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策》是《文心雕龙》的第十九篇,主要是论述帝王的诏令文告。这类文体的名目很多,后代统称为诏令。魏晋以前,这种文体还多用古朴的散文,隋唐以后,就常用辞采华丽的四六骈文。本篇反映了魏晋以前诏策文的大概发展情况。
古代的**文件的文学性是相当高的,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生动有趣竟然是一幅公文。到了今天,可能实用性和文学性都不咋地了,这是需要反思一下的。
响盈四表,唯诏策乎
皇帝御宇,其言也神。渊嘿黼扆,而响盈四表,唯诏策乎?昔轩辕唐虞,同称为命。命之为义,制性之本也。其在三代,事兼诰誓。誓以训戎,诰以敷政,命喻自天,故授官锡胤……诰命动民,若天下之有风矣。降及七国,并称曰命,命者,使也。秦并天下,改命曰制。汉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记称丝纶,所以应接群后。虞重纳言,周贵喉舌,故两汉诏诰,职在《尚书》。王言之大,动入史策,其出如绋,不反若汗。是以淮南有英才,武帝使相如视草;陇右多文士,光武加意于书辞:岂直取美当时,亦敬慎来叶矣。
皇帝的思想言语传播四方的途径就是诏令,令的用法也有区分:誓命是用来教训军队的,诰命是用来敷告政事的,后来喜欢同意的秦朝就把令啊,命啊都改了名字,叫制,另一个统一狂汉代更过分制定法制,把命分为四类:一类叫策书,二类叫制书,三类叫诏书,四类叫戒敕或敕书。敕书用来告诫州郡地方长官,诏书用来告示百官,制书用来施行赦免罪行的命令,策书用来封赐王侯。“策”,就是简策;“制”,就是裁断;“诏”,就是告诉;“敕”,就是改正。到了这里,这个文体就基本被确定了。
诏令是要体现出皇帝的威严的,不能过于粗俗的连篇累牍,显得很没有水平,就像小领导喜欢口若悬河,大领导基本上只说否决和同意。《邹忌讽齐王纳谏》里,邹忌噼里啪啦说了一大推,结果齐王就说了一个字:善。《陈情表》里也说:“诏书切峻, 责臣逋慢”,可见诏令的正式程度。
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主要是自己是天子这个弥天大谎,对这件事情也比较上心。淮南王刘安有英才很会做文章,汉武帝每次给他回信或赐书,都要叫司马相如审定草稿,陇右地方隗嚣的门下会作文章的人很多,汉光武帝回答他们的事情时,都特别注意诏书的文辞。岂在当时传为佳话,也使后世谨慎了。
体宪风流矣
建安之末,文理代兴,潘勖九锡1,典雅逸群;卫觊禅诰,符命2炳耀,弗可加已。自魏晋诰策,职在中书3,刘放张华,并管斯任,施令发号,洋洋4盈耳。魏文帝下诏,辞义多伟,至于作威作福5,其万虑之一弊乎?晋氏中兴,唯明帝6崇才,以温峤文清,故引入中书:自斯以后,体宪风流7矣。
【注释】
1潘勖(xù):东汉末文人。替曹操写《册魏公九锡文》。魏公:即曹操。九锡:汉献帝赐给曹操的车马等九种器物,是最高等级的赏赐。锡,同“赐”。
2符命:天命的征验,是曹丕和他的臣下造作的。
3中书:中书省,魏晋主管政务和起草诏书的机关。
4洋洋:盛多的样子。
5作威作福:《三国志•魏志•蒋济传》称曹丕给征南将军夏侯尚的诏书中说他可以“作威作福,杀人活人”。他的臣下对此提出意见,曹丕接受这个批评,派人追回原诏。
6明帝:东晋明帝司马绍。
7体宪:中书省的体制有法度。风流:风气流传下去。
一开始皇帝自己对这件事情特别上心,也很用功,写出来说不上什么文学佳作吧,也是说得过去。可是人都有个惰性,逐渐的就都不注意了,皇帝身边哪缺人啊,于是就有了代笔。
潘勖的《册魏公九锡文》,文辞典雅超群,卫觊代汉献帝起草的《为汉帝禅魏王诏》,称述天命得征验极为显著,不能够再增加了。自从魏晋以来的诏书、策书的职责,归中书省掌管,魏的刘放,西晋的张华都掌管了这个职务。他们为皇帝起草的发号司令的诏书、策书,真算是洋洋大观了。
《册魏公九锡文节选•潘勖》昔者董卓初兴国难,群后释位以谋王室;君则摄进,首启戎行,此君之忠於本朝也。后及黄巾反易天常,侵我三州,延及平民,君又翦之以宁东夏,此又君之功也。韩暹、杨奉专用威命,君则致讨,克黜其难,遂迁许都,造我京畿,设官兆祀,不失旧物,天地鬼神於是获乂,此又君之功也。
曹刿那句话说得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那群草包哪写得出来这等文辞啊。
魏文帝曹丕下的诏书,言辞和意义大多都很宏伟的,东晋元帝中兴以后,只有明帝看重人才,因为温峤的文辞清丽雅正,所以亲自下诏令任命他为中书令。从此以后,中书省的体制有了法度,成为风气流传下去。诏令就有了专业的草拟机构和人员,懒就是创造力啊!
王言崇秘,大观在上
夫王言崇秘,大观在上①,所以百辟其刑,万邦作孚②。故授官选贤,则义炳重离之辉;优文③封策,则气含风雨之润;敕戒恒诰,则笔吐星汉④之华;治戎燮⑤伐,则声有洊雷⑥之威;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此诏策之大略也。
【注释】
①大观在上:在上的言行,大为在下的所观听。见于《周易•观卦•象辞》。
②万邦作孚:《诗经•大雅•文王》:“仪刑文王,万邦作孚。”意思是只要效法学习周文王,天下万邦都会信任服从你。作孚,加以信服。
③优文:优待的文辞,即褒扬奖励之文。
④星汉:指银河。
⑤燮(xiè):协同、谐和。
⑥ 洊雷:重叠的雷声。
诏书为什么要写的好呢,还是天子这个弥天大谎要想办法圆一下,皇帝的言行是要被放大而且模仿的。诏书的含义就要像日月照耀四方的光辉:优待褒扬,策封王侯,那策书散发的恩惠就像和风细雨般的滋润;敕书戒诫,恒常教导,那笔墨中吐出银河的光彩;治理军事,协同讨伐,那文诰就要有重叠霹雳的声威;原谅错误,宽赦罪过,那赦文就要写得有如春天的朝露一样滋润;明确惩罚,以正法纪,那文诰就要写得有如秋天霜冻一样寒烈:这些就是写作诏策敕书的大概要求。
戒者,慎也
戒者,慎也,禹称“戒之用休”。君父至尊,在三罔极①,汉高祖之敕太子,东方朔之戒子②,亦顾命之作也。及马援③已下,各贻家戒。班姬④女戒,足称母师也。教者,效也,出言而民效也。契敷五教⑤,故王侯称教⑥……若诸葛孔明之详约,庾稚恭之明断,并理得而辞中,教之善也。自教以下,则又有命。《诗》云“有命自天”○7,明命为重也;《周礼》曰“师氏诏王”,明诏为轻也。今诏重而命轻者,古今之变也。
【注释】
①在三:《国语•晋语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称为在三。罔:无穷。
②戒子:东方朔的《诫子诗》,诫子要做官守正,以官代民。
③马援:东汉初将领,有《戒兄子严敦书》,反对他们好议论人长短,乱批评法制。
④班姬:班昭,班固之妹,东汉女作家,有《女诫》七篇。
⑤契:传说中舜的臣子,管教化。《《尚书》•舜典》说舜时百姓不亲,于是叫契公布五教。五教:即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⑥王侯称教: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秦法,王侯称教;而汉时大臣亦得用之,若京兆尹王尊出教告属县是也。故陈绎曾以为大臣告众之词。”
○7有命自天:《诗经•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戒”,就是谨慎的意思,夏禹说“用美好的话来警诫他”。君王、父亲和老师是最尊严的,这三者给人的恩德是无穷的。 “教”,就是效法的意思,说出话来让百姓照着去做。舜叫契公布五种教诲,所以后来王侯大臣对百姓的训示便称为“教”。这两个文体都是上对下,语气上不难把握,就是四个字:耳提面命。
【便宜十六策节选•诸葛亮】治国之政,其犹治家。治家者务立其本,本立则末正矣……本者,经常之法,规矩之要。圆凿不可以方纳,铅刀不可以砍伐。此非常用之事,不能成其功;非常用之器,不可成其巧。故天失其常,则有逆气,地失其常,则有枯败,人失其常,则有患害。
诸葛亮的教令,内容详细周到,文辞简明;东晋庾稚恭的教令,明白而决断。他们的教令都是道理得当文辞恰切,是好的教令。在教令这种文体之外,还有“命”这种文体。《诗经》说“有命令从天神那里发出,授命文王取代殷商作天子”,表明命是上对下,是重要的。《周礼》说“教育官师氏诏告天子周王”,这说明“诏”是臣下报告天子的用辞,没有“命”那么重要。可是现今“诏”成为皇帝专用的文体,“诏”变得比“命”重要了。这就是古代和今天文体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