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自强,抵英

“政府宣布承认双重国籍,是对海外华人负责任的表现。”侨领李忠清感慨地说道:“以前一直有海外华人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说法,现在这嫁出去的女儿也算是有了娘家了。”

“嫁出去的女儿也没有置之不理的道理,国家越强盛,也代表娘家越厉害,在外受了欺负,娘家人总要出头给撑腰不是。”陈文强笑着说道:“不过,这嫁出去的女儿也要自强自立,为娘家争口气呀!”

“女生外相,海外华人对建设祖国可是尽心尽力,这是不是胳膊肘向外拐呀?”陈华庆说道:“说起来,我们的先辈闯南洋真是说不尽的苦,受不完的罪,熬到现在真是不容易。眼看着祖国越来越有希望,我们这些游子也算是有了落叶归根的地方。”

翻开史籍,历史记录了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颟顸愚钝,对自己海外子民的冷漠无情。这是造成南洋华人苦境无限的主要原因。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人民向南洋群岛的移植早在公元七、八世纪就开始了。至十五世纪“郑和下西洋”后进入高氵朝。那时南洋群岛(包括马来半岛)上的许多地方都并不在某个国家的明确疆域之内。

十世纪以后,在菲律宾群岛上陆续出现的苏禄、吕宋等王国势力只及吕宋岛部份地区。十三世纪印尼群岛上的麻诺巴歇王朝的势力范围主要在爪哇岛,和占据加里曼丹、马来半岛上少数地方。

十四至十八世纪马来半岛上曾出现几个独立的苏丹国,但其势力并未涵盖马来半岛全境。在中世纪行将结束之前,加里曼丹、苏门答拿、马来半岛等许多地方及其更多的岛屿都是无主的蛮荒之地。只有为数不多文明水平极为低下,处于氏族时期的原始部落在过着刀耕火种或迁徙不定的生活。

炎黄子孙冒着千难万险,飘样过海来到这瘴气弥漫蛇蝎横行的陌生土地上。用自己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辛劳的汗水乃至生命给南洋荒原带来了文明和生机。并且沿习着汉民族善良的天性友善地对待那明显处于劣势的土著居民。截然区别于那些比他们后到的以征服者、占领者、奴役者面目出现的欧洲白种人。

“翻开历史,针对南洋华人的屠杀和压迫是血泪满篇。除了这些屡屡发生的大屠杀外,日常的歧视欺压、绑架勒索、辱骂殴打更是无时不遍及南洋诸国各地。”陈文强话锋一转,低沉地说道:“对此,我常常在想,南洋华人茫茫无尽的苦海成因究竟何在?”

众人都沉默下来。面对着陈文强的沉痛发问,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回想历史,谁又能漠视这血淋淋的事实呢?

陈文强停顿了一会儿,继续说道:“我们可以分析这其中有欧洲殖民者的贪婪残暴;有土著居民的妒忌横蛮;有政治人物的阴谋诡计;也有中国历代当权者的漠视;可难道南洋华人就没有责任吗?是的,南洋华人勤劳、节俭、善于理财、长于个人奋斗。但反过来看,却也能发现海外华人也有着自身的缺陷:勤劳而欠缺刚强;节俭而不够慷慨;善于理财而拙于参政;长于个人奋斗而短于团体进取;勇于内斗而怯于外争;热衷于私人经营而淡漠于公众事务;聪明时流入取巧;忍让常沦为懦弱。”

陈华庆先是皱眉,沉默半晌又叹了口气说道:“国务卿先生所说确实有道理,南洋华人最大的问题便是不团结,国人根深蒂固的地域观念很难消除。粤人闽人浙人分得那么清楚。实在让人不理解,不都是中国人吗?”

“这些问题早已存在,想改变很是困难。”李忠清点头赞同道:“对此,国务卿先生可有什么好的办法?”

“事在人为,在这个问题上,南洋华侨总会要负起责任,将工作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陈文强说道:“中国革命成功了,国民享受着平等的政治权利。南洋华人呢。在殖民者的统治下,依旧象奴隶一样。大家也该想想这个问题。直白点说,有了公民资格而没有公民权利,就是没有奴隶名头的奴隶。”

“说到底,华侨也是外来户,没有鸠占鹊巢的理由吧?”侨领陈化南试探着说道:“大多数华人去南洋不过是谋财,目的达到也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

“估计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陈文强说道:“没有政治权利。就象没有根基,财富不过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楼阁,随时会轰然倒塌。可惜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且,他们对母国政治的关心甚于对当地政治的关心。因此避免了土著民族主义者和华人民族主义者之间的尖锐冲突,但这只是暂时现象。”

“国务卿先生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陈华庆深有同感的点了点头,说道:“南洋华人是世界范围内受压迫民族中苦难最深、耻辱最大,同时也是数量最多、文明程度最高、财力物力最雄厚、与外界联系最广泛的一个。但西方殖民者四百年来的屠杀政策,以及拉拢土著人,打压华人的一贯策略,使一些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此次共和国建立,南洋华人才会倾囊相助,一旦中华祖国恢复了自己固有的自信心,成为强大的国家,南洋华人就会获得最纯正的,也是永不枯竭的力量支援。这就是我们追求的长远目标之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陈文强皱着眉头说道:“愿望很好,但据我来看,将很难实现。象南洋的兰芳共和国,他们一直希望能够被清廷接纳为一个地方政府,一来可以光宗耀祖,二来也可以利用祖国这个靠山,抵抗来犯的欧洲人。但后来怎么样,还不是灰飞烟灭。没有武力做后盾,依靠别人终究是被动的。就象浮萍,只能随风流而动。”

“这也有不同。”李忠清反驳道:“象罗芳伯这样的中国移民,在当时社会里叫‘****弃民’,根本没有社会地位。而且清朝没有眼光,难道社会进步了这么多年,祖国还是这样无情吗?”

“一切结论不能建立在假设上。”陈文强淡淡一笑。说道:“只有提高当地华人的政治号影响力,才可以保障华人政治权利、人权和财富。但现在土著人在西方殖民者帮助下已掌有特权,哪会轻易放弃。考量现实,要想大幅度改善南洋华人的处境,就自身而言,办法只有两个。一是南洋华人应尽量摒弃种种陋习缺陷,自强自重,团结抗争;二是有个强大的文化母国愿意伸出强大的援助之手。现在共和国初建,根本还谈不上强大。可即便困难很大。政府依然会以维护人民利益和海外同胞的正当权益为宗旨,并且不惜为此冒风险,采取必要行动。但依我看来,两者同时进行,效果应该更好。”

“难道要我们组织华人进行武装反抗?”陈化南瞪大眼睛问道。

“怕了,怕牵连你们陈氏家族?”陈文强调侃道。

“不是,不是,只要政府有命令。我们陈家——”陈化南想说些慷慨激昂的话,又有些底气不足。

“放心。政府不会让你们这么做的。”陈文强笑着解释道:“不过,思想决定行动,目标的远大决定了脚下的路能走多远。我无意贬低诸位的努力和付出,只是提出一种另外的设想,并与诸位探讨这种设想的可能性。据我所知,南洋华人与当地土著人的比例相差不大。在某些地方还要超过土著人,可为什么一直受欺压,而不图反抗振作,反倒将解脱的可能寄托于专一的方面呢?”

“抗争过,流血过。死亡过,但都归于沉寂。”陈华庆幽幽的说道:“现在的南洋局势还算稳定,自然不会揭竿而起,奋而一战。”

“形势在变,没有这种心理,机会也不会给没有准备的人。”陈文强说道:“当然,国家和政府也没有让诸位抛家舍业,流血奋战的意思。这几位是派驻南洋各地使馆的工作人员,希望你们能通力合作,大力支持政府的工作。”

虽然陈文强有让南洋华人自立建国的设想,但现在还远不是说开的时候。这些侨领都有家有业,在南洋的利益非常大,要他们冒着被殖民政府杀头的危险去干这件事,确实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这是当然。”“这绝对没问题。”几位侨领都松了一口气,含笑向陈文强所指的几位驻外官员表示善意。

这几位官员并不是象陈文强嘴里所说的那样简单,也不象他们表面看起来那么温文而雅,人畜无害,他们可都是国安部训练出来的特工。

所谓“特工”,就是做特务工作的人,也被称之为特务。特务一词,并没有给人们留下好印象。一般塑造出来的形象,颇有些舶来品的味道,或是在银幕上所常见的那种身穿晴雨褛、头戴鸭舌帽,嘴上叨着一支香烟或衔着一个烟斗,而行动鬼祟,表情阴冷的人物。要不就是只求目的不择手段,一枪在手动辄玩命,人人敬而远之的冷血杀手。至少,在一般观念上也被认为是走偏锋和不吉祥的那种人。

特务工作的基本性质,是纯粹属于政治性的。换句话说:凡是脱离政治的一切类似活动,都不是现在我们所谈论的特务工作;例如某一私营公司或厂家,为谋取商业利益,而进行搜集所需要的情报资料,无论其搜集方式与所采取的手段为如何,这不算是特务工作。主要的理由,是它不含政治性。

特务工作的最大功用在政党方面:是取得政权及巩固政权的先锋部队;在政府方面:是保卫国家及抵御外侮的秘密武器。

而特务工作的特征:是不能独立存在,也不会个别存在;它是附着于一种政治形态的。明白的说,特务工作只是一项政治工具,惟其利害成败,绝非属于个人。所以它的精神是“利他”而非“利己”的。

作为陈文强一手创建并组织起来的特工系统,国安部得到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在立足国内发展的同时,也开始积极向国外扩展。陈文强希望能够建立起全世界最大、最专业的情报网络,最强、最悍气的谍报组织。

如果说现在世界上的国家对情报机构的建设最为重视的,恐怕中华共和国绝对能排上前几名。这主要是由于陈文强的影响,以及他以个人资金对国安部进行的预算外大笔投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调的就是情报工作的重要意义。不仅是在战场,即使政治战、经济战等方面,情报工作一样十分重要。这是历史经验证明的,也是很多的谍战大片对陈文强熏陶的结果。

……

广阔无边的疆土,庞大强悍的海军,这一切都在维持着英国世界老大的荣誉和地位。也让世人不敢侧目相对。

但中国有句古话: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英国在它强盛的外表下已经隐含着严重的问题,1870年以后英国就在经济发展上显露出疲态。尽管绝对实力要到1913年才被美国和德国超过,但对于英国这样的国家,如果不能保持领先的发展速度,绝对的落后是迟早的事情。

这一点,中国政府在陈文强的主导下,召集专家学者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出的结论很有前瞻性,但更多的是经验和教训。换句话说,中国从英国的衰落和德国的崛起上,得到了对自己有益的发展策略。

分析这一时期英国相对衰落的原因,中国政府得出了五方面的因素,并在这五个方面开始努力避免。

首先,英国虽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行者和绝对领导者,但据1851年的英国人口调查,农业依然是英国最大的行业,手工业者也依然具有很大的份额。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无论从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所能比拟的,对于一个国家更为关键。

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但技术发明和创造的主要国家已不是英国,而是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即便是英国发明的先进技术,也因工业界的保守思想而没有发生积极作用。(。)

第68章 谨慎应对,取巧之法第9章 接客,卖唱第2章 博览会之感第212章 国际同情,政府令第155章 抵英,接手铁路公司第34章 犹太人第198章 天津会袁第50章 建厂立基,丑恶近在身边第64章 各有不同两女子第103章 震慑,谈说同盟会第237章 定辽东第232章 剿匪清乡,新督似不满第195章 退路,形势大变第89章 少年,去东京战斗吧!第11章 强卓实验室第37章 无题第184章 不可留,倒逼清廷第67章 志向道不合第252章 分化拉拢第70章 双花洪棍第64章 各有不同两女子第190章 畏难不进第245章 敲打,入京第127章 大革命家闪亮登场第179章 展望:既艰苦又乐观第52章 内应外合第42章 阴谋论第60章 南洋攻略第137章 正当防卫,雷厉风行第27章 酒席,歌女第117章 义军第57章 琼州战略第68章 同样的迷惘者第53章 查理宋,神圣价值第254章 公路发展,温存第63章 戏园之想,礼物第104章 大浪淘沙,提督李准第225章 不和谐的声音,陈袁再会第32章 小题大作的刺杀第188章 滇省震动第67章 革命党?第52章 保障?名声,入学第236章 重击,败得不冤第14章 交谈,托付第89章 少年,去东京战斗吧!第281章 载誉而归,海南建设第125章 思路引导,谁亏谁赚第54章 一切顺遂第40章 中华革命复兴会第283章 农民和土地,证券交易所第51章 商团,试枪第61章 任务第265章 强硬的原因第238章 战云密布,定辽东第248章 北京新面貌第30章 暗杀非正道?第181章 无题第37章 无题第33章 团体?政党?第36章 礼物,不知所措第3章 夺枪、回家第84章 辩论还是解释第191章 无题第248章 北京新面貌第25章 勒索投资,强买强卖第86章 黑吃黑第35章 酒宴第57章 辣手摧磨第146章 遇旧识,痛饮?第173章 被逼无奈的反正第9章 外谦内毒第175章 激励的目标,在人不在枪第53章 一箭三雕第2章 一个洞一毛钱第11章 出头解围,同坐?第17章 吃讲茶第252章 避责巡海第187章 急攻进取第16章 人才储备,声名鹊起第171章 法越冲突第179章 深谋,革命成功的第一条件第72章 准备第184章 不可留,倒逼清廷第230章 东北形势第241章 狠辣绝决,袁氏之难第164章 越南基地,考察归国第15章 随走有感第21章 暴戾的渲泄第186章 同盟会内讧,龙济光复出第152章 先机,北辰的设想第99章 刮目相看的“一盘散沙”第119章 退出的安排第168章 不能容忍的折腾第180章 大举南下,密商对策第260章 奇袭胜利第252章 避责巡海第203章 党派之争,交涉第199章 陈袁会第33章 远方客商第188章 赴鄂,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