自己活到了这个岁数。

不然,以姬衍身上的暗伤,能活到五十都是一个奇迹。

姬衍如今早就不再理会朝政,他已经让太子监国了。

太子如今也已经五十余岁,正是当初的公子华。这些年来,姬衍见过无数惊艳之士,但最终死的死,伤的伤,绝望之下姬衍只能选择太子当做继承者。

“皇祖父,您慢点儿,昨日户部尚书...”

太子世子扶着姬衍,一路上喋喋不已,朝着姬衍禀报朝上的局势,似乎是很留心。

姬衍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个太子世子确实有几分能耐。

太子世子名昭,乃是大燕的皇长孙,年仅二十二岁。

姬衍之所以选择公子华作为继承人,绝大多数的原因是因为这个皇长孙。

虽然系统不在,但姬衍也可以粗略估算出他的属性值,内政值大概在96—98左右。

身为一国之君。这种属性值自然是足够了。起码远超他的父亲,也就是内政值91的太子。

太子已经五十多岁了,不知道啥时候就一命呜呼,或许还会死在姬衍前面。

“秦王呢,他现在征战欧罗巴还顺利么?”姬衍突然想到了什么,对着姬昭道。

此秦王非彼秦王,秦王嬴政早在二十年前便被击败身亡,如今的秦王是姬衍的第七子,也是姬衍军事才华最高的一个儿子。

“启禀皇祖父,七皇叔已经打到了多瑙河,还请祖父大人放心。”

太子世子姬昭不敢大意,连忙开口禀报,倒是让姬衍很是满意。

“朕的赵王呢,他在印度有什么事迹传回来?”姬衍在此开口问道。

不同于年轻时对于权力的掌控,如今的姬衍更希望多听听自己儿子的事情,将权力都移交太子。

他的头衔太多了,也应该让孩子多分担点儿了。

什么“天单于”、“上帝之子”的称号,基本上姬衍都得到了一个,但姬衍自己清楚,他这等全是因为系统以及后世的远见卓识。

“八皇叔在印度行省的风评倒是不太好...”

姬衍见状,不耐烦地摆了摆手道:“算了算了,随他去吧。”

太子世子姬昭犹豫了一会儿,最终缓缓开口道:“皇祖父大人,还有一件事儿...”

姬衍见状,当即呵斥道:“什么事儿?扭扭捏捏的,可一点儿都不像我燕家子弟!”

“跟随您打天下的武毅王,昨日刚刚去世了。”太子世子姬昭叹了口气,最终告知了姬衍。

“又少了一个。”

姬衍长呼一口气,颇为缅怀。

武毅王,则是那位骑兵天才卫青,他也是活的时间挺久的一位了。

如今跟随姬衍一同打天下的,也就只剩下了两位六十多岁高龄的老将,一人名为霍去病,一人名为岳飞了。

其他的臣子,大多都已经逝世,内阁成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如今担任丞相职位的,是当初第三次科举考试展露锋芒的徐阶。

同时,徐阶也在大力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张居正。

而朝中彻侯世家,如今也仅剩二百一十七户,曾经的彻侯可是足足有八百余人。

“皇爷爷,蒙王最近弑杀贫民,导致蒙古百姓怨天尤人,不知...”

姬衍只是淡淡开口道:“锦衣卫。”

黑影之中浮现一人,恭恭敬敬地对着姬衍道:“启禀陛下,长孙殿下所言属实。”

姬衍摆了摆手,叹了口气道:“那就从康儿后裔中换一个吧。”

姬康,姬衍的二儿子。

当初姬衍册封他为齐王,享受山东三万户的百姓,可惜,他勾结逆党被贬为蒙古王,郁郁而终。

如今的蒙古王也是作死的代表,蒙古王已经换了四个人了。

接下来的,就是姬衍的太孙子一辈,也就是十几岁的少年继承蒙古王爵位。

姬衍的三子封代王,坐镇日本;四子封晋王,坐镇西域;五子封楚王,坐镇东南亚;六子封吴王,坐镇印度尼西亚等地。

七子封秦王,如今正在征讨欧罗巴,也就是后世的欧洲。

八子封赵王,如今正在印度享受美好时光。

同时,还有外姓九王分封在其他地区,比如埃及是有两位外姓王爵把握。

其他如西伯利亚、海南等地自然也有王爵镇守,经过几百年后,华夏的疆域最起码也会遍布整个亚洲。

姬衍要退位了,他当了六十年的皇帝,也已经当够了。

如今这天下,已经是华夏的天下,任何人都无法动摇!

彰武四年,燕帝驾崩,享年八十整。

经过新帝以及众多大臣的商议,最终给姬衍定庙号为圣祖,谥为孝武皇帝。

第一百五十八章 赵国之盾(四)第一百三十五章 济南才女第二百七十五章 必以芈八子为质第三百四十九章 大破冒顿第八十二章 一夫当关(求首订√)第八十四章 罗艺父子第二百六十五章 一鼓作气第三百二十章 以一敌六第四百二十六章 虞姬的心思第二百六十二章 伐金(五)第二百六十九章 刚正不阿(三)第一百三十章 围剿梁山(一)第四十七章 鲜卑与山戎第三百二十八章 八百里三晋归燕第一百三十一章 围剿梁山(二)第二百六十五章 一鼓作气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下何人不降燕第二百零五章 辽东战役(四)第二百三十五章 董平造逆(三)第二百六十二章 伐金(五)第七章 郭隗第七十七章 赵廷文臣第一百五十六章 赵国之盾(二)第二百一十四章 成吉思汗第六十三章 赵国的豪华阵容第六十六章 赵使触龙第二百一十二章 肃慎高层的决定第三十章 代燕渔阳之战(五)第三百四十四章 招降第四百四十三章 虞子期的绝望第一百四十章 主动出击第五十九章 代国危机第一百七十八章 辽东战略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线决战(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齐燕会盟第三百一十七章 突围第三百四十六章 初战第四十一章 武圣关云长第三百九十八章 国之将亡第三百三十三章 科举出四海皆惊第二百零二章 辽东战役(一)第一百四十九章 中原大战(五)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攻自破第一百八十七章 苏秦回蓟第二百二十章 辽东之战(二)第五十章 田地倒台第一百一十四章 方国攻略第一百二十七章 纠结的李绩第二百七十四章 桓平六年春(下)第四百零九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第二百二十八章 鬼才病逝第一百七十章 攻破涿县第一百零九章 长驱直入第三百九十三章 兵临咸阳(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武周女相第三百四十五章 出征关外第四十二章 尊王攘夷第二百四十九章 暗流涌动第一百七十九章 连失两将第四十四章 鲜卑南侵(二)第三百三十二章 临淄城齐王议和第二章 奸相第一百四十九章 中原大战(五)第三十二章 代燕渔阳之战(七)第二百四十二章 戍北军卒第三百九十四章 赵佗与蒙恬第一百八十一章 南线决战(一)第二百九十六章 晋阳城外第四百五十六章 御酒第十四章 大婚第四百三十四章 唐楚之战(一)第十七章 花刀将魏文通第二十九章 代燕渔阳之战(四)第三百九十三章 兵临咸阳(三)第十七章 花刀将魏文通第五十七章 鲜卑众将第七十八章 赵之猛将第二百四十一章 草原双狼(三)第一百六十一章 廉颇老矣第一百零四章 大唐军神第一百九十二章 诸侯心事第三百六十一章 攻城第三百六十七章 技击之士第三十章 代燕渔阳之战(五)第一百六十章 破萦第四百三十一章 背锅侠第七十章 国士无双第二百八十九章 水淹大梁(一)第一百五十六章 赵国之盾(二)第三百一十章 进击的项燕(四)第三百一十章 进击的项燕(四)第二百三十章 完颜希尹第二百二十三章 拨乱反正(一)第八十八章 立后(一)第二百二十九章 秦相张仪第四百四十二章 大破季布第四百二十三章 郢都攻防第二百四十九章 暗流涌动第四百二十二章 退守纪南第五十三章 三国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