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些话不应该发表,但是内心真实的想法驱使我必须要写出来,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写手写的是文更是一种向导,也是一种正能量的传播,如果你愿意看,就看看吧,不愿意看就直接步入正文吧。。
几个月前因事回老家,正赶上村里有老人去世在办丧事,心里有些犯疑,几个月前还见过此老,精神颇好,怎么说走就走了。后经了解才知道,老人一人独居在家,因跌了一跤一时腰痛起不了床,同村有同龄老人过来每天帮忙买几个包子充饥,同时打电话叫老人在外面的儿女回来。
就在老人的二儿子第一个回来的当晚,老人偷着喝了早就准备好的农药上路了。听说过此事心里颇有些沉重,因为留守老人发生这种事情在这里已不是个别现象了。人老多病,无人照看,就医困难,无限凄凉。唯走此路,一了百了······
现在生活在农村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都是六十多岁以上出生于五零前的一代人。
这一代人,生在解放前,经历过战乱,长在红旗下,赶上了******,曾亲耳听老人们回忆往事时说起那个年月,扁担草糊稻糠都还蛮有味,说最难吃的是苲草。
再后来是人人自危的*****。到了改革开放,却因为儿女众多负担沉重,收人微薄艰难度日。
进入九十年代,又因不幸生在了‘三农问题’的重灾区,种地收人倒挂,依旧苦不堪言。
迈入新世纪,儿女皆已成家立业,这时已是夕阳西下,垂垂老矣,本该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却不想在人生謩年时刻,又迎来席卷全国的农民进城,落得孤苦伶仃。生活的苦难有三分,你们却吃了十分!
老人们最快乐的时候是春节,一家老少团聚,红烛高照,一席的丰盛酒菜,一桌的杯盘碗盏,鞭炮硝烟之中露出一年难得的喜悦。
现在的春节越过越短,没有几天好光景,便又是大包小包,倾巢而出。到了正月底,整个乡村又重复寂静,村子里五十岁以下的‘年轻人’都是少之又少。
留守的老人们又开始了‘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生活。岁首牵衣送,岁末倚门望。人老独居苦,无处话凄凉。
老人们身体好的开始期盼下一个春节,想法慢慢消磨本已不多的岁月,身体不好的便有些难过,儿孙欲走还留,老人咬牙说你们放心去吧,自己没事,可背过头就开始抹起眼泪。
情知一旦病来袭,便是生死两茫茫。休言欲养亲不待,空见儿孙泪千行。更有一些看透世态炎凉的身体不好的老人,赶在正月十几儿孙们将出未出之际,一碗农药悄然上路。一辈子痛苦磨难,到老却是这种结局?死者长已矣,生者情何堪!
在今天这个社会,农村家庭保障功能已基本丧失,养儿防老已成为过去。老人们适应不了外面的生活,同时也守着那份故土难离的朴素情怀。
年轻人需要为生活打拼,另外乡村的基础教育已经支离破碎,现实的问题也促使他们想为下一代谋求一个相对好一点的环境。两难之中,传承千年的孝道就在社会的现实中撕裂!如果有一天,当我们也老无所依,安身立命的场所在哪里?反问自此是否可以为今天的老人开始考虑······
改革发展到今天,各行各业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国家、集体还是个人,与以往已不可同日而语。在全社会都在构筑‘中国梦’的时候,出现这样一个群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在这样一种难堪的现实背后,拷问我们传承千年的对待老人的底线在哪里······
面对正在离去和即将离去的留守老人,穿过你的白发的我的眼,往昔清晰的身影,已成模糊的视线;曾经鲜活的面容,转眼即将成云烟。如果我们生存的冰冷的世界依然难改变,祈祷你天堂的路上不再是一副孤单无助的容颜······
有可靠论据显示,现今城市人口中,往上数三代,九成都是农民。我此想轻轻的对他们说,不喜勿喷。在新浪友们看到这微博的时候,百忙之中是否能够回味一下,我们在外面吃肉的时候,家里的老人碗里是否有菜?在‘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法律的当下,立法者希望用法律来守住道德的底线,作为普通公民的我们能否想到自己是否涉嫌违法?
读者们,朋友们看到这里,我想说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不然人活一生与牛马何异?
拿起电话报下平安吧,陪他们聊聊。
过年回家吧,他们需要这种氛围。
请多关心留守老人!
щшш¸ тт kán¸ co
废话了一会儿,各位抱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