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里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秋收。
天色才放亮,村民们吃过早饭,各家各户就扛着家伙出了门,人人脸上都是即将收获的喜悦,和邻里打着招呼,一路闲话说笑往地里去。
土路间隔的连绵田地里,不过一会儿,一垄一垄的田亩里就站着挥舞镰刀的半弯身影,田边树下,高粱和黍子渐渐堆成了一座座小山。
日头半高,老张家的地头上,高粱杆和高粱穗一捆捆摞得老高,小红带着张四郎,赶着骡车,将装好的一车先送回家。张四郎在车边窜来窜去,瞥见大路上跑过一道熟悉的身影,忙大声叫道,“大郎!你去哪里?”
“我去找我爹我娘!”大郎晃晃手中的篮子,折身跑到车边,甜甜叫了声,“小红姐。”
白叔家的五亩良田是后来买的,不在官里村,在隔了一里地的邻村。
小红看了眼大郎挎着的篮子,了然笑道,“给白叔柳婶子送午饭呢?”说着探身从车上抓了几根碧绿的秸秆,塞到大郎手中。
张四郎见状也不和大郎拉扯打闹了,挺着小胸脯,“这是我家种的秸秆,这会儿吃最甜了!你尝尝,和糖一样!”
大郎双眼亮亮的,却不急着吃,笑着道谢。
“你让你爹割成小段,够你和你彩芽姐翠花姐吃的了。”小红一眼就看破大郎的心思,揉揉大郎的头,“等家里粮都收完,你喊上你彩芽姐和翠花姐,我带着你们拾谷穗去。再过上几天,我们一起去方举人家地头,耮花生去!好几百亩花生地呐!”
张四郎也不管这话不是对自己说的,和大郎并肩蹦跳,兴奋的大声叫“好”。
第一次经历秋收的大郎,见什么听什么都觉得新鲜有趣,和张四郎头碰着头,唧唧喳喳又说了几句,才挥手往邻村跑去。
白叔家的地在邻村村头,和其他村民的地隔了一段路,自成一块,在这农忙时节,反倒显得清静的很。
柳氏正坐在田埂上割高粱穗,捡了根手指粗的高粱杆捆好一捆,见大郎远远跑来,转头向地里喊道,“大郎怎么这会儿就过来了?”
白叔抬头望了眼日头,擦着汗爬上田埂,张手止住缓冲不及的大郎,笑道,“离饭点还有大半个时辰,你小子急什么?”
“爹,我中午去我彩芽姐那儿,跟她们一道去镇上玩。”大郎满脸兴奋,把装了干粮和水的篮子放下,抓着秸秆问白叔,“小红姐给我的,张四郎说比糖还甜呢。”
“你张大叔家是老庄稼人,张四郎说甜肯定甜。”白叔几下将长长的秸秆割成几段手掌长短,递给大郎,“你彩芽姐去镇上是有正经事,你乖乖跟着,别添乱。”
卖些烂叶子烂根的,叫什么正经事儿?
柳氏撩了撩眼皮,手上动作不停。
白叔只当没看见,知道儿子好奇,便剥了一根示范,“把外头的皮剥了,嚼着里头的芯吃。甜是甜,比不上糖,乡下孩子当零嘴吃着玩。等秋收完播种,爹也给你种一茬。”
大郎眼珠子转了转,“爹,别再剥啦,我留几根下午给曹哥哥送过去。”
白叔欸了一声,又交代几句,才放高高兴兴的大郎走了。
柳氏就小声嘀咕,“大郎在杨家读书多好,犯得着换到曹家去么?那家又是个傻子,可别把大郎也教傻了。”
“你胡说什么!村里识字的五个手指头都数得过来,彩芽说那曹卓也是读过几年书的。上回大郎领着我去看曹家那马,正好碰上那曹卓,说话虽结巴,人拘谨了些,却也不是真傻!就是……就是孩子气了些。”白叔靠着高粱垛坐着,语气感叹,“曹卓又有一身好功夫,大郎跟着他又能认字又能习武,哪里不好?翠花每个月有十天不在家,彩芽又……杨家还要忙活生意,大郎跟着曹卓到底方便些。”
“彩芽看着小,大病一场后倒是越来越有主意了。她说的对,咱们和曹家都是外来户,几个孩子又难得亲近,正该多走动,三家抱成团才是正理。”
“这几天,我越想越觉得她说的有理。你那些胡话,在我面前说也就算了,别在外头瞎囔囔!”
见柳氏满脸不以为意,白叔眉头一皱,声音加重了几分,“杨家不拿我们当外人,才把卖蛇葡萄根叶、酿酒的事告诉咱们。你看不上这些,也把嘴巴闭紧了!”
柳氏脸色一变,刚要开口,就听白叔接着道,“你别好了伤疤忘了疼!还要跟着外人折腾自家人不成?!”
柳氏顿时泄气,扯了扯嘴角垂下头。
===
杨家大门吱呀一声合上,吴氏在前头拉着平板车,杨彩芽和翠花跟在车旁,拐下小道,往官道上走去。
大郎坐在平板车上晃着小短腿,左翻翻右翻翻,小脑袋几乎要埋到麻袋里去,自言自语道,“我娘听说这些蛇葡萄叶能卖钱,一点不信呢。”
杨彩芽和翠花相视一笑,嚼着秸秆懒得理柳氏如何想法。
蛇葡萄的事以及曹卓的事,杨彩芽没有瞒着白叔。
隐去曹家来历,挑了个时间和白叔“深谈”了一番,算是过了明路——杨家没有男人,以后卖酒的生意能成,说不定就要白叔坐镇。再有大郎既然拜了师,总不能偷偷摸摸的,直接丢给曹卓教导,她往后要和曹卓来往也方便。
时不时能找曹卓开开嗓,她也不用担心装着装着真成了哑巴。
杨彩芽想到这里,只觉得诸事落定,秸秆的甜味一路甜到了心里。
众人赶到药膳堂时,已经临近午时,店内只留着一位药童一位伙计看着。
那伙计认出是杨家人,视线落在平板车的麻袋上,忙笑着迎上来,“吴婶子来了。王大夫交待过了,您跟我来,把车子直接拉到后头就行。”
药膳堂格局和徐记零嘴铺差不多,只是更大了一倍,平板车刚停好,得了消息的王大夫便迎了出来。
“王大夫,这些是摘好的蛇葡萄叶和根,仔细洗过晒过了,这才多耽搁了几天。”吴氏忙打开麻袋,又从袖袋里掏出个包的圆鼓鼓的帕子,“这是这个月还的钱,两百文钱,您数数。”
那伙计见王大夫只顾着翻看麻袋,便笑着上前接过钱,也不数,自去前头找账本划账。
王大夫每一袋都抓起一把看过,笑着点点头,“没想到你们处理的这样齐整,倒省了我们不少功夫。耽搁这几天也值了。”说着招呼身边跟着的,让人将麻袋搬下去过称。
“是我彩芽姐的主意!彩芽姐说了,总不能脏兮兮的就拿来卖。说是,说是生意人的品德!”大郎忙与有荣焉的大声道。
王大夫哈哈大笑,问了大郎姓甚名谁,又冲杨彩芽点头,“姑娘好品行。以后再有,直接送过来就是。”
“王大夫,这些您都要呀?”翠花收到杨彩芽的眼色,开口问道,“上回来我也不清楚有多少,现在这四口麻袋能有两百来斤呢,药膳堂真需要吗?您别为了帮我们反倒……”
“王大夫是坐堂大夫,也是药膳堂华云镇分号的大掌柜。”原先那伙计回转,闻言接口道,“这里王大夫说的算,你们放一百个心。就是咱这儿用不完,京城也用的上。”
见王大夫笑着点头,吴氏几人才彻底放下心来,连声道谢。
过称的人将空麻袋送回来,一共有两百四十二斤,一斤五文钱,总共一千二百一十文钱。
“是给您银子,还是吊钱?”伙计笑着问道,“还是直接划账?”
“这是做生意的本钱。彩芽姐说了,钱生钱才能尽快还债呢。”大郎摇头晃脑,眨着眼睛看王大夫,“王大夫,是不是很有道理!我家彩芽姐可聪明了!”
众人一阵大笑。
杨彩芽直接就抓着大郎亲了两口——小包子真是带对了,好说不好说的话都能代言,省得吴氏拉不下脸。
那伙计便领着吴氏几人去前头,拿了一吊钱数好零头包好,亲自将人送出药膳堂。
吴氏拉着平板车,让三个孩子都坐在上头。
翠花怀里揣着钱,鼓出了一个大包,大郎就拿小短手戳。
小家伙不知柴米油盐贵,一路和翠花有来有去的问东问西,掰着手指算自家的花用,小脑袋绕得晕乎乎的。
杨彩芽忍俊不禁,故意比手画脚打断大郎的思路,惹得大郎嘟着嘴叫囔,吴氏亦是笑得开怀。
又有了一笔不少的收入,一家人心情说不出的飞扬。
往北大街去的这一路,欢声笑语不断。
平板车拐到东西南北大街的十字路口,吴氏正要继续往北大街上拉,身后翠花拍了拍车板,叫了声,“娘,是权婶子。”
吴氏放下车把,顺着翠花指着的方向看过去。
杨彩芽没见过权氏,忙也伸长脖子张望。
就见东大街县衙的角门处,有个穿着粗布衣裙的妇人,刚和衙役说完话转过身,低垂着头看不清模样。
大郎已经跳下车,挥手喊话。
那妇人循声望过来,微微一愣,随即扬起温和的浅笑,抬脚走了过来。
《哑巴庶女:田赐良缘》最新章节由云起书院首发,最新最火最快网络小说首发地!(本站提供:传统翻页、瀑布阅读两种模式,可在设置中选择)